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展现了一位中年父亲经历的一系列心里应对中年焦虑的历程:在与他人比较下他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同时会滋生嫉妒心;他知道这样比较没意义但还是忍不住;在比较下,觉得别人的都是好的,自己什么成就都没有,做什么都没意思,他看不到自己已经拥有的令别人都羡慕的东西,比如生活在一个安稳富足的社会,拥有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养育出一个温暖且有音乐天赋的即将考取哈佛的儿子。
影片用第一人称视角很真实细腻地解剖出主人公的每一丝想法念头情绪,很能引起我的共情,而且也展示了主人公是如何一步步与自己和解,与他生活所在的周围和解,最终挣脱烦扰,决定不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是真正看见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人:自己的儿子和妻子,挚爱的人。
影片整体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有的是主人公的娓娓道来,全盘托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他是一个很会观察自我,反省自我和思考自我的人。
在这一点,希望我也能像主人公学习。
刚看电影5分钟,这什么呀刚看电影10分钟,嗯,还有点意思再往下看30分钟,好吧,我知道这套路了多愁善感的男子,人到中年开始脑洞大开,觉得自己虚度半生,不如别人,当得知朋友的所谓成功背后也有诸多不幸,又开始觉得合理并同情,到最后又要大悟所谓的功成名就还是披上了虚伪的外衣。
在单纯干净的大学生的音乐声中声泪俱下,电影完结。
确实有那么点意思,除了最后的生硬转折,像是爱的教育最后升华主旨,(其实就是梦醒了,别做青天大悲梦了)。
自己已经很富有满足了,所以不要乱想,不要嫉妒,不要虚荣,活在当下啦。
说它是脑洞,其实实际情况是,中年男子每天以上床就呼呼大睡,从不会失眠,每天醒来就是要送孩子上学,每天要想这个月还有多少水电煤费没有缴,下个年度孩子升学是否要择校,老娘腿脚不便很久了,要不要跟老婆说去看看。
至于同学里的那谁已经当老板主别墅了,不好意思,从不参加同学会。
只有老婆会在耳边絮叨你看那谁谁谁已经开跑车了,某人让他老婆开淘宝店,而自己听过后左耳进右耳出,叹息一声同人不同命,继续看手机。
挺想知道bgm谁做的,那个如蚊子般的嗡嗡一想起,男主开始脑洞大开,看来现阶段我是忘不了这个声音了,全凭它共托了大部分心理活动变化和气氛,神呀,最后的亚裔+黑人女孩的音乐旋律还真的蛮好听的,不知道是哪首曲子。
一边健身房跑步一边打的文字,有句式不通或者错别字啥的多谅解。
记得是三年前出差到魔都,第二天要开会,半夜却始终睡不着,酒店电视可以点播电影,无意间便选择了它,或许也是它选择了我吧。
年纪摆在这,并不是很乐意在三更半夜看一部打打杀杀充满暴戾色彩的电影了,伦理、生活、情感,以及各类能在平静环境下叙述的故事更能吸引自己,就好像吃多了鱼肉,对食材本真的粗茶淡饭会更加思念是一个道理。
我们总在羡慕善于思考的人,而善于思考有多累,本篇就告诉你了一种可能性。
剧情细节没记得特别详细,只想写写自己一些片断思绪。
回头看,文字拖沓而缺乏重点,也不想刻意去调整了,就让它展示本真吧。
看了懂的人自然懂,看了觉得做作的人我用再好再有逻辑的辞藻也无法扭转,毕竟这是我与电影的共鸣,不是别人的。
前几天清理手机存图,发现自己还留存着这部电影的截图,是结尾是布拉德在剧院里的心理活动,那种贯穿整部电影,反复、矛盾、不断的自我暗示和自我补完的过程。
之所以用“补完”这词,是回想起年少时曾痴迷的《EVA》,觉得布拉德和碇真治相似,都在不断的汲取周遭的人和事儿的养分和废料,小心翼翼地让它们填补自己不够完整的人性。
区别只在于布拉德尽管有着太多执着和质疑,但就其所遭遇的磕磕绊绊的中年危机过程和结局来讲,远好过在使徒冲击之下无法独善其身的真治。
回到影片剧情,布拉德在生活中那无法遏制的、无处不在的、有些过度的内心独白,仿佛就是我自己在遇事遇人时的所思所想,共鸣恐怕就是如此而来吧。
初期的他对事物悲观一面的过分看重,对任何情况的两面性都如此尖刻以至于这样的自我对话在观影中段都已有了魔性。
尽管有代入感,但也产生了“啥事都这么想的人,心理必然是有病的吧”,然后回顾自身,惊恐地发现无论哪个阶段自己身上总似乎抹不去布拉德的影子,那种如同身体一部分的“刻意在乎别人的看法”的“能力”,姑且算是能力吧,至少知道自省是先进人的表现么。
然而自省过了分,就如同《挪威的森林》男主最后的呐喊一般,四处皆是迷雾,无法判别前进的方向。
有时非常羡慕很多北方人,所谓直来直往的性格,不用顾虑别人脸色、不用一直担心别人看法,做好真我,那就是种幸福。
自己这样多想多顾虑性格的形成,娘胎里带出来40%,求学生涯中形成30%,生活中再补上30%,多方面综合的结果,怪人怪己都不客观。
但是有的时候,这也被称为是种优点,被人称赞心思细腻懂做事,好吧,我也布拉德。
当然,一部电影不可能扭转自己几十年来固定下来的性格品质和三观,但至少,布拉德在最后的感悟,让我们这类人也获得了一些对生活看法的新角度。
我爱这个世界,无论这个世界爱不爱我,也无论我是否占有她/他。
静下心欣赏、感受,也是个不错的体验。
最终,布拉德如是想。
the same to me.
(以下记于2023.4.28)1. 没有任何好处的银卡会员 倒是很应景了.2. 我猜这张银卡终究会有用武之地.3. 啊终点是波士顿.4. 这片子着实太过适合想申请波士顿学校的我了.5. 我也想去哈佛啊!
门外的书店我兴许也打卡过.6. 写给明天醒来毫无记忆的自己: 除了酒精 激励我自己前行的还有更多不是吗.7. 男主与大学朋友再餐厅 糟糕而未曾料想的发展.《你好布拉德》——中年危机自愈篇|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这是一部让“中年人”浑身战栗的电影,男主角大量的内心戏,浮夸的心理暗示,诡谲的配乐,无时不刻不让一个身处生活漩涡的中年人头皮发麻。
看这部电影的契机源于一次跟朋友的午后畅谈,我推荐他看自己刚发现的宝藏电影『背靠背脸对脸』,话题投机他又推荐了我一部『布拉德的中年危机』。
看到吗,作为两个已过而立之年的社畜,某种不言而喻的倾诉感让我们给彼此推荐了一部类似轴线的电影。
1994年黄建新导演回到电影本身,因为儿子特洛伊要去面试大学,整日庸碌的父亲被无暇抽身的母亲安排随行。
一个年近五十郁郁不得志的父亲,在得知儿子有希望考上哈佛、耶鲁等名校的时候,那种“老来得子”的惊喜振奋让他一改往日的灰头土脸,春风得意的溢于言表。
他甚至开始脑补儿子今后“王多鱼”一般开挂的人生……而这种虚幻的遐想被生活中频繁出现的内心写照猛然拉回了现实——这一切都是儿子自己的,跟他那些跻身上流的同学不无二致,反而更加衬托了自己的平庸、落寞。
大学时期,自己成绩斐然光鲜夺目,被教授赏识被同学依附,自己曾几何时也享受过聚光灯下风光无两的快乐。
而如今踏入社会,面对往日同学桌荦不凡的人生,自己却要为儿子眼下的面试卑微至极四处张罗关系。
内心的撕裂感与现实的挫败感交织悱恻。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知足常乐,布拉德何尝不想这样说服自己?
对比普通小康家庭,有知足的妻子聪明懂事的儿子,满足生活的工作。
可当年的同学一个个显赫的人生故事回回把他拖回现实的窠臼。
跟儿子女同学畅聊自己所学专业那会,女同学得知自己从事NGO(非政府营利性慈善组织)时赞赏崇敬的目光,让他也曾片刻自豪过,但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很快又让他与女同学话不投机。
这是两代人的代沟,也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撕裂。
最终中年人的势利在年轻人的理想面前一败涂地。
最后,为了感谢任职白宫的老同学费舍给儿子面试牵线搭桥,导演刻意安排了布拉德与费舍在一个高档私人餐厅面晤。
无论是女服务员的揶揄讥讽,还是白宫贵胄赤裸裸的挖苦、炫耀,让一整部压抑剧情推至顶峰。
看弹幕很多观众义愤填膺地表示,布拉德应该立刻结束尬聊挽回自己最后仅余的那点自尊。
我反倒在这个桥段行进中畅快异常,不破不立,让那该死的自尊心见鬼吧!
让攀比、妒忌、奢望、贪婪烟消云散吧!
影片的结束和『脸对脸背靠背』如出一辙,开放式的落幕…没人知道儿子特洛伊最终有没有“得偿所愿”进入哈佛,亦或是追随父亲曾经的脚步选择经济压力较小更为理想主义的『塔夫茨』。
我希望特洛伊选择塔夫茨,因为去参观校园的时候,塔夫茨更像是脱离金钱、名利、世俗的乌托邦,特洛伊在那里露出了恬淡的笑容。
影片行将结束,父子俩回到破落的旅馆,贯穿整部电影的压抑感荡然无存。
昏暗的灯光下,简单不无温馨的对话,血浓于水的亲情流露。
从疑惑、反感到谅解、鼓励。
导演借儿子的口说着:没人会想着你,他们只在乎他自己,唯一在乎你的人是我,是爱你的人,你只需要在乎他们就行了。
你自以为是无处遁形的尴尬,你备受煎熬极力掩盖的窘迫,WHO CARES?
半小时过去,一天过去,三个月过去,一年过去,有谁还记得你彼时彼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
把焦点放在正确的地方吧。
“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这个词, 据说是由加拿大精神分析师Elliott Jaques在1965年提出。
维基百科上的解释是,它是发生在中年人身上(一般为45-65岁的人)的一场关于自我身份和自信心的心理危机,往往与一个人的日益增长的年龄、无法躲避的肉体衰老与走向死亡,以及可能在生活中难以获得成就感相关。
经历危机的人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抑郁情绪,懊悔,高度焦虑,亦或是很想让自己变得年轻,生活方式发生急剧改变,或者内心期望能够扭转过去的一些决定和事件。
了解了定义和症状,那么就不难理解布拉德所经历的内心动荡。
他就像在和一个看不见的敌人在对抗,尽管他知道自己无力去改变个人历史。
一切在过去时间里所写就的,终将无法改变。
从认知心理学来讲,要解决内心的冲突和痛苦,需要认知协调,也就是,要么去改变现实与内心期望一致;要么去改变内心认知而与现实和解。
无论如何抵抗现实,内心痛苦到某种程度,人自然而然会放开手,学会接受新的现实,学会把自己放进新的现实中去,只要还想继续生活下去。
丧,是中年危机的本质。
但是,人,总要往前继续走下去。
就像布拉德儿子劝慰他的,不用去比较,不用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每个人最关注的其实都是自己而已。
只有真正少数爱你、关心你的人,才值得珍惜。
在能量不足以支撑自己所有欲望的时候,懂得取舍,懂得动态平衡。
立足人生半途,看来处不后悔,看去处有方向,虽然认识到自己其实是资质平庸的普通人,但是仍知道自己尚有可为之事、可尽之力、可爱之人,只管尽力而为,哪怕再迷惘,今日也要做好最小单位的事情。
没有一个无坚不摧的实物叫“自我”,去做小事,去和现实发生关系,去和人发生链接,碰撞反弹回来的那个就是我。
只有今日的我,做可为之小事,更好地交棒给明天的我。
和命运扳手腕,一天一个small win,不祈求大获全胜,但求像西西弗斯一般,日日滚石上山,日日落石下山,把这件周而复始的事情,做成自己的“道场”。
今年陷入中年危机的我,去上了商学院,进入全新的跨行学习领域,成了一个碎成渣的学渣。
我也不知道学完之后,我是否能够找到新的事业突破点,是否能够找到下半生一直热爱的事情。
我就在一切的未知、不确定中,让自己学会在混沌之中沉淀下来,全然投入,做好小事情,并且相信柳暗花明的时刻会不期而至,我将欣然迎接,走向更加开阔的人生。
看到一半的时候有个错觉,如果主角有任何异常优秀的一方面,观众一定有发言权。
因为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听到了他自己的阐述,也能看见他对别人的评论之后心里的种种感触。
我带着这样的心态看完了整个影片,我在等一个高潮部分等一个把主角的性格心理推向巅峰的时刻,但我并不觉得自己等到了。
看完电影之后,再去回顾它,如果曾经出现过几次中心句的话,我想可能是酒吧里女生和她说你都这么大了还觉得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你比大多数人都过的好,你这些问题像是白人问题,上等人问题,男权问题…另一个是他的同学在饭店里和他说我从来没有把你当过竞争对手,或者说很短的时间可能是。
以及结局的时候儿子和他的谈话,大家都只关心自己的事情,没有人会一直记得你,就算有,也只是我而已,那你就只要在意我的想法就好啦。
当我把这三个片段连起来看的时候,我可能明白了一点主角为什么会难以和自己和解,难以和这个世界和解。
他一直关注着自己的不如意,去和成功的人想比较,哪怕因为这些成功的人是他认为的可以用来比较的对象。
他被这些失意吞没,他甚至在幻想中害怕儿子的成功。
他将自己的失意放大,大到觉得周围的人也会因为这个去否定他或者去觉得他是个无名小卒不屑一顾。
但其实会在意他的都是那些爱他的人,只有这些人在意他。
而那些剩余的人,对他不在意才是常态吧。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他。
活着,感受生活,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去爱这个世界,就好。
我想,主角在这一次东海岸选校之旅后会获得一点自己与人生的和解的。
我也会在生活中去感受心灵的平静。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取了这么个名字)
作为第27届多伦多电影节Platform Prize 和哥谭独立电影节最佳剧本的获得者,《你好,布拉德》通过流畅的场面调度和精悍的台词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有关中年危机的故事。
我深有体会的并不是因为它精准地描绘了我的家庭焦虑,具体到每一个场景、一句台词都能让我产生”切肤之痛”;更值得玩味的是,电影几近袒露式地解构了“中年人”这一群体:他们世俗、疲态、念旧、絮叨、短视甚至带有些鲁莽的偏执,就像老阁楼上快要融化的黄油被拿来当早餐,带着自以为是的黏意,以一种颓靡的姿态,强行闯入你的餐桌。
电影中的布拉德就是这样一块“老黄油”,他享受着美满的家庭生活,却始终怀揣着在同学面前竞争产生的产生的落差,而愤世嫉俗。
直到他儿子因为时间误差错过了哈佛大学的面试,需要他靠拉低脸面来求助于昔日同学的帮助的时候,他才算是从理想主义的老阁楼里走出来。
然而讽刺的是,他始终还保留着那一尊“傲骨”:“不好的餐具不配吃我”(面对政客同学Craig的言谈不屑一顾); “我的产地无比尊贵”(自己做的非营利性事业高人一等); "哪怕入口的姿势也得妥帖到位"(联系到布拉德最后的道歉 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正当我抱着的果然幻想和自我建构是中年人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普遍方式想法看到了结尾那一个标题一出“status”不否认我确实有当头一棒的感觉。
确实是带着对标榜意味的自嘲了,但是回首再看那种近乎摆烂式的坦然,看到的却是对在“status”这个框架里自觉式责任的一种求和心态了。
我们都在笑中年阶级的俗不可耐,但是我们又总会长成我们讨厌的那个样子。
影片中布拉德的人物形象,象征着自我在家庭中的牺牲和调和。
在看到儿子小时候弹钢琴的视频的时候,虽然带着某些自我安慰,但不悔的选择也让我们联想到那些为人父母的责任。
电影中的配乐穿插在父子迷茫的寻找之途中,给人一种摧枯拉朽的感觉,像是生活本来的面目;结尾用德沃夏克的《幽默曲》,让纠结的布拉德完成了一次灵魂上的升华:幽默中压着生活悲苦和孤独的韵脚,小丑摘下面具开始独白。
压抑的情感在此刻迸发开来,流露出的不再是音乐,而是那位孤独中年者被“status”框住的灵魂。
“就像这个世界,我只能去感受它,而无法拥有它。
当然,我还是爱这个世界” 中年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无奈的自我妥协。
布拉德的孤芳自赏也许也只是中年人抵抗被世界同化的一种方式吧。
毕竟,人生如逆旅,你我亦行人。
生活的意义有很多种,而生活却从未被定义。
如此浮躁的我在这如此浮躁的时刻,安静的看完了让人内心翻滚的无聊电影,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后的自己,一个鬓角泛白的老男人凌晨失眠对着天花板发呆,工作已然稳定的融入了生活,平稳不失乐趣的家庭,突然发现不知什么就点燃了中年危机的导火索,发现周围的人都比自己牛逼,羡慕别人有着自己无法经历的人生,开始觉得一丝自卑、无助,怀疑一直信奉的平淡人生的宗旨。
睡在旁边的老婆轻轻的发着鼾声,抓抓她的手不再细腻光滑,内心起伏不再,但还是忍不住吻了一下她的额头。
看看表凌晨两点了,隔壁房间还有隐约的动静,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不知怎么的都这么大了,你根本不知道他内心在想什么,不再像小时就那样追着你跑,见面多了几分客气和距离。
呼一口浊气yy一些美好的事物渐渐睡去。
本以为到了这个年龄看透了世间百态,便一切尽在掌控,但当遇到一件超出了能力范围的困难,便不由得开始怀疑自己,也无法逃避。
看着自己的孩子就像看着多年前的自己,时光如白驹过隙,没人能叫你放弃雄心壮志,也没人要你必须知足常乐,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性格决定命运。
身为最普通的中产阶级,胡思乱想,不满意的现状导致越来越焦虑很容易陷入一种负面得情绪里。
到头来不过是跟自己的较量,纠结,较劲。
puffing myself up, tearing myself down.何不去放过自己,享受和爱着这个世界却不想着去占有。
最后的音乐会和儿子的一句:i love you.解救了老BRAD,而我们的人生终需要家人的救赎和自己的放下。
换句话说如果那时好用得起iPhone,那就很不错了还要什么手表,要什么自行车。
忠于自己,忠于家庭,忠于生活 peace&love
看这个电影让我感到有些压抑,感觉电影中遇到的选择都是在亲身经历一样,似乎时刻在决定着自己的未来,莫名让自己好有危机感。
可能自己过的太随意了吧,往后我可能也会像布拉德一样难以接受自己生活的不如意,渐渐远离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圈,爱着这个世界,却不能拥有世界。
但换个角度想想,有人过的奢华,变得世人皆知,也有着为人不知的烦恼,何必再和他们去攀比呢。
布拉德的善良质朴,优秀的孩子,都足以点亮他的生活,爱着这个世界也幸福了。
男票挑的晚饭佐餐片儿。切入点很小,时间段跨度集中在几天,整体节奏也没有大起大落。开头凸显中年危机的一大段充满令人犯尴尬癌的失意细节,这样细碎具体的生活碾磨,如果不是真的看清了自己的目标和位置,能够在一曲音乐一顿晚饭一次会面这样的日常跌宕里得到确凿的内心释然么?我个人表示怀疑。但演员表演细腻可信,尤其是儿子的表演,非常具有真实感。很喜欢这个人物。三星半主要给表演,本子本身觉得还是缺了点什么,不透。
🖕🏻
中年中产男人的哀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心理描写非常细腻
住着联排别墅,开着SUV,Run着自己的business,老婆公务员,儿子上哈佛,实在看不出这老哥还有啥抱怨的,你还想怎样?!
有生之年竟然会喜欢上了Ben Stiller(主要是这个人的大脑反应之快。。。竟然发现喜剧演员的中年危机剧也很感同身受是怎么回事
每个人都很忙,而你何必假装不忙关心别人过得怎么样。飘忽不定的情绪是一种自私。
浓厚的生活气息能把每个自命不凡又害怕被遗忘的平凡人溺死。应以此为教科书发给每个人学习如何不ky。
不大行,中年危机重重的矫情
This is just awkward,
有粥吃粥,有饭吃饭,不必强求,也不必自哀。倘若你是离群的孤星,那便自己远行;没人会在乎你,所以你又何必在乎别人。关心爱你的人,所以我们仍然活着。电影确实在探讨中产中年危机,但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普世性内声诉人情世故和功利心。其实最后导演给到的答案视角还蛮虚无的,更愿意看见男主竖起中指,给这操蛋的自己和社会骂一声“FUCK OFF”。
矫情
男主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虽然我还没到中年危机,但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生和烦恼,也实在是感同身受。学会不比较和知足,真的是一生的功课。
太可怕了,我一边看一边摇头说卧槽,然后又边看边点头,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布拉德的心理活动90%我都有,原来价值观哪都差不多啊,原来找关系办事哪都好使啊,真的是世界大同。看完以后,我的焦虑确实减轻了很多。
具全世界中年危机的普适性,但对人生意义的探讨还比较浅
回望人生,一切都是错,一切又都是刚刚好。接受自己的平庸,比相信自己的伟大更重要。
白日梦想家之我的兄弟过得比我好
希望我快 50 的时候能比 Brad 更放得下.
生活在第三世界的人民,看这些白人男士的所谓精神危机。大概就是吃不饱饭的劳苦大众理解不了林妹妹吧。
觉得别人过得更好,哪个中年人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