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会展中心看了点映。
看到最后就开始哭,不为这剧情多么简单也不为这故事多俗套,只是一边看就一边想自己的生活,哪有人不想飞呢,哪有人没有梦想呢。
但无论实现梦想与否,又有什么所谓。
飞过之后是摔断腿,是一瘸一拐,是没了性命。
当了设计师之后是劈腿,是一夜情,是夫妻生活的破裂。
想环游世界,却做了旅行社文员很多年离不开办公室。
无论飞与不飞,真的都无所谓。
他们哭,因为他们怀揣梦想却被磨灭,我哭,因为我看完电影就要抹干泪水继续工作。
走出会展中心的时候我就不哭了,坐上地铁之后我就开始工作,每个人的故事都在年轻时戛然而止,这大概是梦想留给我们最美的地方。
此后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哪一天,我们都不会飞。
「當初的沖天志 有否被踐踏碎是那些 不能言傳的夢 才令我闖蕩在未知裹向前行 攜手行 趁青春要奮進不要辜負眼前好時光向前行 由今天 承諾我目標為世界美好多一點 付出所有」本年度最愛電影。
本土終於有一套說夢想、回憶、青春的感動製作。
故事雖然不及台灣少女時代那麼豐富,但卻帶出淡淡遺憾與希望,令人有更深層次的共鳴。
不知道大家中學或小學的校歌是否同樣歌詞勁娘,同唔岩音?
但正正是主題曲中這校歌部份,令人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年輕時蠻喜歡唱校歌,因旋律大多優美,但對歌詞卻沒太深感受。
十多年後,今天讀來,卻好像訴說著自己快到中年的心聲。
致還有點青春的朋友們及我自己:「向前行 攜手行 趁青春要奮進 不要辜負眼前好時光/ 為世界美好多一點 付出所有」一起努力。
前段时间看了两部香港青春片,《哪一天我们会飞》及《王家欣》,有点眼前一亮的感觉。
不想说香港电影已死或香港电影在复苏,只是觉得这两部电影让人看到希望。
大导演北上拍片,本土起用新人拍摄低成本的电影,用故事打动观众,收获几千万港币的票房,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路,除了三级片,香港还有青春片、剧情片、纪录片……其实每个人都是麦兜,这是这两部电影给我的感觉。
香港的情怀,并不在街头,而是每个人坚毅前行不忘做梦,不忘童真,就像《金鸡》,就像黄修平的上一部电影《狂舞派》。
其实周星驰也做到了,只是《美人鱼》没有一个喜欢的演员。
"求时间变慢,不想迫于成长。
"无论是想要做飞行员、“手工王”的梦想,还是寻找梦中那个“王家欣”的梦想,都是简单美好的青春记忆。
瑕不掩瑜,这两部电影有缺点,有狗血,但即便看得出那些问题,仍然会被打动。
可能我们已不再相信,"梦想应该是当你就快停止呼吸的时候,仍然觉得一定要做的事。
"仍希望“当初的坚持”,并未被践踏碎,就像电影中,彭盛华和余凤芝最后放飞了巨大的白色纸飞机,我们要记得年轻时追求梦想的美好,这是这两部电影都想传递的信息。
两部电影的演员都选得很好。
《哪一天我们会飞》里的主角全是新面孔,青涩而自然,和长大后的“他们”杨千嬅及林海峰都有几分神似,选角很不错,尤其是苏博文一角,腼腆有才,戴着眼镜却挡不住眼中的光芒,有着一股青春的傲气。
《王家欣》则是都叫得出名字的年轻演员,黄又南挺讨喜的。
林海峰的冷笑话经常听得到,但很久没看他演戏,满脸胡渣,被工作推着前进的落魄演得很到位;千嬅越来越会挑剧本了,去年初的《五个小孩的校长》以及这部当了配角的《哪一天我们会飞》都是好电影,不搞笑的角色,总是带着劲儿在生活,经历越多,戏也越来越好了。
电影里,苏博文在绿色的草地上一次次驾着自己制作的巨大白色飞机试飞时,我感动了。
“仍迈步前往,向大世界出去……”关于青春,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在未来未知的世界里,勿忘初心地前进吧。
《哪一天我们会飞》三月可能会在内地上映,不作太多的剧透,至于电影里是不是有什么隐喻,没必要深究,有些电影只需要简单地被感动。
这部片子值得支持,希望你也会被感动。
最后,这首《差一点我们会飞》是去年很喜欢的一首歌,有些共鸣。
鼓起这勇气 跨出这距离差一点我们也会飞你笑容 早应已逝去当初的冲天志 有没有践踏碎是哪些 不能言传的梦才令我 闯荡在 未知里就算知 岁月已经归不去仍迈步前往 向大世界出去仍然要相信 这里会有想象求时间变慢 不想迫于成长未了愿 我替你 朝浪涛吶喊听听有没有被回响青春怎会零创伤为何要相信 这里会有希望在最后 盼我会 像拍翼鸟悠晃拥抱着 微风 沿途在看哪里 会发现曙光向前行 携手行 趁青春要奋进不可辜负眼前好时光向前行 由今天 承诺我目标为世界美好多一点 付出所有
上班早退去赶了这一场电影 对故事没多少感觉 却被里面的苏博文迷得连北都没找着跟很多青春系列电影一样 用中年危机来衬托学生时代的纯真和美好 如果有一段初恋可以回忆 那必须是又干净又酸涩 这样回想起来才会是一半笑一半泪 明明想起来会心痛到无法呼吸 却仍然是最不肯忘却的核心记忆苏博文出现的时候 我的眼睛就看不到其他人了 一副黑框 一件白衬衫 一脸的清爽干净 眼神执着又带点狡黠 笑容内敛却不张扬 浓重的书卷气扑面而来
对这种类型的男生 不用说没有抵抗力了 直接缴械投降 完全都不想抵抗好吗虽然我看不出少年余凤芝哪里比较好看 也不知道那两个男生喜欢她什么 但看到苏博文笨拙小心想要表露心意 还是觉得好心疼 特别是当余凤芝错过约定后 他带着飞机模型失魂落魄的回了学校 却发现喜欢的姑娘已然投入他人的怀抱 他看到然后默然离去 背影很长 脚步很重 却一如既往的冷静而善良阿fa越发好看了 向着那种氧气美女的方向而去 好看得自然淡定不露痕迹 举手投足变得优雅而有气质 那个曾经的「大笑姑婆」到底也还是存进了记忆的深底里
她爱的那个人是苏博文吗?
我也不知道 但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 何况这份珍贵的感情曾经就放在她面前 更何况他也已经彻彻底底的飞走了 断掉了每一种续集的可能性 也许是我生性悲观 王子与公主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似乎太童话 而最好的爱都是遗憾
叹息改变不了风向 可能记得住 就可能忘得掉 那一架晃晃悠悠却目标坚定的纸飞机 早在青春的上空耗尽了动力
青春恋,友谊变,三角恋。
编剧水平有限,有一些做作的桥段,俗套甚至狗血的梗(出轨、死人、死者女友的身份、一直维护的博客,被反复耽误的表白、表白的过分宏大的形式和过分的含蓄隐忍的反差构成了明显的脱离生活的虚假感、刻意叛逆得像是被教唆被拼凑的当年中学生们);励志、怀旧、中年危机、初恋、伤逝的杂烩,形成浅层的煽情效果。
最后的合唱却感动到我,因为那一张张青春稚嫩的脸,憧憬着未来的眼,就是曾经的自己啊。
回忆里的时光都是流光溢彩才华横溢阳光少年,一个沉默些,能听音辨认38种飞机,物理强人爱飞机,一个手工王,鬼马跳脱些,奇思妙想天马行空,转学去的少女美丽大方快活恣意,二人行变到三人行。
苏博文的【余凤芝登机号】奖杯是我的泪点,一点点刻上的是【我的梦想和你的梦想】。
大概没在一起的都是白月光,沉默的多的少年青春里爱不到飞去英国追梦。
十八岁的少年心里只有飞机和余凤芝。
没有余凤芝有飞机在等着他。
结尾被一次次念起的苏去了英国之后因为色弱开不了飞机,有次他偷偷开了一架小型飞机去了天堂。
我不相信是苏的懦弱。
大概他想偷偷完成一次开飞机梦,就落地归现实,他交了女朋友,香港还有两个好友,飞机是他的梦也并不只有开飞机一个选择。
应该的剧情是中年英俊飞机工程师因为同学会回到香港,再聚是笑当年,飞行学会、舞台上改编的烂歌、后花园、后山、飞飞、翘课,那个奖杯和那个拉着德叔一起做成的模型,把自己摔伤的不轻,都放在心里,属于18岁的余凤芝。
不是眼前的好友。
当年情愫都变成打趣笑料,那段放飞自由不羁时光多美。
而留在香港的余和彭。
从初恋到成家立业,婚姻过成最常见的样子,口角不断,忙工作没时间沟通,妻子煲的汤煮了又倒,丈夫永远在上班出差,果不其然的出轨。
且不论出轨对象是苏英国留学时的女友,像极了于凤芝年轻的样子,短发、玩飞机模型、大方有趣。
对妻子想说的话通通说给她听。
一起回忆里上海初见都是年少见于凤芝的情景。
多年夫妻跟少时恋人当然不同。
阳光少年都变成臭男人,自由不羁少女变成照顾家庭的妇女。
少年时的感情牢靠,成长里血肉一体,会偶尔对别人心动,而彼此是爱人、亲人、手足。
以前觉得出轨就该结束婚姻。
但年长发现情感里有许多不得已。
生活工作已经艰辛。
去日又苦多。
留给感情的时间太少,自顾不暇,难得一起还要内耗。
以前都说白头。
而维系当下已经需要用力经营,哪里管得了以后。
余凤芝、手工王终归根基深厚,一把陈年美事,只要大家愿意,回到旧日时光好容易。
还好彼此在对方青春里尽了兴。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看香港出品的青春片。
印象里,这种校园青春片当然是台湾人的强项——湾湾不仅盛产甜甜软软的台湾妹子,也盛产小清新色调的青春片嘛。
所以这部毫不做作地讲了一个无疾而终青春故事的片子给了我十足的惊喜。
余凤芝与老公出现感情危机,参加同学会听到别人谈起苏博文,遂想起一段高中旧事。
苏博文,一个才华横溢但有些内敛的男孩,彭盛华,同样富有才华但性格开朗,本来是好基友的两个人都心仪于新来的转校生余凤芝。
三个人成为好友,开启了纯真浪漫的校园生活。
不得不说,这部影片在人设方面还是颇有新意的,比如苏博文爱好设计飞机,遂有彭盛华用飞机车载着余凤芝在校园飞驰的画面。
彭盛华擅长手工设计,于是设计了一整套香港基建的微缩模型,在一片漆黑中,模型里的灯亮起,整座城市都在脚下,场景实在太美。
不过我还是更喜欢苏博文这个角色,长得干净腼腆,是学霸还会弹吉他,有点闷骚,第一次遇到凤芝就扫码了人家的三围,凤芝在换衣服的时候一面守护一面又忍不住有些蠢蠢欲动。
他还是天生的梦想家,闭上眼睛能分辨出38种飞机的声音,一本正经地说香港太小,不是追求梦想的地方。
而最令少女们动容的,当然还是他把余凤芝的梦想和自己的梦想相连,默默地为余凤芝设计了一个小飞机,在奖杯的背面写下余凤芝的登记证,只因她曾说自己的梦想是环游世界。
不同于《我的少女时代》,这部双线叙述片子的另一条线选择的是中年危机。
(这里不得不吐槽,又是来自大陆的小三儿,不觉想起《春娇与志明》里的杨幂。
)当曾经相爱的两个人因为长时间沟通不畅而逐渐丧失掉昔日的情谊,余凤芝和彭盛华都开始不同层面的出轨。
为什么凤芝也是出轨呢?
电影里余凤芝在博客上约苏博文出来,如果苏博文没死呢?
即使没有进一步的接触,至少在寻找的过程中,余凤芝在情感上已经远离了自己的丈夫,虽然她依旧风轻云淡地对他说,就当什么都没发生。
杨千嬅演出了港女的倔强,即使难过,也要装得很坚强。
当那些不满于梦想规划书刻板格式的同学们成长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齿轮,爱和梦想都渐渐枯萎,但在潜意识里,他们又都在追忆往昔。
”跟你在一起很有年轻时候谈恋爱的感觉“,小三儿一语道破天机。
这挣扎在现实泥淖里的一男两女,无一不是在追忆往昔。
彭盛华如此迷恋小三儿竟是因为她与自己老婆年轻时很像,小三儿喜欢彭盛华也是因为他和自己初恋男友很像。
只有苏博文成为永远十八岁的美好化身,拥有最真挚的爱和最辽阔的梦想。
这故事可比《我的少女时代》忧伤多了。
《我的少女时代》像个童话故事,而《哪一天我们会飞》里只有学生时代的一小段是个童话,剩下的都是戳破泡泡的那根针。
有一个细节印象很深,当苏博文跟余凤芝讲述自己为什么喜欢飞机时,一架飞机低低地飞过香港上空,飞机飞得那么低,似乎要压到下面那些密密麻麻的牌子。
莫名地觉得这是一个隐喻,在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爱和梦想都曾离我们很近,仿佛触手可得,就像那架飞机。
梦想两字,早已经烂大街,因为说得多。
有些东西,你得让它焖在心里烂着,日后它才能臭气冲天。
比如你的梦想<图片1>那一位着迷于火箭科学、物理成绩优异、心系余凤芝、画着紫色天空的少年苏博文,就是执着梦想的最佳代言人。
全片在20年的时间跨度前后场景切换,物事人非,随着余凤芝对失落记忆的一步步寻回,当初的那一个大胆承诺的苏博文,形象慢慢地清晰而悲伤起来。
即使是谈及梦想这个远古且老套的话题,香港出品的《哪》也不忘嬉笑怒骂的市井态度。
好像谈及的语气轻松些,失落就会少一点。
继2013年《狂舞曲》勇夺包括香港金像奖新晋导演在内的多个大奖后,黄修平用《哪一天我们会飞》来继续谱写梦想曲系列,希望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见到更加成熟的第三部。
#梦想曲系列是我瞎编的,并没有权威来源#说“更成熟”,并不等同于《哪》不好。
主创经历由开始的《爱的根源》再到《差一点我们会飞》,最终定为《哪一天我们会飞》的主题变更【来自豆友的信息】,将原来一个香港版的《我的少女时代》,演化成草根梦想的探讨,也无形中延续了黄先生的梦想曲系列。
异于《差一点我们会飞》处处透露着绝望的气息,《哪一天我们会飞》则是导演为草根大众的未来留了一点希望。
我觉得梦想,应该是当你快要停止呼吸的时候,仍然觉得一定要做的事情。
尽然成长需要我们妥协屈服,但向着梦想努力的心应该要保持;或者我们的梦想会随着成长而不断修正,但努力本身就可以激发生活的活力;最初的梦想是否会达到,甚至达不到,也再不会是人生的遗憾。
很多时候,让我们生活了无生气的,是失去了希望和动力。
这就是导演想要向我们说的。
那一位着迷于火箭科学、物理成绩优异、心系余凤芝、画着紫色天空的少年苏博文,就是执着梦想的最佳代言人,最后的悲情结局也是导演对当代青年的叹惜。
整体故事流畅度无可挑剔,导演对细节和镜头的运用也常有惊喜。
不过可惜导演未能在爱情无奈和希望失落两个主题中选定一个笃定地走到底,直接导致了主线摇摆和主题的稀化,多有情感触动点,但主题的挖掘却还欠火候。
过度的香港地域特色也导致了共鸣市场仅限于粤语地区。
在香港及广东一带,谭玉英姐姐的出现估计能勾起不少人的泪点。
久未露面的大笑姑婆与新人90后苏丽珊分别扮演成年版和年少版的余凤芝,相对于年少时的无忧表现,杨千嬅将成人版余凤芝笑中有泪的无奈演得入木三分。
在这里无意要盛赞杨的演技,但素有大笑姑婆之称的杨却总给人一种无名的忧伤,相对于拥有众多喜剧作品的她来说,剑走偏峰的《饺子》着实惊艳了一下,但更喜欢温情的《五个小孩的校长》(内地译《可爱的你》),一颦一笑都带着现代独有的孤独和无奈,而本片的角色定位也与她的这种特性相吻合。
只能说,导演黄修平懂得如何选演员。
从来没有一个城市和区域,可以将草根文化和大文化融合得如此自然。
很想撇开香港这个特殊地域因素不说,但事实上是永远都无法绕过而单纯讨论由这个城市衍生出来的精神。
香港电影自然无法再重回当年的意气风发,政治和经济的两重打击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早已露出了端倪。
说到底,文化源自人心,人心彷徨,何来健康文化。
但动荡中,也总会有清泉。
黄修平和陈心遥算是稳打稳扎实的两位。
切口小,根基扎实,这两点基本是进入好电影的门槛了。
没有新晋导演界的彭浩翔的先锋锐气和咄咄逼人,也没有老一辈大导演的名气和资金吸引力,但黄和陈这几年确确实实交足了功课。
#完#
<图片1>哪一天?
我们?
会飞?
<图片2>影片最初,讲述了一对结婚已久的倦怠夫妇的现状。
余凤芝:作为一位旅行社的文员却忙于工作,甚至已经有五年没有出去旅行过了,回到家也只有空无一人的房间和一只陪伴多年的白色鹦鹉,和丈夫通常一个上班一个下班,几乎碰不到面也说不上话彭盛华:作为地产公司的设计却忙于应付无理取闹的客人,即使下班或者休息也是接到电话随时待命的状态,和妻子的对话常常话不投机,最终身心疲惫就是这样一对陷入倦怠期的夫妇很难想象他们曾经都是彼此的初恋,学生时代也是那么的年少轻狂,充满着梦想在一次的同学聚会中,无意中被提起的苏博文这个名字,渐渐开启了那段被遗忘的美好记忆。
余凤芝、彭盛华和苏博文三人学生时代的感情还是很青涩的,好兄弟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女生,只是一个安静面谈,另一个大胆奔放。
年少时的女孩或许更容易被热情男孩所吸引,所以这场感情胜负的天平或许一开始就倾向了另一边……<图片4>开放日的那一天,余凤芝沉醉在了手工王彭盛华为她所创造的玫瑰园的绚丽浪漫中,做出了她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她也并不知道她错过了哪些人哪些事……<图片6>直到多年以后,余凤芝才慢慢拼凑出了苏博文为她做的那些事,曾经那个不懂言语表达的笨拙少年,会因为她酒精过敏起红疹而对好兄弟挥拳相向; 鼓起勇气想用一架纸飞机向她表达情意;用心去做了架大型飞机想要向她传达想要一起环游世界的信念,哪怕在试飞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摔倒;甚至最后浑身湿透看到了心碎的一幕也只默默的离开……<图片7>泪流满面的余凤芝终于知道她错过了人生中绝无仅有的一张登机牌,其实她对于苏博文也许并没有爱意,更多的应该是愧疚悔恨之心,在年少时并没有发现有个少年曾经为她做了那么多,而那个少年却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消逝在了他的梦想之中……<图片8>苏博文的逝去让余凤芝和彭盛华重新回想起来很多很多:爱情、友情、梦想……想起了少时的勇气和热情,也许这也会成为他们情感修复的一个契机,但到了最后,感情已经不是整部影片最重要的部分了……我们在这社会上为了生活而拼命挣扎,很多人在前进的过程中渐渐忘记了最初的梦想,也亲自忘却了自己飞行的能力!
没有心事,很少情怀,要说这是青春片,导演都要不开心了。
打出打败少女时代的广告噱头文案的,其实根本也没看过电影吧。
我揣着对青春片的憧憬走进电影院,最后收获一声叹息。
导演借余凤芝的口说:“我恨被人抛弃,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
”1975年生人,1990年上高中,1997年大学毕业。
1975年生的台湾人,念高中时在课桌上贴满刘德华的贴纸,大学毕业后毫无意外的进了企业上班,人到乏味的年纪不仅在小巨蛋撞到刘德华,还遇到初恋情人。
他们成长的社会平稳而民主。
1975年生的大陆人,恰恰是受港台通俗文化影响最深的那代人,他们十几岁时的社会经历过一次动荡,他们向往外面的世界,以为他们热爱的通俗文化起源之地,是充满着激情与自由的乐园。
他们有些人九十年代出了国再也没有回来,没出成国的那些人留在原地,讨了老婆,成了这片变幻莫测土地上的中坚力量,过着不好不坏的生活。
1975年生的香港人,念高中时被迫去憧憬自己根本描绘不出的梦想,大学毕业时正巧遇上回归。
九十年代初,他们安慰自己,说我们这座城市是会下金蛋的鹅,不会垮;其实他们是彷徨的一代,嘴上讲着打气的话,却根本不知道后来会怎样。
有条件的也移了民,抱有期待的最终留了下来。
后来,他们被也期待抛弃了。
并不是梦想无以为继,而是梦想是什么,那一场虚无缥缈的飞翔,讲出来本来就很勉强。
况且,香港不是一个让人做梦的地方。
中学校庆那天,余凤芝一脚踩进玫瑰园,玫瑰园是手工王彭盛华为了追求少女余凤芝布置的,最后她嫁了给他。
十几年后,这对中年夫妻过着逼仄乏味的生活。
梦想环游世界的余凤芝在旅行社当职员,五年没有出过远门,梦想改造香港的彭盛华开了家装修设计公司,每天讨好客户生存。
中学同学聚会,这对修成正果的青梅竹马谈笑言欢,貌合神离。
为了在这样的生活里喘气,彭盛华身体出了轨,余凤芝精神出了轨。
也就是在中学校庆那天,物理天才苏博文为了追求少女余凤芝做了架飞机,余凤芝没有坐上那架飞机,而是走进了玫瑰园。
彭盛华耗在公司不想回家的日子里,余凤芝独自在家上网搜索苏博文的消息。
故事的可笑之处在于,彭盛华的出轨对象是苏博文曾经的女友,余凤芝的出轨对象是消失了十几年的苏博文。
她想象的是,如果当初她选择的是苏博文,这样的生活会不会有改变?
仔细想一想,如果当初余凤芝选择了苏博文,结局其实好像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毕竟你当初喜欢的人,哪一个不是胸怀大志才华横溢?
唯一的情怀还是一出悲剧。
色盲苏博文一生想飞,2003年他在国外偷了架飞机,机毁人亡。
除了苏博文,还有一个人,生于9月12日,死于2003年4月1号。
这个人与苏博文一样,一生都在坚持自己。
苏博文的悲剧成就了余凤芝和彭盛华一别两宽的契机。
结尾余彭的相视一笑和狮子山下的纸飞机并不承载梦想,也生不出欢喜。
前几天我看到的一句话可以说是这个故事最好的注解:哪个成年人的生活不是千疮百孔。
如果不是毫无章法用尽全力耗完最后一口气,生活不还得在这凡尘俗世里以一种身不由己的方式继续。
苏博文是个美好的少年,有思想热爱飞行,可惜结局惨淡。也许这就是现实。
补录。
情节拖沓 狗血 校园剧无感
写影评的你们确定自己不是来搞笑的?
回忆学生时代,老公和老公的哥们一起追求自己
香港不太适合拍这类青春校园片,太狗血了,片尾曲好听。
3.5星。很久沒看過夯抗的青春片了,擱以前我肯定打四星了吧。夯抗不是一個給人做夢的地方。真正會飛的人永遠留在18嵗,今天的你就算記起那一天你也曾經會飛,在無數的明天裡,你只是一堆生銹瑣碎的零件。
比《狂舞派》好了些,但導演上的積弱也依舊存在。在香港,一個導演善良竟然也成為了罕見的品質,ending在獅子山下放飛飛機,對城市的寄語誠摯深情,願意為此多加一星
《哪一天我们会飞》:(5.0)幸亏当初没去看。不是说你扔一大段一大段的闪回就叫青春片啦好吧。
故事确实是刻意了,少年时的情感没有处理好,暧昧和朦胧都谈不上。不过白衣年代真是美好啊,回归之前,少年们面前是新世纪,唱着校歌的他们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幸福。哪一天我们才会飞?
又一部不错的文艺港产片
完爆国产爱情片,性格台词动作都可行,杨千嬅演技一百分。怀念过去总是无敌的题材,加入了一点点香港身份认同问题又不大过火,cool
有政治含义,没《我的少女时代》好看,不过手工王除了一夜情还是蛮适合结婚的,比苏博文适合
前面两个男人的爱情战争,后面其中一个理想主义地死掉了,另一个在现世安稳中先是压抑地出轨后又怀念起从前,然后女主角发现死掉的那个当年原来那么爱自己而潸然泪下,很奇怪的感情逻辑,中间脱线太多。
情绪倒是挺不错的..为什么情节这么狗血
哪一天我们会飞,就摔死了
把電影拍得這麼好,把香港拍得那麼美。讓我覺得,好像港產片還是有希望的,香港還是有希望的。
娶了苏博文当年的一生挚爱,睡了苏博文留英期间的新女友,彭盛华你真是人生赢家啊!你真是苏博文同学一生的羁绊啊!
还哪一天我们会飞?放心吧,哪一天你们都飞不起来。继续追求梦想吧,趁着你们还有机会痴人说梦。这种高举大旗与现实脱节的剧作,实在是看得让人生气。
比《寻找心中的你》好点,不如《我的少女时代》。黄修平和陈正道一样,过于求稳而让观众缺乏惊喜。其实男主依然爱着女主,只是工作原因对她有些忽略,在这样的情况下女主角就有些消极对待,不过这也符合一些女性的特点——只要你做错了事,我就永远都不会原谅你。女主角结尾走了就走了吧,又回来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