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这个词曾是前两年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听得多了再对照着现实便知道它有多么讽刺。
本片片名“和谐课程”对于影片来说同样如此,现在我凡是看到和“和谐”相关的词组就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反讽。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个讲规则的地方,影片中的和谐其实指的是一种秩序和规则。
而这种规则分为显规则和潜规则。
显规则很简单,就是学校及社会的原有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所熟知的描绘残酷青春的影片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校和社会的原有秩序失控下导致的潜规则盛行。
而这种潜规则往往是横行霸道般的弱肉强食。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原有的社会规则处于真空和失控的状态,学生们在这种失控的状态中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个小团体。
这种小团体和小帮派靠地域或阶层模糊划分,而帮派的形成其实是原有社会秩序的延伸和补充,所以他们同样有其内在的规则。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帮派是靠阶层形成的地域划分的,军队大院子弟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本身就属于社会中较高的阶层。
不管是单位分配的生活物质,还是院内的集体设施,亦或是大院内所能享受到的文艺活动,都要远远高于社会上的其他孩子。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孩子们不但经常可以看到《列宁在1918》还可以看到大院外的人无法想象的内参片。
于是从军队大院的孩子中所形成的帮派天然地区别于大院外的小团体,他们延续了父辈的社会结构和生存哲学,形成了自己的生存秩序,在这个秩序中其实是社会秩序的放大和孩子出身社会之前的一次生存预演。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表现残酷青春的最好的影片,在四个小时的时间里,影片几乎是全方位的为观众描绘了原有社会秩序的崩坏而因此所形成的少年社会。
这些少年帮派的形成同样是原有社会秩序的崩塌所造成,而这些帮派又因为各种利益和现实处境呈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的复杂局面。
他们的帮派表面上是靠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区域属性来划分,但他们又因为生活区域和学校的混杂构成了帮派成分的复杂。
小公园帮和眷村帮,本省人和外省人,各帮派看上去各成体系,其实因为利益及生存的趋使互有往来。
相对于这两部描绘残酷青春的影片来说,《和谐课程》显得过于简单。
在这部以哈萨克斯坦为背景的影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明显的社会崩坏,或者说影片有意回避了这一重要母题,而对原有社会描绘的缺失就造成了影片中的学生帮派看上去简单而程式化,不接地气,没有生气,就如一场封闭的行为实验。
再加上影片阴冷的色调,干净整齐的布景和道具更增加了影片实验的味道。
感觉就如你隔着玻璃瓶在看一群动物的缠斗,没有原因,没有结果,就如一个生活片断,看上去精彩,其实毫无意义,当然也缺少价值。
影片前半部分将主要场景放置于学校当中,将每一个学生的社会属性简单化,除了学生我们对他们的其他社会属性无从得知。
而影片的男主角阿斯兰算是影片中社会属性最为全面的一个,但他没有父母,家中只有一个祖母,而这个祖母的角色也是极其简单。
所以看这种影片如果不加以脑补,这种学校内部的帮派之争实在是寡淡无味的。
影片后半部分的监狱戏似乎在告诉我们社会体制的崩坏是造成学校秩序的主因,当然我只有如此脑补了,但监狱这段戏在情节和视觉上又割裂于前半部分,以此说明社会的崩坏在影片中并不具有说服力。
相比之下对于成年人的社会病态所造成的少年人的成长之痛,影片对此点的描画甚至还不如商业片《大逃杀》。
影片导演大概无力演绎孩子们的社会属性,于是将影片简约化,反而给人一种高格调的艺术片的感觉。
但这样的影片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信息缺失,而可笑的是,导演为了补足这一社会链条的缺失,就用社会达尔文主义来补充。
影片将镜头对准蟑螂、晰蜴等动物,试图说明人类社会犹如一个残酷的动物世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这是一种习惯性的聪明的表达方式,也是半调子艺术片导演的贯用技俩。
对于这部不管是人物还是情节都力求简约的影片来说,导演又偏偏安排了一个模糊的结尾。
人到底是不是阿斯兰杀的影片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而对于我来说,阿斯兰是否真的杀人其实意味着他是否逃离于学校这种弱肉强食的生物链体系的问题。
他若没杀人,便还是个好人,在学校受人欺辱,在监狱的刑讯逼供并没有将他变成一头野兽;而他若真杀了人,说明他已被环境所同化,变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下的一分子。
影片将杀人结果模糊化,也就失去了它对此事的态度甚至失去了表达的价值。
而影片最后的超现实主义情节,只不过是导演预将影片艺术化的表演而已。
影片对人物生存背景的表达缺失让观众暴露于纯粹的感官刺激之下,可影片又不同于其他商业片。
如果我们在看商业大片,便可以忽略其中人物的背景和社会属性,影片也可以将人物简单化标准化,但观众知道他们看的是打斗和飚车。
但本片在将人物背景简单化的同时又没有给我们一种暴力的感官刺激。
所以整个成片上看起来,不但具有商业片人物的简单化,还具有艺术片典型的单调高冷气质。
导演似乎在有模有样地学习艺术片速成大法,至使整个影片流于形式。
本片将商业片和艺术片所具有的两大天然缺点相结合居然创作出了在电影节如此受捧的电影怪胎。
有段日子没看过什么爽的新片了一开始就各种血腥 粗粝 生猛 看过各种悬疑惊悚 这片开始引起我的强烈不适 很少有片子这样刻画那些近似弗洛伊德的青春期小情绪 那些我遗忘了的慌张 把校园欺凌和刑讯逼供刻画的这么平静又残忍 弱肉强食 二次伤害 谁的错?
对于这个会提前磨好刀的高智商少年 这个结局虽然不错 但显得为了效果或者过审而略失逻辑 前后很不协调 头重脚轻 如果是他变得更麻木不仁更好 我还是有点不信这个能杀人还能提前防备杀朋友的人 这个有着不属于他年龄的成熟 聪明和狠心 冷漠的男孩会受良心谴责 他只会心死 不会后悔 因为他知道别无他法我很喜欢这个人 他很高智商 会做好万全准备 动手能力还很强 对自己狠的下心 男主确实就像一只蜥蜴啊 静静观察 出手快狠准 必要的时候还杀掉同伴
埃米尔·拜扎辛展示了他独特的暴力美学观念,和昆汀、北野武这些人都不同,埃米尔·拜扎辛的暴力也一样直白,但直白到了充满赤子般的忧伤,有一种扭曲的吸引力。
这种美和暴力的强烈反差在影片里贯穿始终,当观众在一段时间内沉浸在精美影像里时,导演就会用血腥、残暴、恶心的画面打破这种观影体验。
在展现一段段尖锐冷酷的暴力时,导演又用唯美的构图、光影、以及各色美少年把观众留在椅子上。
一边是唯美的影像,一边是残酷的暴力,如一场酷刑,让观众在煎熬里反思。
在大多影片里,美色仅仅是美色,是票房号召的噱头。
但是《和谐课程》里的美色是电影语言之一,将纯洁如天使般的面孔放在肮脏暴力环境下,不需演员调度便足够传达导演意图
我认为,哈萨克斯坦电影《和谐课程》,是2014北京电影节所有参加展映影片中的最佳,最好的,没有之一。
和谐课程的成就与批判社会之功力,很难想象是84年出生的男孩自编自导,年轻人变革与复制的才华。
故事的逻辑性是我最在乎的,在历届金狮奖银熊奖艺术片中难以满足。
《和谐课程》的一切“行为动机”都贼符合逻辑,并给足这个动机以足够恰当的留白,不点透不戏弄,动机中均铺垫好对向善与向恶的两种可能性,力图一种平衡客观。
我生平看过的,逻辑性与戏剧性结合最好的,也是这一部。
雪国列车最理想的结尾应该是这样的,最冰冷又发人深省的结局。
中国社会最可悲的,不是拍不了老毛传,而是,拍不了和谐课程。
当把人性,人格与尊严中最重要的,融入进教育制度下,我们才能看到制度下的漏洞,人的懦弱。
每一个人的初年,都感受过这种经历,却不愿意回忆。
用这样一种细致镜头记录,它不需要太多摄影技巧,电影语言也在为真实动机服务。
开头缓慢的节奏,对主角男孩一切奇怪表现的细节,都是有预谋的包袱,在后半程,一一解开,毫无疏漏,没有任何遗漏。
从第一个镜头,男孩完整的宰羊情节开始,静如水面的讲述之下,一切人之恶,都翻涌地推进到内心。
看似普通文艺片的起始,缓慢到不行的节奏,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的,忽然它就形成变奏的节奏,快速推进,告诉观众不可能有任何困意,展示它的态度,它的野心,它的能量,奉俊浩式的狠劲,都在导演的把握中,若隐若现,手到擒来。
着力于高潮的前戏,高潮后的处置方案,而不演绎高潮波峰的方式,行云流畅,很成熟。
导演的方式是,细致做前戏,细致做收尾,疏通每点的逻辑,直指核心目标,集中批判火力,用迅速,戏剧化的转折,导向故事核心,结尾再减速,主角的情绪,被社会吞噬的迷茫,被人性宰割的不甘,摄影镜头面对着静止湖面,开头那只被宰杀的羊的匀速的奔袭,男孩看着,而我们看到的是男孩的背影,无法对视他的眼睛。
观众走出影厅,走出影院,有一种重新面对这个世界该怎么修改人生的恍然隔世感,思考曾经,警醒未来。
我想,这就是电影的意义,一部电影最好的成就。
这不就是商业类型片最好的模式吗,所以,我认同那句话,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艺术片与商业片之分,只有好电影与差电影之分。
《和谐课程》只是讲的太慢了一些,每个动机太注重逻辑了一点,角色台词都太少了一点,配乐几乎就没有而过于安静,除了有关女主角的数秒配乐,反而异常令人激动。
这样的故事,需要在最安静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去品读。
每个人心中的价值取向不同,会产生对它不同高低的好评。
导演的高明,就在于影片提供的种种可能性,开放性与不下定论,让每个人去感知。
在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类似的教育制度,思想模式下,我想我们会比欧洲人,更喜欢这部电影。
电影大量的篇幅探讨男孩的孤独,一个人,做内心的事情,这些情节,何尝不是我们经历过的孤独。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我需要很大勇气,因为它勾起了我小时候,所有恶的一面的回忆。
那些违背良心,背离人格,对不起别人的回忆,以及受到过的别人的摧残,我统统记得,只是藏在一个角落。
影片就这样突然揭开,让我措手不及,又爱又恨。
而最终的走向,是当你看到人之险恶,才能珍重人之真善。
这样的居安思危,想想都令人毛骨悚然。
还有一点,看后我一直在琢磨咱们这边著名的一件事情,昆明大学“马加爵杀人案”与之的共同性,特别感同身受。
其实,这要比我们讲碎尸案后的情爱,有意义得多。
什么阶级斗争,政治谋杀,人心险恶,都不过是人之初就埋藏好的罪恶的种子。
阿方索的《人类之子》,奉的《雪国列车》《汉江怪物》《杀人回忆》都是我喜欢的,商业范畴下的最佳,但换算成非主流的艺术框架,它们无法达到《和谐课程》的成就。
因为它们可以起于平凡,也可以收于平凡,但无法忠于平凡。
《和谐课程》专注于最小的空间,最低的范畴,却涵盖所有人,所有事,所有人生。
再勇敢的人,或多或少,都惧怕孤独,它揭开的是每一个人孤独时刻内心的不堪,只要你是有欲望的人,你都无法回避这种不堪,它可以换成另外两个片名,更贴切,杀戮演绎和原罪。
但以这两个名字为片名的电影与它相比,小儿科了。
去年一部中国片,《狗十三》,也是探讨僵化教育模式下人之初的原罪,无论国内评价如何,我很喜欢,只是两部电影探讨的意义不同,野心不同。
最大的区别,是本片的男主角很丑,而《狗十三》的女主角挺美。
敢于玩这种题材的资深影人,他一定是想清楚,才会去触摸的。
就像后来的专访谈到,这个题材敏感,学生群体敏感,学生群体的深层罪恶敏感,即便读一万遍,这个故事还会打动到我,我才会去拍,并义无反顾。
和谐课程是去年柏林电影节竞赛片,最佳影片提名,最佳摄影提名,其中唯一获奖,是摄影师获得杰出艺术贡献奖。
至今网络没有任何资源,任何下载,任何枪版水印版。
最后的一场放映,是4月21号下午16:30,北京电影学校标放,票价五元,随去随买。
我以我的人品,和多年残存的信誉,满分推荐。
杀羊,呕吐物,电击蟑螂,死鱼,断头的蜥蜴,让人很不舒服,更不舒服的是看不到所谓不和谐的和谐那一面,欺凌,校园暴力那点儿小儿科和腹黑的男主角相比太可笑了,我们的男主角以初中学历,偏远地区,没有任何辅助教学,仅仅是傻帽一样的老师教了一些科学知识,竟然自制了手枪,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逃脱法律制裁。
加上全片很多莫名其妙的镜头,例如奶奶在打豆浆?
之类的,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很多符号学的镜头,也不知道导演的意图在哪里。
男主角不过是被戏弄了一下,也没让交保护费,也没天天被打,也没被抢新球鞋,看起来很酷,根本就是自我排挤他人的状态。
我们的反派呢,看上去像是脑膜炎晚期的日本大叔和双胞胎傻帽。
我是被安利看得这部电影,在看之前很多人说什么不但是表现了校园暴力,更是体现了宗教人文,我就呵呵了,不管哪一样导演同志都只是擦了个边,这部片子更像是在讲暗黑少年成长记,恩,哥们儿以后大有所为。
很不喜欢很多人说,这样没有配乐,看上去像是粗剪的剪辑,呆滞的人物和寥寥几句台词,这样的三大电影节主调性的电影更容易产生思考。
以前我也这么觉得,确实很多这样调调的电影很有深度,更容易产生思考。
不过也有很多片子本末倒置,失去了本身的故事架构和核心价值观。
也是2013年有部片子叫《暴力小姐》,那部电影给我很深的印象,电影的表达形式追本溯源还是为内容本身服务,万不可本末倒置。
用冷静的镜头表现暴力不是新鲜事了,从一开始的宰羊,后面的虫子蜥蜴,然后青少年暴力,杀人,刑讯逼供。
暴力存在的密度很高,但是镜头是刻意的回避和冷处理,让大家脑补,脑补的力量的确是强大的。
有点像哈内克,但是哈内克的冷能让人寒毛直竖,有种心哇哇凉的凄惨感,这部新人导演的作品还是让我有距离,(不知是不是哈萨克斯坦对我略异次元的关系),有种剧中角色自找的感觉,原谅我的直白。
这就是一只小绵羊变成一只大灰狼的故事吧,但是剧情里展现的人性是扭曲的,从我观影看来,一开始应该是体检测试握力吧,阿斯兰从小家境应该不是很好,自己要杀羊,解剖羊,从而臂力应该很大,体检时就和众人格格不入,尤其是和坏孩子头一起了,他再测一次就有种不服的感觉,但是结果还是一样,就故意的整他,孤立他,其实我觉得周围也是这样,常常因为别人的特殊,而选择去孤立他,对于那些不了解的东西也会产生害怕情绪,从而孤立,如果一开始阿斯兰臂力测试时和众人无异,后来博拉特也不会故意整他,也就不会发生后面因为阿斯兰喝错了水从而导致笑话,其他人对他产生的排斥感也就不会那么严重了,更加会减少后来惨剧发生的可能性,这就是我所看到的第一个点,也是我在学校里,看到最多的点,而影片中其他所展现的点还有很多,可延展性太广,而我粗浅的从表面上看,所得到的内容,感触最多的就是这个,其他的理我的生活还有点距离,可能还没遇到吧。
(也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个人观点。
)
在一次体检中,13岁的小学生阿斯兰在同伴的面前丢了脸。
这件事,让阿斯兰潜在的人格障碍爆发了出来。
被自我怀疑所困扰的阿斯兰,开始对身边的一切严加掌控。
阿斯兰和自己的祖母生活在一起,居住在哈萨克斯坦的一个小村子里。
阿斯拉不稳定的精神状况,使得他和祖母的生活更为困难。
阿斯拉憎恶自己的生活,因为他的同学都在被迫交给一个叫做博拉特的人保护费。
而这个博拉特恰恰就是常常折磨阿斯拉的人。
阿斯兰没有什么保护费可给博拉特,而博拉特只有一次有一次地蔑视并放逐阿斯兰以获得乐趣。
如果不是因为校园暴力,阿斯兰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内向,学习成绩好,会主动约女生,不一定多好,可是起码不会太差。
在别人眼里,他会是一个有自己的生活,只是没有充分blend in而已,但这也不是一种错。
可是校园暴力把他的另一面都挖掘出来了。
他开始有些强迫症,一天洗几次澡,总是摸胸口。
他抓虫子,绑在小小的电椅上,教训着:“不是说让你不要欺负弱小吗”。
他有心理阴影,看到杯子就会吐。
他开始自制手枪,要把校园恶霸弄死。
甚至到后来,他为了自保,把朋友的头撞成了脑出血,当场死亡。
他心狠手辣,连一直以来维护他的朋友也能下得了手。
他可怕吗?
我觉得可怕。
可是这也是他,大家平常看的不过是没有被挖掘过,没有被刺激过的他罢了。
我越来越相信人有很多面,可是不是为了在不同的社会身份间切换而导致的。
而是,人本身就有很阴暗的面,如果真实地展示出来,可能会吓到周围的人,于是就小心翼翼地藏着,尽量不要叫醒它。
一旦外界给的刺激太大,精神世界摇摆不定,心智世界被攻城略地,就会给瓶子开了个口,把内心的怪兽放出来。
隐藏着这些阴暗面,没有把真实的自己放出来,并不是虚伪,只是为了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周围人。
毕竟,人最糟糕的一面不会代表他,可是,人们会用见过的最坏来定义一个人,哪怕他总是好。
总是好让人习以为常,可是一次的坏就让人印象深刻。
你看着别人总是嘻嘻哈哈的样子,却不知道在情绪崩溃的时候,会大喊大叫,到处捶打,哭着,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会哭,好像丧失理智一样。
你看着阿斯兰,好像看别人的故事,可是阿斯兰的故事只是更极端而已,杀人,进了监狱,有了幻觉。
但是,控制不住内心的洪水猛兽,见到从来没见过的自己,却是你我在明天就有可能遇上的事。
我不认为男主角一定是凶手。
男主角一定是开过枪,从警察的对话能知道,死者有枪伤,但不致命,因为是空包弹。
真正致命的是铅笔捅伤死者动脉。
可能性有很多种。
可能的确是男主角开枪后,又用铅笔捅死了人;也有可能是男主角开枪后,以为自己杀了人,但其实是被后来赶来的朋友补的刀;还有可能是男主角与朋友联手杀了对方。
留白不仅仅是让杀羊的实与杀人的虚形成对比,留白也在叙事上造成解读的多样性,正是这种多样性,让我们对人物的理解产生了复杂性。
就像那两个警察聊天时说的,万一他们真不是凶手呢?
如果导演设计成枪杀,这种万一就不存在了,观众从全知视角很清楚知道,男主角就是凶手。
但因为是被铅笔捅死,这个万一就是存在的,至少我是不确定的。
我觉得这才是导演剧情上高明的地方。
我们的确看到男主角用水冲刷血迹,以及回家洗澡。
但他也可能是以为自己杀了人(空包弹的高温高压火药燃气也能伤人),而死者那时候只是晕了。
尾随在后的朋友补刀杀了人。
不然为什么男主朋友裤管上也有血迹?
为什么他的铅笔也丢失了?
我想表达的是,男主角也可能就是凶手。
但导演设计出子弹是空包弹、死者其实是被铅笔捅死这样一个桥段,在我理解来看,就是提示观众,还有别人谋杀的可能性。
否则我不知道这个桥段还有什么意义?
在情节上不多余吗?
开枪打死也不影响后面刑讯情节的展开啊,警察没有找到枪,一样需要刑讯两个嫌疑人,毕竟他们裤管上都沾着血。
所以,是开枪打死还是被铅笔捅死,影响的其实不是影片中警察的判断,而是观众的判断。
枪杀的话,观众知道一定是男主角杀的。
我理解的是,在一个物竞天择、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到底是谁杀的人,其实不重要,每个人都有可能下手。
这并不纯然是一个黑暗成长的中亚莉莉周故事,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孩子酝酿谋杀的心理发展全过程,但在看不到的画面之外,别人也可能在酝酿着一场谋杀。
如果坐实了凶手就是男主角,这个电影反而俗套了。
设计成枪杀,便能坐实男主角就是凶手。
但导演却告诉我们那是一颗空包弹,死者死于铅笔。
竟然有些日系青春残酷物语的影子
憎恶却又无法改变
阿斯兰一边被当作喝过污染之水的人而被孤立,一边又惩治着传染病毒的蟑螂。阿斯兰一天洗多次澡是为了洗褪自己的暴虐,而校园里的暴力却让他的另一人格不断滋生。爆发的阿斯兰就像凶猛的蜥蜴,或许他用他的笑脸换得了这份得天独厚的生存能力。最后湖岸边的两人,正热情呼唤阿斯兰一起游玩,踏过水面的羊羔显得如此魔幻,而这些恰是死在阿斯兰手下的生灵。
和丹麦电影《更好的世界》一样,名称和内容形成极大反差。对于其中人物的遭遇,我也想不出什么解决之道,暴力永远不会缺席。
本以为是哈萨克斯坦少年杀人事件,结果并不是,结尾很好。三星半。
标放。
生物进化史抒情。
北京电影节,标放
?也许我欣赏力不够?
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大量的特写和固定镜头,叙事镜头却很内敛省略。隐喻的部分有点刻意,后半段一直压着观众的情绪。暴力欺压一直不会消失,无论是身处生活的哪个阶段。
语言的地位在[和谐教程]里要弱于空间,事实上其中对于空间的静谧凝视远比喧嚣时有力和惊悚的多。而主人公的存在打破了和谐平衡的构图,这正是悲剧的根源:他是这个成双成对的系统里永恒的奇数。最后这个物竞天择的系统在短暂混乱后重新建立起来,一只蜥蜴吃掉了另一只,剩他一个面对相互抵消的两个人。
细思极恐,不胜悲伤
#HKIFF# 柏林银熊奖(我宁愿把金熊给这部电影)。极其残酷,从学校和教育出发探讨了各个层面的暴力:校园暴力、作为体制的暴力、人对于动物的暴力⋯⋯导演叙事相当冷峻,充满绝望感。
福音书。
蟑螂,羊,蜥蜴,暴力,关怀,冷漠。交杂在一起乱炖,故事生硬晦涩难懂,演员表演太一般了,甚至可以用较差来评价。画面也不是很喜欢,略刻意。
太阴暗 太压抑 从开始杀羊就注定是个冷冰冰的故事
暴力下的残酷青春
各种在中国的限制级元素在这个片子里都能找到。。。。小孩儿,动物,成人三者之间互相残害带来的扭曲和异化
是好片子,但非常不喜欢。
无论是作虚实片段的结构拆分,还是引入大量的动物符号表意,都是附庸在核心的强情节周围的,他们都不产生丝毫模糊地带,形成了严丝合缝的一一对照。正因如此,怀疑后作一旦脱离掉强情节之后,导演的表达手法是否仍然具备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