Celine Schiamma的《假小子》延续了2007年《水仙花开》中独特的酷儿欲望表达。
比如,嚼她吃过的口香糖这一段,让人很容易想到《水仙花开》里Marie偷偷吃Floriane丢在垃圾袋里的青苹果核,以及Anne把自己的内衣埋在自己男神家的院子里,但是当男神真的要跟她XX时,她却往男神嘴里吐了一口口水,然后遁逃。
同时,也可以看到2019年《燃烧女子的肖像里》的细腻温柔和小小情趣。
翠绿的构图,小火慢炖的情绪,“让你赢,队友才会喜欢你”。
Laure/Mickael既是女孩们欲望的靶点,也是认同的对象。
童年时用红药水画爱心,用剪下的头发贴胡子,拿花洒唱儿歌和采访妹妹,还有用橡皮泥做penis,并把它存放在装乳牙的小首饰盒里。
她是我们记忆中回不去的童年自己,也是我们曾经暗暗地想成为的理想自己。
那个敏感、细腻、有趣,又擅长足球和打架,锤爆臭男生的自己。
全片的语境和场景设计很精妙。
酷儿欲望不仅游离在常规的学校时间之外(暑假),而且还在森林河流边的嬉闹、触碰里。
暗示跨性别认同是自然的,正常的。
把蓝色连衣裙挂在树上那个画面尤为精妙。
树枝形成十字架的审判,与连衣裙的性别规范相辅相成。
全片最大的叙事悬念就是“她什么时候会被发现”踢足球的时候,看她打赤膊,往地上吐口水,怕她露陷偷偷跑去草丛的时候,突然蹦出的男孩让人心梗穿着自己剪成的红色泳裤里,里面塞着用绿色的橡皮泥做成的clay penis去游泳,担心橡皮泥掉出来,露出来,或是变形、扭曲、染色……当场社死。
还好,导演给了一个相对温柔的揭露时刻。
由母亲领着,穿戴整齐地去别家解释。
并且避免了当面的语言羞辱。
虽然回归小伙伴,要被Lisa验明正身的那一刻让人处于崩溃的边缘,但至少,影片的结尾仍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温柔的笔触。
阳光明媚,绿树成荫。
你好,我叫Laure,让我们重新认识彼此,让我们重新来过。
我们知道被揭露的时刻无可避免,但是共情让我们希望,她和我们都能熬过去,撑下去,走下去。
因为她是我们,因为我们喜欢她。
2011年的法国影片。
看到结尾处却让我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小男孩的一句“如果她是女生,你就亲过女生,这不是很恶心吗?
”并非有意出口如此刻薄,更不代表小孩子真的就以为女女之爱如何不堪,如何罪恶。
我想,导演不过了借了孩子之手表达了大人们的心声。
至少,是这些孩子们父母的想法。
Laure母亲的做法直接导致了那场“验明正身”的闹剧?
悲剧?
这背后反映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如何对子女进行性别身份认同的教育。
也许她父母可以接受她“假小子”的身份,但面对外人,面对社会,还是要穿上那件“蓝裙子”...
席导的作品太温和,细腻了。
自烧女之后我就深深喜欢上老席的才华。
一直拖着没看假小子,因为等待《小妈妈》,所以想去感受一下老席的功力,我就先来看这部了。
劳拉假扮成男孩子的时候,真的是很帅气。
而且,在丽莎的身上不知道为什么,我隐隐约约看到了《水仙花开》女主(不是呆哈,是另一个女主)的影子。
在剧情一度让我感觉要变成《男孩不哭》的走向时,席导换了一种角度。
没有暴力,没有歧视。
有的是包容,尊重。
男孩因为劳拉的女孩身份,让丽莎检查劳拉的女孩身。
劳拉的母亲并不反对劳拉扮成男孩子的样子,而只是因为开学,要让劳拉回归到自己的真实身份,避免引起误会。
劳拉的妹妹珍妮也是个小可人,她俏皮可爱,六岁就那么懂事。
帮姐姐隐瞒,还帮姐姐理发的时候真的很贴心。
镜头更多的是在劳拉审视自己的女儿身,她模仿身边的男孩子,检查自己的上半身,伪装自己的下半身,努力想要跟男孩子一样。
当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她回答她不知道,一切只是自然而然。
她可能更喜欢自己变成一个男孩子吧。
生理上的架构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就像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一般。
但是我们也不用一直背负着原生家庭的枷锁,负重前行。
未来如何生活,希望我们可以自由选择。
雀斑 与 雄性激素 直接相关,从ta的母亲来看,可以排除HRT影响的可能,所以ta应该是自身雄性激素分泌的比较多。
我认为导演是知道这点,所以设计的这个细节,然后后面专门聚焦在ta的脸上,想让观众注意到这点(其他的镜头都试图掩饰主角的雀斑,ta应该比较介意脸上的雀斑,导演应该也有这种朋友,所以其他镜头尽量都没有展现雀斑)或许可以检查一下染色体/雄性激素 和 认同 或者 取向 ,不是因果关系, 普通的女孩子也有可能有,祝所有的 Tomboy 都能找到幸福
这部片子我看的是国内的阉割版,少了二十分钟的游泳情节,不过也不影响整部片的感觉。
女主角很帅,对于独生子女身份的我来说真羡慕她跟妹妹的小默契,好暖啊!
影片只有短短一个暑假的时光,里面的几个女孩子都特别棒,那个年纪的女孩子总是比男孩子懂得更多,最后Laure恢复女孩儿身份重新向Lisa介绍自己之后,两个人相视一笑重归于好,真是甜,最美好的时光即将开始,影片就在这里结束挺好的。
不禁又让我想起了《蓝色大门》,懵懵懂懂的少年时代真的是最迷人的时光,那个时候的爱纯粹热烈不计回报,最好的青春片就该定格在最美的时光,一长大就没意思了。
我上初中就开始住校,剪了个假小子头,慢慢的性格也开始像男生,不爱穿女孩子的衣服,总是去美邦淘最小码的男装,会唱周杰伦所有的快歌,每天下午一下课就去打篮球,晚自习呢就躲在教室最后一排吃泡面。
幸运的是我那时候身边有一群特别要好的“哥们”,所以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
体育课的时候我们这群假小子组队跟真小子们斗篮球,凭借着个子比同龄男生长得快的优势,一边得分还能一边耍个帅。
所以片子里面Laure跟男生踢球跟男生打架都丝毫不弱我是深有同感的,抛掉性别的偏见,其实女生跟男生在很多领域都能具备同样的能力。
这部片子拍的很真实,像片子里的Laure那样,我觉得年少时候想当男生的女孩子应该不在少数吧。
这种心态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性别的不认同,而是渴望突破在传统二元论的两性社会中性别身份对个人所带来的种种限制。
女孩子想要去做一些传统所认为的男孩子才喜欢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往往想要达到目的,只能依靠伪装成男孩子的外表才能做到,不然让Laure穿着裙子去跟小男生打一架吗,简直难以想象。
以前看过的大多青春片题材都是英俊帅气的男主在打篮球,然后温柔娴静的女主上前递水,可是这根本不是我的青春,在我的故事里那个英姿飒爽上篮得分博得全场尖叫的是个女生啊!
所以偶然发现了这一部片子,还真是让我很感动。
回想那一段假小子的少年时光,是多么迷人的美好。
无“兄弟”,不篮球
洛儿/米克?
青春期的性别认同探索。
以绝对女性化的可爱妹妹作为对照。
两个小孩的房间颜色(粉,蓝),头发(长卷发,短发),衣服风格(裙子,芭蕾舞裙,短裤短袖),行动(跳芭蕾,踢足球)。
处处是两种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具象化表现。
以一次搬家为契机,在融入新群体的过程中被赋予一次重新构建自己性别身份的机会。
为了以男孩身份融入新社区,主角通过模仿男孩的行为(踢球、吐痰、脱上衣)来维持塑造自己的外部形象。
更进一步地,从社会性别,即行为上的区分,过渡到生理性别不可愉悦的鸿沟,从撒尿到为了去游泳而自制生殖器,似乎也是一步步走向性别认知的本质,迫实主角去面对自身认同或者说希望呈现的形象与现实之间难以弥合的差异。
然而最终的败露并非因为这些,而是因为一次平常的打架。
我想这也是一个更为温和的“软着陆”处理,不是因为性别难以跨越,而是因为爱你的人总是希望你不必伪装,做自己。
最温暖的是看到最后,lisa问“你是谁?
”她答“洛”,露出一个腼腆的笑。
如此突然的强制转换或许是粗糙武断的,但终归能够直面真实的自我,从剥去虚假的身份承认“我是谁”开始。
初看只感觉把这个有点沉重的话题处理得清新温馨可爱。
最近一些回顾思考,再看似乎更能感同身受,于是更感到温馨。
结尾略觉惋惜,没有直面问题只是轻巧带过,但看到那个未完成的腼腆的笑,终归觉得很欣慰。
或许就这样结束最好。
原本是决心在前往戛纳的阳光海滩之前调整一下作息时间,把自己养得略微能见人些的,挣扎良久还是熬不住奔去了首映(嗯,居然有送海报,导演给你好评哦,亲!
)。
早前在电影院里看到预告片虽然煞费苦心地始终捂着本片的中心plot,但对于我这种陈腐极深的人来讲,片名已经是最大的剧透(于是不知道Tomboy是什么意思的童鞋请回避下文)这样一个题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Boys don’t cry的萝太版,但或许是文化习惯的差异,同样是女性导演,Céline Sciamma的主角是一个尚未发育的孩子(他们到哪里找到这么瘦的小女生!
),于是自然或者说是刻意地避开了此类型影片中时常——应该说是一贯——因性、爱与婚姻等在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网中或是在沉默中内伤更甚者在暴发中伤中的成人的烦恼。
而跨到“青春期”这条境线的另一边,导演想提到观众面前,想四顾环问的,并非是一些人“顺理成章”所想到的为什么——为什么一个女生会变成男生。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这个“为什么”,这是“自然而然”的,是一种“选择”。
影片的一开始,首先进入观众视野的就是主角(我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因此不会称其为“她”)的短发在夏天的绿荫中飞驰,自由而欢快。
自此之后,镜头始终停留在主角这一边,看伊和妹妹玩耍,跟伊一起打量镜子里那个小瘦身板是否能冒充成男孩。
温馨的家庭氛围,真实的居家生活,再加上一个可爱的妹妹时不时带出的小幽默,不知不觉中观众已经进入这个设定中成为伊的共犯。
不仅接受了这种“自然而然”,而且随着与这一群孩子关系的深入,也越来越害怕伊被揭穿。
从踢足球时的些微担忧“就这身材应该能混过去吧”,到游泳时的步步心惊,明明只有家长里短平凡琐事的生活片段简直堪比惊悚片——姐姐看恐怖片都没这么捂着小心肝又咧嘴又捂眼的说。
我们都知道,被揭穿只是迟早的问题,于是影片越近尾声那一份本该童真趣致的欢乐就越让人看得牙涩。
所幸揭穿时并没有暴力。
因为这还是孩子,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不过一起踢球打架游水,顶多就是和隔壁的小女生牵牵小手亲亲小嘴,全都可以被原谅的。
大人究竟说了些什么,怎么解释如何道歉根本不重要。
在这个可能会被某些导演极用来煽情催泪的过程中,我们仍然只同主角待在一起,对那种大难临头的滋味感同身受,多想伊能逃过这一劫。
不幸,也正是因为没有暴力,在许多同题材影片中集中在“外因”上的焦点变成自我拷问。
正如妈妈说的“我不在乎你假装成男孩子,但是就要开学了。
你难道能装一学年吗?
必需要告诉他们事实。
不然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还有别的办法吗?
你能跟男孩子一起踢球,能跟男孩子玩角力,甚至真的跟妹妹所幻想的“哥哥”一样为了保护她而跟人打架且打赢了,又怎么样?
你能站着尿尿吗?
再过几年,你还能把T恤脱掉光着上身去踢球吗?
你还能用一根橡皮泥混过去吗?
(嗯,至少要塞袜子了)。
你生理上是女生,这是事实。
你觉得自己是男生,这也是事实。
即使亲人呵护包容,即使朋友不计前嫌,我们的自我认定,总无法抵抗这个社会既定的规则。
而到长成时,我们的自我认定里面到底有几分是天生带来的,有多少是社会附加的,已然浑然不清。
譬如男生穿裤子女生穿裙子,譬如男生是蓝色女生是粉色,譬如男生有男生的名字,女生有女生的名字……可是我真的非得在晚会上穿裙子吗?
我真的非要买粉色的hello kitty吗?
我真的非被人叫这个名字吗?
我不自在。
即使对自己的天生性别并无抵触,然而这个世界对女生使用的某些规则,仍然叫我不自在。
而我忍受了这些样的不自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被人当成正常的礼貌的有规矩的存在。
是因为绝计没有别的办法了,还是因为对自己究竟是谁,自己天然的选择不够清晰与坚定所以才自投罗网?
在影片的尾声处,林间的风声似乎给了一个答案,主角将连衣裙挂在树上,回到伊自己喜欢的打扮。
而在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因自我性别认定而导致的羞辱后,Lisa如伊拉在影片开头初见时一般重新问了一遍“你叫什么名字”,回答”Laure”这个并不由自己选择的名字后仍然是Mikaël的笑容,配合意味着“新生”的小宝宝的诞生和片尾曲Always,导演还是比我乐观。
PS:小妹妹太可爱了。
不仅在Lisa找上门的时候随机应变,而且还在跟同龄人的奶声奶气中一语道破兄控的天机,还会跟父母玩“瞒天过海”……萌屎人了把姐姐的母性都萌出来了。
影片刚开始爸爸独自带着劳拉开车去新家时,我本以为她是个帅气的法国小男孩,看她在爸爸的指导下开车,一切都那么自然地体现了她是个勇敢有个性的男孩。
妹妹的出现让我更加确定了劳拉是个男孩,还有妹妹稚嫩的声音说出的法语让我感觉是如此的美妙。
劳拉去楼下独自玩耍,碰到丽萨和其他男孩,丽萨对新来的劳拉表示好感,劳拉也感觉到。
我想劳拉当时对莉萨的好感主要因为她对她的照顾。
可是后来妹妹和劳拉一起在澡盆里洗澡我出现了疑惑,还有妈妈给劳拉粉色的钥匙绳,她自己又换成了球鞋的白色鞋带,可以看出劳拉对于男孩女孩的打扮还是心里很清楚的。
一次踢球劳拉由于不能和男孩子们一样简单的行事才会尿裤,他于是产生了恐慌,拒绝外出。
丽萨来家里找她,邀请她去自己的家里跳舞,牵手,接吻,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的发生了,没有拒绝,没有争取。
丽萨邀请她一起去游泳,她内心的犹豫,把小泳衣剪成短裤,甚至那条绿色的橡皮泥,那么可爱的小心思。
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在表情上的细节处理,不需要太多的修饰,只是把镜头瞄准在孩子的脸上就可以呈现太多令人瞎想的空间。
最后事情的真相出现,谜底揭开,虽然捏了一把冷汗,可是内心却释然了好多,丽萨再次问劳拉的名字,劳拉最后的微笑,都是点滴的细节处理,如此细腻的电影,真的很推荐。
我看着洛儿,就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我虽不曾脱光了膀子和男孩去踢足球,但是我也曾和他们在那个小小的操场奔跑踢球,我也和他们冒着正午的太阳出去钓龙虾,我也曾隔壁班的男生打过群架。
很多人都对我说,你该变了,你该留长头发,你该穿的女生气点。
我不想,我希望自己用这样的形象面对世界如同一个男孩一样的活着。
有人说这是一部蕾丝电影,我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来看这部电影的。
其实,年少的我们哪里想过自己会喜欢女孩。
至少,我的童年,只是希望能成为一个男孩,与喜欢女孩无关。
我希望自己能穿男孩的衣服,从小我买衣服就是一场战争,父母总会走向女童装那,我只是站在门口不停的说,走吧走吧。
我钟爱红色,因为那样我就可以穿男孩的衣服,是的,红色的男童装,于是乎,红色充斥了我整个的夏天。
我希望自己被人认为是男孩,可是每一次别人说,这是你们家儿子啊。
母亲总是会纠正,我们家是女孩,当儿子养罢了。
可是当我16岁的时候,当别人说起我是男孩时,母亲只是面无表情的点着头。
等他人离开时,总会对我说,你这样子也该变变了。
我们顺其自然,你不能老是这样。
同学,尤其是男生,总是喜欢拿我的性别开玩笑,我不止一次的在遇到陌生的同龄人时,旁边的男生立马凑过去说,你猜,他男的女的。
答复也都是男的。
然后是一群人的窃笑。
我讨厌这样,我只是希望我能像一个男孩的面对世界,我不懂,如此的我就是错误么。
我看到一篇影评,别人问作者,你是不想改变还是不能改变。
我也曾以为,我是不想改变,但当现在,我也只能说,我不想改变,也不能改变。
我的血液中早已流淌了如同男孩一样的因子。
我不会在夏天去涂防晒霜,我也习惯了含胸来隐藏逐渐发育的胸部,我也习惯了同男生一样爆粗口说段子。
同学说,你哪里有点女生的样子。
是啊,因为含胸平平的胸部,从不注意防晒,保护,导致了我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甚至是嗓音都是天生的很低很低的男声。
半个月前,和班里男生打赌,把头发推成了短短的圆寸。
我本是抱着像男孩一样活着这么多年,却未曾剃过这么短的头发的念头推的。
我觉得,也许这次不尝试,我以后再也不会有机会去尝试了。
毕竟,今年的暑假我就要20了。
大学的我,必定要改变,也许不会那么彻底。
推完头发回家的当天,就是一场腥风血雨。
父母的各种质问,责骂,父亲要我买一顶假发出门,不然就呆在家里。
我从未想过,一向开明的父母会这样。
我质问,是我的学业重要,还是面子重要。
父亲说,面子重要。
有那个女生会剪这样的头发,明天你站在街头你要能看得到,我们就不说什么了。
我心寒了,我想我也许错了,我只是想要用这样的形象面对世界,可这个世界早已给我们所有的人分好了类,男左女由,夹生的中间人是不允许的。
电影没有看完,那是洛儿的童年,不是我的,我想用我的坚持,去换取我想要的。
不得不说我觉得导演太会拍女性了,自从看了《燃烧女子的肖像》之后,遍对她产生了兴趣,善于捕捉女孩的微表情,女人对爱情的感受,她的影片不存在什么男性视角,对女孩和女孩之间的情感掌控的细致入微,对影片整体风格也把控的很完美。
我看完之后挺喜欢影片整体风格和节奏的,不过我还是想说一下,如果故事的逻辑更好的话,这部影片上8.5是没什么问题的。
这部影片我感到最迷惑的就是,劳拉对自己的性别认知,从妹妹给自己的朋友炫耀劳拉,和刚开始劳拉的种种行为,洗完澡对着镜子自我审视可以明显的发现自己是个跨性别者,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长着女孩的身体,她疑惑,她害怕,我看上面有人说受社会束缚,为了融入群体,太扯了,人家劳拉是出于一个小男孩的本性,选择去和男孩子玩,导演多次同和她和她妹妹的对比来告诉劳拉,她是个跨性别者。
但是,在苏珊和劳拉在一起时,看出劳拉对自己女性身份并不排斥,甚至又转向了性别认知障碍,她还留有女孩子的一些特性,但是苏珊说我觉得你和别的男孩不一样,于是她开始为了和苏珊在一起,去假扮男孩,学这光膀子打篮球,学着吐吐沫,学着男生的阴茎只为了苏珊希望她去游泳,这里劳拉就有点矛盾了,对性别的追求直接从主动转为被动,苏珊不应该是那个让劳拉喜欢女孩身份的人,但是她们的化妆这个点逻辑就不通了,我觉得如果劳拉对自己女孩身份并不排斥,那么片头就应该先交代,后面直到遇见了苏珊,她喜欢苏珊,但是她觉得自己不能用女孩身份,于是为了她而隐瞒,我觉得这个逻辑就是顺的,而且转到了导演最擅长的,善于描写女孩爱情的领域。
那么劳拉就不应该是跨性别者或者性别认知障碍,她就是一个十足的假小子,一盒不喜欢女孩身的假小子,爱上了苏珊后,并努力把自己设定为男性,被发现后得到苏珊的理解,然后劳拉重生,选择认识最真实的自己,她不是男生,不是女生,她就是劳拉。
1.她妹太好看了 2.假鸡鸡好可爱 3.难道不应该是个微电影有必要拖80分钟?
像男孩一样 踢足球、吐口水、脱上衣、小便..............喜欢女孩
很平淡,没有什么特点,这算文艺片吗?
BJIFF 不太喜欢这种平淡的小故事
临结尾比男孩不哭还是leger很多。性别认同障碍是天生的还是他生的?好可爱的小妹妹!!!!萌物!!!
好爱唯一的一首原声,只知道叫always,都没仔细看是谁的歌!好看!
很细腻,很有爱,孩子貌似都是天生的演员,那么多表情特写被这小萝莉拿捏的都很好。片名就是剧透,没有评判也没有立场,其实只是安静地讲童年和成长。
其实就是一个青春期对性别概念有疑问的孩子,干嘛非要归类到LES,电影的拍摄角度挺有意思的,珍妮好可爱
性别认同障碍的故事。没有配乐像是干吃面包不喝水。
我被女主角的妹妹萌惨了!
刚开始我看到这个小男孩坐在父亲腿上两人很亲密,我以为会是父子恋。后来看到他妈妈温柔的摸他的头发,我觉得会是母子恋。再后来看到他和他妹妹一起洗澡,我心想,原来是兄妹恋啊。后来看到他盯着那个踢足球的男孩,我想,终于切正题了,同性来了。直到后来我才发现这丫是个女孩子啊……
真真萌死个人了~~~~~
开始以为是一部小拉拉养成记,看着看着才发现原来是讲一个女孩的性别认同,和拉拉毛线关系也木有啊,反而带给我不少惊喜。记得小时候我因为周围的玩伴只有哥哥弟弟,我也是一定要站着撒尿的,诶,我妈把我这样的女儿养这么大真是不容易啊~
萝莉脸的妹妹和帅T型的姐姐
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我自己:一直到初中时代都留着男孩式的短发、不喜欢穿三角裤喜欢平角内裤(因为这样总有种自由的错觉以为自己可以像男人一样打赤膊);以男生身份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结果收到很多女生读者来信示爱,然后一一回信告知她们我不是男生.
帅T成长日记。
里面的小演员都超可爱,除了主演之外,长睫毛的妹妹更像一个洋娃娃。刨除性别等解读,首先这是一个很可爱的电影。小孩如果在国内可以考虑叫招娣
花了1个半小时看的是什么电影啊!节奏也太慢了 最后那个结局是个毛意思啊!!!!!
这是讲小蕾丝?
那小妹妹太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