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喜欢看《地道战》《小兵张嘎》《董存瑞》等歌颂英雄的电影,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一遍遍激情澎湃。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再有类似主旋律的电影上映时,我们像是要报复那个思想和精神世界被严重束缚的时代一样,心里情不自禁的抵触,拉低分数,鸡蛋里挑骨头。
所以《荡寇风云》票房惨败了。
最近在读《万历十五年》,由于作者眼光的犀利、阐述的深刻,以及历史本身的复杂,整部书显得压抑、低沉,唯看到戚继光这一章时,人的情绪才有所回升,不禁对他超强的管理指挥能力佩服至极,由此得出“战神戚继光”的说法,不虚也。
简单了说,这场抗倭战争就是两种武器的对抗,一种是刚硬锋利的倭刀,一种是枝枝节节的狼筅。
何出此言?
在开始的时候,这支由倭寇以及中国海盗组成的入侵者进出沿海各地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开路先锋就是一把把金光闪闪的倭刀,其刀身坚固,刀刃锋利,独特的造型极其适合砍杀,史载可连续砍断六根长枪枪头。
倭刀品质的优越,往往付出巨大的人工力量,据说,制造一把传统倭刀,需要一个工匠以及副手们花费几倍于制造普通武器的时间,加之材质的优良,精打细磨,愈战愈锋,倭刀一时间成了第一杀人利器。
接着,再看倭刀的使用者。
彼时的日本国内正处于四分五裂的战乱时期,各藩主间相互仇杀不断,而藩主手下的武士一生唯一的目的就是练习各种杀人和作战的技能,以为藩主服务,因此,他们平时不事农耕,不懂得怎样维持生计,他们一旦失去所依附的主人,就等于失去了生活来源,所以失业的武士们聚集在一起,经过一定的组织,来到中国沿海侵扰以谋利。
所以《万历十五年》如此总结抗倭最初失败的原因:“不论官方文件如何强调这一战争是政府的官军围剿海贼,实际上却是外行的中国的士兵对付职业化的日本军人。
”总之,这些倭寇的战斗力、凝聚力,以及战斗意志,仿佛形成了一把锋利无比、机动灵活又嗜血成性的倭刀,在一定的时间里,它所向披靡,让军备松弛,趋于末路的大明王朝措手不及。
直到戚继光以及他应时发明的狼筅的出现。
狼筅代表的是一种战斗方式,这种战斗方式聚集了藤牌、腰刀、长枪等多种武器,而狼筅是戚家军的独创,是战胜倭寇的一大神器。
史载它长一丈五六尺(古代计法),枪身选用毛竹,它的顶端装上铁枪头,四周围有数层带刃的附枝,呈节密枝坚状。
据说,还可以灌入桐油,敷上毒药。
最初的对抗,大明士兵屡屡惨死在倭刀之下,每交战,心中早已产生了羊近虎口般的感觉,戚继光在他的《纪效新书》中这样写狼筅的作用:“士兵虽然平时用心练习杀敌之技,但是一看到倭寇就已经心胆摇动,忘记了本领,以致丢了性命,而狼筅枪头锋利,旁枝茂盛,可作遮身之用。
”如此一遮,就好像把那把白光闪闪,沾满鲜血的倭刀给挡在了身外,加之前有手拿藤牌腰刀的战友,后又有数把长枪,左右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于是,团队里每个士兵的安全感陡增,胆气都壮了起来。
倭刀一向以快刀斩乱麻为宗旨,是为刚,而狼筅藤藤蔓蔓、枝枝连连,是为柔,刚之倭刀在柔之狼筅中耗费体力,迷失注意力,纠缠不了几个回合,战斗意志涣散,就被手持长枪或者腰刀的戚家军刺死。
所以,如果说,倭刀崇尚的是快准狠,那么狼筅就是要钝化它、柔化它,使之陷入犹如泥沼般的纠缠中,丧失战斗力,直至刀断人亡。
从1559年戚家军走上抗倭之路的那一天起,敌我的形势就进行了大换位,大大小小一百场战斗中,戚家军竟然没有一场失败,不仅如此,每场对抗,戚家军无不是以极其微小的代价甚至零代价将倭寇消灭殆尽。
这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神话自然是主帅的综合能力以及其他因素集中发挥了作用,而狼筅这种武器的使用似乎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推十。
鸳鸯阵由此可断,无论是《荡寇风云》,还是《战神戚继光》,都是贴近历史,以史实为依据的,与那些惊人耳目的抗日神剧不是一个等级的产物。
整体而言,还算不错,至少整体剧情没有无脑的感觉,相较于无脑吹明与无脑黑明,这个电影大部分剧情拍出了“不污蔑、不狂吹”的效果。
只是最后的巷战有点为了平衡而过度拔高倭寇了,那一战在历史上,实际上是快速完胜,没有电影里那么戏剧性。
另外,电影里很多地方在努力还原历史,包括戚继光与妻子的一些小细节,都一定程度上还原史实,只是艺术加工比较多,戚继光的妻子平日里没那么温润,是个货真价实的狠人。
同时,编剧对胡宗宪的言行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有没有必要我就不评价嘞。
总而言之,可以回味,算是个标准合格的电影。
但是,可但是,但可是,有几点还是比较违和的,首先倭寇的铁炮口径没那么大,而且从造型上看明显是“大筒”,所以叫“铁炮队”有点违和,但也不是不能硬凹,毕竟“大筒”也曾有段时间被称为“大铁炮”。
其次是明军的虎蹲炮,前面还好,决战的时候咋还突然升级成机关炮了,手动斜眼笑,一门虎蹲炮,不需要准备,居然连发,爆炸效果还很惊人,一发炸死十几人,这已经不是弹丸级别的威力了,明军突然这么牛掰了吗2333还有守城战时,吴樾临死前的强行生硬煽情,让人十分鸡皮疙瘩,如果他说点别的台词,说不定还能很丝滑,但是,你正身处大战之中,前一秒还在生龙活虎,后一秒被捅了,周围乱战一团,鏖战仍不止,居然强行明知故问“城守住了吗”,这个煽情在我看来是最低级最没有经验的那种煽情。
除此之外,三眼铳是个准头欠佳的火器,打出狙击效果是我没有想到的。
剧情可以,武器还算合理,只是部分武器表现出的战斗效果有点惊人,三星。
主角是谁????
主角是谁???
戏份呢?
情节刻画呢?
我堂堂中华古代历史名将被你拍成这个样子???????
导演有没有搞明白你拍这个电影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想干啥,你为了什么而拍这部电影,倭寇的刻画比明军还要细节,烂片!!!!!
我丢尼玛。
主角是谁????
主角是谁???
戏份呢?
情节刻画呢?
我堂堂中华古代历史名将被你拍成这个样子???????
导演有没有搞明白你拍这个电影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想干啥,你为了什么而拍这部电影,倭寇的刻画比明军还要细节,烂片!!!!!
我丢尼玛。
大家好我是一个盗版观影者,大家一定会说你没花钱去电影院看你没资格说,首先我承认看盗版电影不对,是不道德得,这是毋庸置疑得!
但话又说回来,对于电影感想每一位公民都有话语权!
我不了解历史,我只说我的感受,《荡寇风云》演员中有我喜欢的赵文卓,我特别喜欢看赵文卓主演的《英雄郑成功》这部电影很感人也很振奋人心!
参演《荡寇风云》的中外演员演的都很真很好,特别是赵文卓和沧田保昭都演出了大将风度。
但就《荡寇风云》的剧情来说我就觉得像看日本电影《乱》,这片带有太多的日本原素,也许是荡寇得原因吧,也许有太多的日本电影人参与导致的吧,特别是戚家军身后背着军旗像极了黑泽明的《乱》这样的电影让我很失望,服装上看倭兵将领的衣服穿的如此华丽而且是典型的中式半披式 罩袍,这是给倭将乱穿衣,身为统帅的戚继光却穿着普通的山文甲,战神戚继光的铠甲没有护心镜这我完全不能理解,统帅级别的戚继光应该穿着明光铠吧。
影片过分洗白倭军,如果真想真实还原历史,倭兵将领与倭寇的行为是没有区别的都是畜生,日本武士真实的写照应该像日本动漫《剑豪生死斗》一样冷酷无情残忍至极。
电影大多战斗场面中规中矩,但在巷战时作为统帅的戚继光,却独自一人在房顶与敌人战斗这也太不负责任太过冒险了吧,这是兵家大忌,擒贼先擒王这是敌我都明白得,战神戚继光一人扛塔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送人头,我要举报!
中国人拍电影我们可以雇用日本演员,但是服装道具摄制组导演制片人什么的完全可以用全华班,何必雇用日本人呢,难道中国就没有这样的人才吗?
拍历史史诗类电影一定要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更要的是符合历史逻辑!
1、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战争年代命都可以不要,和平年代市场竞争有什么困难?
如果上下都有必死的决心,恐怕营销当中什么困难都不能算。
如果觉得营销难,那就跟上战场比一比,见一见生死。
2、死战不怕,得有主义。
为谁而战?
为了利益,那是暂时的,经不住生死考验。
为了大道而战,必死而后已。
你的员工有几人为公司大道而战?
3、常胜将军必有铁打的军队,必有强悍的搭档。
不具备这种条件,你就费劲心血用力打造吧。
4、将军得有一技之长,所谓必杀技。
5、投入战斗!
投入战斗!
在战斗中成长,在战斗中成为元帅和将军。
6、不参加战斗,那是耻辱,那是懦弱,为将者不挑起大梁,不亲临战场,指望下属为你卖命,那是痴心妄想,为将者必须挑起大旗,指明方向。
7、持续的战斗,24小时奔袭,生死决战,你准备好了吗?
你得打造铁军,一支铁的队伍。
8、水无常形,兵无常势。
还得多读一读孙子兵法,剧中那个日本将领没有坚持。
9、给四星是因为,最后日军将领死的方式如我所期望,最好的结局。
其实,现实中哪会如此简单,只会迅速捆了绑了,哪容你敌冦将军从容赴死!
10、不要过度批评电影,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关键是你要从中能学到些什么,而不是批评些什么。
有一类可爱的影评人是汉语词汇运用的大师。
他们发明了一个词叫“诚意”,的确,狼筅是诚意,枪炮是诚意,红缨枪和长短棍也是诚意。
你谈《太平洋战争》,他们跟你谈“预算”;你谈《铭午海战》,他们跟你谈“中华情怀”。
你说剧情无聊,他们告诉你“这叫三线并行叙事结构必要的剧情失重”;你说台词(演技)尴尬,他们反问你“武侠与历史战争的恢宏巨制,需要台词(演技)?
”辱骂不得,批评不得,跟其他影片比较也不得,即使词汇运用穷尽,也可丢下一句“你行你上啊”功成身退。
留下我等买了票的吃瓜群众徒呼“卧槽!
”其可怪也与!
有点难评论的剧情,但应该属于正戏戏说的范畴之一,人有那些人,只是被改了模式,譬如作为主角的戚继光,历史上是个精明人,这里硬生生演绎成了忠厚老实😑;历史上戚继光畏妻如虎,这里大致算是相亲相爱模式;历史上戚家军新军练成以后,收割倭寇,犹如砍瓜切菜,这里,还是要浴血奋战,不过,这是电影再加工,也能理解。
不过,对于其它的历史人物,就不太友好了,俞大猷成为称托戚继光的垫脚石,胡宗宪成为一个道具等等。
影片也参考了很多历史事件,但就是有一些似是而非之感,原因也就是历史的内壳里包装了武侠片的核,尤其戚继光三场单挑,VS俞大猷VS陈大成VS仓田保昭,毕竟,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最后吐槽一下,为了增加娱乐性,电影创造了一个日本松蒲藩,日本县城队伍就能打垮大明朝?
这里完全忘记了历史上倭寇之乱起于海禁,成于汪直,作为海盗,日本鬼子也是给中国老LM打工的。
PS:赵文卓又提供了一次,一成不变的人物形象,不苟言笑,忠厚老实😩😩
英文名GOD OF WAR是几个意思呢完全和中文名对不上啊。
洪大哥该减肥了吧扶你的那俩兵差点没扶起来啊,监狱里和戚继光打那一场棍是几个意思呢,一点深意都没有完全是可以删减剧情啊。
戚夫人是更年期晚期患者吗,喜怒无常不按套路出牌,前一秒还做按摩马杀鸡后一秒就给老戚照脸呼耳刮子,明显性生活不和谐啊喂。
胡大人是从京剧舞台上直接入组的吗,架子端得real尴尬啊,还有老在府里摆那么多银子是几个意思呢,您不是缺钱吗?
我看就差发朋友圈炫富了吧,还有一场老戚要练兵胡大人给他一盒单手就能托起的银子,你是明朝发改委派来的吧是练兵还是练鸡子儿呢。
台词奇奇怪怪前言不搭后语,经常是尬聊的把天都聊死了,老戚奇兵取胜在军帐里那段他弟两个就不能离老戚远点再说人坏话吗老戚真的是可以听到的阿喂,大成离别妻子那段,转身走了那么长时间说了一句“好,走了”你是说给谁听的啊喂完全违和感好吗,最后和倭寇大爷互砍那段,倭寇大爷说了句“你跑的挺快的”老戚你是不是得说点什么啊光盯着人家眯眯眼看是几个意思,都把老头都看脸红了。
最后说老戚牌楼被倭军炸倒的时候,您不是应该站在后面和反派对视都眼神的吗,您被砸牌楼底下是几个意思呢?
你是GOD附体吗,猪脚光环太强大了吧,你是将军啊喂,不是尖兵排排长啊,按这套路估计20000倭兵你一人就都收拾了,终于明白为什么叫GOD OF WAR了敢情就是说你啊,那为什么还被老婆呼大耳刮子呢,emmm原来戚夫人才是真GOD OF WAR啊。
整体来说电影道具的历史还原度还是非常之好,服饰铠甲、兵器、部队阵型、器物、建筑装修风格、甚至是日本演员日语演出,基本碾压以往历史战争题材电影。
当然也有尴尬的地方,铁炮打出榴弹炮的效果我也是醉了,电影开头明军攻寨的BGM是不是有点斧头帮帮歌的赶脚,差点我都跟着跳起来,骑兵呢?
导演你是缺经费吗问胡大人要啊,苗刀呢?
老戚佩刀都被砍断了就一点没想法?
那是藤甲盾牌吗妥妥是美国队长既视感啊。
导演还是非常有诚意的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战争电影的希望,就是想法太多没搂住,逻辑完全混乱,演员演技业余,情节幼稚,有几次我都觉得是不是删减太多剧情都对不上了,台州之战历史上戚继光不止3000人啊,3000人是戚继光前期招募的绍兴兵,台州之战时用的是26000戚家军啊。
那么好的题材给弄成这样。。
失望。
征兵过程竟然是将军和地方官去拜请矿工,矿工爱答不理的态度让我尴尬的要死了,这尼玛是十字军东征去请得道的大法师么?
还是武王拜倒在姜太公的门下?
几个糙汉子好么?
戚继光当时招民夫就是取得他们“简单,好调教,不怕死”么,这边成了请大爷了。。。
事逼五六的还拿起堂来了。。。
还有,戚夫人的戏,也离题比较远,为了写女人而写,掰手腕。。。
醉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给我们好多的角度了解戚继光将军,我觉得比较客观还原了那段历史。
日本人组织严密,准备充分,武器精良让我们吃了大亏,我们师夷长技以制夷,戚家军后来的鸳鸯阵武器改造和对于部队焕然一新的管理和改造是致胜的最终保证。
本来抱着很大憧憬座进了影院,然鹅,影片该有的以上这些,都非常巧妙地躲过去了,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胖胖的身影和文卓兄在人潮人海中拿把剑砍来砍去,然后赢了。。。
日本人跑得跑,逃的逃,剖得剖。。。
完了。
文卓的原音配音让我想到了他的巅峰之作,“满汉全席”。。。
是的,他不用拳脚的片子反倒是挺好看。
以上
有好的故事题材和优秀的导演,《荡寇风云》却拍不成一部热血优秀的英雄传记电影,实在好可惜。
不是说这部电影烂,而是觉得它本来应该更好的。
陈嘉上大家肯定不陌生,《逃学威龙》《精武英雄》都是耳熟能详的影片。
近些年的《画皮》《画壁》《四大名捕》虽然口碑一般但也取得不错的票房。
我感觉到一点,陈导在电影艺术上都颇具功力,但就是拍不出一个很棒的电影。
《荡寇风云》也是如此。
电影中的场景、混音、画面和动作其实都挺不错的,比我预期的要好很多,鸳鸯阵、虎尊炮、盾牌冷兵器、巷战、打斗……至少能够感觉的到那时候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但即使制作如此精良却无法获得观众能够的好评,不单单只是故事讲的不好那么简单。
我想很多人都会想起前两年很火的《鸣梁海战》,这部韩国电影同样是抗击倭寇,但它却很好的展现出了韩军英勇神武、运筹帷幄的气魄。
故事虽然简单,却让人记住了李舜臣这个民族英雄。
包括前些年国产《大明劫》《绣春刀》,虽然没有庞大的战争场面,但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都让观影者有一种震撼的历史感。
而《荡寇风云》缺的是什么?
缺的就是历史电影、英雄传记该有的豪气。
纵观整部电影,导演想讲的东西太多了,这样不但让剧情过于拖沓,也因为人物太多以至于不够塑造个性鲜明的形象。
我们算算吧:导演想突出胡宗宪的清正廉洁;也想塑造戚夫人的巾帼英雄;戚继光的左右手,兵器专家戚继美的豪气鲁莽和楼楠的冷静沉着;义乌矿工首领陈大成的义气奋勇等等,甚至还要去顾及倭寇副将熊泽的日本武士精神和他的军事才能。
如此多形象导演都想去塑造好,结果导致的是没有一个英雄形象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包括戚继光自己。
历史中的戚继光不但英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对排兵布阵、战事谋略都非常了得。
但影片除了看到戚继光的义和仁,还有一腔热血之外,始终没有让人感觉他的谋略。
好像就是冲啊杀啊,倭寇就被打败了。
我都还不知道两千人怎么打败两万人的,全靠一腔热血说赢就赢了。
其实观众允许电影稍微的夸张,也允许主角和英雄能够做出超乎常人的行为。
在影片中赵文卓的演技是可圈可点的,导演却始终没有给他安排一些力挽狂澜足智多谋的桥段,这也让观众感觉不到他的英雄到底英雄在哪里,和其他角色相比并没有任何突出的光环。
很多电影都过于塑造个人英雄主义,但《荡寇风云》过于淡化了影片的观赏性,优秀的制作却让观众看得如此平淡,这也是我对这部片子惋惜的地方。
就像我开始说的,它本来应该可以是一部很优秀的抗战英雄作品。
这电影就像赵文卓,长相、演技、功夫都过得去,但也就过得去的水平,让人粉不起来
后半段扯了点,整体节奏不错
很一般的片子,如果不是家人正好在看电影频道播这电影的话,我应该不会想看
看完明白为啥从《战神戚继光》改叫《荡寇风云》,分明把戚将军请下神坛啊,没有连连大捷只有险胜,正面角色没有伟光正,反面角色没有脸谱化,服化道细节用心程度能联想到《大明劫》,问题也有:节奏垮,中段拖沓,战争段落缺乏点紧张感,像电视剧,结局太突然…不过在同类片里算诚意之作了。6.7/10
布景和混音其实都挺不错的,但缺少了历史电影该有的豪气。剧情过于拖沓,人物太多以至于不够塑造个性鲜明的形象。还有始终不知道两千人怎么打败两万人的,完全不能理解,全靠一腔热血说赢就赢了。洪金宝打酱油了。
说实话,赵文卓的演技还不如仓田保昭的一把刀的演技好,尴尴尬尬就演完了一部电影。这片真的好奇怪啊,槽点太多就不一一说了。港片导演大多数没有地域和时间观念,自古就这样,你根本不知道角色跑了多远,用了多久,根本不知道提到的地点都在哪里。日本演员集体赢了。仓田保昭帅爆。
毫无新意的古装片,啊被海报骗了
中间有一块儿打仗居然拉PPT属实有点敷衍,结尾拼刀救回来了。夫妻戏份给的挺没必要,不然你干脆往多了给。党争戏份可以再多点,爱看。
抗日神剧之古代版本
这部简直是良心好么?!比你朝N多国产片不知道高哪里去了。当然,比不上《鸣梁海战》,但是整个剧本架构都非常合理,也很有意思。看完我又去翻了一遍讲这段的《明朝那些事儿》。
最后一场单挑倒是把中日之间武器、战术的优劣一览无遗
夫妻感情戏看得不伦不类,尚可
收录.港.BD 多一星乃是夫人的. 赵文卓续和尚伙夫多年之后 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角色.
优缺点同样明显的片子,最大优点反主旋律,变着法儿的借古讽今官场险恶那些事儿,最大缺点电影质感太差。三箭退敌,女人守城,季常之癖你越是觉得扯淡的东西越是有史可查,我觉得说这片挺好看的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它和那些抗日神剧真的不是一路货,起码我们的人不是战无不胜的,这特么就是进步啊!
武器衣着很用心,比较还原
之前的几部片子太烂了,难得的用心,我很满意,看见赵文卓想起来郑成功了
虽然不是纪实类电影,但是风格独树一帜,故事完整有趣,很丰富的主角人物,爱妻爱书爱国爱家……这是高质量的古装战争片!PS.虽然万茜的风格我不喜欢,但是她演的这个妻子却非常喜欢……
倍速观看 有必要存在
难得好片 打的漂亮
非常电视剧,也就投资大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