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维夫在燃烧
תל אביב על האש,特拉维夫辣着咗(港),菜鸟新编剧(台),特拉维夫之火,Tel Aviv Boeret,Tel Aviv on Fire,Tel Aviv Al Ha'Esh
导演:萨梅赫·祖比
主演:卡伊斯·纳塞夫,卢巴纳·阿兹巴尔,Yaniv Biton,麦莎·阿德哈迪,纳迪娅·萨瓦勒哈,萨利姆·道,约塞夫·斯威德,阿莫尔·何勒赫尔,拉埃蒂茨亚·伊杜,阿什拉夫·
类型:电影地区:卢森堡,比利时,以色列,法国语言: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年份:2018
简介:巴勒斯坦電視台攝製臥底肥皂劇,連以色列婦孺都晚晚追看。編劇因情節背離革命而辭職,監製的多口侄仔助理受命執筆,頻頻借女角之口,向電視機前的舊愛示好,以色列檢查站軍官則企圖恃權影響劇情發展,以便在追看的嬌妻面前自吹自擂。助理即使槍抵腦殼,都不肯接受軍官要求的大團圓結局。抗爭,必須繼續!影展新秀蘇亞比巧妙調侃以巴關係,..详细 >
哈哈哈
终于在地平线看上了一部傻乐的片子,非常好笑,捧花藏炸弹那段简直了……将巴以冲突讲得如此戏谑也是难得,不过冲突解决都比较偷懒随意(尤其感情戏),不太经得起细想。
还是挺有想法的,就是拍摄技术和器材应该是受金融限制吧,女主好美
不知怎么的,感觉很无聊,又很讽刺。
必须五星,个人成长、政治、爱情、戏中戏等元素一应俱全。"The sign that two people are in love is that they listen to each other".
笑中带泪,很少能够将苦难拍成喜剧吧。中东片中,常见的只有伊朗的讲述战争痛苦,和封闭带来的痛苦,但是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关系为背景的电影还是极少的,而且能够拍成这个样子,在喜剧中体现冲突,在冲突中体现痛苦的,不容易。。。
都是语言老师面对军官“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询问时说的“你希望怎样的结局”让人受益匪浅面对不会回答的问题,就先反问试探一下别人的口风想起之前也看过一个说话技巧,用反问套出对方的话。非主流的文化输出较弱国家,我们能了解到的渠道也只有少的可怜的一些允许拍摄、允许流传的电影,这倒是给予了很多新的视角,上面的人和媒体宣扬的和实际民众的日常生活未必就一样,毕竟生活是自己的。电影最后的检查站军官新角色也让人会心一笑,菜鸟新编剧的符合实际的情节把原来的婚礼死胡同带到了新的方向。
巴以题材居然能拍成喜剧
烂片
lost in translation x 巴顿芬克
情节简单却又显得很复杂。没想到如此小的故事格局居然能玩出这么耐人寻味的空间。本来只是一个台词编剧的男主偶然机会晋升编剧,他参与的这部剧在阿以地区都广为追捧,他频频借剧里的对白给自己心爱的姑娘示爱,每天往返巴以边境的他又受到以色列检察官的敦促,检察官试图左右剧情走向,让它的结尾以大团圆收场……如果熟悉巴以冲突和的人,很多地方难免会会心一笑。
片子不长,容量倒是挺大,拍进去了不少东西。戏中戏,两个故事塑造的都不错。
剧情真的不错,把政治宗教纷争用浪漫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个影中剧还让人挺想看的。
开始没看进去,后来有点儿意思。
以爱之名,行权之实。笑中带泪,很少有把苦难片拍成喜剧片的吧。我很喜欢这样的剧情!
惭愧竟然是第一部巴勒斯坦电影。构思有趣的戏中戏设定,关于巴勒斯坦编剧一面面对国内舆论,一面在以色列军官的威胁下构造了一个新的民族隐喻。其中许多小细节能帮助更生动地了解两国的状况,比如在巴勒斯坦电视剧里会尽量避免提二战大屠杀,不然会被人指责流露支持犹太的倾向,比如反犹太复国主义电视剧也会在以色列观众群里很流行,而且不被看作是“敌方”文化洗脑
哈哈哈,黑色幽默也不忘讽刺下美剧没完没了呀,“去没有军事武装的地方。”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2niu(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643554/导演说他本意并不是讲政治:他说拍这个电影对于他来说是个personal experience —— 非常个人的体验,他想体验的是在桎梏、审查、束缚的环境下,个体的创造力能去到哪里。原来他拍这个电影是做了一件和萨拉姆做的同样一件事情。
比较工整的喜剧片,通过一个编剧的视角,用电视剧拍摄轶事来反映巴以关系。但在核心议题上挖掘不够,也或许导演并不想让影片过于政治化。人物关系的演进和叙事结构都很常规,好在较为流畅。
戴着镣铐跳舞才诞生了这样好的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