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太阳
Il sol dell'avvenire,L'ombra scura,The Sun of the Future,A Brighter Tomorrow
导演:南尼·莫莱蒂
主演:南尼·莫莱蒂,玛格丽塔·布伊,西尔维奥·奥兰多,巴博拉·伯布洛瓦,马修·阿马立克,瓦伦蒂娜·罗马尼,弗拉维奥·福尔诺,佐尔特·安格尔,耶日·斯图尔,特科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23
简介:意大利导演乔瓦尼准备开始拍摄一部政治电影。然而,他的婚姻出现了危机,他的合作制片人濒临破产,电影业也在迅速变化。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在阻挠他的前进!紧张中的乔瓦尼必须重新思考他的工作方式,如果他想要带领他的小世界走向一个光明的未来。详细 >
有一段还挺好笑的。就是讽刺网飞那段,一直重复190个国家。没想到的是网飞没有接这个项目,反而是被网飞侵占了很大市场的韩国投资人喜欢这个项目。导演在电影中仍然演导演,演一个拍新电影的导演。只不过他表现出来的强势、固执和自恋在现在的环境下更让人不适,特别是最后非要教新导演导戏那段。导演应该是知道别人对他的看法的,只不过他不想改变,于是搞了一个载歌载舞的桥段来自我开心。对这类不想改变的“老顽固”,立场不同的人会持完全不同的看法。老男人还是应该多当daddy,少当别人的爹。
意共的那部片着实无聊,占比又那么高,怎么可能好看呢?为啥还要演🎪,🆘,无聊要素占齐了。只感觉男主心态年轻,来劲儿那种,还运个球啥的。但周遭的人被他弄得很累。过早自我回顾的导演可能都不中,这个导演第一部,被雷到。戏中戏玩不好的基本上限不会高。还是Taviani兄弟香,没这堆有的没的矫情批判怀旧,就埋头拍电影。看简介以为戏中戏不到20分钟就要破产,谁知充斥整个片子,那还破个毛产啊。电影没有故事不成方圆,导演怎么不检讨下自己写的戏里戏外都是流水账?去怼什么网飞。
他导的电影中“两个政治倾向不一致的人不可以接吻”,却无法发现自己和妻子恰恰变成了“政治倾向不一致”的关系,也许他亦感知到了婚姻中的某种危机,却不肯承认,他希望世界跟自己那套古板的创作思路保持一致,并拒绝承认本行业资本运作方式的巨变。妻子必然知道那套执拗的艺术法则所需要的思想高度,但表达方式不同并不会削弱这一点,比如,他拍的电影可以是悲剧的结尾,主角不得善终、为了所谓崇高理想非要献出生命,严肃、令人窒息,内驱力是每一场革命都必然沾上血污;但同样也可以换上喜剧结尾,喜剧给人希望、更有慷慨激昂的盼头。他需要从自身的悲剧性中摆脱出来,让每个人都不至于灰心丧气,正如他对女儿“忘年恋”的态度,他必须明白爱情确切地可以不受年纪、性别、政治倾向束缚地发生,他只有正视变化的常态才可以向自身婚姻的悲剧性作别。
南尼·莫莱蒂第二部。观感略优于《儿子的房间》,很多地方透着可爱,但归根结底是新意不多的小品之作。
7.5/10
开始很有趣,逐渐不行
意式幽默
重看
名导在出名之后总会找机会拍一个讲述自己如何拍电影的电影。此片着实无聊,虽然色调和调度都很不错,14分钟弃。
# Anteo 导演映后【A】莫莱蒂依旧进行着他的片场游戏,仿佛调出了「亲爱的日记」里的幽默与自我,但不再只是与角色平行的陪伴,而是不断在干涉,打断,甚至竭力的话语里强调着导演权力,却仅仅是力不从心的无力。虚构中混杂着类型的变奏,召回了歌舞的共振与历史的严肃,在幻想中对角色诉说,在喜悦中共存对于时代与创作的感伤。未来太阳升起,而电影仍会继续。
。似乎是意大利文化生态下的一次独特的自反式表白,且有不少费里尼的痕迹,马戏团,阿玛柯德,访谈录。同样关于政治、艺术和爱的自反思考,放到法国的文化生态下,就有了戈达尔,他怀疑、批判、戏谑、谜语、哀叹、悲悯、神圣、犬儒。自反的起点不变,但把上述这一切属性调个转,就成了本片具有的气质和态度,温和、信任、充满希望,毕竟连红色阵营都避开了历史的权力陷阱而即时止损掉头,那还有什么不可能呢?虽然这当中也有暮年的一丝自嘲式悲叹,但未曾转化为对虚幻的怨气,相反面对“未来”仍旧选择了相信,相信未来也会有太阳。好在这种自嘲式悲叹隐隐生成了一种乐观的幽默以至于不会特别膈应到人(反例是永安镇的老炮儿式幽默),这是形式上的真诚和保证,多少还是轻松有爱的。
有点凌乱,但还是挺有戏剧性的,戏剧中的戏剧,马戏团又酷似费里尼的影子。最后好一个 苏联再见!还有最后那幕游行一个个人物意气风发的特写。
可与近期的永安镇对照
这是南尼莫莱蒂送给自己的一副充满自嘲的自画像,也是送给电影的一封充满热爱的情书,足够怀旧,足够迷影。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影片的结尾并没有走向固步自封,而是选择向前看,主动做出积极的改变来拥抱这个并不完美的新世界
虽然不想变成mbti狂魔,但是我看这个男主看到一半是把他打成intj看的:一成不变的routine,只谈思考不谈生活,偏执地工作,对一切绝望悲观。但是这个片子绝对不是intj拍的,因为他基于对这些特质的理解和共情把不近人情的人拍得可爱。开始特写镜头是只给他的,一个极端的自我;而后他放弃了以自杀作为电影的结尾,在餐桌上说要听听大家的想法时,所有人竟然都开始眉飞色舞,此时特写给了每一个人。于是他惊讶地发现所有人都有一种语言,一个自我,一张具体的面孔。而他是放下自己后才能看见他们的。然后咧,在他自己的电影里,结尾的march,他也给了所有队伍中的人一个特写。他就像一条拧巴的毛巾被展开了。
重看4-改3。莫莱蒂一把年纪了能不能不要随地大小爹,真的很不礼貌,全程都是让我考考你。
片中的主角实际就是导演本人,表达了导演本人对cinema的态度和过程中的迷茫与纠结,还是挺有意思的。
太过明显的一次创作退步 故作矫态的同时场景与场景之间的切换缺乏着生命力 费里尼式的结尾更是直接将无聊与厌倦感给一下拔高
虽然这种戏里戏外情节难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手法了,但是借用共产主义理念真是十分聪明。
自诩为艺术家的片场老法西斯,碎碎叨叨熬八个小时其实也改变不了“what's the fxxx”的电影现实,与其喋喋不休在这儿自以为是地说教,真不如在他套上绳圈的时候有人把他脚底下那个虚无的凳子踹翻来得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