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缓了好几天才稍稍平复心情,不得不说韩国电影在对人性的处理方面确实很好,他们总是能轻易地触动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影片围绕着一个母亲每天琐碎的日常而展开,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还要照顾身患老年痴呆症的婆婆,一个人挑起家中的重担,一年到头操劳不休。
而家里的其他成员,她的老公、女儿还有儿子,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烦恼,没有人帮她分担,理所当然享受着来自妈妈,来自妻子的这种好。
她的丈夫是一名医生,对这些琐事毫不关心,连他出门时打的领带、穿的鞋子都必须她准备好,甚至在她提起自己身体不好想去自己老公上班的医院检查时,她的丈夫却因为薪资低没面子直接让她随便找个社区医院看看就行,她的女儿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成了插足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她去女儿上班的地方,想约她一起吃一顿午餐,哪怕只是一碗简单的乌冬面,女儿却忙着跟情人约会借口工作忙推脱了她,儿子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每天饮酒作乐,好不惬意。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她被查出身患膀胱癌晚期,这一刻,这个女人突然成了家庭的焦点,每个人都在自责,怨自己为什么平时不分出多一点时间来陪陪自己的妈妈,自己的老婆,可是就像女儿说的,他们也很自私,因为他们想得最多的是没有妈妈的以后,该怎么办?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是啊!
妈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可我们却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些,却没想过,妈妈她也曾向往过拥有自己的时间。
这位母亲第一次半夜吐血的片段是整部影片最催泪的地方,她痛得嚎嚎大哭,她开始惶恐,开始害怕,怕自己再也没办法好好扮演好妈妈的角色,怕自己没办法再陪陪家人,甚至差点闷死婆婆就是为了怕她一个人留在世上受苦,怕以后没有人愿意照顾她。
可是后来她愧疚时哭喊着的那一句“妈”直接让我泪奔了,这里面包含了多少愧疚和不舍。
她放不下一切,可是她已经没有时间了,她担心丈夫以后生活没有人打理怎么办?
女儿连个大酱汤都煮不好以后怎么过日子?
儿子这么优秀,真想看看他以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可能我一直写这位母亲会显得比较片面,毕竟还有影片其他家人的付出和情感不是吗?
我只是觉得,所有的这些,比起妈妈的爱,真的是微不足道,她平时被忽略得太多了,若是之前的关怀多一点,是不是结局就会不一样呢?
人多是如此,不临慯,不知惜。
细看方知美丽,久品才解可爱。
片中妈妈的角色很真实,除了一个老年痴呆的外婆不算普遍,其它事情都是平常人家日常生活中的琐碎。
抛开韩国的文化因素,中国家庭一般是父母共同分担家事,辛劳程度也未必少于片中家庭。
记得小学时做过一个梦,梦见妈妈出了意外。
第二天早晨醒来,吓得怎么都不肯去上学,百般耍赖守着妈妈。
无奈被训斥一顿好歹去了学校,却失了魂一般呆了半天就骑着飞车冲回家中,妈妈一回来赶紧冲上去抱住,被问起怎么了也没有吱声。
那是妈妈啊,生命中不能缺失的暖。
片中妈妈求儿子教自己上网,而儿子的回答却总是下次吧,这是毫无艺术添加的现实。
自己的生活中看朋友说着同样的话早已屡见不鲜。
只是我们大多是幸运儿,没有碰上这个最坏的结局,可这并不影响这个悲剧性结局在将来仍有可能出现在每个身上。
下一次和永远听着一样飘渺,一旦悲剧发生那就是一辈子的遗憾。
高中最敏感脆弱的时候,看了寂地的《踮脚张望的时光》,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是她根据自己的经历写的自传体小说。
在家里最穷最苦的时候,妈妈给了她力所能及的物质,难能可贵的是还给她营造了一个相当自由的精神世界。
终于她出了画集名声大振,有机会去广州开签售会,妈妈提出想跟着去广州看看的愿望。
想到要去见偶像明星漫画家们还要跟别人介绍”这我妈!
”是件多可笑的事,寂地对妈妈说以后还有机会,下次再两人一起去。
没想到,第二次去广州的时候,妈妈已经不在了,不过短短一两年光阴而已,一切早已不复如故。
谁的人生都有可能突然狗血得像部八点档肥皂烂剧,这是事实,只是大家心知肚明却碍于苦果不敢承认。
是啊,谁会设想至亲不在之时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前几日姐姐从美国来信,寥寥几字——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可”方“字何来?
背井离乡怎一苦字了得。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又曰:有得必有失。
刚上大学之初,也做过留学梦。
随着年纪愈长,愈发放心不下父母。
即便游学这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也不足以给自己足够的勇气割舍下父母两年。
游学不在长远,以后工作了出去短期学习的机会还有很多。
再者,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实在让八零九零后及其父母担负了太大压力。
每次远行前,父亲总爱唠叨:”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
“要叮嘱数遍”照顾好自己“才舍得放行。
做子女的总以为自己已经懂了,其实,不为人父母怕是不能体会透彻吧。
片中女儿的畸形恋让我想起前些时候关于感情和母亲聊了甚久。
天下父母都爱说自己走了许多路,吃了许多亏,对子女的建议是为了我们日后少走弯路,可听多了也不当一回事了。
直到那天听到母亲说自己当年也是一张白纸,从不谙世事走到今日为人母为人妻,忽觉时光当真是薄如蝉翼,禁不起言语一戳。
怕是唯有等到日后我为人母时才能彻悟当日母亲对我说这番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境。
父母与子女,既是牵绊,也是牵挂。
不敢开,也开不起命运的玩笑。
唯愿父母安好,无他求。
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莫过于别离,一场场邂逅,一桩桩相逢,都比不上离别,带给我们的滋味难忘。
我们时常犯错,这不要紧,可人们最常犯的错误是直到事情无可挽回时才去弥补,人生的单行道很残酷,生命中注定的那场别离一旦降临,再多的懊恼忏悔都于事无补。
可世上的人是耻于言爱的,尤其是对最亲近的人,那句我爱你总是被斩断在嘴边,要等到别离到来那一刻,才伴着泪水和呼喊对挚爱亲朋诉说。
电影里的妈妈是美的,健康的妈妈爱好是各式各样的关于花的创作,为照顾老年痴呆的婆婆而做了家庭主妇的她,时间被子女丈夫认为是无用的,她的喜怒哀乐甚至病痛都不值得被关注,假如她还健康,假如她的癌症并没有严重到晚期无法治疗,她的付出将一直被忽视下去。
几十年来,她的生活毫无新意,每天充斥着唠叨和家务,奶奶的痴呆已经持续了15年,可她竭尽全力的照顾,让奶奶的老年痴呆并没有影响其他人的生活,可也使得儿女丈夫都没意识到奶奶有多难照顾。
她隐忍了许多外人不能理解的事,这场病痛将一切都变了,义无反顾的手术并没有带来任何效果,中途她也恨过哀怨过,质问老天是不是在惩罚她,她想看到女儿出嫁儿子读大学,她想丈夫退休一起享受新房子的美景,她想要好好照顾奶奶一起长久得活下去,可这些都没机会了,癌症已经到了无法手术的地步。
丈夫隐瞒了她的病情,他不敢回忆自己这许多年来妻子的无视,所以面对儿女的种种无视,他无法不为妻子主持公道,因为他是那样爱她,可生活磨平了曾经的激情,这病痛让他记起美好的从前。
痴呆母亲责难妻子时的他决绝的反抗,是他发自肺腑的爱,可经历过亲人患病的我,实在能体会一个痴呆的母亲加上即将离世的妻子会让人有多难捱,这让他借酒浇愁,无力承受, 看着里面的妈妈,我一直在想,我们所有人是不是都要到离别时再对父母或子女说我爱你呢?
为何不能早一些就及时对他们言说呢?
为何不日日说一次呢?
哪怕只是充满爱的目光为何不能多给一些呢?
为什么彼此言说的只是责备和唠叨啊!
捧着儿女的脸庞,这位妈妈泣不成声的说,孩子,忘记了妈妈的脸不要紧,只要记住你是我十月怀胎生下来的,替妈妈好好珍惜你自己。
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淹没了视线。
妈妈的爱就这一点最熬人,自己一个人离世后,还会无休止的为儿女担心,也许那些逝去的魂灵真的可以游荡在大地,若不是故人的思念,又怎会入梦相见呢?
要真是如此,我愿他们真的可以如影评结尾那般日日相见。
这应该是最常态的一家,生活在生活中,回到家就藏起来那些身不由己,面对家人,常常会有不知道从哪里生出来的怨气。
可是,这样一个家庭,会被一纸诊断书改变: 丈夫首先得知了妻子身患癌症的事实,他隐瞒地同时还埋怨自己,这个时候,素来冷漠地丈夫开始意识到陪伴自己多年的妻子即将离别于他,他心痛了,更后悔了。
他也开始看到生着病的妻子还要面对家里那么多琐碎,每天都要麻烦妻子的妈妈,明明已经成年却不懂事还会和妈妈顶嘴的孩子们,丈夫看到自己的妻子原来每天是在这样的情境下生活,他的内疚转成了怒火,他忍不住冲自己的妈妈和孩子发脾气。
当丈夫面对离别,他的脆弱展现出来,他意识到曾经自己有多么的不合格,而现在,他的怨与悔,并不能改变妻子要死去的事实。
影片的结尾,是女主去世后,一家人来到了终于完工的新家,他们因为离别而告别了亲人,同时也告别从前的自己,世界上最美丽的离别,是离别后的重生。
片头好美!电影一般。
这家人感情真奇怪,除了冷脸、遇事莽撞的爹,对这个生病的女人,大家都挺漠视啊。
娘都病成那样了,儿女居然不知道什么病。
都快死了还要喂婆婆吃饭,其他人桌上吃饭都不管。
连个保姆都不请就算了,还不留个人照看下要死的人,起码那个痴呆的婆婆得有个人看着吧,让个拖着病体要死的人照顾个疯婆子,这都什么禽兽。
就算儿女不知道是癌症那么厉害,老娘看着那么虚弱也应该多帮着做点事情。
我只能理解为这家人天生冷漠、自私。
至于说那个医生老公、女儿的伤感描写。
我觉得是还是个自私,都是从自己角度出发,从来没有从这个要死的女人角度考虑能帮她做点什么,什么拼命的请求给妻子治疗做手术、请求院长让自己在医院多待几天,说白了就是怕生活再变得比现在更糟,变得一无所有(他身为医生不是不知道这个病无法可治,还会让病人更痛苦吧),怕自己大家长的面子不保。
不知道这个自私、压抑的家怎么可能有个好脾气有爱心的母亲,现实中好脾气早磨没了吧。
我相信有这样的女人,但是我不觉得有这样女人在的家庭会是这样的气氛,我只能认为导演有点作得过头了,用这样的氛围来烘托戏剧矛盾很失败。
另外,弟妹演得很好啊,每次看这个女人演戏都很抢镜,但是为啥总是不红呢?
看完电影;可以深切的感受的电影名字的意义;最美的别离;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这样的;无论是剧中的人还是看剧的我;终于是离开了,不用再担负着所谓伟大母亲的一生的责任。
看完电影的我其实是非常气愤的,突然就不知道婚姻究竟是为女人带来了什么?
干不完的活?
操不完的心?
还是全心全意的为孩子考虑但是却得到的是不理解?
可能我的想法是比较自私的那种吧;因为看剧的时候;我完全没有看到剧中母亲究竟是为什么要如此的为家人付出一切?
为了所谓的爱吗?
但是为什么是母亲要死了以后才会体会到家人的爱呢?
在最痛的时候,母亲甚至是只能抱着衣服偷偷的叫着妈妈。
看完电影以后,我真的替母亲感到悲哀;母亲的爱非常伟大;但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是母亲,所以要付出一切呢?
我实在是已经说不出什么话了,气愤和悲哀的。
最美好的别离啊;至少是离开了,解脱了,所以只有死了才能解脱是吗?
这是一部很平淡,很简单,很温情,又很有感情的作品。
电影的内容是那么的简单,就是讲一家的女主人身患癌症,在离世前给家庭造成的改变,这就是世上最美的离别。
拍的是生活中日常的琐事,但是就是这种日常的辛苦加叠在一起构成了一辈子的操劳,这就是一家的女主人,我不能只单单说这是母亲、这是媳妇或者是妻子、姐姐的身份,这种身份是一种多元的构成,这种多元的交织促成了女主人身份的复杂和日常的繁复。
看过电影以后还是觉得电影淡淡的,但是不知是什么东西就是挺能扯动你的心头的。
我以前从来没有理解过做妈妈的辛苦,从第一次恋爱之后,我变成了一个上着班、操持着家务,每天为了钱精打细算,每天为了如何生活的更为舒适而焦虑的人之后,我开始逐渐了解我妈妈几十年来的辛苦,为一个家庭的付出。
而看过这部电影,这种体会更为深刻,老年痴呆需要照顾的婆婆、不善言谈的丈夫、做小三的女儿以及让女孩怀孕的小儿子和不成器的弟弟。
这部电影的女主人就像是游戏中的主角,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维系着一家子人的生活,让家里的每个人都感到快乐和满足,真是伟大的力量和情感的支撑。
人类真的特别的愚蠢,总是在失去或者将要失去的时候才懂得去珍惜去理解、去陪伴、去认真的看清生活和真实。
在电影中女主角最爱的是花,总是把花瓣做成标本贴在家里的不同地方,花象征着美好和希望,而把花制作成标本意味着想要将这种美好留存,这是女主生活的一种力量和支撑,是永恒的希冀和期盼。
因为女主角的将死,家里的成员都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改变,丈夫开始陪伴太太,给她建造新房子,女儿和已婚男人分手,儿子追寻美术的梦想,女朋友怀孕也变得虚惊一场。。。。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将要失去的时候才会发生改变,才能去体谅和关爱着生活中的其他人呢?
不得不说,这样的我们是愚蠢的,尽管我们早早就知道我们总是在失去时才知道珍惜,但是我们就是不能在生活中好好的对待周围的一草一木,对待周围的每个人。
这种温暖而简单的电影日本拍过,韩国也有。
中国貌似最近几年没有出现过了。
可能是这样的家庭电影实在是没有票房吧,它节奏不快,没有什么故事的曲折性,实在没有什么炒作点吧。
但是很希望能看到中国也拍摄这样的作品,像是《我们俩》那种,简单温情而不失真实,看到的是吃着老北京炸酱面、咬着馒头、住着四合院、骑着自相车的中国人之间的温情和感动。
在剧中,很喜欢电影里婆婆的表演,演的事老年痴呆的患者,感觉特别的真实,有那么一瞬间很讨厌婆婆,觉得她给家人带来了太多的痛苦和折磨,表演真实而细腻。
当花瓣离开花朵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鲁莽但却温暖的经历,仅仅因看了关于家的一篇美文或者一部电影,便不顾一切直冲冲地跑回家,面对父母的不解,从不解释,只有婆娑的泪眼。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该由衷地庆幸自己还有年轻人独有的冲动和勇气,如果没有,那么《世界上最美丽的离别》或许会给你这样一个机会。
老套的故事情节,俗气的背景环境,不算漂亮的演员,可是为什么会让自己在深夜哭湿了枕巾,只是被家的温情所感染,泪啊,怎么都止不住。
普通的中年家庭主妇,喜欢把花瓣小心翼翼地摘下夹在书本里,然后布置在家里的各个角落。
她身边,有一个因事业受挫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一个爱上了有夫之妇的女儿,一个险些当了爸爸的未成年儿子,一个老年痴呆只知闯祸的婆婆和一个吃喝嫖赌的弟弟,和万千的家庭妇女一样,她用心操守着这个家,正如绚烂的花瓣。
平淡无奇的日子随流水悄无声息地流逝,直到她得了癌症。
一切的改变似乎从此开始,丈夫丢掉了抑郁和舍弃了男人的女儿一起为新房子而精心布置,儿子也开始承担起成长的责任,闹腾不休的老人也似乎读懂了她的绝症,满脸的心酸,重头开始的弟弟扭捏地感谢自己一直误解的姐姐。
当她即将走向人生尽头时,这个家,又回归了温情脉脉,只不过,这一切都那么后知后觉。
如果因为永世的离别才会让这个家变得完整幸福,使周围的亲人开始互相呵护取暖,那么,这样的离别是否显得过于沉重和不值得?
我没有答案,只有困惑。
当我们的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沉重的时候,不会因为一颗甜甜的糖果、一句扉页上温馨的祝福而幸福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几乎忘记了最开始的初衷,人们总是习惯于去追求更美好的东西,999朵玫瑰必然比一朵孤零零的玫瑰要好,璀璨夺目的钻石必然比用狗尾巴草编制的“戒指”要珍贵,可是,同样习惯疏于珍惜的我们真正得到之后,我们会更幸福吗?
只有身边来自家的温情,其实才是最初最简单的幸福,只不过,别总是等到离别之后,我们才渐渐地懂得。
她终究还是离开了,在那个雪花纷飞的冬天,像她手里用心雕琢的花瓣,无奈但却幸福地离开了她至爱的花朵,仅有一丝暗香默默存留,或许,她应该感觉到幸福,因为这个家,给了她最后的慰藉。
韩国一向都特别擅长悲情剧,让你一边流泪一边感同身受,让你一次又一次的发誓再也不为那些无关自己的人和事哭泣一边又止不住的擦眼泪。
我是那种感情很丰富的人,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哭大笑,所以这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我哭了至少有一个小时。
在看电影之前我搜了剧情,我觉得其实也没什么啊,就是一个女人的死亡改变了一个家庭。
看完后我才发现,她的离去其实改变的是许多人的内心。
这些人包括剧中的人,包括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当然也包括我。
这个家庭没有什么了不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每个人都很平常。
这个女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只是很善良,很为家人着想。
所以她的离别,更让人觉得可惜,更让人难过。
印象中最深刻的场面,是她抱着她已经老年痴呆到不知她是谁的婆婆说着那些掏心窝的话,这些话让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只要产生了就会一直一直存在,是永远永远都不会变的。
她想带着她的婆婆一起死去,只因为她太爱婆婆和自己的家人,爱到觉得自己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也要为他们再多做一件好事。
电影看了太久,很多画面都不是很记得,但是我还记得在结尾的时候,房间里无时无刻都是这位伟大的女人的身影,还有她那坐在树下发带着笑容看着她最爱的人们。
有句话是,世界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我想,如果人真的有来世,那么今生所有的的离别都是为了来世能与自己相爱的人更好的相遇。
她的名字叫仁姬,一个和名字一样平凡的女子;她喜欢花,喜欢把新鲜的花朵精制后描绘在茶杯上、相册里,装饰在这个家里的每处角落;她曾是如花朵般娇美的女子,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尽心饰演着生活赋予她的各样角色;她是妻子、母亲、儿媳、姐姐,每天忙忙碌碌,默默的照顾着身边所有的人,唯独那个属于“仁姬”的角色,戏份少得可怜。
影片从一朵花开始,萌芽、盛开,在它最娇艳的时刻被采摘,压制在容器中渐渐干瘪,还以为这就是花朵生命的终止,可它转瞬又以永恒的姿态凝固在洁白的瓷器上,暗香存留。
导演用这么一种美丽的花语,诠释了仁姬的生命轨迹,为家庭耗尽一生芳华,鲜花虽已枯萎,但那存留的馨香又深深烙印在这个家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的心里。
离别带走的,是忽然察觉的不舍,可它带不走的,却是家人长久的怀念。
其实故事挺老套的,看着前面的铺垫就明白后面的结局,没有悬疑、没有逆袭,有的只是一大家子婆婆妈妈,平凡、琐碎,不乏闹心的鸡飞狗跳。
家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天地、小秘密、小烦恼,都觉得自己忙、累,充满委屈,一边逃避着、抱怨着,一边心安理得、天经地义的享受着仁姬无微不至的照顾。
时光无言,一辈子过起来这么长,感觉有大把时间挥霍不尽,很多事情,很多心愿,总想着来日方长,直到无法挽回的癌症惊醒了一切。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终有一天,我们会流着眼泪痛彻心扉的读懂这句话。
就是这样一部明知道它在刻意煽情,但眼泪就是止不住往下掉的电影,像一面清晰的镜子,照进心底的柔软,看到了不耐烦的自己,看到了如空气般的存在,无法察觉却不可或缺的爱。
同为女人,我也是妻子、女儿、母亲和儿媳,虽然我感动于影片中传达的感情,但却并不认同这样的人生,可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哀的不是她的病痛,而是无法逃避的离别;怒的不是家人的忽视,而是她爱所有人,可她并不爱自己;长的是磨难,短的是生命,就这么一辈子,哪怕短暂,但求精彩。
生离死别,哪有什么美丽,在离别之前,学会珍惜,所有的所有,趁一切都还来得及,正是这部影片,告诉我们的美丽。
细看方解美丽,久品才知可爱,她正是如此……
又是一枚催泪弹,怎么煽情怎么来,浩浩荡荡,满满当当,用某人的话来讲,不哭的不是人。哈哈。
男的一家都不是东西
我跳着看的,不是我喜欢的电影 @2012-10-05 22:57:16
过于刻意,现在更喜欢文火慢炖,深入浅出的那种。这种刻意铺垫的,不是很喜欢了。没那么容易代入了。
到死的时候才发现还有很多遗憾还有很多爱没用完。
这离别没有很美好。婆媳关系是我看过的电影里面最好的,日韩电影中的媳妇好多都是家庭主妇,伺候一家人,感觉地位不高。
一如既往的韩式重磅催泪弹,剧中的妈妈和我妈很像,永远把别人照顾的好好的,要操心的事儿也巨多,这点很真实很生活化,只不过有点烂尾。。。
没有传闻中的好看 有点夸大了 就一般的剧情
除了妈妈的部分比较感人以外,其他的都落入俗套了
催泪弹
爱太胖,挤不进时间的外衣。
窒息,无法感动,因为看到那个疯批婆婆和死人脸老公就来气,简直是母亲受难记。哪里美丽?传递出的都是什么垃圾价值观,都癌症晚期命不久矣了,还特么要照顾家人,生动演绎了何为“做牛做马”。
我同事居然说这是20年来最触动她的电影!
所有的离别都不是美好的,有点小细节还是感动到哭!!!!!
虽然不算得什么佳作,但平平淡淡的生活也不过如此而已,简单却感动。
请别告诉我无法挽救以后以生命来换取人的自省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请.
一点都不美,烂俗片子,爱自己都不会,还要把奶奶闷死我简直毛骨悚然,一家子没有一个正常人,虽然片子想要表达让大家珍惜家人的爱,但对女性的刻画实在太差劲了,最后都没有自我意识觉醒,幸亏这是得了个绝症早死了,要不得给人当一辈子免费保姆
你什么时候会想我
看过之后没有那么感动,我觉得很一般,情节也很一般,没有太出彩的地方。
韩国人的生死离别都苦情不已,不过麻木且互相埋怨的家庭关系却是世界性问题。裴宗玉阿姨与金甲洙叔叔再次搭档,不过这一对儿远没有《他们生活的世界》中那般潇洒。苦中作乐的亚洲妇女其实才是家庭里的主心骨,而男人要么懦弱,要么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