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结局其实已经没有悬念,恐怕几乎很少有人不知道这场由汤姆克鲁斯扮演的军官所策划和亲身实施的刺杀活动,终究只是一次徒劳。
尽管如此,影片所释放出的紧张气氛仍不时地让人产生屏住呼吸的感觉,观众知道希特勒不会因此而死,其所暗暗盼望的,只是汤姆克鲁斯也不会因此而死。
总之,在让观众从情感上卷入这场注定要失败的“刺杀”的这一点上,影片做得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我想这得益于编导对叙事节奏和细节的出色把握。
有一个细节在此值得一提,即汤姆克鲁斯在上级要求之下被迫喊出“希特勒万岁”时所伸出的那只断臂。
它表明主人公对所谓“元首”的一种不认同的态度,同时也向观众暗示出这种“崇敬”无非只是一种残缺的情感、一种终将自毙的政治癫狂。
将人物的政治理念转化成如此简洁而又意蕴丰富的视觉语言,真的不由让人拍案叫绝!影片结尾,当汤姆克鲁斯被“处决”之前喊出“德国万岁” 的一瞬间,我终于意识到,其实,这才是一部地道的爱国主义影片。
西方有句名言:“真正的爱国主义是防止政府侵害国家。
”当纳粹政权露出狰狞的法西斯面孔、当伟大的德意志民族面临被希特勒以救世主的名义将其毁灭的时候、当爱国的情感被独裁者别有用心地同拥护元首混同在一起的时候,真正的爱国者,我想就应当如影片的主人公这样,用自己的胆识和牺牲来叫停暴政,将国家还给人民。
原来全世界壮烈牺牲都是一样一样的呀想起小时候在学校带领下看抗日的片子 中国的烈士们好像挂之前也要喊个口号·
就个人而言,在下是非常欣赏阿道夫这人的,我看过他的日记中曾写到:“他们都说我是恶魔,屠夫,我认为我的确是”!
以此为例,全世界哪个国家元首敢于承认过自己是恶魔?
就因为他说他不是恶魔?
有人说他不是恶魔?
所以他就好像没做过那些肮脏下流的恶事一样是个大好人了?
比如姓胡那位,大家心知肚明…!
好了,说说影评吧,这电影是完全以美国民主思想出发的,换言之也是我信仰的民主思想,历史上来说 史特芬伯格和阿道夫希特勒之间的故事其实客观来看的话就是狗咬狗事件,只不过我们都知道,电影总得分个一正一邪的,否则就没有看点了,尤其在中国特讲究这些!
(说真的难怪汤哥选这部戏,他和史特芬伯格是长的有6分相像)片中以史特芬主导的华尔基计划连述展开,影片当中的叙述更是游刃有余,布莱恩不愧是写惊险小说出身的导演,各个人物和事件的调配恰到好处,影片当中的高潮从炸弹爆炸后开始,所谓国基不定时,时间可以说是革命者和主政者最需要的东西,所以政变的成功率是和时间相挂钩的,试想下当时史特芬离开狼寨时电话那头的政客立即启动华尔基计划,那么今天历史就被改写,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当我们看到《刺杀希勒》时就该明白这是部杯剧结局的电影,如果你那时没明白,你应该是从外星来的!
那么,片中对史特芬的失败是怎么描绘的呢,没有电灯的后院,一堆沙土,打开的汽车灯,看不清面目的行刑队列兵,这是在他们眼前的最后景向,没有人民流泪,没有人举起拳头表示对他们的勇气感动,…只是 冷冷的几句话,:“清理完毕,行刑队待命”… 史特芬最后的话快说完时就被枪声打断,在场的所有军官无声望天,非常的寂静,一点也不悲壮,一点也不英勇,躺在地上的就是一具尸体,历史当然也不会记下他们的故事!
我很想说像这样的悲剧只是少数的,但可惜往往这样的悲剧是每天都在发生的,那种会被记入历史的成功事迹有些是瞎掰的,有些是运气很好的,有些是粉饰自己的!
但绝不会有悲剧的,就算是悲剧当它记入历史后就等于成功了,因为它的正义被认可了…反观现在网络上很多人一口喊着爱国,一口喊着荣耀,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字眼背后的代价有多么的可怕,自己有多么的无法无法承受,用嘴巴说说或用手打打可能让你感觉到你的英勇和光荣,但是当你的身上有几个弹孔时你就想起…原来这并不只是说说而已…
临近新年,实验室烂摊子的事我也不想去管,索性白天读文献,晚上看电影。
我看的电影不是《刺杀希特勒》,而是另一部更为伟大的片子《浩劫》。
该片是一部关于反思纳粹德国的纪录片,2013年《视与听》杂志影史经典排行榜中,本片Top50 #41。
我想在豆瓣知道本片者可能大有人在,但是真正看过的人可能寥寥无几,因为它的长度可能一般人无法接受,足足九个多小时。
恰巧的是,我正在读一本名为《德意志的另一行泪》的纪实文学,作者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朱维毅先生。
本书的视角是普通官兵,作者通过与现今健在的一些二战老兵之间的访谈,展示出德国民众对二战的另一种解读。
书和电影相得益彰,对我一个毛头小伙来说,帮助我了解认识一些二战相关的东西,也大有裨益。
我记得我是在大学本科的时候看的这部片子,那时候对于电影的认识甚至连入门都不算,觉得那年看过最好的片子就两部,一部是《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另一部就是这部《刺杀希特勒》。
故事的情节只能记得大概,零零散散也串不起来。
幸好今天又在朱维毅先生的书本中再次读到整个事件的始末,以及德国民众对本次事件的一些看法,就忍不住手指飞扬,想敲出来点东西。
2008年年末,由阿汤哥主演的《刺杀希特勒》在全球上映,评论先贬后褒,票房最后超过7000万美元。
该片导演布莱恩·辛格擅长商业大片,不曾考虑过对战争反思,对本片的定位也在商业片的范围之内。
在拍摄伊始,德国联邦电影局(FFA)提供给《刺杀希特勒》480万欧元的影片拍摄资助,原因是“该片符合资助条件”。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片子符合资助,该片的故事情节与其他电影究竟有何不同?
德国民众对影片主角施陶芬贝格的认识,是否一直是将其视为“民族英雄”?
该片拍摄的时间与故事发生的时间相距60年,这60年间里此次刺杀行动的后代后来又经历了那些挫折?
我们从2003年夏季德国电视台组织了一次对“100个最伟大的德国人”的民意调查说起。
这次耗时三月的民众评选产生的榜单中,本片主角原型施陶芬贝格排名四十九。
而在此之前,德国民众一直将施陶芬贝格看做头号“民族叛徒”。
1944年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电台曝光了此次行动,但没有给出细节。
德国民众得知希特勒只是受了轻伤,顿时长舒一口气。
很快各地相继出现了各种庆祝活动,效忠信件纷至沓来,其内容一般是先对元首九死一生表示庆贺,最后对施陶芬贝格的行径深恶痛绝所有人都对这次暗杀表示恼火,认为这是在后院挖自己墙脚,当然也为德国能够逃过这一劫难深感万幸。
不久之后德国战败,民众开始反思他们刚刚经历的战争,不过即便是他们意识到了纳粹所犯的错误,他们并未由此而把“瓦尔基里行动”的人员看做“民族英雄”。
与施陶芬贝格命运经历极为相似的德国反纳粹人物一对兄妹,在2003年的大众评选中,该兄妹因为反抗希特勒而位居第四,这与施陶芬贝格的处境相差极为明显。
为什么同是反抗希特勒的德国人,一个一直被视作“民族叛徒”,而另一个却被视为“民族英雄”。
朱维毅先生的书中解释这个现象的说法是,施陶芬贝格暗杀希特勒的行动首先是违背了军人应有的原则,从性质上说是颠覆国家主权,而行动手段是密谋和暗杀,而且破坏了一直对敌的整体利益。
德国人固有的思维导致在他们眼中,施陶芬贝格是一个民族叛徒。
对于行动者的惩罚延续到了20世纪末,甚至也许在今天的德国,依旧有人尚未改变对这次行者参与者以及后代的偏见。
战争平息之后,战后的东德和西德在很多事情上都存在分歧,但是在这件事件的观点立场上却普遍一致。
东德媒体称其为“美帝国主义的特务”,而西德则对参与者的后人的社会保障上勒紧裤腰带。
而普通民众也对他们的遗孀抱有偏见,认为他们玷污了德国人的精神。
甚至在1951年7月,慕尼黑财政厅一度停止每月区区160马克的生活补贴,原因是“因严重叛国行为而被判刑的原国防军成员无权领取任何退休金和养老金”。
同年10月,士兵联合会主席格贝尔上校直接宣称:“新建的德国军队里将没有'7`20军内抵抗分子'的位置,因为他们会危机到军人的精神”。
“军人的精神”在德国人眼中就是“忠诚和服从”。
政府开始对暗杀行动有正面评价是在1953年6月17日的“7·20事件”纪念活动上,此次活动联邦德国总统豪斯亲赴施陶芬贝格遇难地悼念,对此行动给予正面评价。
相对而言,民众的变化却相对滞后。
在1951年的一次调查中,51%的人认为,如果没有抵抗军的内部捣乱,帝国军队力量不可能被削弱,他们也不可能输掉战争。
1954年,慕尼黑大学的学生委员会宣称,他们中的大多数认可7月20日为叛国者日。
其后,1970年和1956年的调查中,认可该行动的人也未超过半数。
1994年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甚甚至还出面矫正民众认识,强调,不要把“7·20事件”那些人视为英雄,重要一点事不要忽视他们的错误“。
2004年,《明镜周刊》委托专门机构再次调查“7·20抵抗分子”的民众认可程度,73%的人表示尊重,10%的人表示无所谓,只有5%的人选择“鄙视他们”。
2009年,议会正式宣告了当年被”国防军法院“判定为”叛国者“的德军无罪。
同年,阿汤哥影片《刺杀希特勒》全球大规模公映。
故事不能止于2009年。
对“7·20抵抗分子”的评价并未停止在平反层面,德国政府逐渐将其刻意夸大到英雄楷模的高度。
2004年6月,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参观诺曼底登陆60周年仪式时提到:施陶芬贝格等人的行动表明,在纳粹德国时期,已经有德国军人在尝试结束纳粹统治。
施罗德说:“他们向当时的世人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德国,一个好的德国,一个民主的德国。
我认为如果存在德国人的榜样和世界人的榜样,他们应该是其中之一。
”而2009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新兵宣誓仪式上也强调说:“他们捍卫了我们国家的尊严和荣誉,是我们今天的榜样、理想和责任。
”从“民族叛徒”到“民族英雄”,再到“民族榜样”,我们看到了德国民众的一种思维进程,对于这个过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2009年《南德意志报》撰文说到:65年前施陶芬贝格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今天把这位反民主的斗士看错是超级英雄却是错误的。
文章认为,施陶芬贝格在年轻时较多地受到德国诗人格奥格的“心中德国”情结的影响,在内心里一直向往着一个由德国领导的、横跨欧洲的、具有全新文化和文明的中世纪理想帝国。
在这种典型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基础上,纳粹政府勾画的德国蓝图很容易在他心中引起共鸣。
对人物评价逐年拔高的同时,对此次行动的评价,一个老兵的评价却显得尤为特:“瓦尔基里行动”如果成功了,德国人就不会看到希特勒在1945年4月的自杀结局,施陶芬贝格这些军内抵抗分子就会因此完全背负起把德国引向彻底失败的罪名,他们将永远被视为国家的叛徒而被载入史册,而希特勒却可能被视为永恒的英雄。
这样看来,”瓦尔基里行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澄清了事实,正是这样的结局让历史证明了谁是德意志真正的敌人。
历史就是一个玩笑,谁说不是呢。
注释:本问相关资料来源于朱维毅;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世纪图书出版社;北京;2013.8;p219-p230
最近看了同一题材的两部电影。
《刺杀希特勒Stauffenberg》德国人拍的。
《行动目标希特勒 Valkyrie》美国人拍的。
两部电影都很精彩,事实的描述基本一致。
但细节的处理让人困惑。
贝克将军的死亡。
帅汤版中,贝克将军(就是那个穿西服的)最后自杀的。
德国版中,贝克将军(穿军服)要自杀,但开了一枪没死,摊了。
别人帮忙死的。
爆炸后,施陶芬贝格穿过检查站。
帅汤版中,打了个电话,走了。
德国版中,也打了电话,走了。
两版中不同的是,德国版中,那个小军官听了电话,电话里有人命令放行。
弗利德利·欧布利特将军,政变中的表现。
帅汤版和德国版中,完全是两个人。
战争部的头(忘了叫啥)帅汤版中很暧昧,德国班中是死跑龙套的。
戈培尔帅汤版中含了颗毒药,德版中很镇定。
有的细节,有取有舍。
有的细节,完全相反。
帅汤版中配角存在的目的好像就是印证他的不凡。
德版,像记录片。
计划周密、影响巨大的政变,能参者都应该是意志坚定、行动果敢。
帅汤版看不到。
两版的细节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不知道,没人能知道。
就算是有活着的参与者,立场的不同,回忆的也不同。
历史没有真实,历史永远在改写。
戈培尔如果拍一部刺杀希特勒,会是什么样的那?
两部电影,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感受。
很佩服帅汤版的编剧,没有篡改具体事实,通过细节表达了他想让你知道的,你应该相信的。
2009年旧作昨晚去电影院看了该电影,上映已经好几个礼拜了,一直在等英文版,但是居然等来等去只有译制片……也罢,虽然是纳粹故事,演员基本却是英美的,为此听着汤叔说德文难免有点寒……说真的,没把这片子当成好莱坞剧观赏,我得说自己觉悟可能不高的缘故,自始自终都在思量应该如何评价这15次暗杀希特勒中的最后一次?
但在开始这种话题前,先点评下该片中的诸多帅哥帅叔帅爷爷们。
汤叔:作为绝对主角,这次已经拿出浑身解数来饰演德国贵族纳粹军官Stauffenberg,虽然不经意间美国味仍旧扑鼻,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让人惊艳了一把,对于人物心理颇有把握,但最大的败笔还是陈词滥调的“诀别”煽情……Bill Nighy:扮演Olbricht。
英国老戏骨,演技不消说,在他心乱跳等希特勒是否死掉的消息的时候,不知道是电影院音响效果还是他的演技出众,我ms也紧张的手心流汗了。
Thomas Kretschmann:扮演Otto Remer,该演员是扮演纳粹军官专业户,还记得那部《钢琴师》么,那个可怜钢琴师的纳粹就是此人扮演的。
作为本土德国人,演纳粹当然得心应手。
剩余还有许多。。。
不做一一点评,跟在汤叔身边的小帅哥譬如。
回到正题,这场刺杀行动,说到底真是好比火烧上方谷,眼看着就要成功了,结果又熄灭了。
此关乎气数乎?
而这些贵族纳粹们究竟有怎样的精神气质?
又是怎样的“作案”动机呢?
1。
精神:与平民或一般名流的不同贵族者,向来是骄傲的,有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
这点上,他们就不可能像平民阶级,或者一般名流,脱离德国,而移民到外国去——哪怕当时德国已经国之不国。
身世的正统,让他们心中有一个别样的国家概念,这个概念并非“文化德国”,是“荣誉德国”,为此他们能够一开始追随希特勒为了国家之“荣誉”,以及在看穿纳粹的自取灭亡后也能想到去刺杀希特勒,“拯救”德国之“荣誉”,但与文化,人性无关。
刺杀任务决定后,接下去个人的心路是不同的。
Stauffenberg对刺杀希特勒拯救德国的行为颇为义无反顾。
但Olbricht的投机心理则明确表明,个人所为英雄主义行为在面对希特勒这样的卡利斯马式的强大统治者前的脆弱不安。
但不管怎么说,这群要刺杀希特勒的人当然要比苟且偷生的人强,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丧失原则,但在我看来比不上托马斯曼这种真正理解“文化德国”真义,从来有原则的人。
2。
手段:修正主义?
我居然想到这个词语了。
当然这里是笼统的理解。
历史过去后,人人都聪明起来变作事后诸葛亮,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修正主义也可算作勇举了。
但我的想法是,面对纳粹之流的作为,修正主义是不够的。
尤其到了垂死挣扎的时期弄个修正,实非什么大义。
犹如中国历朝历代要亡国了跳出些忠臣义士来,才想到要杀奸臣保国家社稷,其实不是什么大义。
在希特勒上台前不知就里,可以原谅,在他统治一开始附和,也可以理解,但在德国开始屠杀犹太人,发动全面欧战,接着国内经济江河日下后,还在那头帮忙做事就不能原谅。
1944年,犹太人也赶尽杀绝差不多了吧,纳粹德国灭亡指日开待了,才想着要杀希特勒。
太晚了!
3。
动机:所谓的另一个德国影片中反复声明的是这个句子:我们(刺杀希特勒的人们)要向世界展示另一个德国,不是纳粹的德国。
这仿佛就是他们刺杀希特勒的动机了。
问题是,有这样一个所谓的别样德国么?
这个德国,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虚拟理解。
他们其实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刺杀希特勒成功之后该如何——自己也没有明确的把握和意向。
他们以为,刺杀希特勒后,掌握国家中央系统,纳粹就可以真空消失了?
和盟军和平谈判人家就会接受了?
整个纳粹欠下的血债当然不是希特勒的一条命就可以偿还的。
我的理解是,从来没有真实存在过所谓的“另一个德国”。
这只是脱离了群众基础的小部分修正主义纳粹贵族的意淫。
他们的失败,在所难免。
4。
结论:不能单纯只做个好人这些要刺杀希特勒的人其实都是受过很好的教育的贵族,狭义的道德情操上应该都算好人。
但又如何?
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狭义的只做个好人是不够的。
只做个好人经常会很不幸的如钱钟书说两头的坏事都“一箭双雕”了。
你若就是坏人到底,那就如同很多其实是老纳粹,但是德国投降后却说自己“身受迫害”的人,那或者一辈子也就善终了,并且坏人不受良心的折磨,我们也都是知道的。
但你若不幸出身珍贵,跻身上层,想做个好人,就必须得审时度势。
忽略了大环境作小好人,也许正是最不得意的一种。
当然我们作为平民没有那么多顾虑,可以做糊涂人,做逍遥派,做历史里的一粒微尘。
当然我们更可以做这样一种人,有原则的,不被狭隘爱国主义情绪感染的,从文化角度上理解国家概念的,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托马斯曼在纳粹上台后几经流转去美国后,曾被问到是否想念德国。
曼答曰(便于理解,取了英文翻译):Where I am, there is Germany. I carry my German culture in me. I have contact with the world and I do not consider myself fallen.”另一个德国”不在Stauffenberg们手里,而跟着托马斯曼这样的人去了别处。
昨和朋友去看了《刺杀希特勒》,呵呵,还是不怎么习惯《行动目标希特勒》这名字。
对纳粹德国的历史还算比较熟悉,所以说剧情上不存在任何悬念,在知道结果的前提下,如何把悬疑片拍好,这就要靠导演的功力的。
还好,在大笔美金的投资下,效果做的还是不错的,刚开始施陶芬伯格被美军飞机被炸的那段还真把我给吓了一跳……随后的刺杀过程也还算得上扣人心弦,没有因为过早的知道结局而睡着。
其他的就不说了,什么演员的表演啊我也不懂。
就说说这个政变吧,看了真是心急,想不通,这帮政变的也算是德国的精英了,像那个贝克还是原德国陆军总参谋长,怎么就弄了这么一个蹩脚的政变呢。
首先,这只是政客的游戏。
一帮人还没开始政变,元首、三军总司令、总理都已经安排好了,真正像施陶芬伯格这样有理想的太少,干才太少。
而这些人只是政客,不是政治家,更不是什么伟人了。
连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个道理都不懂,狼堡那边炸都已经炸了,柏林的奥尔布李希特却还优柔寡断不敢行动。
其实,这个时候是否炸死希特勒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狼堡和外界断了联系,外界不知道希特勒死了没有,行动还有机会,不行动,希特勒怎么也不可能放过这帮政变者。
其次,没有真正的死士。
有这么个可以和公文包里的炸弹与希特勒一起上西天的人,希特勒怎么也不会只被烧了几根头发。
看来这帮人是不懂荆轲刺秦王啊。
如果说施陶芬伯格是政变的主要指挥者,不能就这么和希特勒一起挂了,那他的副官总可以吧。
候在那,等炸弹炸了,趁乱弄把枪直接就把希特勒给解决了,在那总混乱的环境里,做到这个并不算难。
千万别告诉我不想让别人付出生命什么的,政变当然要流血,要留当权者的血,也要留政变者的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说的多明白。
再次,抓不住政变的核心。
在当时而定情况下,希特勒的影响了还大得很,公开反对希特勒得不到军队的支持。
那么就是要打着希特勒的旗号反对希特勒了。
怎么做呢,炸死了当然好办,炸不死,也是有办法。
控制通讯和电台就可以控制德国。
在炸希特勒的时候给狼堡的通讯处也来这么一炸弹,至少在若干个小时内和希特勒死了的效果是一样的。
控制了那个什么帝国战争部的通讯处,向部队下的指令不就都是你们的指令了么,还有什么好怕的。
控制了电台,宣传就在政变者的手中,就算希特勒还活着,让他发不出声音,不就和死的没什么两样么。
第四,没有自己的力量。
别看政变的有这么多将军,但是真正可以控制的一兵一卒都没有。
去抓戈培尔也不是自己的人去的,我还真没看见过所有的政变者都是坐在办公室里的,真是书生造反,十年不成。
不知道是妇人之仁还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下的命令是把党卫军都给抓了,如果是命令把党卫军头子都给杀了,相信政变就停不下来了,那个大德意志警卫营营长手上已经有了党卫军的鲜血,还可能倒向戈培尔吗?
别说是听到希特勒的声音,就是希特勒站在面前也照抓不误。
最后,用我党的话说就是没有动员人民。
靠原来国民革命军的那些部队,只能来个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取得不了革命的胜利,因为,没有动员起根本的力量。
用国民党的军队反不了国民党,还是得有自己的武装,老毛早就有论断。
用希特勒的军队反希特勒本来成功的希望就是只有百分之十,而况这帮家伙又都是秦舞阳这样平时吹牛到天,真有事就手软的家伙。
看完电影,最大的感受是,如果我有钱,一定拍部《玄武门》教育教育这些日耳曼人,什么叫做政变。
德意志民族还是比较优秀的民族,尽管肯定别的民族在主观上还是比较勉强的,但这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共识。
可是这个阴谋也太弱智了。
如果炸弹不能确保,就人肉炸弹。
如果没人指挥,就再召唤一些人。
从历史时间上来说,这个时候已经是希特勒接近穷途末路的时候了,几个月之后他就被咔嚓了。
所以,这是一次,准备不充分,考虑不全面,人手不足,经验欠缺,时间仓促,偏偏还牵涉这么多人的,失败的阴谋。
如果这么弱智的阴谋都能搞死希特勒,那希特勒就不是希特勒了,是个很蹉很蹉的白痴!
两个小时嗖一下就过去了,需要交代的太多,其实料多的足够拍多至少半个小时吧,没看够啊完全。
演希特勒的演员太弱了,特型演员也不带完全没演技的啊,受不了。
love actually大叔一看就是关键时刻掉链子的主儿,果不其然。。。
十分八卦地说一句,如此重要的行动,咱就不能托付给两只胳膊的人去做吗?
对于杀了希特勒之后如何已经完全没考虑了,指望老贵族救德国,可见人们已经多么绝望了,还让残障人士执行暗杀行动,这。。。
都44年了啊当时。。。
(快找时间机器~)继续八卦一下,那手枪ms是俄国牌子的吧,如此大的疏忽?
还是,呃。。。
软广告?
汗。
总结一下,片子还是十分好看的,引进迅速且无删节其实也没什么悬念,这就是家长式管理的唯一好处,虽说其实90%的时间都用不到吧,但用到一次,大家偷着乐就行了,也不必给家长脸。
翻译成刺杀希特勒真傻。
很早以前,刚看到英文片名,我就凭直觉判断,这个valkyrie是女武神的意思。
熟悉希特勒和纳粹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德国音乐家瓦格纳的地位无比崇高。
而了解瓦格纳的人就会知道他的作品 尼伯龙根的指环。
顺便说一下 指环王 和 尼伯龙根的指环 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尼伯龙根的指环由四部歌剧组成,第二部正是女武神,其中 女武神的骑行是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作品(以色列乐团除外)。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在北欧神话里女武神负责骑着白马,用盾牌运送死去的人间英雄到天堂。
暗指影片中刺杀未遂的英雄们。
另外在歌剧中,女武神布仑希尔德因反抗了父亲大神沃坦的命令,保护一对乱伦的兄妹齐格蒙德、齐格林德而受到惩罚长眠不醒。
正像主人公反抗德国人民的父亲希特勒的命运。
纳粹对于北欧神话情有独钟。
从党卫军的ss标志到很多党卫军部队的标识使用的都是北欧古文字符号。
关于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详见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3%A6%E6%A0%BC%E7%BA%B3&variant=zh-cn对我而言,这段历史非常熟悉,甚至看过saga的节目分析为什么刺杀失败,主要原因在影片中全有反映,就不多说了。
据说那个去吃午饭的将军耽误了政变。
收获是看到了当时希特勒参与规划的柏林政府区以及一些建筑。
还有,德国国防军因为施陶芬贝格等人的行动和牺牲,多少洗脱了一些罪恶。
当然也付出了代价,例如隆美尔将军。
打算搞尼伯龙根的指环来听听看看,据说根本听不懂,没关系把故事背下来。
辛格让我失望了…看来之前极喜欢的非常嫌疑犯不是因为他的导演能力而是因为编剧。
不成功,变成仁
没有德国版好。
硬伤太重
在电影院看睡了差点,记得略基来着,邪教帝演得很烂>< 在学校城市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片子。
看着看着睡着了的电影!
要人物没人物,要情节没情节。多好的题材啊。导演你是娘炮吗?
革命先驱
陪妈妈看的.不爱Tom Cruise
战争和政治实在太恐怖。
可惜历史没有假如,致敬!
花痴的制服极品盛宴,空气里都鼓荡着荷尔蒙
开始像大片 不过看着看着 就看不下去了 可能是心情的原因
好~~~
阿汤哥真的很帅啊!!!!!有木有!!!!
汤哥的制服虽然诱惑,但是腿真好短啊……(妈的和这个电影有关系么)
很难得在观众已经知道刺杀希特勒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情况下,还能将影片拍的如此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情节尚可,作为一部商业片,刺杀行动的紧张有了就可以了;没看过老版也不知道历史上这次行动,结果就是炸弹爆炸的时候心想“草,真炸了啊。。”。。。
3.7
除非你真的对那段历史感兴趣,或是真是喜欢阿汤,要不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