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有剧情反转,有对善恶的表达,有对人性的诠释。
不可置否的我也把智力障碍人士当成弱势群体,一味的不相信其会有犯罪动机,这也是种惯性思维。
其犯罪理由反转得让我相当信服。
因为我是“傻子”,身边从来不缺乏恶意。
所以母亲告诉我,别人骂我我要骂回去,别人打我我要打回去。
确实,别人用石头砸我我自然也要砸回去,只是命运会开玩笑。
傻子没有犯罪的恶意,其恶意是所有人汇聚自一个个对弱势群体无所谓的欺负中的。
在最后平淡饭局中讲述挪尸目的只是为了其能被早点发现早点被救治这个镜头可谓是相当有力量,不知为恶的善意举动,让人无法言语。
谁都没有错的谋杀案也让人无奈。
而失控的母爱确实却妥妥的让人心悸,为了孩子无所谓堕为恶魔。
两任嫌犯均为智力障碍者实在是戏剧不已,加强了电影对人性无能与自私的表达,对人生命运充满恶意的窃窃低语。
“你有母亲吗?
”语言就是母亲成为恶魔后的镰刀,挥向更弱者。
不过母亲这个角色还好的是有足够的信仰,能够做到自我欺骗,不然无法想象其会怎样的坠入地狱,银针刺入大腿穴位时,用尽全部力气欺骗自己,忘掉噩梦,翩翩起舞,余生也成为“傻子”。
只是罪恶如同那尿、那血水应该是抹不掉,搽不净的了。
电影对警察的刻画弱了些,无所谓的搜查取证,随意决定的嫌疑人,轻易的归结于不作为的警察。
这里的合理性差强人意。
还有其恰好在场且沉默不语的目击证人、突然有钱的母亲也得算作缺点。
这个电影真的超恐怖😱儿子本来记忆力很好,他之所以头脑混乱,是因为母亲一直在给他针灸加喂药,为了让他忘记小时候想杀他的可怕事情,才导致他健忘的症状。
可他的记忆力太顽强了!
在看守所脱离了母亲的针灸和汤药,竟然奇迹般恢复了,连小时候母亲让他先喝农药的事都想起来了。
那么他出来之后就算再针灸加汤药,恐怕也糊弄不了。
前面我一直觉得母亲的针灸是扯淡,给人治疗也没什么效果。
但其实这是个高概念,针灸在电影里就是神奇般的疗效,可以让人忘却痛苦的记忆,但只能是暂时压抑,并非永久的。
而这个神奇功效,导演一开始就抛给我们了。
电影一开始母亲之所以跳舞并表现出和儿子类似的呆傻状态,正是因为她给自己针灸了,也正是如此她才会忘记针盒。
儿子被判之后进精神病院,不用花钱,母亲也能解脱,虽然背负了罪名,但除此之外真的不是最佳选项吗?
以后母亲老了也必然无力照顾儿子,进精神病院的结果并不差。
为啥母亲打鸡血似的一趟一趟折腾还不惜花掉积蓄啊,她就是不能让儿子进精神病院,必须让儿子呆在自己身边,才能一直给他治疗,一直压抑他的记忆。
然而这一切还是失败了。
儿子还是恢复了记忆,恢复了智力。
儿子放出来以后显得懂事了一点,睡觉也和母亲保持距离,他很可能还在惯性装傻,但已经不是之前的呆傻。
而这样的儿子是母亲无法面对的。
母亲之前正当化杀儿子的逻辑是,母子是一体的,母亲杀儿子就等于杀自己,而不是一般意义的谋杀。
后来发生了一系列事情,死了一个女孩,死了一个老头,又冤枉一个真正智障的孩子,母亲即便针灸自己,心理上也是劫后余生,千疮百孔。
这时,面对一个意识苏醒,智力恢复的儿子,她是无法自洽的:一旦有了自我意识,孩子就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再是母亲身体的一部分了,母亲也就无法用 杀你等于杀自己 来自圆其说了。
另一边死去女孩的家,又何尝不是一个家人互害又无法割舍的镜像。
也许正因如此,才有那么多人不想生孩子吧。
太苦了。
也许最后母亲就真的想通了,真正应该被针灸的人是自己啊,于是就不断一针解千愁,去放飞自我再也别回去得了。
也许她清醒之后回到家再继续给儿子扎针吧。
母亲,儿子,包括那死去的女孩,这一生都是无解的。
这个电影比寄生虫好太多了。
目前看过导演的几部电影里,这个是最佳。
1.母亲形象全片最成功的地方是贡献了这样一张东亚母亲的脸,可与《瞬息全宇宙》的杨紫琼做对比——她们真的能不听任何意见(包括她们的救赎对象:孩子的),执意地无可阻挡地将对孩子的救援进行到淋漓尽致的极限处。
(哪怕是石头,也会长出眼睛,并移动着靠近你)一边是母亲如此突出与极致的身姿,一边是无影无踪的父亲。
奉俊昊也丝毫不包庇这样神圣的母亲形象,写出了那些惊恐的地方——儿子在监狱里拼命想,想出的是五岁的记忆:母亲想用农药扩大性自杀。
并且儿子虽然有缺陷,却有最基本的简短逻辑——正是如此,母亲无法以母爱的神圣与牺牲做辩解。
在五岁的记忆下,与母亲进行辩论,有理有据地让崩溃的母亲继续溃退。
以及最后,是他在老头丧命的垃圾场发现了母亲的针灸盒——也正是针灸盒的回归,让她可以在大巴上扎下失忆的穴位,加入她们的欢歌乐舞,一如开头在半人高的野草中自由舞动的她。
也许只有失忆,才能从如此痛苦的东亚文化里解脱。
针灸与中药这个点,想到《海边的房间》。
针灸与中药都奇特地承载了无法解脱的扭曲痛苦。
有一种或禁锢、或象征性释放的作用。
并且这个符号直接连接了两个电影的真凶。
在《母亲》里,链接的是母亲与儿子双重真凶。
2.镜头细节: 感官影像化母亲从藏身的衣柜出来,要路过睡着的一对情人(儿子朋友 她最初以为的真凶)。
脚踢翻瓶装水——水漫延——触及男手指——男脸有反应。
母亲逃出屋子。
母亲杀老人——砸头——血溢出——接触手指(呼应)——母亲反应过来惊叫+接儿子砸人后手足无措慌张肢体反应——反复擦洗地面(想把血退回身体)+“怎么办”n遍,最后她喊了妈妈3.结尾找到的“真犯人”,仍是一个弱者(喜憨儿)。
不过是更弱的弱者,无父无母,注定无人为其出头(警察也省事)。
4.同一事件不同角度的解读:尸体被放在晾衣服的露台(处于低角度,全镇皆能看见)儿子朋友扮演了真正的警察角色,解读为: 泄愤,要让所有人看见以羞辱死者,并引发恐慌儿子解读:放在那里所有人都能看见,就能救这个流血的人了。
韩国导演奉俊昊的风格是令人过目不忘的那种。
最先抓住我的是《杀人回忆》中韩国警察的腾空双踢,狠、准、稳,踢人的同时自己也全身而倒,不怕摔不怕疼,个个勇猛凶恶,审问罪犯无所不用,比黑帮还敬业,看得人倒吸凉气心惊肉跳。
《母亲》也有类似的审问细节,但故事并没在审问过程上逡巡——无论如何,这虽然也是部寻求案情真相的“侦探类”电影,但重点远不在于案情的真假,甚至你一开始便大概能猜出来这案情的真正罪犯到底是谁。
令人意外的,是在寻找过程中我们随着母亲的眼睛所观察及感受到的一切。
韩国影后金惠子饰演的母亲很有一切伟大母亲的共性——对智商偏低记忆紊乱的儿子不离不弃,百分百以儿子的利益为己任,为孩子打理一切安排一切,竭尽全力的保护儿子,不论将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表现在故事中,是儿子被当作杀人犯收监后她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儿子的口供是事实真相,而是倾尽全力找律师,找儿子交往的朋友,找儿子曾去过的地方,不放过任何线索启示,只为了替儿子脱罪。
电影中有很多表现这种无条件母爱的细节,其中最打动我的是儿子(元彬)跟朋友在高尔夫球场闹事后被抓进警署,母亲带着一篮子瓶装饮料来领儿子的片段。
她垮着篮子,经过警署每张桌子时都给人家放上一瓶,同时点头哈腰面带讪笑。
母亲的卑微姿态让人觉得心酸:这世上有什么是一个母亲不愿为了孩子牺牲的!
在表现母爱的同时,母亲的独自调查过程也展示出了韩国社会底层形形色色人群的生活状态:拣垃圾的老头,孤身疯婆子,被欺负的高中女生,被抛弃损害连母亲都没有的先天愚儿;对比他们的,是行乐的律师,酒醉的精英,行凶的学生恶霸,还有儿子仰慕模仿的混混朋友。
母亲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站在她一边。
但母亲的姿态与作为背景的弱势群体又有所不同:她抗争,用一种决绝的勇气毫无保留的为儿子奉献一切。
但母爱便是尽头吗?
奉俊昊让我们看到了母爱惊心动魄的另一面:五岁儿子的回忆,金色荒原上烧作焦黑的废墟。
母亲以爱的名义释放出来的能量是巨大的,尤其当这爱被逼至绝望尽头的时候。
爱在创造的同时,又能毁灭一切。
超现实主义影像大师路易斯·布努艾尔曾说过:“人从不自由,却不断奋斗想成为他永远不能成为的。
这便是悲剧。
”《母亲》的悲剧并不止于人终生无法自我实现的绝望,更是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而不知不觉成为所对抗反面的一部分,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降格成为侮辱者及损害者,并因此带来的情感坍塌与位置失衡。
但个人的悲剧比起制度的悲剧,又算得了什么?
缺乏家庭关爱的死者,脸上被人刀刻的女学生,沉默寡言的拣垃圾老头,还有最后那个被关起来的愚儿。
他们才是真正的牺牲品,这些被社会遗忘抛弃的弱势群体们,除了沉默与忍受,他们别无所依。
母亲在荒野上的悲怆舞蹈,或者在公车上忘乎所以的庆祝,与费里尼在《卡比利亚之夜》中最后的狂欢何其相似!
除了遗忘,除了沉沦,除了自暴自弃,母亲们还有什么选择?
我们还有什么选择?
那么,便让一切都落幕吧。
我们以爱的名义,弘扬这个运转和谐自成体系的文明社会,弘扬所有的母亲和她们的牺牲与毁灭。
就让舞蹈继续,狂欢继续,因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步步悬疑,环环相扣,每一个细节的呈现都可以推动故事的发展,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个细节、一句话却都可以与后续发展的剧情相对应,光从推理悬疑的角度来看,奉俊昊的导演功力也是非常出色的。
但纵观全片,导演要阐述的并不仅仅是亲情与犯罪,显然,他关注了更多更广的东西。
从《杀人回忆》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奉俊昊对于社会不公、古板教条、冷酷机制等进行过不遗余力的讽喻。
显然,我们在本片里看到了更多,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漠视与不公、腐朽不堪的法制体系、血淋淋残酷的真相、恐怖的记忆。。。
等等无不渗入到影片的叙事发展中去。
开头便喻示了这个社会的不公平待遇,高贵阶层撞了人扬长而去,揭不开锅的低层人物却还要负责宾利车的损坏赔偿?
弱智的儿子与母亲处处受人岐视,但弱势群体却可以欺负更弱势的人,儿子用石头砸死了卖身女孩,低能儿的母亲只能通过残杀另一个弱势人物拾荒老头,最后还要依靠一个更弱势的无亲无故的低能儿才能还儿子的“清白”,太可怕了,太冰冷了。
而这个社会中所谓的精英们在哪里呢?
警察胡乱定证判案,律师搂着小姐说法律,买药的光鲜太太既要命又要立牌坊,正义只能用暴力来体现,友情也只能依靠金钱来维系,所以说,他们,也就象冰冷的镜头,冰冷地注视着这些不公与不幸罢了。
看完电影,导演确实很厉害,不论是镜头语言还是剧本情节,唯一不太喜欢的就是电影人设。
到最后,看到了元彬扮演的智障男的痛苦,看到了身为一个母亲保护智障男的痛苦,看到了被母亲杀死的破烂男,那个惨死的女孩就如同被奶奶喝完的米酒瓶一样,无用就扔掉了,她的惨死是电影发展的线索,必须用她的死去推动电影。
然而她的死如此轻飘飘,没人说,只要傻子记不起来自己杀了她,只要母亲遗忘她的傻大儿杀了人,她的死就永远被遗忘了。
傻子没进监狱以前,每天喝母亲给的药,也许就是真的傻,(在监狱里无药可吃的傻子,不药而愈了)但是后来出狱的他,却是装傻,他知道自己杀了人,也知道母亲为了他杀了人,为了安抚母亲,一面用母亲杀人的证据威胁母亲,一面又用谎言去笼络母亲,把女孩放到高处本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就像朋友所言“不过图人亦或者报仇罢了”,傻子先是图人不成,傻子说出“你不喜欢男人吗”,被女生骂了一顿后(也是挺可笑的,就连傻子,也知道女性是多么好欺负),听到了那句白痴,立马就把女主砸死了,这不就是赤裸裸的报仇吗?
看开头,越看越不适,怪不得满大街的男人都装傻子呢,真爽啊,可以随地大小便,可以性骚扰女性,可以当妈宝男啥也不管,可以到处惹事,就算杀了女性,也没什么大不了,傻子的母亲自然会为他杀人。
儿子出狱后和母亲吃晚饭,儿子对母亲说出自己关于凶手为什么将尸体拖到天台的猜测——她正在流血,为了让大家尽快发现,施以救助。
这正是弱智儿的单纯逻辑。
母亲的脸色很难看,因为儿子能想到这一点也许就离回忆起杀人过程不远了,而那一刻的来临将为这个不能再承受“真实回忆”的家庭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所以看似导演为观众留下了开放性的结局,实际上只是一个残酷的留白而已。
结尾处,儿子把针灸盒送给母亲。
这是一个设计上非常完美的细节——母亲是个健全人,但是记忆在不断折磨她,为了继续生存她渴望遗忘,包括想毒死儿子和杀死老人;儿子是个弱智儿,他渴望完整的记忆,于是他拼命尝试回忆,但他无法预判这些记忆是否美好。
这个巨大的矛盾反复纠缠。
维系这个居于韩国社会最底层家庭生存的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母爱,但是记忆的链条将慢慢摧毁它。
将针扎入大腿中的穴位就将忘却不美好的记忆,母亲最后的选择了它。
这与其说是个神奇的逃避方式,不如认为是个美好的童话。
那一刻让我想起了《老男孩》的结尾。
两段具有相当超现实色彩的舞蹈桥段一头一尾相互呼应,片尾的逆光剪影镜头像是梦境般摇曳。
大胆的臆测一下——这也许是人在极端状态下的癫狂和灵魂出窍,那一刻关于生活的记忆或许洁白如纸或许柔软如纱。
第一次知道金惠子是从韩剧《爱情是什么》开始的。
时隔十多年,在今年年初时看到金惠子主演的韩剧《妈妈发怒了》,感动的,喜欢的一塌糊涂。
从新闻中得知她要拍摄电影《母亲》,这是她十年之后重返大银幕的新作,真是期待了很久很久了。
第一次看《母亲》,无字幕,不懂韩语只看情节,约摸着看懂了50%;第二次看,终于找到字幕版的,天哪,很多地方感觉翻译的太牵强了,看得痛苦啊;虽然报道说,这是一部惊悚悬疑的片子,但是前两次我愣是没有感觉它如何惊悚,看得有些不明不白的,特别是结尾的时候,我还以为母亲针灸自己的穴位是想自杀来解决自己的痛苦。
即使这种误解,但当看到结尾处母亲跳舞的时候,我还是感动难过的流泪了。
并大概的了解了片首母亲的跳舞与片尾的舞蹈是遥相呼应的。
终于,在VERYCD看到TSKS翻译版,我才真正看懂了这部电影的故事内容和细节。
特别是有一场景:儿子在狱中打架了,母亲来探监时,儿子竟然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喂他喝毒药的情景,他忽然说道,“我想起来了,很重要的事情,5岁的时候,你曾经想要杀死我。
”母亲心痛不已,当场尖叫起来,是一种歇斯底里地痛苦与呐喊,当母亲想用针灸的方式让自己的儿子忘记这段痛苦,儿子却说,你想用针杀死我,母亲悲痛的差点晕过去。
这一幕太让人揪心了。
金惠子妈妈在这部影片里的表演真是有爆发力,因为她如此入戏,以至于在看这部片子时,我的情绪都是被她带着走的,她真不愧是韩国的“影后”,祝福她也能在奥斯卡上获得一樽小金人。
继续关注金惠子妈妈
也许是偏爱这样的荒原与这样的节奏感,在片首的音乐声中,母亲笨拙的肢体动作也显出一种缓慢的陶醉。
此时你看不出这位母亲任何的非比寻常,不知道她完结了一段怎样的旅途,于是一直不以为然着,为那双小鹿的眼睛略微着急,直至快忘记元彬本来的样子。
一跛一拐,既难向前,又难向后。
你甚至会觉得这样的母子让你再次陷入刻意抒情的框架里,她在流血,她说他流血了,她因相信儿子的善良而具有的那份从容与自信,在被韩式拉扯的场合仍然记得下一个奔走前的妆容。
没有一个人物是多余人,每一个人物都在细节里不断影射着影片的厚度,在这些繁芜的落叶中你不断撩拨着,却很难发现让你满意的伪光明。
如赫拉克利特所说,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在那间堆杂货的屋子里,母亲的尖叫叫醒了作为观者的你,开始莫名的兴奋起来,除却微微卷起的日历提醒着15号,在这样一件屋子封闭起来的空间里,纠缠着真实的秘密,无辜者的秘密,使善意的调查者变成施暴者的秘密,然后你会劝解自己,用一个理由去化解所有的秘密,她是母亲。
然而,你第一次对这位母亲的敬畏不是用来化解秘密的,而是来自于她与这位大叔的邂逅,一把旧伞,二选一的纸币,没有言语,人心的那点简单柔软与坚持都在里面了。
然后母亲延着桥走向这边,大叔拉着杂货走向彼端。
在上升的路途,母亲逐渐接近真相,你甚至佩服她潜在的智慧与亲和力,最好的侦探所具有的耐力,躲在衣柜里的膝盖与左眼,都在那般克制着抖动。
在所不惜,用最淡然的离开秒杀一切无端势力,那三个坐在KTV里三足鼎立的油头男,这些所谓最可以表示关切力量的代表分子,他们都美妙的“沉醉”了,抬不起头来,也许不再醒来,生活的井口反而会多一些美好。
“你终于坐下来了”这句台词太棒了(如果那位律师深知其意的话)。
人是这样一种生物,会愤怒的砸碎一面诚实的镜子,如果镜子告诉你的是你不愿看到的丑陋模样。
在母亲最关切的真实里,她看到的不是丑陋,而是最无力的反击,儿子的无力,他不过是反击那句白痴,被害女孩的无力,她不过是宣言耻辱的厌倦,白发大叔的无力,他就作为偷窥者无动于衷于缝隙,不曾施救与逃脱。
于是她作为母亲必然卷入其中,带着我们每一个观者的想象,最后在血泊里颤抖的喊着她的母亲。
仍然是荒原,向上仰起的双手,十指微蜷,还带着些水肿,这双手的操劳在中草药的茎秆里,这双手只夹起两个小番茄,这双手戴着伤疤敲着车窗,这双手上写满了只有她作为倾听者的细节,这双手递给孩子了毒药,现在这双手承载了只有她知道的秘密,另一个秘密。
虽然这个秘密在唯一显得刻意的情节里再次露出端倪,废墟里的针盒,重新开始拼凑镜子,只是真的不重要了,在车窗的那一角,她需要为自己重复那没有在他者身上完结的忘却,洗濯记忆里惊恐的那一角。
我从来不知道公共汽车的颠簸过道可以成为如此好的舞池,让这些“长辈”们在高速路上狂欢着,母亲带着那颗针的印记舞动其中,余辉尽洒,这是狭长的黄昏,她从此走到彼,没有任何区别。
《母亲》采取罪案剧模式表现疯狂母爱,在舐犊情深中加入血色惊悚,为亲情伦理母题开拓了新的领域。
导演奉俊昊巧妙的利用了观众的思维定势,人们习惯于对弱势人群先入为主的进行无罪推定,母亲玩命似的要为儿子洗刷“冤情”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心里预设,岂知答案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待到谜底揭晓,突兀惊艳。
影片遮蔽与揭示的叙事技巧娴熟而不着痕迹,对结构、节奏的掌控堪称神奇,诡异悬疑气氛营造到位,细节精巧千锤百炼耐得住反复推敲,这位韩国天才导演不必像昆汀那样迫不及待的在片末跳出来自我表扬,观众会自动把《母亲》推举为不世出的杰作。
母亲对儿女的保护是无所不用其极的,阿基琉斯的母亲忒提斯希望儿子刀枪不入、绝对安全,全天下的母亲莫不如此,如果真有冥河,只怕每个母亲都会把儿女放到里面浸一浸,连脚踝都不放过。
在这种保护欲(往往是过度的)的驱使下,一个母亲仿佛就变身成无所不能的超人了,所谓为母则强,《母亲》里泰宇的妈妈为了照顾儿子,可以化身为医生、护士、侦探,甚至是杀手。
不由得想起另外一位美国母亲,《换子疑云》里的科林斯夫人,她在儿子丢失后爆发了巨大的能量,即使被关到精神病院还是百折不挠想方设法要找到亲儿子。
在为了儿女能付出一切这一点上,东西方母亲并无二致。
从古希腊到现在,母爱形成了深厚的传统,是东西方文化里感人至深的一部分。
看过一部名为《汉城72小时》的韩日合拍电影,说的是一个日本年轻警察和一个韩国老警察联袂办案,有一回两人一起吃饭,为了表示对老警察的敬意,日本小警察主动买单,却招来老警察的一顿老拳,因为韩国习俗是一起吃饭总是由年长者付账,小警察的殷勤倒是成了一种冒犯了。
而现实中,韩国的崇礼门被烧时,万人嚎啕,韩国人对传统的固守可见一斑。
《母亲》里泰宇的妈妈也是一个传统的固守者,她将东方的母爱传统践行到极致,哪怕杀人放火也在所不惜。
和母亲的行动形成互文效果的是被杀的中学女生文雅中,她不惜出卖身体来满足糊涂的奶奶对米酒的嗜好,她遵循的是传统伦理价值观念中的孝道,不亚于二十四孝里的卧冰求鲤。
而她们所处的是现代社会,传统伦理式微,新型伦理盛行,而新伦理的特点是更为冷酷,更为实用主义、更为拜金。
母亲去求律师,律师能躲则躲,躲不开就敷衍,甚至以富贵骄人,给母亲难堪,毫无见义勇为、拔刀相助的古道热肠,只有商业社会里精打细算的小肚鸡肠。
新伦理更为“优秀”的实践者是泰宇的朋友镇泰,此人强势凶狠、冷血无情,具备趁火打劫、栽赃嫁祸、唯利是图等一干低劣品性,却在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混得风生水起,后来此人果然发财了,开着高级轿车来接出狱的泰宇。
两相对比,遵从传统伦理的痛苦不堪,遵循现代伦理的得意洋洋,令人唏嘘。
影片中有两个重要道具,银针和高球杆。
作为针灸工具,银针历史悠久,那纤细典雅的形制上有着深厚的文化沉积。
母亲用银针谋生,用银针扎腿上穴位来忘却不堪回首的惨痛经历,一根小小的针可以自救救人,功能强大。
高球杆作为娱乐工具,新潮而富于侵略性,是财富权势的象征,拥有高球杆的那几个高尚人士开着奔驰撞了泰宇后绝尘而去,骄横到不可一世,镇泰晚上在高尔夫球场的水池中摸到了打斗时遗落的球杆,对之爱不释手,说明他对那种生活方式很是向往。
高球杆可以供人玩乐,也可以杀人(片中虽然没有实现这一功能但被母亲怀疑为凶器),功能同样强大。
如果说银针代表了传统伦理,而高球杆代表了新型伦理,那么现代社会的人基本上都会奔向高球杆,而对银针不屑一顾。
片中,银针盒在火场被烧黑,且是谋杀证据,恐怕不能拿出来见人了,而开上好车的镇泰则会有资格进入高尔夫球场,把高球杆挥得呼呼作响。
传统的失落还表现在泰宇的转变上,泰宇经历了杀人坐牢一番洗练,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行动越发自立自主,比如出狱后就背对着妈妈睡觉了,片尾妈妈出游,他还会买东西照顾妈妈了,无论母亲怎样看得紧,他总会长大,最终总要听命于自己。
正如诞生于传统伦理的现代伦理,哪怕和泰宇一样是残缺的,依然要自行其是、大行其道。
泰宇妈妈在母亲节出去游玩,失魂落魄、落落寡合,扎下失忆针后,她忘情的在人群中舞蹈,释放长久以来的精神重压,和影片开始的时候独自一人在荒原上舞蹈截然不同,荒原上的母亲充满了罪恶感,不堪重负,处于恍神状态,而中巴车上的母亲卸下了一切包袱,她最终没有沦为维护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牺牲品(像文雅中一样),她融入人群,融入“母亲”群体,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这多少阻止了人们对母亲进行道德追问和法律审判的冲动,可以想见,奉俊昊拍摄这个结尾的时候是心情复杂的。
母亲要遗忘的是什么?
是她和儿子都是杀人犯的事实?
是她在拯救儿子过程中遭遇的现代社会的种种丑恶?
是令她万劫不复的对儿子的爱?
——或许都是,如果要去细细追究,就会有一股《杀人回忆》式的朦胧迷离扑面而来,我们只能把母亲放在时代、文化、历史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得出一个形而上的似是而非的结论:在夕照中舞蹈的母亲,不仅仅是指代了一种神圣的身份,而几乎成为了整个高丽民族的象征,她的失忆是对韩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丢失了传统伦理的隐喻。
然而谁都知道,没有醉生梦死酒,也没有失忆针。
母亲和泰宇都侥幸脱罪,他们将相依相伴(正如韩国社会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并存),背负着各自的罪恶,活下去。
韩国电影总给我一种四不像的感觉
不喜欢。
越看到后来越觉得这儿子好像并不傻 知道拐弯抹角跟他妈解释把尸体放到屋顶是出于好意 一听到捡破烂的死了眼睛神情就不太一样 还知道去现场把他妈留下来的证据给弄回来 一副你不嫌我 我也不嫌你的样子
感觉结局还是缺少个升华~~
比弱势群体更弱势的群体,是没父母的弱势群体....这所谓的“母爱”真的太讽刺了....
3.5
母爱,可以那样直露,可以如此隐忍。
原来杀人电影可以这样拍!金惠子演得太好了,俨然一位真实的母亲所为!!!
绕了半天
奉导是真神啊。
不对胃口
翻译太搞笑了
母亲用自己所有的爱保护智商偏低的儿子,最后却发现事实并不如所想象的一样。除了几近疯狂的母爱,导演明确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大多数的人都沉浸在非真相的幻想中,即使知道真相也要行针来麻痹自己的心灵穴道,不管是因为爱还是漠然,我们都在无所谓的谎言中跳着极其诡异的舞蹈。
元彬白长那么帅了。就是韩国反转剧的感觉。
A / 构图、运镜皆蕴含着极端残酷的浪漫。克制的叙事节奏达到了极佳的反类型效果。和《杀人回忆》比很难说哪部更优秀。没有后者广阔的维度,更专注刻画畸恋般入骨的亲情与痛不欲生的底层。最精彩的隐喻莫过于高处“晾晒”的尸体:他们自以为向世界伸出了求救的手,最终不过是徒劳的示众。
这部电影太牛了。再次让我对韩国导演刮目相看。
整了个破烂翻译版本死活没看懂
大妈胆大心细,足智多谋,不管是破案还是杀人都是把好手。。
没感觉
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