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推荐。
其实从电影的全局角度来看,剧情略有点散。
但是,形散神不散。
因为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来源于真实生活,我查了一下资料。
比如剧情里提到一位护士长没有挺过去,真实生活中和平医院护士长陈静秋是WW第一例感染SARS死亡的医护人员。
整个剧情都是围绕封院展开的,人性在那个时候的种种表现。
医护也是人,也会害怕。
没有特别煽情,就是淡淡地,象一个普通的生活片。。
演员都演得极好。
又一次见到曾敬骅,好会演,这里他演一个热爱他的工作,对待病人非常好的护士。
他一直在微笑,一直很敬业,却没曾想他是大地震的遗属,他的家人都死于大地震。
他难过的时候,会打电话回自己的家,听他妈妈录的电话应答,他还是含泪带笑。
明明长着一张偶像的脸,却这么会演戏,真是有前途。
绿豆的评分,我个人觉得我会给到8。
音乐做得也很好,值 得看看。。
2023年拍2003年的非典。
經歷過covid的人反過去看二十年前的那段日子 心情真的會很複雜 下一次個病毒來的時候我們又有誰保證還可以倖存呢?
在封閉的醫院裡,人性中的自私,恐懼被無限放大;人性中的偉大和無私同樣也被放大到極點。
當勇敢的力量感染了整個氛圍,總會有人站出來。
江國榮一出場,觀眾就覺得他是一個熱心腸,善良的司機伯伯;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善良的人也逃不過命運的殘酷。
病毒來臨之前,每一個人都在熱烈地生活,多多少少有自己的奔頭。
可是病毒把所有的未來都打破了——安泰河可能沒有機會和李欣妍去香港了;夏正也可能沒有機會出去給女兒補辦生日了;金有中可能會在醫院裡寫他人生最後一篇獨家。
夏正和安泰河隔著長長的走廊對望的那幾秒鐘,仿佛刺此刻他們的命運相通,也許第二天夏正也會住進同樣的病房。
但他們都在各自的陣地繼續救人。
也許林君陽是抱著希望選擇這樣的開放結局 即使可能每一個觀眾都覺得——他們都會死,但誰知道呢?
夏正身後的陽光那麼燦爛,也許他們都活過了非典。
感染非典的孕婦病患讓新生兒在病毒中出生,它是希望,阿長的女兒現在很安全,夏正的女兒也同樣保持著純真和希望。
導演用這些角色表明新生的一代所代表的希望的力量。
20年前的非典和現在的covid又有什麼不同,人類在被病毒打敗的同時也總有新生的出現,曾經會,未來也會。
我看到的是人性,说的是非典疫情,但是我在这部片子看到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性,是千姿百态的人心,医护人员也不是神,他们也会害怕,一直想要逃避想要回家的夏正医师,在最后为了病人也去了B棟;一直貌似无畏无惧的记者病人金在中,在得知感染源的时候,键盘上的手都在颤抖;好心的计程车司机,只为了还医生东西就被困在了医院,但却一直善良地帮助小女孩小瑜;小瑜,一个人逆着人流进入医院来找妈妈,我记住了,你的妈妈是护士长王丽芳,她一个人孤身闯到B棟去找妈妈,但是她妈妈最后却没能挺过来;A棟的护士们,因为害怕,有人倒了没第一时间救助,因为恐惧,把安泰河赶去疫情严重的B棟,自己躲在休息室罢工,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小护士婉清,封锁时不在医院,被妈妈说干脆辞职好了,但还是回来了,貌似一直在害怕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但学姐们全部罢工的时候她一直坚守在岗位上;还有非常非常非常多的人。。。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安泰河,他的梦想是无国界医生,一直非常关心病人,但是在被赶去B棟后,从一开始的害怕,到后面的习以为常,最后自己病倒了,自己测体温,自己监测心率,自己给自己注射药物,对面病人倒了还爬过去抢救病人,他一直记着他没抢救过来的护士长,最后大家在扶病人他自己从病房爬出来,真的看的我眼泪要掉下来,为什么没有人管他啊,他现在也是病人啊,或许他觉得值得吧,因为他救回了这个病人,最后一个镜头夏正和安泰河对视,两个人都在B棟,两个人都感染了,但安泰河那边是昏暗的蓝光,夏正这边是日出的阳光透进来,我不知道这是告诉我们会好吗,是曙光终会到来吗,还是结局的一个对比隐喻的镜头而已,希望他们都好。
冲着马华特意来看,本以为讲述的2020的新冠,没想到是20年前的非典,那时候医疗水平和应急措施都不比现在,可能讲述起来更加震撼。
新冠发生时我们有能参照的非典案例,能够吸取经验快速做出反应,但20年前面对肺炎病毒的快速传播,人们一开始只能通过研究患者的拍片进行判断。
作品讲述的角度还挺刁钻的,不仅有痛苦的病人还有同样为人的医护人员,大义面前他们有担当,不顾自己去救死扶伤,但同样为人,医护人员也有家人,他们也会害怕,只能说平凡岗位并不平凡!
出租车司机大哥热心帮忙却被困医院,仍在帮助他人,小小的力量也在散发光芒。
不同于内地的类似《中国医生》这样的电影中医护“伟光正”的形象,这部影片中的医生和护士更自私,但也更立体。
影片以2003年非典席卷台湾的危机为例,揭示当不可抗的病毒危机来临之初,医院内最真实的一幕幕景象。
zf一声令下,封院。
到处是惊慌混乱的人群,没有任何类似经验的医疗体系几乎崩塌。
谁是源头?
谁又是疑似?
到底谁该被送去B栋隔离,谁又有资格留在A栋这个相对来说较为安全的地方?
影片一开始对夏正夏医师的刻画是功利的、缺乏同情心的,或许是工作多年,见惯了生死,才练就这般看似冷漠的心性。
影片中他一直都是以个人利益为先的,包括他托关系想要第一批撤离医院。
但是夏正在整个过程中又呈现出了一种极为复杂的矛盾性,一边你可以说他自私,但是一边他在抢救患者时又拼尽全力。
尤其是当他得知自己极有可能感染非典后,主动留在了B栋支援,战斗到最后一刻。
不得不说,这样的夏医师才是最真实的医师,没有人天生是英勇无畏的,人性的复杂未可知,但总有一股力量推动人向善。
心妍这个角色我个人不大喜欢,感觉刻画的很失败,太正义太无畏了,感觉她和那个找妈妈的小女孩都是刻意塞进电影里的角色,缺乏真实感。
其实我最欣赏的是导演愿意去花大量的篇幅去拍人性的自私和丑陋。
绝望的医护人员因为害怕被感染而罢工,将自己关在休息室与外界隔离,完全弃病人的生命于不顾。
他们有错吗?
我认为没有错。
在绝对的灾难面前,自保是人的第一反应,有余力,才去救人。
更真实的画面恐怕无法拍摄和播出。
没有人知道那时的武汉是什么人间地狱。
不禁自问,当生命受到威胁,你是否还扛得起肩上的责任?
我不知道。
疫情的影视创作,刘德华也拍了一部,但一直没能上映,香港之前的《白色强人2》也讲述过新冠,美剧《良医》也讲述过,我都看过,都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面对疫情时候,医护人员的反应。
这次就看到了台湾的关于疫情时候的医护工作者的更为人性的一面。
影片开头是一名医生赶着下班,但是却又被护士电话召回,就在这召回一刻,细节上出租司机拿出一本杂志说广东报道有新冠的新闻,问医生是不是真的,医生没回答,随后司机自言自语的说肯定不会是真的。
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当医生回医院进行手术后,东西忘在了出租车上的时候,司机好心拿到护士台,就借个厕所,然后就出不去了,医生就回来做个手术也出不去了。
就这样没有征兆的医院被封闭了起来。
在这里影片就慢慢开始呈现出人性的细微的变化了。
夏医师为了给女儿送生日礼物,但又因为职责所在,人性的一面,左右为难的情况刻画在了这位普通医生当中,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看似夏医师冷血无情,不爱说话,不苟言笑,但在危机时刻,依然担当起了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
电影用了比较多的长镜头,追拍等镜头,力求使用最真实的镜头还原当时最真实的情况。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般医护人员是不知道医院发生什么的,就连为什么封闭,不让人出去,但人可以进来都在一开始没有任何的说明。
就因为如此,在医院里的病人等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慌。
这也说明当一件事情不对外公开,产生的就是猜测,恐慌等。
这部电影时长2个小时,在台湾地区电影被第60届金马奖提名最佳剧情片,说明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哪怕对台湾演员都不认识,但这剧情可以去了解台湾地区当时疫情的时候,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影片在20分钟以后,夏医师问记者是不是知道医院会被封闭的时候,记者说是提前一点点知道的,所以很多时候记者的消息更灵通,但记者为了独家报道,自己也牺牲了自己,把自己关在了医院。
但也说明记者没有意识到病毒的可怕性,在影片中说是新冠非典肺炎,直接简称为非典(Sars),这也符合国际上的叫法,国家上也是说Sars 2.0,Covid-19。
影片在前半小时描写剧情还是比较克制和收敛,并没有过多的去渲染被关在医院里医护,病人,家属的一些焦虑,紧张,恐慌的情绪。
反而描写的是大家还是井然有序,大家都似乎既来之,则安之。
但是影片有个小细节就是在25分钟的时候,一名护士哭泣着声音打着电话的时候,说自己也不知道,然后再切换到另外两个医护人员,开始探讨自己的病人胰腺癌第四期,不想化疗,怎么办,听到的是尊重病人的选择。
而不是强迫病人去接受治疗。
尤其是癌症晚期。
但导演又想在这里刻画出朦胧爱情的感觉。
这或许是为了铺垫接下来疫情感染的一些情感故事吧。
镜头下一秒切换到夏医师去病历部查看病历,查看是不是Sars,当他看到影像胶片的时候,看到肺部白点的时候就基本上确定了事Sars,而且还是几天前就已经发生了的事。
但导演也拍出来医院的一些行政规章制度,不是医生自己想调取病历就可以随便调取,会被直接否定,医生自己也没办法。
但导演在这里又暗示了接下来剧情会更考验人性,因为对讲机对面的护士说了句有个师妹发烧了,这就说明被传染的人可能不止一个人。
下面开始的剧情,对于防止感染的措施,都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关闭中央空调,佩戴医用口罩,体温达到38度的要主动隔离,低风险人群可以放出去,就这样的经历,都是我们真实经历过的,历历在目一样。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出租车司机的戏份那么多,但也能看出生活的普通老百姓,在关键时候的冷静,帮助孩子这些都刻画出了人心善良的一面。
护士冒死在隔离病房的剧情,护士说“没事”,夏医师假装送饭人看到这一幕,他的恐慌更加剧,此时新闻播报出“谁又来照顾他们的家人呢”?
疫情这种剧情片,导演的角度是去探讨人性,作为普通人,在遇到这种危难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情绪。
影片在50分钟后,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一起去探讨了关于癌症病人是不是需要接受继续的化疗,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的年轻人,他认为应该去接受治疗,哪怕是多活半年,一年。
但家属的儿子却认为那样更痛苦,自己也痛苦,病人自己更痛苦。
但是影片中男护士依然认为要跟亲人好好说再见,应该要好好的去积极治疗。
但对于现实而言,我就不赞同了,如果一个癌症患者已经是第四期,化疗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浪费钱,还不如用这个钱,带病人去做他还想做的事情,列一个遗愿清单,去尽力完成,这才是好好说再见最有意义的事情了。
所以影片这里的几分钟的探讨要不要治疗,我认为是不需要的,现实毕竟是现实,剧情毕竟是剧情。
你如果说第四期了,治疗的昂贵费用,都是免费的,那我是支持的。
毕竟在这个现实社会中,大部分人依然是普通人,并不能够承担起昂贵的医药费,尤其是癌症第四期,根本就无法治愈了。
另一面,夏医师和记者偷偷的再进行调查发烧源头,想找出是谁第一传播源。
在这里也看到了夏医师还不是主任,主任师姐跟他说如果愿意冒险去B栋,一天给1万台币,那么也就是一天给2200多的人民币,那我觉得也不算多。
七天后可以出去,那么如果七天后自己也被感染了,不就不可以出去了?
所以这种风险,我认为是不值得的。
看完整部电影,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说,回想起自己在疫情的时候,在封城,封小区的时候,自己参加志愿者,走在第一线,自己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去帮助人的时候,最辛苦的是我们这群义务免费的志愿者,然而享受的,躲在办公室里吃吃喝喝,谈天说地的那些居委会工作人员,让我如今更加讨厌那群人,更加尊重那些负责任,能在危难时候奋不顾身的人。
无论是医护工作者,还是志愿者,起码他们比我看到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要负责任,要认真,要有人性的多。
一场疫情,折射出的是每一个人最真实的人性,最真实的面目,平时怎么去伪装,在危难的时候,都再也伪装不了。
整部影片其实对于疫情的描述还是相当克制的,并没有展现出当年疫情的时候发生的那么多不可描述的人性。
比如说倒卖,比如说赚疫情灾难钱等等,台湾这部电影还是更侧重描写人性善良的一面,也就是说导演希望通过这部疫情的剧情电影传播善的一面。
当你看到有病人在你面前自杀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医生本能反应是救人,但也会迟疑,这就是人性,但迟疑后,依然会选择施救。
然而普通人呢?
我觉得电影这一段的探讨人性是非常的微妙的,也是带动后面剧情发展的导火线。
已经急救30分钟了,电影从夏医师跟癌症自杀的儿子说这句话,切换到了B栋也说了同样的急救30分钟了。
下一秒,李心妍去到宿舍楼骂那些逃避,躲避的医护工作人员,在这里镜头不断的切换到急救画面,似乎人性就是这样,无论是谁,无论是怎样的职业,都会有善良的,也会有自私的。
自私的会为了自己的安全躲起来,善良的会不顾危险的去救人,去帮人。
那么,如果下一次危险来到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善良的人会多起来吗?
会像电影那样有反转吗?
还是说现实世界里未来会有更多的自私的人呢?
我不知道,但是,我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善良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因为世界的好坏,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类。
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值得去看一看的,不是因为我们大家都是疫情的经历者,而是因为我们可以从电影艺术角度上去了解台湾在发生疫情的时候,他们是怎么面对,怎么做的。
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以前看到的就认为是一切,我们也要学会多看看那些,我们不曾看到的,不曾了解的一面,那样我们才能更全面的去懂这个世界,去了解人性。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电影《疫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生命和社会的深度思考。
这部电影以疫情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电影《疫起》以疫情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在疫情的冲击下,人们面临着生死的考验,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
电影中的医护人员,他们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选择了冲在最前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同时,电影中的普通人,他们也在疫情中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抗击疫情做出了贡献。
有的人选择捐款捐物,有的人选择志愿服务,有的人选择在家自我隔离,减少疫情的传播。
他们的行动,都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然而,电影《疫起》也揭示了人性的黑暗。
在疫情的冲击下,有些人选择了自私自利,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来保护自己。
他们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黑暗。
同时,电影也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在疫情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和选择,有的人选择了勇敢面对,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有的人选择了自私自利。
这些不同的反应和选择,都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电影《疫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生命和社会的深度思考。
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疫情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社会的电影。
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疫情的冲击下,人们的反应和选择,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总的来说,电影《疫起》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
它以疫情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在疫情的冲击下,人们的反应和选择,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它让我们思考人性、生命和社会的问题,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我的评价好像从来都会结合近期的心情,从不客观。
所以我从来没有赚到过书影评这部分的文案钱。
今天发了友人一张我们认识一周年的截图,他回复一起度过了“人生中的八十分之一吧”。
我下意识的引用和打字回复“希望能一起度过更多吧”。
但在想发送时候一激灵,删掉了。
觉得有些话不说出口,是不是就真的会少拿一份期待,在事情发生后是不是也会少那么一份意难平和难忘怀。
然后我关掉对话框继续看在动车上看了一半的这部电影。
我之所以能打到五星的原因是,在看完的那一刻我觉得“说出来”这件事时候意义的。
一如口罩三年后这部电影经历各种艰难后呈现在大家面前一样。
说出来这件事情很玄,我突然想起以前看到的对巫术或者倡优的一个解释,很有意思。
大概是说这些术法好像真的能和神明沟通似的。
他们靠演戏,但演到自己相信,演到别人相信,靠性命去演,演到自己以为自己在某一刻就是神。
当然,人与人不同。
有的人喜欢闷声干大事。
可是说出来有时候往往是完成事情的第一步。
就像我们会对着深夜的海大喊,在星空下高歌,在被惬意的风包裹的电瓶车后座感喟。
我们说出来,不断得说,不断的做,不断的给自己打气,不断的从中获得力量,说到我们真的相信我们能做成,到最后我们真的做成。
就像我们在悬崖边大喊完内心,然后双脚悬空的坐在好似是冬天边缘的悬崖上,坐在雪山和雪山得中间,望向深渊里的春天,等待回响。
2003年,SARS病毒重創台灣,在面對不可預期的疫情,⺠眾束手無策,唯一能夠 做的就是照顧自身安危,以免病毒擴散;而在必須正面一線病毒的醫院更是大受病毒 的影響,縱然是天災,然而如何面對是當下的一線醫護人員需要面臨的主要課題,在 災難發生的當下,人性的另一層面貌無遺展現,在正義和私利之間、接受和逃避之 間,生而為人,應該先自救還是不計一切地伸出援手,我想,這是這部電影最主要希 望探討的課題,而擅長闡述時事議題的林君陽導演也在電影當中將利益之間的損益盡 可能地透過故事和畫面進行闡述。
一、死亡,是人類必須直面的課題 不管是天災抑或人禍,死亡始終是每個人必須得正視的事實,在電影中,身為護士的安泰河所道:「死亡是一瞬間的事」,電影從其中一條故事線——林伯伯癌末卻未放棄治療一段,闡述了人生存在的價值,而電影以中立的的立場使觀眾以旁觀人的視角去闡述在生死一念之間,就算只剩下一、兩年的時間可以存活,從林伯伯的兒子看來,苟延殘喘的活著是讓患者依舊承受病痛的摧殘;而在護士安泰河的眼中,燃燒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並且和所愛的人深刻道別才是生存的最終意義;電影中將兩者的觀點放在天秤的兩端,讓觀眾自發省思。
二、 「人權」是憲法保障的條例之一,然而在和自我利益和「他人應該被保障的利益」之間的價值衝突也是本片討論的議題之一。
畫面中的護理人員不願再堅守崗位承擔風險而大罷工,在窗戶邊掛起白布條抗議政府的不合理行政手段,《疫起》除了討論生死議題,在其他層面也有兩面的敘述;一心追求成為懸壺濟世的仁醫的實習醫生李心妍以及總是想要明哲保身從此次的疫情中安全撤退的老鳥胸腔科醫師夏正,兩人之間在面對病患的態度差距在導演的鏡頭中放大,該先保護自己還是不顧一切的成為超人,「如果我們總是想到自己那那些等待我們救命的病患怎麼辦?」李心妍在診間怒吼的一段話如同暮鼓晨鐘,由於醫護人員的不足導致病人自殺後搶救不及時、在片中無人自願調度至災情最嚴重的樓棟使得人力壓力過大,疫情期間的大罷工的這些醫護人員是否是間接的殺人兇手?電影以高壓的環境和氛圍引出這項血淋淋的議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不是烏托邦,現實才是我們所應該面對的部分。
三、我們一起走過的疫情時代 相信經過了三年的疫情,觀眾對於「疫情」相關電影的主題一定更加有所共鳴,《疫起》以現實主義的犀利視角批判了在疫情發生的當下,人和人之間的相處交流和以往過去的不同。
在電影當中,並沒有過於琢磨於敘事背景,反而在人性的層面有詳 盡的刻畫。
每個人都有私心,而人性的探討是最值得被描寫關注,或許電影有些浮誇 造作,但卻是將人性的黑暗面血淋淋的展示在觀眾面前。
我們時常呼喊的「台灣最美 的風景是人」、總是倡導的「守望相助」,在疫情來臨時人和人之間的信賴卻是脆弱 的不堪一擊。
2023年疫情的結束是一場災難的終止,卻也是大社會中的新期待以及 展望。
電影以獨特的視角呈現了社會的另一個陰暗面,「救人」和「自救」的辯證、自然環境和人類的衝突。
在美術設計方面也以暗灰色的色調來呈現當時的情況和境遇。
這部電影像是一句警語——在大自然的反撲面前,人類是最脆弱不堪的。
今天刚看完,看的中途屡次暂停,屡次鼻酸流泪。
尽管全片没什么大起大落或戏剧反转,一切都是那么意料之中,却依然看得让人揪心。
好在大部分镜头的色调都尽量带点暖黄,没有让画面显得过于冰冷压抑,但运用了非常写实的镜头和大量的手持晃动镜头营造焦虑、恐慌、无助的氛围。
在医院大片背景色调为黄调的衬托下,手忙脚乱的刚好是穿着蓝绿色医疗制服的医护人员。
这种黄蓝、暖冷的双重对撞将影片的画面表达张力拉到最大。
说实话,看完《隐入尘烟》后直到今天,这段时间里没再看内核和故事都沉重的电影,因为看这种类型的电影会不断的调动我的情绪、思考,甚至记忆,而这不仅仅局限在看的那个当下,即使看完以后电影激起的涟漪依然在扩散,很难一下子就将自己从对人物的共情和故事的代入中抽身出来。
《疫起》讲述的正如其名——“疫情刚起”,它将我一下子拉回了三年前那场彻底爆发的疫情。
那时每天打开手机,眼睛、耳朵和大脑都被网络上的人间疾苦、世事无常不间断狂轰滥炸着。
突如其来的瘟疫让躯体、情绪、规矩都一下子崩坏,那些被突然告知禁止与外界接触的人仿佛一夜之间被社会和同胞所遗弃,而我自己当时也曾在家中和学校中被紧急隔离。
在那种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的时刻,我们和身边所有的人都寝食难安……不断有人哭喊,有人愤怒,有人瘫坐,有人死去。
除了有名有姓的主角们,那些无数小人物的情绪和话语在那般情景下会是你的,会是我的,也会是她或他的。
致敬所有冲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
(看来又要缓好一段时间才敢再看这样的现实电影了hh…)
疫起 (2023)7.2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林君阳 / 王柏杰 曾敬骅
没想到是非典题材,指涉的意涵就很明确了,不过制作班底很豪华,但是效果确实一般,其实人物设定都对,也看的出来是要展现这个危机底下的众生相,就是在安排上为了面面俱到反而代入感就差,情感张力也弱,不过两位男主演确实不仅颜值出众,而且演技感染力很强。
开放式的结局避免了俗套式的歌功颂德,同时也给生者留下了一丝希望,毕竟这样沉重的题材,说多错多,这样的收尾反而精明。就单单这点我就觉得都比那部《中国医生》要好得多,起码不是一味的岁月史书渲染我们抗疫有多么精明,我们的医生在领导下迎难而上,俨然造成一副神的模样。当然这不代表说当地的抗疫就很好了,这未免有些五十步笑百步。而我在这里看到的医生是多样的,病人是人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权利选择逃离,选择罢工,正如影片里夏正所说“你没有那么伟大”,如果连自己的生存都无法保证的前提下,那又何德何能要求别人迎难而上呢?当然迎难而上的医生也有,无论如何,尊重他人命运始终放在第一位。虽然不可避免造就了一些硬伤,比如出租车司机的故事可有可无,病历资料随便查阅等,但在我看来已无伤大雅。我们需要记住曾经真实发生的那些事。
站在3年后的现在看20年前那个平行时空,恐慌、封锁、猜疑、反抗,一切都那么熟悉,都像第一次发生。愿下一次,人类有学到教训。
我们这里会有罢工的医护人员吗?银幕里是慷慨救人的医生,荧屏里是笑着剔头的护士。这当然是现实,却也不仅仅是现实吧。“你能看到什么,应该是你决定的”
经过新冠以后,看非典都是小儿科了。。这个片子至少没有让出租车好人感染,也没有表示好医生死了。只用了一个日出代表希望。
不离谱,各式人性的展现,而不是一味着墨在贡献和煽情中。但也是因为太复杂,没完全hold住,有种蜻蜓点水的不痛不痒感。
拍的和中国医生比差远了,墨迹,太磨叽,看到一个小时看不下去了,看的快睡着了!一点都不惊悚!
这是对疫情最好的记录。没有宏大叙事,只不过是一个个普通人,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患者、亦或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留下来的记者、的士司机,他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时,内心的挣扎与选择。这些选择都并不简单,但所有的选择最后都会指向我们想成为的人,或者是我们期待世界会成为的样子。
写实,没有歌功颂德,没有神化人性,有的是恐惧、控诉、良心。故事虽流于表面,节奏也略显不畅,但依然是见过的较好抗疫片。
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发现和消灭细菌病毒等外来病原体,免疫细胞如T细胞通过区分细胞内不同类型的蛋白质去发现感染或疾病的存在。其中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癌细胞的变异蛋白,理应能杀死它们。然而癌症患者身上虽然存在T细胞但癌细胞仍然能不受控的生长。目前科学家对T细胞无法消灭癌细胞的解释是它们筋疲力尽了。T细胞在最初遭遇癌细胞时工作良好,但在多次遭遇之后它们失去了杀死癌细胞的能力。绝大部分患者在确诊癌症时,其免疫系统已与发育中的癌细胞发生相互作用多年。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发现T细胞遇到癌细胞后6-12小时内就出现了多种功能障碍特征,其中与炎症相关的基因活性在与癌细胞相遇的T细胞中完全丧失。科学家猜测重新激活其炎症基因活性可能有助于它恢复杀死癌细胞的能力。
微手持拍摄纪实群像戏切入疫情题材,在拍摄这种紧急突发事件时,多人物短线快速切换的紧张感,此不失为一种直击紧急事件的好手法。剧本较为单薄,人物也缺乏深度,多线多人还没来得及进一步展开就来煽情收场了,但后半程的张力极佳。群像戏的调度和多线剪辑是极好的。7.4
在这点上,大陆制度优越性倒真的会体现出来,有危险,党员先上。且不说情愿不情愿,怕不怕,是不是有经此一役日后升官发财的想法,但这种时候大陆哪个敢做逃兵?大家看在眼里,逃掉日后也没好果子吃的。虽然不民主,但医护就是医护,职责所在。虽然少了大陆的那种主旋律,多了人性和软弱的描写,但也没觉得就特别真实感人了。
好快,SARS一晃20年了。这种题材,最难的就是正常白描。
电视电影既视感,叙事平铺直叙,剪辑细碎而奇怪,聚焦2003的非典,映射2020的新冠,面对灾难如出一辙的应对困境,电影没有宏大的观感,镜头对准小人物,记者,司机,医护人员群像的各切面,结合真实新闻画面的物料记录,有惶恐不安,有人性考验,有克难精神,但都呈现碎片化的堆叠处理,每条线都有周顾和描写,但都以草草收尾的方式告“结”,没有纪录片的触目惊心和身临其境,所以情感调动薄弱,空间内故事的发散性还有局限,也就全靠配乐和煽情来撩拨,以及经历过这两场无妄之灾的观众或许更容易被共情与拿捏,想想早起核酸处处健康码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3.5。后半越来越好、前半流水账节奏过缓、砍掉半小时正合适。
护士可以继续罢工医生也可以第一批就撤离 本来就是两难的问题 不需要那么相信人性的善 安泰河才是少数
其实还可以,主要是没有过于偏向正能量,没有对没有错,没有端着,没有贬低,也没有赞美,所以蛮好的。
是在没办法给高分,这个讲故事的技术大概只适合拍广告:把一些复杂的关系强行压缩到几分钟里,墙上的枪别说想响了,连子弹都没上过。如果是03年拍2000年的sars电影这个水平我可以接受,现在已经23年了,什么东西拍不出来? 想讽刺制度又不敢,想讥讽人性脆弱但是事实如此,想歌颂善良却找了一个活雷锋,想提醒苦难却发现任何人都了解这段苦难。最后拍出了一个四不像罢了,电影的结尾更像是800字作文写了650字之后再也憋不出来只能强行结尾。 这个电影太烂了,烂到经历过疫情的人不但不会感受到共鸣,反而会希望导演去死
关于这段历史,台湾的回忆及展现似乎也不比大陆的强,但是在制作上明显有差距,拍的很认真。在叙事上有些散乱,抓不到主线重心,群像很有意思,但是群像的交叉显得比较随意,很有借鉴意义。
电影故事整体很一般,但作为非典20年,刚经过新冠,电影里似曾相识未言明表达的伤痛,会充满每个人的心里。记录所有的伤痛和牺牲,才是最大的敬意。最后结尾很仁慈,片尾曲青峰的歌寄哀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