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无剧透。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常德人。
一直都是很热爱家乡的那种。
所以这个片子一上档就找时间去电影院看了。
常德只有一个规模较大的电影院。
就叫“水星楼”影院。
PS。
潇湘影城正在修整中。
所以通过此影院观众反应基本就能反映目前常德市场。
我看的是工作日下午三点半那场,观众有将近一半坐满。
其中大部分是学生。
我都偶遇了好几个初中同学= =还有一些年纪稍微大点的中年男人女人们。
还算比较正常了吧。
或许是因为这个故事就是讲的常德大会战。
所以常德人民中会有一些自发去影院观看的。
常德人民之间的那种感情不知道怎么形容。
平时也看不出很义气。
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大家都会超级团结。
常德人不像山东汉子那么豪爽。
不如上海男子那样精明。
但是常德人普遍都是重感情又很理性。
就是那种不浓不淡的感情。
非常真实。
再说影院的宣传。
可以说是近期主打。
时间段多。
基本上全天只要你想看就有得看。
比如《恋爱通告》就只有两个时间段了。
影院门口有一张大海报。
上面有一张另贴上去的普通纸张写着一个歪歪扭扭的字“常德大会战”。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喋血孤城》。
这个和该片前期宣传不是很到位有关吧。
所以才会另外用纸来解释这个电影。
片中地名都是常德人所熟悉的地方。
像河袱山、德山、桃源、四眼井......所以会有很亲切的感觉。
但是片中婉清作为一个常德丝弦的艺人所表演的并不是真正的常德丝弦。
而且关于那条江的介绍很少。
那是沅江。
常德的母亲河。
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观众都会有一些窃窃私语,大概是评论片中出现的一些不是很准确的东西。
大家普遍感到奇怪的就是,这部电影里面居然没有出现共。
产。
党。
看来大家都习惯了某种战争片。
其中那句"友军观望不前”也让人稍微疑惑了一下。
但是。
我想。
这样的改变对于观众来说是好的。
历史到底是怎样只有交给时间去说清了。
或许五十年后我给膝上的孙子孙女说的常德会战的故事又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总的来说。
作为一个常德人观看了这部电影后。
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这可是第一次正面描写国军啊。
1、近期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客观描述逐渐去意识形态化,这应该看作我党历史观的一大进步。
2、从该片上映开始一直想到电影院观看以此作为对国产电影尤其是国产抗战片的支持。
8月下旬专门抽出半个上午的时间到电影院,却无奈的发现这个片子全天只有下午5:30一个场次,然后被看了一场宣传攻势铺天盖地的《盗梦空间》,然后不几天,这个片子就在主流影院下线了。
9月上旬到宁夏出差,晚上去银川的万达影院,想看到这个片子在二线城市的上映,可又一次让自己失望,影院根本就没有这个片子的上映计划,几乎所有的荧幕都在“提前”上映《山楂树》。
3、不要怪我不支持国产优秀电影,是你给我的选择空间仍然太狭窄。
最后,还是从网上下载,欣赏了这部自己觉得比《南京南京》好很多的电影。
4、诚意向您推荐。
张恨水将余程万比作唐朝“安史之乱”时主持“睢阳保卫战”的张巡,可惜《喋血孤城》对于守城之艰苦刻画不足。
按心理学来分析,人处于“内外交困”中,在交通被截断敌人炮火猛攻通讯只靠电报弹尽粮绝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感到自己被人“抛弃”了,会出现很多神经质的行为,比如心理素质差的人会自杀自残。
但此片的节奏感太缓和,缺少“高潮”,毫无紧迫感,本来很被动的故事,却拍出了“成竹在胸”的味道。
如此编剧,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逻辑。
今天去万达看了喋血古城,本以为会如之前网上的各地反映一样,上座率低迷,还好不算太悲惨,我觉得很欣慰,尤其是看到如我年纪一般的年轻人(尽管只是少数)没有选择那些热门大片,而与我一样关注几乎没有宣传的本片,我挺开心的,但愿他们不是仅仅冲安以轩来的。
对电影做个小节吧,作为大陆首部(我印象中是)完全反映国军正面战场抗战的电影,我觉得不能苛求过多,因为它本身就是个突破,尽管我觉得内容还不够丰满,结局略显仓促。。。。
可能是我太投入其中,不觉时间流过。
以前我对中国抗战的认识全都通过苍白的文字描写,尽管带来过心情的激昂,但远不如今天从电影中感受得那般真切,也更让我深刻体会到牺牲的300多万国军,那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配得上中国人的称号。
散场后,无意间看到电影海报上的一行字:在彻底遗忘之前,让我们记住那些牺牲。
我的心中瞬间升起一股悲哀,不想细讲。
另外强烈建议筹拍张灵甫师长的电影,他的抗日功勋不亚于虎贲的誓守常德,作为我心中军人的模范,也算有点私心了。
呵呵
很久没有看国产战争片了,上一次看,还是冯小刚的《集结号》。
看来,姜毕竟还是老的辣。
冯小刚初涉战争片,就把一场战斗拍的你死我活惊心动魄。
以往的国产片从来就没这么拍过。
战争的残酷从此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沈东似乎也是拍主旋律影片的老手了,不过比起冯小刚,毕竟还是嫩了点。
常德保卫战,国民党军队八千多人对阵日军三万多人,最后仅剩83人突围。
战况是惨烈的,心情是沉重的。
可惜在沈东的镜头下,电影的惨烈程度还是差强人意。
沈东还是没有脱离传统主旋律影片的套路(如果表现国民党的电影也算主旋律的话),喜欢用遍地的死尸来表现惨状,却缺少了那种大场面的震撼感。
大部分场景都发生在战壕和街道里。
从八千多人打到只剩八十多人,让人感觉缺乏说服力。
相比之下,冯小刚的战争场面就给人一种血淋淋的震撼。
话说回来,如今影视圈那么浮躁,像《喋血孤城》这样的国产片,实在也不多了。
相比陈凯歌的堕落,沈东的作品可真是要好很多了。
最后,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环境下,居然还有一位安以轩那样细嫩白净肌肤吹弹可破的女护士,我对此表示严重的不淡定!
常德会战,抗日战争时期最惨烈的战争之一,这部电影,就是如实地叙述这场战役,很燃,很硬,虽然拍摄的画面,较今天而言可能稍显陈旧, 不过故事绝对是个好故事,而且情节非常紧凑,国军将士在常德浴血奋战十日,八万多人的部队,最后仅剩83人,虽最终未能守住常德,却极大地牵制住了日军,为国军最后反攻常德,取得了时机。
胆守孤城,展英豪之气,日军将领横山勇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斗策略,明里虽攻打另外几处,实际上主要目标却是常德,常德守将余程万,带领着虎贲军,镇守常德,他一开始并未反应过来,再加上上面没有摸清楚日军的主要战略意图,等到余程万接到赵营长的电话时,德山大营基本已经防不住了,邓营长带部队逃跑,更是让赵营长的防守战打得极为困难,随着炸弹一声轰鸣地巨响,跟余程万通电话的赵营长壮烈牺牲,赵营长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给虎贲丢脸吧。
”德山已经失守,河洑山是常德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的守将是冯葆华营长,11月23日,河洑山阵地战役打响,冯营长才刚刚新婚不久,他夫人是常德一位在戏班唱小曲的,故事一开始就是余程万在听冯夫人的小曲 ,然后冯营长赶了过来,余承万表示,你结婚了,我都还没给你庆祝呢,冯营长表示,现在战事吃紧,哪还有时间管这个呢,余程万表示不可,转身将夫人给自己用来防身的虎贲玉佩送给了冯营长,表示算是二人的新婚礼物 ,冯营长虽然不收,却也拗不过余承万的好意,最后只好收下,大战一触即发,日本军官横山勇采取声东击西之策,表面上是攻击另外三处,实际上是直取常德,德山防线已失,冯营长坚守河洑山阵地,张挺林营长和邓鸿均营长,也均已战死沙场。
影片不仅着力于对余程万等上层军官的形象刻画,还将一些无名英雄也描写得栩栩如生,在冯营长的阵线,一位叫二虎的苗族少年前来投军,少年有个姐姐,在帮地主看房子,以此来赚嫁妆,二虎因为父母都被日本人的毒气害死,所以想要去报仇,他自制了"虎贲”的标签,前往冯营长的阵地,冯营长很是欣赏这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问了他虎贲的含义和考验了他射击的技术以后,就要下了他这个兵,河洑山阵地,冯营长的军队打得非常惨烈,“营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班长上。
”这种拼到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精神,让人深觉震撼。
然而最后河洑山阵地还是没有守住,冯营长仅带着少量手下退入常德城中,冯夫人进入医院帮忙治疗受伤的战士,见到受伤的战士,就问有没有看到冯营长,那些受伤的战士都表示冯营长状态还算好的,余程万收到蒋委员长的命 令,当时的蒋委员长正在开罗和美、英、俄几方进行会谈,确定共同抗战计划,蒋委员长命令余程万务必死守常德,等候援军的到来,救援的许国璋部,全军覆没,许国璋将军本人战死,张灵甫将军受到日本阻击,无法突破,余程万带领士兵誓死守城,守卫军官伤亡惨重,但是日军也同样损失惨重,甚至让一位喜欢写生的军官带领敢死队,不过这位军官也是战死了沙场,他那些写生作品随着一把大火跟着他之尸一起被烧了,士兵们打仗打得干渴无比,二虎早就没有水了,找冯营长要水喝,冯营长把水壶给他,二虎喝了两口感觉不对,冯营长说“是尿,水早就没有了。
”又表示“人要是没吃没喝还能扛,可是枪要是没吃没喝,就成拔火棍了。
”守城士兵们甚至还在一位军官的带领下,晚上悄悄潜出城去,从城下日军的尸体上搜索一些可以使用的武器弹药,就这样拼命死撑着。
最后,横山勇迫于压力,再加上天皇下诏书命令两日之内夺取常德,实在是无可奈何,只好使用毒气,以一位军官为首的无数守城士兵,在毒气的攻击下,全部壮烈牺牲,日军攻入常德,那些受伤的士兵,包括治疗他们的医生宁死不屈,在日军召开记者会举行进城仪式的时候,全部壮烈牺牲,余承万并没有就此屈服,他带领士兵展开巷战,冯营长最后也壮烈牺牲 ,二虎的姐姐后来也进入医院和冯夫人一起治疗受伤战士,却在城破之后,因为挂念帮人家看守的房子去看了一下,被一个日军打死 ,二虎一个人,大声呼喊着还有人吗,结果却一个人都没有了,他就说“那就我自己上吧。
”国军第十军,将在第26日到达德山,这是他们坚守以来最好的消息了。
这个时候横山勇才意识到,余程万的守卫,给了国军包围自己的机会,此时日本人已经成了瓮中之鳖,他表示余程万可以不投降,但必须撤出城去,余程万执意死战,虽然最后仍然撤了,但是为大部队在最快的时间内可以快速重新夺回常德提供了充分的战绩,胆守孤城,展英豪之气,这就是英雄的气概。
完。
不知道有多久了,也许就因为从孩提时代一次次被耳提面命的灌输着“要崇高、要庄严、要伟大、要牺牲”。
我们渐渐变得抗拒崇高、回避庄严、嘲笑伟大、旁观牺牲,并以此为常态为自己的“平凡、普通”沾沾自喜,沾沾自喜地自我欣赏与自我奉养。
但是我们其实是知道的,这世上自有那值得敬仰的伟大与崇高,有我们应该歌颂的庄严和牺牲。
只是现在我们的身边不再有激动人心的故事,我们在暗淡的生活中失去了对光明的信仰。
最重要的只是自己?
最重要的只是自己!
好吧,如果这是我们的价值观,这就是我们最愿意歌颂的信念。
那么,也许有一些人,至少值得我们记得,不要忘记。
如果单从制作上来说,《喋血孤城》算不上好电影,但却依然有让我泪流满面的力量。
因为它尽量如实地展示了一种崇高、庄严、伟大以及牺牲。
把早已深入人心的一个故事,铺张到了眼前:在我未生之前,便有这样一群人在此地奋战搏杀,浴血亡命。
所为者是国家民族的明天即是我得以生活的现在,我又因先辈的牺牲而得到安坐在影厅里得以重见铁血沙场的点点片段。
他们的经历流过眼前,而我的生活,他们无法目睹。
六十七年,岁月长河。
今天有了一个机会在河边停下脚步,回望出没在那段波澜壮阔中的虎贲壮士。
为我而死。
我生长在常德,一草一木为我而生,伴我欣喜失落的便是这一方水土。
而有人在此地舍身搏命,换来我此刻的安逸闲适,便值得我铭记不忘。
这是最简单的道理,这是最深刻的信仰。
这个影片,这段历史。
被谈论了太多次,所以我不再重复。
我要说的只是一点:在这个人人为自己的时代,回顾六十多年前为我而死的那一群汉子,在下无比幸福。
哥看的不是电影,是幸福。
谢谢你们,为我而死。
“虎贲”一词,来源于《书经》中的《牧誓上》篇:武王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
在常德保卫战过去67年以后的2010年,一个叫沈东的导演用一部名叫《喋血孤城》的电影试图讲述外号为“虎贲”的国军57师当年是如何象老虎一样奔向来势汹汹的狼群的。
尽管影片的制作商业气息明显,仍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去影院观看的。
国内被称为战争片的电影本就是乏善可陈,而这一部描写的还是国军正面战场。
对抗战史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常德会战中,守城的57师将士是如何以八千虎贲之躯对抗日本三万狡狼之众的。
即使是在销烟过后六十年的“常德会战”六十周年公祭大会上,亲历当年那场战事的中国老兵与外国记者回首往事时仍禁不住泪湿衣襟。
所有这一切,不但让人对影片充满期待,更让人对历史肃然起敬。
常德会战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外围争夺——城垣血战——城内巷战——守军突围——收复常德。
对外围战中的三个战场着力描写了何伏山坚守战,这也是全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在国内的战争片中,很少可见如此震憾的战争场景,大量近距离短镜头的使用,交织着枪炮呼啸的弹道和激烈的爆炸音效,几近让人如同亲临战场,且对炮弹击中时的效果处理也极为出色。
日本军在攻坚不成之后出动战机对国军阵地一番狂轰乱炸,炮火到处,泥肉横飞,象我这种平时看多了文艺片的人此时真是心惊胆颤,凝神屏息。
在徐家湖,河伏山和德山相继失守后,常德已经成为一座前无去路,后无援军的孤城。
守城的57师将士接到的命令是“与城共存亡”,这一纸命令也成就了虎贲将士们接下来十天悲壮凄绝的守城苦战。
影片在这一节的表现基本上是中规中矩,大概是由于导演擅长的外围作战在这无用武之地,对轻武器作战基本上就是短兵相接,倒毙无数。
即使是日本出动敢死队这一细节,似乎也未起到为剧情推波助澜的作用,倒是日本军官之间的几次对话值得回味。
日军对常德城四面门户均有进攻,尤以东西二门的战斗最为激烈,守军的反抗和日军的伤亡均大大超出了日本人的预想,炮兵轰完步兵冲,敢死队上完毒气上。
固守西门的国军亦伤亡惨重,只剩几百勇士与日军顽强抵抗。
事实上,整个57师此时都已是人员剧减,守西门中连勤杂兵等都抡起家伙跳入工事与敌奋战,师长也亲上前线喊话督战。
日军攻城不成,转而攻心,大量派发传单招降57师守军。
武士道和黄埔精神的对抗不但在枪杆子上,也在笔杆子上。
师长对日军招降传单的批注之语至今仍为在世的幸存老兵所记得,不知道为什么影片对这个细节只是一带而过,点到即止。
至日军攻入城中,两军陷入巷战,战争场面仍是可圈可点。
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反而是连长在生命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仍可以脱身回家洞房花烛,不知道是导演的情怀过于浪漫,还是当时的守军自城破后已失偏制,各自为战。
无论如何,作为连长即使不用为新一轮的战斗进行战略布防,自然也是要坚守阵地的。
其实日军攻入城后城中境况应该是至为悲惨的,城中的房屋与人员是断断不能逃过日本人的烧杀行径的,这是他们的一贯作风。
片中仍是主打近距离的战斗场面,双方进行一屋一隅的激烈争夺,虽然守军占有熟悉地形的优势,无奈已是弹尽粮绝,筋倦力疲。
不能否认的是,陷入巷战之后,日军的火力优势及优秀的单兵作战能力完全占尽上风。
守军在几轮战斗过后,还能继续战斗的士兵不过几百人,连师长余程万都要拿着机枪参加战斗,此时的常德城已然塌了一半,战士们用最后一口气硬撑着的另一半也已是风雨飘摇。
守军面临两个选择:违反“与城共存亡”的命令突围或坚守命令直至被全歼。
影片在空城祭过后,我以为会上演最后一出压轴好戏,但此时的画面逐渐转为黑白,继而转为字幕(观众席有人大声惊呼:啊!
没了?!
)。
对于57师师长的突围,素来颇具争议,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影片就此打住?
作为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战争片,虽然这部影片远远称不上完美,但却足以令人记住它。
导演基本上秉承“把战争还给战场”的原则,从一开始就直接进入战场,干净利落于。
正如看这部电影时电影院终于“把电影院还给电影”一样,没有广告,没有预告,干净利落得令人惊讶。
影片对战争的背景的交代并不多,甚至连对白都是可以省的就省。
看得出来,导演就是想在战场上做好文章,这方面可以说他是完全成功的,至少看过影片的人都会为里面的战斗场面和武器效果称道。
更难宁可贵的是,这部商业电影,且是八一电影厂导演拍出来的电影已然能冲出国产战争片的潜规则,士兵们不用再喊冲啊,万岁之类的文人或官人想当然的口号,能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战时敌我双方的真实状况。
尤其是对日军军官形象的描绘,我认为是片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角色,日本人的武士道和军国主义通过两个军官的矛盾冲突和一言一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影片的大部分篇辐都已经落在两军对垒的武器火拼上,在对整个会战的叙事上明显不够丰满,更谈不上表现主要人物在战争状态下的心理与命运发展。
对这场会战的主角57师师长余程万,本是抱着有好戏看的心态去的,但却在关键时刻嘎然而止。
吕良伟饰演的余程万很是伟岸,但在心理戏上也只能说是流于表面,而且也没有多大的发挥空间。
按说,这部电影的结构绝不复杂,时空发展也并不错乱,基本上就是一个单线发展中间夹杂票房需要的儿女情长。
但导演似乎是缺乏,或者是不想把故事讲述成一个有宏大结构且气势恢宏的战争片,暂且独乐于一方战场的硝烟。
也许是因为自己看多了国外的一些战争片,我所想到的讲述常德会战的影片应该是一个纯爷们的片子,要表现国恨家仇不一定要借助有点不着边际的儿女情长(即使借助这个,也不要弄得这么肉麻撒),作为存在着的人的命运与尊严永远是战争中最能打动人的元素。
既然拍这个电影的时机已成熟,技术也不再是障碍,为什么不往更高层次走呢?
况且,常德会战绝对是值得我们的导演去大展拳脚的一段光荣之史。
常德会战距今已67年,当年幸存的83名老兵相信大多数都已不在人世。
身负荣辱于一身的余师长没有倒在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这是不是身为将军的他一世的遗憾,一生的悲哀?
无论如何,在抗战胜利六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有这样的一部影片去缅怀,去纪念,去致敬。
只希望不用太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更多真实的抗战电影,这样,当英雄们的音容如战场上的硝烟那样渐退渐远的时候,我们还能够用这种真切的方式去表达对先烈们的一点点尊重。
《喋血孤城》看完之后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当下的感受:苍白无力!
苍白无力之最——编剧!
整个故事就像是小学生写日记一样,在记流水帐。
“八千‘虎贲’将士拼死抵抗三万精锐日军”,多么精彩多么振奋人心的影片重心呀,这样的历史题材,况且还是国民革命军的历史题材真是不多。
抛开两党关系,我期望能在影片中看到国民党战士作为中国人在面对日军时的拳拳爱国心,想看到号称“虎贲”的精锐部队有多么的英勇善战,想看到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有着怎样的英明智慧等等等等。
可是我看到了什么?
一个有勇无谋的感性指挥官浑身上下没有一点霸气,只把希望寄托在永远等不来的援兵身上,没有想过好好运用好手上的虎狼之师;号称“虎贲”的八千将士不堪一击,不如一个临时加入的苗族小伙子,整个战争只守不攻,被敌人牵着鼻子走,没有一次像样的可圈可点的有组织战争。
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部队打败仗不奇怪。
名不副实,这样的部队,愧对“虎贲”之称号!
看完《喋血孤城》留给我的是对重新了解这场战争的兴趣,因为我不相信八千“虎贲”之师是如此的窝囊,没有军魂;我不相信一个黄埔军校出来的军官是如此的无能,八千精兵在手不能组织一场漂亮的保卫战更别说是一场英勇的反击战;在电影里我看不到国民党军队的后勤体系,因为在那样的现实情况下,一支部队的后勤系统反应的是整个军队的作风纪律和军民关系。
这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指望从编剧那得到任何线索,只能依靠自己将来的细心搜集。
我看不到拍这部电影的意义在哪。
抛开政治层面(很疑惑:在政治层面有没有诠释到位?
),从这部电影本身分析,我唯一能想到的意义或许是编剧想放大这场战争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可是这个个人英雄主义体现在谁身上?
是师长?
连长?
二虎?
还是柔弱的婉清?
感觉都不对。
咱那位感性的师长除了满腔坚守战场的热血之外没有发挥一点专业技能,这场战争的窝囊失败他得负主要责任;连长冯葆华倒是可圈可点,八千“虎贲”将士就他没有辱没这个名号;苗族小伙子二虎只能说是一个专业技能很强的兵,还上升不到个人英雄主义的层次;至于那位貌美如花的婉清姑娘在剧中的思想行为方式则表现出了那个年代罕见的小资情调,整个精神面貌没有融入当时的历史环境背景之中。
对于一部名为“喋血孤城”的战争电影来说这样的英雄主义非常非常的苍白,如果说这部电影编剧导演的本意是想体现57师八千将士的英勇善战,那么无疑,很失败。
因为英勇善战体现在部队作战时的战术水平上,体现在军队打仗时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八千将士每个人的个人专业技能上。
枪声只能代表战争,不能代表善战;牺牲只能代表顽强,不能代表英勇。
《喋血孤城》,只能说这是一部流水的战争电影。
1937年8月淞沪会战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1937年9月太原会战1938年1月徐州会战1938年5月兰封会战1938年6月武汉会战1939年5月随枣会战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11月桂南会战1940年5月枣宜会战1941年1月豫南会战1941年3月上高会战1941年5月晋南会战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4月浙赣会战1943年5月鄂西会战1943年11月常德会战1944年4月豫中会战1944年5月长衡会战1944年8月桂柳会战1945年4月湘西会战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206位将军战死疆场,陆军牺牲.失踪者共计321万1419人,海军舰艇损失殆尽,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拯救了国家和民族的人,千古流芳万世景仰.且以真伪衡人品,莫以成败论英雄
即使是安以轩演的战争片,我还是不喜欢看。
晃晃晃晃晃~看了这个突然有一种我是不是错怪了《南京南京》的幻觉。《南京南京》的故事虽然是纯瞎编的,但是陆川好像在写作文这件事上至少会一些套路。这电影我完全没搞懂安以轩那帮人的作用。。。
一号男主如此之弱,最后突围的虚假场景是否是故意为之,来掩饰真实历史人物的瑕疵?
象我一样泪点低的同学就表看《喋血孤城》了。。急需中外近现代战争史补课呀。。
我很鸡冻
国产战争片里比较不错的
推荐
我觉得看到国军抗战,想起那么多国家的英烈战后无人知晓,无人祭祀,我为他们大哭一场!
很不错,结尾有点惨
沒有情緒的臉孔,一切為了戰爭而戰爭,與觀眾無法連結。
与剧情、特效等无关,纪念守卫常德的8000国军将士
俩女的完全没有任何出场的必要吧。。。虽然我很喜欢安以轩。。
很难看到国军正面抗战的片子,难得啊,广电的大爷们放水开恩了
抄袭太多。和老爸一起看的。
题材本身不错,剧本写得太一般。
前半段尚有亮点,后半段莫名其妙……
神呐,我的第一个一星电影诞生了
没八路的电影真是清爽,利落。
故事本身单薄了些,不过尚属完整
营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班长死了船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