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大厦
ប៊ូឌីញស,金边白楼青春梦,White Building,Bodeng sar
导演:卡芝维·尼昂
主演:皮塞斯·钦,Hout Sithorn,Ok Sokha,Chinnaro Soem,Sovann Tho,Jany Min,Sophearat Chan,Sophany Leng,Nareth Seng,Bunthoeun Tith,Chandalin Y.
类型:电影地区:柬埔寨,法国,中国大陆,卡塔尔语言:高棉语年份:2021
简介:导演两年前用纪录片《再见,白楼》(《金边白楼的前世今生》)向自己的童年故居致敬。今次有贾樟柯的公司参与制作,他则以剧情片来细说这栋大楼的居民在逼迁前的故事。主角和两位好友每天都在白楼内练舞,希望终有一天可以上电视台参加比赛。眼见白楼面临清拆,他的父亲想尽办法组织居民,向 政府争取更合理的赔偿方案。此时死党亦将离开..详细 >
剧情不如预期 摄影画面还可以
平遥的选片口味太稳定了,如果考虑这部电影监制是贾樟柯,所以我是不是可以推导出,平遥的口味也是制片经理贾樟柯的口味。
视听拯救烂剧本的典型案例 作为处女作来说相当稳了 第三世界国家不容易
抬头是白楼虫蛀的天花板,低头是父亲溃烂的黑脚趾。母亲抱怨噩梦不能说出来,想办法驱散咒语。眼前离开故居何尝不是噩梦搬演,这里居住着公务员和艺术家,却要这般没有尊严地离开。墙上贴着搬家公司的广告,嘲讽着男孩的街舞梦。补偿款修不好白楼的裂缝,蜂蜜治不好脚趾的溃烂,贫穷让人无法保有健全。
某一生活断面的情绪呓语,以新一代青年视角表现柬埔寨人民无边无望的生活状态,全片为闲散不具事件性的生活碎片。电影与建筑与社区的关系传递得也不够明显,人与物和地的连接性较弱。开头以为是《风柜来的人》那挂,结果城市青年的特性流于表面,社会带来的集体颓废也停留在空洞的情绪概念。关于社区拆迁与个体记忆《加加林》好太多了。
空洞的画面,贫乏的语言,拼凑的情节。
#PYIFF2021#其实前半段三个男孩在街上骑着小摩托游荡是很有趣的,带到金边的城市环境,三个男孩既有点年轻人的自信又透着因穷困带来的没有底气,撩妹、跳舞、看日落。但后半段回到家庭内部,就明显和前面有所割裂,节奏变慢。全球化、拆迁、阶层剥削等多种问题轮番出现,男孩面对父亲的截肢无所适从。
不同于中国拆二代的设定,柬埔寨的拆迁户更加悲惨。导演一直在描绘男主无力的抵抗,不想跟兄弟说再见,不想让父亲拖着不去医院,但又只能无奈的接受,听起来很压抑但我看着却很温柔,尤其喜欢把拆迁时的现场音消掉的设定,这种声音处理在片子里出现了很多次
很平淡,和房子的斗争也是自己的斗争。男主有点太不顺了,和父亲一样想要兼顾全局但永远都是在拖沓延宕在伤害自己。朋友的离开无奈,父亲的顽固无奈,母亲的劝留无奈,自己的人生无奈,相比之下姐姐还更像独立的人,这是个随波逐流的故事。
5thPYIFF
练舞那段很超脱,其他都老套囫囵。
#PYIFF。看的过程不断想起《小伟》,同样是关于家庭、房屋、个人,这部却太过私人与炫技。很喜欢开头的部分,越往后越展示了一个男孩逐渐失语的过程,成长伴随着自我剥离,在深夜里难免引人睡去。
很像纪录片 ~ (值得看看)
3.5。在城市化进程推进背景下,进行清晰且丰富、多方面的表达,对比、象征等方式也很精准(闪着灯的寺翁在城市面前、瘸腿的“大象”等等),人物也各自一派、让表达丰富。我很喜欢类似魔术中misdirection的手法,本来以为父亲要剪掉脚趾,但实际上确实最后突然出现、截掉小腿,这个打破预期的设计很棒。总体而言,是一部已经很不错的电影。但可惜城市化主题的影片太多了,这部可能只能算一部完整、清晰的电影,但算不上有什么惊喜。最后,导演说希望影片的一部分东西能叫醒睡醒的人们(让人们意识到问题),坐在我旁边观看的第四代导演(一个慈祥的奶奶)和一些观众可能实在无法睡醒,我也中途强打精神,偶尔看到一个象征表达才容易集中一会儿。我也希望在影展能看到更多快速、移动镜头的表达,固定镜头看的我厌了…
#78th Venice#地平线最佳男演员 曾经的飞驰和家园一起消逝 前路未知内心迷茫依旧
平遥。柬埔寨拆迁故事,有点闷有点虚,不太喜欢。
东南亚的闷热气候,金边的斑驳街景,梦想被剥夺,家园被拆除,不知出路何在的迷茫,源源不断的城市疏离感,刺痛着逐渐麻木的神经。
懦弱的父辈和无法摆脱的噩梦,病房里的一幕让我想起高中时父亲做手术的场景,男孩迷茫的面庞和面对未知的恐惧我感同身受。男孩的世界——舞蹈,远行的朋友,调笑的女孩,乌黑发霉的屋顶和滴落在不锈钢水盆中的雨滴——摇摇欲坠的世界终于崩塌了,而男孩无力承受、也不被要求承受任何。“我很害怕,”男孩被噩梦惊醒,走向他的父亲,然后穿过他,继续走下去。
少年见证自己坚信不疑的一切「塌房」的故事。
#PYIFF2021# 本以为是个闷片,但没想到还挺喜欢的,和其他东南亚那种气质燥热走神秘路线的片子不同,这个故事挺写实的,应该是融入了导演自己的个体经验,好友的接连离开,家园的坍塌消失,自己内心留守还是出走的抉择,通过主角的视角,基本上在较短的篇幅内把情绪表达出来了。从开头的俯瞰,到结尾的摧毁,整体都维持了比较统一完整的美学体系。有没有科长昔日的影子暂且按下不表,但至少那些人们搬离后废屋的空镜头让我想到了泰国的纳瓦彭的风格,时间在流逝,温度痕迹尚在,却已不见踪影。就是三段式的结构划分稍微有点没必要。给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