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Mondays/如果不让上司注意到这个时间循环,就无法结束》,讲的是一家公司所有员工全部陷入时间循环的故事。
10月25日,星期一,连续熬夜加班一个星期的公司职员们,发现他们进入了时间循环,地狱一样的一周一直在重复,无法走出。
觉醒的人找不到破解的办法,只能想方设法唤醒还未觉醒的人,最后发现,只有关键人物部长觉醒,才能停止时间循环。
破解循环的方式,不仅仅是让部长发现那么简单,还要帮助部长实现梦想。
部长年轻时得了漫画新人奖,正当他准备在漫画界大展拳脚的时候,后辈工作上的失误,让他暂时放弃漫画,全心投入工作。
但他完全放不下当漫画家的梦想,跟出版社承诺一定会画出续集,却没了下文。
画了一半的原稿一直放在办公桌抽屉里,被第一个觉醒的人发现了。
部长惊恐于时间的流逝,不想面对即将到来的50岁,这一执念开启了时间循环。
时间停留在了部长50岁前的一个星期。
众人推测,只有部长完成漫画续集,把稿件寄给出版社,循环才会停止。
所有人齐心协力,将原稿的分镜草图描到正式的稿件上,拿给部长,想让部长完成作品去投稿。
部长退缩了,因为他对自己没有信心。
他就像自己创作的漫画中的主人公,重生了很多次,想要与众不同,想要大放异彩,但都以失败告终,部长不敢面对失败。
漫画故事和现实人生交织在一起:人生必须要很成功才有意义吗?
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和平庸?
在团队鼓励之下,就像漫画主人公接受自己平庸的事实一样,部长完成了这部漫画,也接受了自己已经变老的事实。
时间循环停止了。
女主的变化也是电影一大亮点。
女主吉川能力出众,一心想要去往大公司发展,这一次的甲方就是她想要跳槽的公司。
她拼尽全力做各种方案,满足甲方各种无理要求,把同事功劳据为己有,只因想要赢得甲方的认可。
当发现破解循环的办法后,大家都想要一起努力尽快走出,只有吉川依然想着做好方案、服务好甲方。
直到亲眼见到甲方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向往只是水月镜花。
在共同努力的过程中,吉川爱上了自己的团队,决定留下来一起努力。
电影最终还是想回到人类存在的意义这一主题。
全员画漫画的画面让人感动,人类是如此的多愁,善变,自私,渺小,怯懦,也是如此的阳光,坚定,团结,无私,勇敢。
这让我想起另一部电影《永恒族》,导演是因《无依之地》获得获得金球奖最佳导演的赵婷。
来自奥林匹亚星球、前来拯救地球人的永恒族,是被世界熔炉创造出来的工具,用来复活天神,一个星球的能量,只能复活一个天神。
每一次天神现身后,永恒族的记忆都会被清零重置。
这是一个冷酷的事实:永远不老不死的永恒族,一直处在暴力循环中。
除了他们,一切都会死去,可是他们却从未活过。
一个又一个天神复活,一个又一个星球消失,直到他们来到地球。
虽然地球人斗争、欺骗、杀戮,但更多的是欢笑和爱,创造和梦想,人性中美好的部分感染、改变了永恒族,他们开始追问来处,开始思考存在的意义,开始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就像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的那样,“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当永恒族找到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有了不一样的精彩。
哪个苦命打工人看了不得称竹林亮一声“鬼才”?
如同当年有玩笑称速激系列搁在我国的塞车洪流中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我们其实也很难在享受娱乐性之外设身处地的去思考普通人会如何处理“土拨鼠之日”一样的时间循环,尤其是对于难兄难弟一般的东亚三国观众。
而MONDAYS则是用极致的本土化给出了一份答案,完成了对时间循环这一被玩儿烂了的高概念的独特诠释,披着低成本喜剧的壳,里子却是令每一位打工人在傻笑之余感到寒意侵扰的“真·东亚恐怖故事”。
MONDAYS的观影过程有一种很奇妙的既视感,虽然也是少不了日式的中二热血,但由于太过于贴近生活,许多看似搞笑的情节你也拿不准到底是真的为了节目效果,还是在设计之初就把嘲讽拉满,指着观众鼻子阴阳怪气。
“内卷”的恶性循环即便是改变时空的奇幻事件也难以撼动,大抵也只有我们会因为担心循环突然结束影响工作进而不敢有任何懈怠,做梦都离不开一间小小的办公室。
本片与以往时间循环系电影最明显的不同恰恰也是最具讽刺性的,打工人啊,在电影里都不配成为故事的主角。
一方面园景湾饰演的女主不是主动意识到时间循环的,而是被强行唤醒,甚至最早发现的人,仅仅因为职位无足轻重而无法做出任何改变。
另一方面,历经重重职场磨难(强行巴结上司、被迫学习新技能替领导分忧以及每一只“PPT狗”经历的煎熬),才发现领导的梦想才是关键。
剥开廉价的感动,会发现这无异于一次顶级的“胯下之辱”,它甚至从24小时延长到了一周。
也许多少会被其明快的节奏稀释,但MONDAYS营造的窒息感却是实实在在的。
电影有结局,漫画有完结,故事有收尾,而打工人却只能穿梭在奇幻与现实的双重牢笼中,深夜的加班与周末的陨落超越维度,而真正的自由在每一个时空中都是遥不可及。
唉...ε=(´ο`*)))唉我这一周,连续六天加班到夜里...真的好想让领导去死啊...
这部电影的设计非常聪明,是一种高度类型化的社会性作品。
在电影创作中,时间循环的玩法已经非常成熟,也有了比较稳定的主题方向。
像《土拨鼠之日》《明日边缘》《十二猴子》这样的名作,都会将时间循环与人的宿命结合起来,打破循环即是挣脱必然的命运。
这是非常西方语境的主题,到了日本人的手里则完成了一种“本土化的继承”。
日本人同样有所谓的“宿命”,却是高度社会性的“社畜”宿命。
他们没有作为人类的原罪,却带着作为当代日本人的“枷锁”。
经济发展的停滞带来了上升空间的封闭与商业拓展的止步,个体失去了梦想,上班只是为了基本的吃饭需求,管理者为代表的企业则丧失了目标,一切都只是出于“维持现状”的诉求。
这导致了所谓的“宽松世代”,但表面的宽松其实对接着内心的苍白,维持现状而循环往复的生活变得没有激情起来。
这也正是本片的思路,用时间循环将缺乏梦想与人生目标的社畜生活进行具象化,员工仿佛是每日循环一样的“无新意,无新目标,无新工作内容,维持现状的机械重复”,直接变成了物理意义上的单日循环。
这有点类似于欧洲文艺电影的“高概念”,用一个概念化的形式去放大、直观呈现某种社会现象,却远远没有高概念电影的晦涩,反而依托于一个开发成熟的娱乐化类型,堪称聪明无比。
它的走向并不难猜,部长代表了企业甚至社会,他是时间循环持续的关键,也是打破循环的重要人物,意味着导致国民现状的集体,而个体的员工则需要激发自己的梦想,并感染部长,激发他的梦想:集体已经对此习以为常,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无进发目标”,也只有让它重新焕发作为国家的活力,日本才能恢复曾经腾飞时的全民奋斗热情,带动国家和国民个体们走出发展停滞、只能社畜的无趣“循环”。
梦想与奋斗,正是日本曾经确切拥有的东西,也是娱乐文化作品中的一大传统主题,与“王道”“少年”等受众极广的主流商业划分相关联。
在近年来,现实中的日本社会愈发缺少了这样的特质,相应的作品也少了很多,反而是“丧”类内容顺势而起。
文化层面的内容交替,也正构成了对客观社会的反映。
当然,“主流王道”在世界范围内的受众依然很广,这也充分说明了奋斗、梦想、热血的普适性。
当本片喊出“我们的梦想”时,它就具有了走出日本的能力。
更进一步地说,它的内容、情绪,反映的个体心理与社会现象,事实上尤其与与我国有着密切的对等性。
日本的宽松世代类似于我国的躺平一族。
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活动能够如此风靡,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因为“新”:它穿插在循环往复的一周之中,提供了一种与争抢之激情相关的“新事与变量“。
因此,比起西方的时间循环电影,我们或许会更能与它产生共情。
而对比我国的现实题材电影,它高度娱乐化的类型基底又易于接受得多。
大家想看到反映自己生活的共情作品,却不会愿意接收一些过于沉重的内容和情绪。
毕竟就像它反映的那样,我们已经在现实生活里有了太多的消极体验,想要的是共情基础上的轻松开解,而不是对现状的又一次沉重感受,那样的观影行为本身就无异于一种时间循环,让我们在电影院里回到了“周一”。
这是该片去年在我国电影节上获得好评的原因,或许也可以成为票房以小博大的资本。
”疯狂星期一”的大陆版片名无疑有着丰富的寓意。
它是对肯德基“疯狂星期四”的暗指,与本片的“打破工作无趣循环,工作日之中的激情”高度关联。
同时,这个片名又让自己成为了电影版本的“疯狂星期四”,在工作日之中上映,而观众要做的只是走入电影院,在电影的娱乐与“打破时间循环”中沉浸,完成自己现实生活的某种“打破社畜循环”体验,哪怕只是短暂的两个小时。
名主播在带货眉笔时的一句灵魂拷问,捅了无数打工人的肺管子:这么多年不涨工资,你是不是不够努力?
努力,真的跟涨工资是因果关系吗?
一个显而易见的前提:你所在的公司/单位/平台,它有没有奖励努力的机制,还是说,工资其他因素有关,而与努力无关,比如,岗位的性质,上司的性格,内部的潜规则……比努力却不涨工资更加可怕的是:重复做同一项工作,经历同样的方案修改,无数遍。
打工人“恐怖喜剧”《如果不让上司注意到这个时间循环就无法结束》还有一个简单的名字:《Mondays》主线情节:从周一开始,无限循环的一周。
身为广告策划的女主,周一在办公桌上醒来,一旁是同样在办公室打地铺的同事们。
周五晚上,无忧无虑的老板邀请他们去喝酒,甲方临时追加需求,大家周末只能呆在办公室,而他只是无知无觉的感叹:年轻真好像加班是大家自愿似的。
刚开始已经对这个老板没什么好印象了。
接下来,从两名年轻新员工开始、再到女主,逐渐意识到这一周一直在循环,而他们找到循环的诅咒就在老板身上:因为他不想过五十岁生日。
这部轻喜剧令同为打工人的我感到彻骨的恐怖和阴冷,比血浆片、泰国惊悚片都恐怖多了。
因为,它真实。
恐怖之一:方案修改80遍,加班加到没生活当意识到自己陷入时间循环之后,女主并没有努力去挽回即将分手的男友,也没有提前查查彩票的中奖号码,而是——记住同事提出的每个策划方案,在下一次进入循环时,能交给客户更满意的提案。
What the F**k!!!打工人的本能深入骨髓,太遥远的幸福根本不敢奢望,唯一盼望的就是早点完成任务。
女主正在服务的这家客户,正是她想要跳槽去的新东家。
而对方也以此为筹码,对她百般刁难,在周五晚上提出追加方案的需求,导致公司所有人周末打地铺加班。
在后半段剧情中,为了证明自己有多努力,女主甚至做了一个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放弃跟所有人一起跳出时间循环的努力,而是一次次把自己的方案做好,力求确保自己能够顺利跳槽。
只要能跳槽,陷入时间循环也无所谓。
这逻辑。。。。
当然,后来的结局也相对客观的揭示了:女主梦寐以求的跳槽公司,工作要求更加苛刻,老板更加不近人情,甚至对下属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
女主果断放弃跳槽,重新与同事们一起努力摆脱时间循环。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女主很能引人共情,心里的小九九也很真实。
她是上有主管、下有新人的职场“三明治”,事业心很强,独自在大城市打拼,为工作一次次放弃与男友的约会,导致感情生活岌岌可危,但她心心念念想的仍然是——把方案做好。
她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一步一步向上走,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直到她发现,原来向上的工作,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美好。
其实,只要看她的上司就知道了。
恐怖之二:即使时间循环,也不能越级汇报电影中一个最为讽刺的笑点是:为了说服老板,真有时间循环这回事,他们必须“逐级上报”,甚至为此绘制了一张流程图。
一开始,两个新人说服女主。
女主试图直接告诉老板,却被后者认为是太累了精神错乱。
他们不得不先用证据说服组长,再由组长亲自说服“课长”,最后由课长本人,以PPT的形式,在会议室里向老板郑重其事的做了个汇报,老板才相信。
虽然,这个公司只有七个人,且都坐在同一间办公室。
笑哭。
电影中的职务设置也十分真实。
最先发现时间循环的其实不是两个新人,而是一名做后勤的中年女员工,在公司许多年,负责一些杂事,就像是小透明。
内向的她用微弱的声音,向每个人暗示过,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相信她。
最后的反转,却是她发现了跳出时间循环的真正方法。
我们都知道在职场中,你说的话有没有人听,并不在于你说的对不对,而是在于你是谁。
恐怖之极:为一个人的梦想,牺牲所有人的时间如果说,电影前半段可以成为“打工人的互联网嘴替”,后半段的反转、结局处理,则是让人大跌眼镜:大家陷入时间循环的原因是,老板年轻时有一部未完结的漫画作品,因为要处理公司事务,没能把它画完。
所以,跳出时间循环的方法是:公司全体,包括不会美术的,一起画完这部漫画。
最后老板相信了,并且大受感动,作为回报,他擅自回绝了跳槽公司对女主的邀约(!!!!
)还真情流露地请她留下来在这个“大家庭”继续工作。
把资本家的剥削,硬生生塞进一个家庭温情的美好壳子里,着实让人感觉生理性不适。
任何一个有些许理智的反PUA斗士都会发现:像家长一样专治的老板很常见,但像家长一样真正关心员工身心健康的老板,像大熊猫一样罕见。
即使是电影本身,也不难发现其中的逻辑漏洞:六个人感激涕零、怀着对老板的理解开始新的一周。
老板实现了梦想”(虽然根本都没机会出版),但是这六个人的生活,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吗?
他们白白的循环了80多次相同的一周,老板有感到任何歉疚、感恩、有对他们有任何实质性的感谢吗?
电影里,没有。
现实生活中,我想也不会有。
工作,尽职即可,不坑队友、不坑客户,已经做到了最大的职业道德。
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努力、都想从工作中找到宏大的意义、梦想,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内卷、追求上进。
尊重别人躺平的权利,尊重多样化的价值观。
更重要的是,打工人的前提是“人”,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老板实现梦想的工具。
因为老板个人的梦想没能实现,而导致所有员工陷入时间循环,无休止的加班。
再也没有比这更悲惨的恐怖片了。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的心里五味杂陈。
为前半段的讽刺喜剧会心一笑,但对于电影的结局处理,我宁愿理解为一种更深层次的讽刺。
作为一部喜剧片,它的笑点可以说是笑中带泪,不妨作为一个警醒:绝望陷入的时间循环,可能根本没有什么宏大的意义,没有什么人需要你去拯救,没有什么任务必须由你去完成。
除了你自己的生活。
影片从打破时间循环的剧情设计点上就流露出了颇令人深思的东西:必须逐层影响、逐层改变,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简直不可理喻,凭啥在改变时间循环的经历中还要遵循这一套范式。
但换个角度看,这简直是对社畜生活的完美注解,如果再往深了想,甚至有悲剧性意味所在。
就如同片子里一直在讲的时间循环一样,也许隐喻的就是我们的daily routine。
电影中段的高潮点如同大量此类电影一样,给出观众改变即将来到的幻觉,再打破,非常常规的剧作套路。
电影后段主要就是在讲主角团如何共同努力打破时间循环-画完社长的漫画。
着力点在于女主的内心冲突,过程中女主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是自己的梦想重要还是别人的生活重要,社长回答:以前我可能会说梦想,现在我的选择不同了。
这亦是电影的核心思想和价值导向,如若人一直耽溺于自我,那生活的灵光恐怕很难向其闪现。
同时自我所追求的亦很难达成。
电影所锚定的不是如何戳破社畜上位者的虚伪面目,而是更宽广的生活智慧,籍此我们或许能对现状产生撼动。
这部片子成功就在于:无限流本可以拍的又臭又长,但是这个电影节奏还算比较快!
电影高潮应该是在全体员工在会议室给领导汇报ppt,领导每说一句就切到一页ppt太搞笑了!
等大家发现陷入循环的原因后,就到了关键的鸡汤时刻,明知道陷入循环,大家还都是保持着每天的工作,没有偷懒放弃,一周的工作用了几十周去更新完善,大家都在进步,小小的纠纷也不算违和!
最后的小漫画很可爱,道出了人生的意义。
很开心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看到对于有些时间的「时间循环」系列依旧有着新的创意影片的前半段诙谐幽默,从单一觉醒发展成了团队觉醒,但觉醒的过程依旧有着对于日本职场文化的调侃,无论是逐级上报还是回复甲方,都透露出职场中难以改变的规则与无奈后面话锋一转,转由指向个体与团体的矛盾。
吉川一直以来都未曾放弃泡腾味增的项目,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吉川却从未离开过团体的帮助,这在她见到木本与崎野之后才意识到。
虽然这两个角色塑造的有些扁平,但是作为小成本单一场景的电影来说起到了需要的作用当然以当代国内的阶级对立观来看很难接受帮助部长完成梦想,但部长与员工之间从来也不应该是所谓的压迫关系,部长上班无所事事,但是负责拉客户与担负整个项目的责任;员工努力工作完成项目,这种关系理应叫做双赢。
如果真的有错,那也应该是不健全的社会保障,而不是两种关系的矛盾部长的漫画其实也是对于生活的寓言,即使拥有重来的机会,有些事依旧很难做到,有些目标依旧达不到,但是过程中可能会收获其他的美好,比如漫画中的女学生,和吉川从未有过的同事关系当然,你可以嫌弃它依旧有日本电影惯有的生活说教味道,但是,指望他们改变职场的望向只能是一厢情愿罢了,人们永远需要工作,永远会有星期一,保障你的权力,维护你的合法权益,这比什么都重要。
没有落实双休却有调休的国家,真没立场嫌弃他人
《疯狂星期一》本质和《年会不能停!》是同一种类型的电影,用打工人的职场经验感受,来以喜剧与超现实的荒诞包装,最终成为情绪释放的解压出口。
时间循环的形式下,让社畜代入感极强的沉浸在其中,变成一种拯救自我苦逼打工状态的狂欢。
应对不完的甲方,没完没了的提案会议,会见客户与周旋客户,还有各怀心事的同事与老板。
在死循环的一周时间里,为了拯救自己而开始全力以赴,直到最后的逃出生天。
这像是一场很吓人的公司团建,进入到一个可怕的剧本杀情境,在麻木状态里逼视彼此的存在重要性,逼视被自己忽视的一切。
与其说是喜剧片,我倒觉得它像另一层面的惊悚片,你发现你想突破的工作困境,竟然都被其输出的情绪价值给改变了。
这个挺奇妙的,在没人性的工作状态里,被蹈矩的循环之中启发与影响,再次爱上伙伴与工作,我觉得苦工作已久的痛苦打工人,应该要窒息了吧。
特别中二的表现手法,从一开始就将苦逼循环下的癫气渲染得很强烈,躁动感与节奏感让电影漫画气息十足。
这种表现形式与故事,其实也可以把它算进“漫画主题电影”的片单。
做不完的方案,接不完的催命电话,顾不上的感情.......想想这些就很窒息,看银幕上别人的苦,代入自己的苦,似乎也是跟着电影释怀了一些吧。
最初看到《年会不能停》这个名称的时候,第一直觉便是无限流,就也很难不联想到这部捎稍早于他问世的《疯狂星期一》。
而《年会》的内容确实也可以被《星期一》的原译名“如果不让上司发现这个时间循环就无法停止”来解释。
如果主角们不能把控诉职场乱相的歌唱到公司年会上让董事长知情,一众社畜们如同循环般的驴拉磨生活就无法停止。
在《年会》的热度散去后《星期一》终于也以批片的形式引进内地,和《年会》共同组成一个小小的东亚职场议题矩阵。
相较于《年会》而言《星期一》将视角聚焦地更底层更落地,主角供职于一家包括社长在内一共只有6名员工的小设计工作室,狭窄的公司内部每个人每天过着循环一般的日复一日的单调打工生活,社长却每日晚出早归,坐在工位上悠闲地看漫画,俯视着并不大的落差外其余5人的辛苦日常,直到某个星期一开始整间工作室真的陷入了时间循环。
影片核心的表达也是基于将社畜的日常延展为时间循环建立的,都说可怕的不是此刻的艰辛,而是望不到头的重复苦难,这句话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下每个人的工作状态概述,本片的高概念则是将这种“一望无尽”极致化,彻底形成一道时空的嶂壁,把所有为谁辛苦为谁甜的职场牛马们圈进来。
从互联网高频词的变化便能看出,以前我们找同类倾诉苦难遭遇常说“咱们内地”、“咱们老中”,现在已经多是“我们东亚”了,或许是因为要防社媒关键字审查,也或许是因为随着视线辐射的面积增加,我们逐渐发现整个东亚确实有无数地区的人们过着和我们高度相似的生活,有着无比雷同的社会文化,经历着沉默共识里的苦难。
以前大家还总认为日本社会的低气压令人压抑难耐,大流行之后却再难看到这样的论调了。
由此,本片的气质,氛围以及主角们逐渐发现时间循环后的解法便和当代的社畜们更为相似了。
“中国学生想过死都没想过退学”是前段时间十分流行的网络金句,简单粗暴,但是把人从小就被高强度的压力和全方面的pua剥夺了自由意志的丧尸状态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出来。
“社畜想过死都没想过辞职”则是本片前半部分的总基调。
女主角得知时间循环确实存在后问最早发现循环的两位男同事为何不放纵一把,而是依然在公司循环工作了12周。
男同事一本正经地答道,因为不知道时间循环何时会结束,如果突然在下个星期一结束而自己上周没有最好工作那可糟了。
荒谬但又合理的回答让一度认为“一直陷在时间循环里也很好最起码可以不断体验新的生活并永葆青春”的我感到被东亚人的精神状态霸凌了。
这倒也侧面表现了什么叫“社畜的命”,如果没有这种对于当前版本鞭辟入里的理解和方法论怕也是很难在这样的工作与社会环境健康地生活下去了。
“动物园规则怪谈”火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曾觉得这种现象有点诙谐,以“规则”二字为核心搭建的恐怖故事怕也是东亚人的特色文化了,只有此地才会对规则从小就有着既敬畏又憎恨,既希望破坏又遵守地比谁都好的究极扭曲状态,而这些规则和这种状态也会跟随他们一生。
片中的一众员工们便是如此,职场生活让他们长久以来极力压缩了自己作为“我”的成分,努力扮演者公司的螺丝钉,即便是“天塌下来了”也还是心心念念自己本质上最痛恨的工作。
女主角后来则是强化成了男同事promax版,利用时间循环无限精尽自己与甲方公司对接的项目内容,为的是完成好这次工作以此成为跳槽今日甲方公司的敲门砖。
所以对东亚人而言“地球online”和“人生模拟器”都并非戏言,只要有机会就会刷起来副本,“emotional damage”也是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
男同事分析出必须让社长知悉时间循环的存在才能解除封印后,想出的告知方式竟然是层层报批,因为这是“最稳妥最可信”的方式(当然是仅有在职场这种畸形的文化环境里)。
不过当他讲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理防线确实也被击垮了,还有谁能比老中更懂得从还没有进入职场便不得不为了生活最基础的权益而四处奔波填表、上交、签字、报批、打回、重做...的时间循环般的日子呢?
以此为本片前半部分的影片主轴,女主角开始了对两位+1和+2的分别攻略,而切入点则是他们上班时间看女团舞和打游戏的习惯。
虽然从人最生活化最无意识的动作入手与他拉近关系合乎常理,不过对比第一幕中无论同事如何费劲辛苦地解释,都无法撼动一心扑在工作中宛如社长傀儡般的女主的情节,对两位上司的攻略的难度则是逐层递减,很显然,这是因为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空间更多,做“我”的时间更充裕。
男同事那样已经参透职场真相的人会半抽离地观察自己的生活,他们早就悟出了“上班就是无限流”的奥秘,故而容易相信时间循环。
大妈那样已经在岗位上机械转动了数十年的专精社畜对于所有事物都过了饱含情绪的阶段,时间循环打破了她一潭死水般的生活,所以她最初也十分在意,但在没人相信后又迅速不再试图打破。
两位前辈过了需要疯狂埋头工作才能换取基础温饱满足的时期,上班摸鱼才是常态,时间循环这样有些无稽之谈的论调便能极快引起他们的注意。
只有女主角这种高不成低不就,职场的水深没摸清,套路没玩转的才将“无限卷”当做生活第一要务,并且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最终大家发现关底BOSS是社长的漫画梦。
原来社长年轻时曾想要成为一名漫画家,但是却在作品创作到一半时因为现实所迫不得不中断绘画,分镜草图一直被社长尘封在办公桌里,主角们必须帮他完成梦想才能打破循环。
底层逻辑也很简单,便是帮助社长找回“我”的部分,抛下工作重新审视自己到底想要活出怎样的人生。
虽然无论是影片的第三幕还是漫画的内容都十分童话,也和《年会》第三幕的泄力有些相似,同是想要求得青天大老爷的庇佑与拯救,但《星期一》略高一筹之处在于,用更加回归个体内心的叙事打动社长和观众,意识到职场的生活究竟剥夺了我们的什么。
而只有在社长和董事长意识到之后,才有可能改编企业文化与职场风气。
同样《星期一》更现实的设计也在于,其实众人最终也并没有迎来光明的结局。
虽然女主角放弃了“这个人生我原想要一卷到底,是不是很大胆”的信条,社长的漫画也被顺利完成并寄送给出版社,工作室内的氛围也因为这次“冒险”而其乐融融,但因为投奔梦想而错过的商单,狭小的办公场地反映出的窘迫经济情况,以及生死未卜的漫画梦想仍然是三座岿然不动的大山。
星期一还会来,日子也还要过。
《星期一》以十分漫感的电影语言和极快的节奏,轻松呈现了沉重的职场议题下一组社畜们想要重返自我的冒险,虽较于《年会》显得有些突破,但缺点也显而易见。
比如任何社会议题皆不能仅谈现象而忽略本质,社畜将工作视为救命稻草的本质是生活的不稳定,社会生存的困难,《年会》很难指向这一点,而《星期一》却也对此有所回避,虽然相对于老中而言比较风平浪静的日本社会生态不是导致内卷的核心原因,但职场文化、民族文化这些被该赛道经典之作《半泽直树》描绘地淋漓尽致的要素在本片中也不见踪影。
社长从恶堕的坏领导返璞归真的转变也十分生硬,现实中有几个狡猾油腻的老登会因为青春时的几张漫画重拾初心呢?
同事们竭尽所能满足老板需求来求得自己解放,从为了设计工作鞠躬尽瘁到为了漫画大业蜡炬成灰,其实也没有跳脱出父权制的框架,也没有反叛资本的盘剥。
最终社长私自帮女主切断了和甲方的联系其实也正说明上司一言堂,职员唯命是从的权利结构根本未被撼动,时间循环还会继续。
片中反复出现的“月曜日”不禁会让我想起安藤樱去年主演的《恶之地》,在安藤樱的黑帮分子干爹管辖的地盘上有一个每个星期一都会穿上花哨繁琐的服饰,在街上一边呼喊“星期一”一边奔跑的疯子“星期一小姐”。
后来在安藤樱完成一系列复仇被警察通缉无法逃出这片“恶之地”时,她便扮成了星期一小姐的样子,穿上她的服装,瞒天过海跑出了那片恶土,奔向了属于自己的黎明。
安藤樱迎着晨曦,一边欢呼一边扔下星期一的装束。
影片定格于此处,我也将它视为2023电影中最浪漫的时刻,这一整套设定和计划前后没有任何赘余的铺垫和解释,因为当它发生时,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强烈的迸发出的生命力。
“多么平淡的人生啊,真的要再来一遍吗?
”日期总是在循环,跑出了一个又一个星期一,还有一个又一个一号,还有一个又一个新年。
但生活仍需要向前,我想要参透它,解构它,溶于它,掌握它。
如果不让上司注意到这个时间循环就无法结束循环设计得非常精妙。
但是有个逻辑的缺点,如果发现自己陷入了循环,每周循环往复,首先应该是满足欲望吧?
如果在确认每周一所以事物金钱都重置,工作就不重要了。
把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先做完,直到厌烦了,然后再考虑跳出循环。
我觉得没有人会在这种循环中经受得住每周重置的诱惑。
不仅仅在说循环这么简单,电影中这家公司有个等级森严的上报机制,越级上报,上司可以完全无视你的谈话。
内勤神田川圣子首先发现的循环,但是整个办公室没有任何一个人听她说话。
吉川直接和主任永久茂对话也被完全无视了。
每天作为办公室主任的永久茂上班就是看漫画书,到点下班,底下的人忙得周六周日都得通宵加班。
吉川即使出车祸撞破了头,依然要继续改方案。
循环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一个等级森严,人人不平等的办公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这一切。
主任永久茂内心一直逃避自己的梦想,使得大家陷入这个一周的循环。
跳出循环的钥匙是让主任完成年轻时候的梦想,完成未写完的漫画,并寄给出版社。
就像漫画中狐狸的询问:“真是无聊的人生啊,还要再来一次吗?
”
我们的生活何不是在一种循环中,每周都上一样的班,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重复着每一天每一周的事情,看不到尽头。
在这无尽的日子里,你的梦想呢?
最无聊的时间循环
怪不得社畜这个词汇源自日本。真畜生啊!
估计是这届看的场次里氛围top1了吧,几百个社畜围着一块小屏幕观看自己的daily work。当时间循环发生在办公室里,如何让大家觉醒并帮boss打通他的漫画副本。。女主简直太励志,选择花时间利用循环来改进工作也始终不愿意多陪下自己男友。虽然loop类型片早有典范在但这部整体设计思路属于游戏通关式的,再一结合发生地点让人很能身临其境~(siff⑧
首先可以判定,这部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影,无非是剧场版的小品。故事中,不仅时间在循环,就连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式也都在循环,可以说是严重的新意不足。前半段机械重复,后半段强行鸡汤煽情,严重的割裂感让整个故事几乎没有任何说服力。这部作品打分不低,可能不是因为它本身足够精彩,而是它反映出来的职场人的疲态,已成为了一个广泛的群体现象。
循环还要上班和完成别人的梦想,可太日了
前提设定太有意思了,《土拔鼠之日》名片引用梗+职场文化探究;片中很多角色的精神状态都好容易让人想起“Dunder Mifflin”那群可爱、小毛病不少却默契无敌的人们。戴着眼镜、最先察觉的女士是“Phyllis”、神叨叨的二人组似乎是“Dwight”的分身…因为有了这样的设置,所以可以容纳它在后半段稍微陷入无聊、并且有些小毛病的瑕疵。片末一直以为是借用送老板在动漫界“出道”,意指终身职位制的隐喻;但发现它的落点更加平实,也更接近于一个不想上升太多的生活小品。我们让这个周一过去,我们仍然努力从下个周一存活。
王者点子,青铜剧本
这种东西只能做短片,恶搞一下。支撑不住长片的容量,非要做,请好好学习一下《摄影机不要停》。
除了秃,盘串,和会画漫画之外,部长跟我差不多了
BGM大好评✔ 社畜真的能拥有这么快乐的上司吗🥺
全场欢声笑语,好久没在电影院这么乐过了👐👐👐👐👐👐
前面很棒,尤其看他们为了说服部长还做了专门的ppt,我真是笑出了打工人的心酸泪。后面热血漫画有些衔接不上,燃得莫名其妙,而且看到就犯困。
卷尼玛B,一起High!~
东亚恐怖故事,虽然说是从下属的视角,但依然无法成为故事的主角,领导永远不会知道齿轮们付出了何种代价
一部要啥没啥的电影
本来以为是个反内卷片,看下来怎么感觉反而是个加班主旋律呢?破解时间循环的方法居然是无限流加班帮领导实现未竟的梦想,这思路也就是东亚社畜能想得出来……
工作日跟一群社畜卡着点冲进影城,看完再冲回公司做方案是真的沉浸!层层上报和PPT汇报全场大笑!但实在不喜欢这个放弃跳槽机会(虽然名企看着更可怕)只为实现领导梦想的结局。#SIFF2023 @上海影城
tmd,还要助力老板完成梦想
每天重复的工作和麻木的社畜,哪个打工人不是在经历时间循环呢。设定有趣但剧本有点无趣。
故事设计真的蛮可爱又搞笑的,比起看过太多和时间轮回有关的片子这个也算是玩儿出了新花样,很大胆的剧情而且还那么“与时俱进”。大环境之下其实理解里面的人啦不过还是真的求求东亚人别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