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单口相声演员(像黄西那样说脱口秀相声的),一个Uber司机,文化差异,家庭关系,两性关系,真实故事改编,标出了很多关键词。
假期,看了这部暖心又扎心的故事片。
要不是“硅谷”里面的Dinesh,可能不会看这部电影。
看的时候,也多少会有些出戏。
不过,这的确是部不错的片子,因为牵涉到太多矛盾的事情,也是戏剧的重要因素。
中规中矩,然而真实的故事Kumail跟Emily给出了化解戏剧矛盾的方案,虽然影片不及“喜宴”那样的深度,但是一样却调和了最核心的问题,家庭问题,两性关系,事业与生活。
关于这一切,需要顺其自然,也需要主动地去互动(跟人互动,跟生活互动)。
关于自由,关于文化差异,关于梦想...USA给他们一个很好的环境来去解析它,看吧,包容是多么的重要!
要不然怎么解决冲突。
很幸运地,我也很乐意去了解这个多元的世界。
在大制作商业化轰炸影院的今天,依然有人愿意着手拍这样接地气的小成本电影,是一件多么值得影迷庆祝的事情。
这部在今年一月圣丹斯电影节上亮相的独立影片,用短小精悍的体量,展示出一副时下多元文化催生出的独特景象,也呈现着东西方文化摩擦,进而迸发出的一种奇妙观感。
整部电影有着轻松愉悦的氛围,鲜活生动的人物,还有意味深长的主旨,让观众看罢久久回味,会心一笑。
电影探讨的这也许是一场难以治愈的“大病”电影的男主人公Kumail是一位巴基斯坦裔的喜剧脱口秀演员,他从小就跟随父母移民来到美国生活。
在一次演出后,他结识了一位美国女孩Emily,两人在你来我往数次交集中确立了恋人关系。
然而,这份关系经历着远比想象中要多得多的考验。
Kumail家里传统穆斯林观念自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当Emily因为肺部感染细菌后昏迷住院时,事情变的更加复杂,Kumail既着急于Emily的病情,又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去面对Emily父母这样一对典型的白人夫妻。
电影的戏剧矛盾就这样展开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即是本片的男主演Kumail Nanjiani,很多人知道他应该是这几年很火的那部美剧《硅谷》。
而《大病》这部电影的故事是根据他和自己妻子的真实经历改编,他自己以少数族裔的身份以及这份独特经历,给这部影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渥细节保障,也就使这部电影看起来格外自然流畅。
两位主角的表演生动自然,让人信服由于Kumail本身就是喜剧脱口秀演员,所以全片的笑点接连不断,整片的风格格外轻松诙谐。
但这份轻松的背后,其实更多的是在探讨东西方民族价值观上的诸多不同与共性。
虽说Kumail是巴基斯坦裔,但从小就在美国成长的他,不但接受的是西方教育,而且生活中接触的人多为白人,除了每次回家与家里人聚餐,他的生活基本上是一派西人的方式,他甚至连穆斯林每天的朝拜都已经放弃,放到华人世界,这样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ABC。
正是Kumail这样角色的定位,让他在整部电影里起到了纽带的作用:他既要接受自己父母传统的文化思想与行为方式,又要与找到让女友及女友爸妈习惯的方式,从而接受自己。
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妙义所在,两个家庭的背景、文化、以及三观虽有诸多差异,但在面对家庭的时候,Kumail会因为不能失去父母的爱而与女主争吵,女主的爸妈会为了给女儿治病而手忙脚乱。
由此可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就算有再多不同,面对“爱”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天下父母对儿女的爱从来都是一样的电影后半段,Kumail与自己爸妈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吵。
其间反映出的,是当代移民,特别是东方移民家庭的诸多通病。
Kumail的父母和大多中国父母一样,有一套固有的思维方式,他们强迫自己的孩子相亲,并希望儿子跟自己族裔的女人结婚,他们还希望自己的儿子做诸如律师这样“体面”的工作。
但Kumail此刻喊出了那个困惑自己(或代表移民二代)许久的问题,这也似乎是很多移民家庭都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要带我来美国?
” 没错,Kumail的爸妈事事都一成不变的保持着巴基斯坦相对保守的做法,他们忽视了自己的儿子自小就是在西方的开放式文化里成长的事实。
这也就造成了Kumail在面对自己父母与自己生活时,总是要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个矛盾,在他看来,既然要一成不变的遵循巴基斯坦的一切,为什么要移民来美国呢?
我不禁想到自己在北美生活多年,最常听到的中国上一代移民说到自己移民的理由:我是为了孩子。
可就我自己见识到的移民二代,他们很多人并没有与父母关系十分融洽,甚至有一些并非认同自己华人的身份,他们更多时候是秉持着西方世界个人主义价值观来处理事情,父辈们所谓的那个“为了孩子”的理由,换来的似乎是牺牲自己与孩子的互相了解与沟通。
这部电影,就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反映了这个事实。
就像电影的名字“大病”,我想这其中的“病”并非单指女主角肺部的感染,它同时也是不同族裔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阻碍。
更多的,这场“大病”似乎是在暗指移民家庭中父辈与子辈在认知上的极大不同与冲突。
东方家庭对于孩子的要求,总是惊人的相似这部电影用最简单的叙事结构,在两个小时的时长里,描绘了一副移民国度里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故事里的人物间虽有冲突,但每个人都善良可爱,鲜活生动。
影片层出不穷的笑料,让本应该更强烈的画面,拍出了一翻清新脱俗之势。
电影的最后,男主在纽约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当某晚他在台上讲段子的时候,台下传来女主的欢呼,这个欢呼与两人第一次相遇时的场景一模一样,于是男主决定开一个与第一次相遇时同样的玩笑,两人仿佛回到了最初。
这时两人脸上露出的笑容,不再是相识伊始的生涩,而是久别重逢后的灿烂。
至此,观众也会被这一路暖心到底的情节感动,让人忍不住红着眼眶,跟着主角浅浅一笑。
这部电影观影过程中从五星变为四星变为三星,依靠结尾的五分钟又上升为四星,其中有一星是给现实中的happy ending。
You up. Period. Send.
看见男主和女主妈妈边吃pizza,边往嘴里挤奶油的画面,突然就让我想起在美国的时候,那次我那么那么难过那么那么饿,就从冰箱里拿出本来是想做cupcake的奶油,往嘴里灌,边灌边哭,最后抱着浴缸呕吐。
就像《鬼魅浮生》里的女主太悲伤,一次吃了一盘pie的样子。
男主送给女主的长颈鹿气球好萌好萌。
仅仅是因为这是礼品店里最大的东西。
关于长颈鹿Highballs on me的笑话(长颈鹿走进酒吧,对酒保说,highballs on me。
笑点是,highballs是一款酒,但由长颈鹿说出来,好像是在让别人打他的高高的balls。。。
)。
女主爸爸给男主的忠告真是一言难尽。
当真深爱一个人,唯一爱一个人,也会不确定吗?
男主在医院时说的话,很丧很伤很真心。
“如果你想走,你可以走。
不过如果你决定留下来,那就再好不过了。
”这是我们在面对不可控之事时,最虔诚最谦卑最口是心非的态度吧。
其实想说的是,留下来吧,为了我。
临尾,女主爸爸说她自己剥开一个clementine橘子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在美国和Danny辩论,我说橘子和橙子真的是totally different,他说一样啊,都是orange。
在法国的时候,大家就认为两样东西确实不一样。
我想这个可能是我更喜欢法国的原因吧哈哈哈。
还因为每次我在法国超市买clementine的时候,都会想起clement。
他像clementine一样Q。
我到现在还能想起我在法国的公寓里,晚上9点多,剥clementine橘子时,空气中弥漫的香甜,和阳台地砖上,反射出的霞光。
像《亲爱的甜橙树》的封面那般的温暖。
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再,一起不在了。
男主说的那个关于要给孩子起名void的笑话。
今天就在douban上看到一个叫void的人回答了我《鬼魅浮生》一个巨重要的问题。
哈哈哈哈所以这个void真是笑死我了。
一部电影让人想起很多,就像big sick让男女主想起很多。
我们也许都差一个契机,遇到一些决定。
还有一个惊人发现,就是我觉得男主好像宋承宪啊!
"故事讲述艾米丽罹患疑难病症后,如何与丈夫携手面对变故的故事"--lol 什么时候这个豆瓣剧情简介能错到这么离谱。。。
这是一部有关一个巴基斯坦移民(Kumail Nanjiani, 饰演自己,走红于Silicon Valley) 来到美国后,与一名美国白人女子相识相恋(好吧,hookup scene),但受到传统穆斯林家庭的重重阻挠,被迫与无数适龄穆斯林女相亲。
在他与她的爱情在文化、种族等重重冲突下再无可能时,这名女子恰逢其时地病倒了,阴差阳错下,他成了那个签署气管插管同意书的人。
进而她的父母从北卡来到芝加哥照顾她,在她插管昏迷的8日内,他与她的父母“耳鬓厮磨、日渐生情”,从对立的双方逐渐演变为共同为女儿奋斗的“战友”(此处乃是华彩篇章,曾在九十年代情景喜剧Everybody loves Raymond中担纲的Ray Romano以及奥斯卡获奖女演员Holly Hunter扮演父母,十分出彩)。
然而女儿病愈清醒后仍然拒绝与他重归于好,于是Kumail跟随好友前往纽约开创他新的stand-up comedy事业。。。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驱车到位于Westchest的Jacob Burns Films Center观看 (因为院线铺得不够开,在我小Stamford没排期),果不其然,Westerchester这个Town啊,坐在影院里只有我和我男友是colored people, 所有其他都是至少年逾五十的白发苍苍的白种人。
影院逼格很高,不像其他影院之前放些动作片的trailer, 这里大抵是文艺片和记录片的天下。
2017.08.29這部電影有點像是TALK SHOW風格,劇情沒有什麼特別,主要是演員和編劇的台詞功力..有些梗是滿好笑的,不過感覺編劇太用力了,每句話都想故意製造笑點,就會讓觀眾有點連續性的疲累。
可能是因為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所以在塑造男主角是巴基斯坦人的部分沒有強烈的戲劇性效果,有點平淡,其實可以再有趣誇張一點的。
看完電影最後才知道,原來男主角庫梅爾就是真實事件的男生,他真的在演自己,好吧...而且他還真的是脫口秀演員,難怪這電影每一句台詞都像是在看脫口秀,如果不習慣看脫口秀的人可能會笑不出來,因為這是外國式幽默,當下在看電影時,我發現有些好笑的台詞全場並沒有一起笑出聲音,甚至只有我自己在那邊哈哈大笑,我大聲笑完甚至有點尷尬,哈哈(為什麼只有我在笑啦)這部電影推薦給平常喜歡接觸脫口秀的人喔,其實編劇算是很用心良苦,要寫出那麼多有笑點的台詞。
如果平常是個講話很嚴肅的人,我覺得也可以看看裡面的台詞學一下人家怎麼發揮幽默,怎麼用嚴肅的表情講出會讓人會心一笑的話,其實放在日常生活這還滿讓人喜歡的,幽默的男生總是比較能討女孩子歡心的!像是男主角他就真的追到人家美國妹子啦還結婚囉!
【上圖】就是真實故事版的庫梅爾(男主角)與他真正的老婆艾蜜莉
好漂亮,好有氣質呀,而且我覺得比電影上女演員來的更搭配!!果然是真實夫妻檔那個感覺還是有差XD
【上圖】對比一下劇中女主角柔依(最右邊的),中間兩個則是真實夫妻檔。
很好,剛才在找相關圖片的時候,發現原來這部電影的編劇就是真實故事中的庫梅爾和艾蜜莉啦XDDD恍然大悟耶如果是真的愛蜜莉也去演就好了QQ以上,謝謝大家點閱
怀着对喜剧的期待,看了20分钟,却一个笑点都没看到,“这是哪门子的喜剧?
”男主的人生观也让我有点气愤,既然知道父母对婚姻的执念,明白自己跟非巴基斯坦女孩永远不会有好结果,却还要一边用那“你的名字用乌尔都语写出来是这样式的”伎俩跟女孩们调情,一边逢迎父母参加一轮又一轮相亲,浪费所有人的时间。
为什么不能勇敢点,跟父母好好谈谈。
看到Emily发现了男主收集的相亲女孩相片,两人大吵一架分手时,我对男主无比气愤,准备弃剧了。
结果,随着女主生病,她父母到来,妈妈在脱口秀上跟一个白人种族主义者大吵了一顿,戏剧张力起来了,我觉得渐入佳境。
女友病入膏肓、父母步步逼婚、他们甚至不知道儿子5年没有做礼拜了……内心无比焦灼,却还要参加脱口秀大赛,站在台上把大家逗乐。
生活太艰难了。
这是一个关于两代人价值观碰撞的故事。
母亲说:“为了把你带到美国,我们吃了多少苦,你知道吗?
我已经15年没见过我妈妈了,你爸爸50岁了还得再读一次研究生,跟一帮20多岁的小孩同学。
而你就是这样回报我们的吗?
你考不上法学院,这没关系。
你一定要玩脱口秀,让我们整个家族蒙羞,我也认了。
我现在对你只有最后的一点要求,那就是,好好做个穆斯林,娶一个巴基斯坦姑娘回来。
”可是,妈妈,您这最后一点要求恰恰是我不能满足的啊。
挺喜欢这种自然流畅接地气的小品。
应该说,《大病》探讨的是亲情爱情以及个体的主题,文化和传统的冲突不过是背景。
把文化与传统的冲突当成主题去分析,就类似于把”It was a tragedy,We lost 19 of our best guys“当成Kumail对911的真实主张一样,无趣呆板得有点低智。
有些片段是很有意思的,Kumail与Emily约定永远分开,Emily刚推门进去Kumail就掏出手机拨了Emily的号码,那种情爱世界里的小作小反复,简洁流畅而带着点会心的自然而然,不尴尬不做作。
就这种细节的捕捉、加工和还原上,甩很多导演N条街。
我始终觉得,情感戏的底线应该是看得不尴尬。
随便拿两个片子对比,《十万个冷笑话2》中小金刚与小青的几段戏,《大鱼海棠》中的一些片段,看得都让人很痛苦,原因很简单,造作而幼稚,感觉像是上世纪琼瑶小说读多了的初中生臆想中的爱情。
Emily的父母要给Emily转院,Kumail忧心忡忡地在台下等待上台,这时Emily的父亲打来电话,说感染已经到了心脏,最终决定不转院。
Kumail上台开口秀起了个头,最终还是难以抑制痛苦地崩溃了:”It's just really hard to do stand-up comedy when your girlfrend is in a coma",从快餐店点餐时的咆哮,到与同事的交流,到台下接电话,到最终上台的崩溃,这一连串的叙述,起伏有致,克制而隐忍,节奏和尺度的把握恰到好处。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男主的演技有什么不妥或者需要提升的地方,无论哪一方面。
似乎在很多人看来,没有煽情的BGM,没有哀哀欲绝以泪洗面的桥段,没有病榻前深情款款的告白,没有痛哭流涕的挽留和追悔就显得Kumail并不喜欢Emily,恕我直言,你们怕不是对爱情有什么误解吧?
《大病》对情感细节的捕捉、铺垫、还原以及取舍是相当高明的,两个小时的片长,家庭、工作、文化传统,亲人、同事、恋人,全都清楚明了。
片子把大量的片长放在家庭与文化的背景上,温馨的亲情在矛盾中似乎岌岌可危,却终于妥协,个体的自由、爱情、亲情最终相互谅解,所谓传统,终究不过是各种情感的背景板,让你从中看到自己,看到别人。
(芷宁写于2017年10月2日) 像《大病(The Big Sick)》这类乐观温馨的小格局影片,依旧能给观众带来舒适的观影感受,当然也有小小的惊喜。
这小小的惊喜在于它对老生常谈的沉重话题,能以一种大智若愚、举重若轻的方式呈现,且,虽然走了偏轻巧亲切的路子,但也非完全避重就轻,它以典型的人物和事件,展现出了现如今多元文化汇集所产生的必然问题,并以点及面地呈现了东西方文化、习俗、观念的差异、碰撞、摩擦和冲突,更难得的是,基调始终温和诙谐,从而令影片产生了一种可意会的美妙感。
影片取材自真实故事,该片的两个编剧艾米丽·V·戈登 和库梅尔·南贾尼就是这个故事的原型。
库梅尔·南贾尼是一位在美利坚长大的巴基斯坦裔青年,个性乐天幽默、热爱自由的他却因身跨两种文化,仿若生来就要处在风口浪尖上一般,于是,他“从青春期就开始反抗有着1400年历史的传统文化”。
库梅尔的父母是非常传统的巴基斯坦人,虽生活在美国,家中的一切却依旧严格地保持着巴基斯坦的传统,包括要求儿子必须和巴基斯坦裔姑娘相亲结婚。
这对一个在美国受教育长大、还致力于做脱口秀演员的人而言,是难以忍受的,然而本着既要尊重父母,又要保持自我的遵旨,库梅尔不可避免地深陷到所谓的两难境地。
整部影片的节奏非常慵懒舒缓,不疾不徐间遍布着有趣的俏皮话,令影片始终浸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即便关乎两种文化冲突、关乎生命安危,影片都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轻松又技巧地呈现,且片中的俏皮话既符合人物的职业诉求定位,又调节了影片气氛,令这部时长两小时的影片不显冗长拖沓。
“我父母心中有一个排名,医生,工程师,律师,省略上百个职业,恐怖分子,最后才是喜剧演员。
” 事实上,库梅尔的择业也带着两难处境,他致力于幽默表演,而父母希望他当律师,就像摩西奶奶所言的:“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
”比之毫无兴趣的法律,脱口秀才是库梅尔最愿意做的那件事,于是,他话语中的自嘲自黑带着点无奈,也反映着典型的东方移民父母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欲求,甚至彰显了东方式移民家庭的通病。
库梅尔和艾米丽,一个巴基斯坦裔青年,一个美国白人姑娘,两人互看顺眼,情投意合,打算发展一段靠谱关系,然而横在两人之间的鸿沟仿佛一个不定时炸弹,这个鸿沟在美国姑娘来看似乎有些不可理喻——库梅尔被父母安排相亲,必须依照巴基斯坦的传统习俗结婚。
影片在开始不久就交代了库梅尔的一个表哥因娶了白人姑娘而被整个家族“隔离”、“抛弃”的事实,这令“库艾恋”从伊始就蒙着层阴云。
艾米丽突发的一场大病,看上去是天降横祸,但这又似乎是令有情人可续缘的契机,一切全赖当事人的内心所思和行为举止。
这一场大病,发生在艾米丽的身体上,也迸发于库梅尔的头脑中,在和艾米丽的父母共同看护艾米丽的过程中,库梅尔意识到自己曾经的“骑墙行为”有多卑劣,同样是摩西奶奶说的:“内心的挣扎,到选定结果的那刻,都会变成坚定。
”意志坚定了的库梅尔终于和父母摊牌,虽然这直接导致了他被逐出家庭…… 库梅尔的父母代表着一类非常典型的自相矛盾的移民,他们试图在美国过着故乡的生活,试图迫使子一代按照自己的模式生活,殊不知,环境变了,人心变了,在美长大的孩子思维模式早已不同,于是库梅尔发出了困惑的质问——“如果你们不想让我过上美国的生活,那为什么要带我移民到这里。
为什么明明生活在美国,却假装自己还在巴基斯坦?
”这几句质问也非常具有典型性,估计很多移民家庭里都出现过类似的对白。
在艾米丽昏迷期间,库梅尔简直堪比“24孝男友”,那些以为艾米丽的苏醒就会happy ending的观众,大概忘记了艾米丽并不知库梅尔所经历的“心脑治疗”,在她眼里,库梅尔还是那个践踏了她情感的混蛋,于是,醒来的艾米丽对库梅尔非常敌视,甚至挥出一记耳光。
真正的和解,需要双方的认知达到差不多同一水平,又或者是即便达不到也会理解的状态,所幸,艾米丽终于认知并理解。
莫里斯·梅特林克说:“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始终没有找到近在咫尺的幸福。
”大概因内心戏太多,纠结过多,太过以自我为重心,又缺乏推进一步的契机,兜兜转转,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杂志约稿)
男主的演技真的很糟。
看不出他对女主的爱,也看不出女主病的时候他的悲伤,也看不出在纽约他看到女主的惊喜…强忍着看下去的原因是这个故事。
一对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情侣遭到别人反对和自己质疑,最后又重新走到一起的故事。
是根据男主这个演员的真实故事改编。
真实的女主比电影里的更漂亮更有魅力。
男主的演技真的太糟了。
但是这个故事真的很棒,不知道是被女主的父母打动,还是被男主的父母打动,或者是男女主的勇气,这毕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爱情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不分一切。
真好啊!
一部好的电影开头10分钟太重要了[傲慢]在这泛娱乐、影讯大爆炸的时代如果不能在片头就让观众产生兴趣继续观看的话,那么一部好片子很可能就这样石沉大海了[白眼]大病也是一样片头用的是一段搞笑脱口秀立刻让观众对这部定位为轻松爱情喜剧的电影充满信心,后续再加上跌宕起伏有趣的剧情带着观众一路到结局,然后才发现居然是部based on true而且还是男主自编自演[发呆]再加上只是用一段爱情故事就侧面反应了种族歧视,反恐主义及穆斯林文化等多个社会问题,这些组合在一起实在太符合学院的胃口,相信应该会是今年奥斯卡提名级影片[强]
小格局片却很有力量,stand-up背景下笑点不断,这种能让人感同身受的文化冲突非常加分。时隔16年,也只有在现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有人敢在大银幕上开911的玩笑了。Kumail表演稍弱,Emily的父母非常抢戏,吵架那段写的很棒。
温馨的美式小品,用一种轻松戏谑的方式呈现不同种族联姻这一千古难题,同时很聪明的避开了敏感地带。如果说好莱坞近年对“黑&白”题材的执念已经司空见惯不足为奇,那么Amazon这一剑走偏锋式的投资实在太有先见之明了,另外基于真实改编也非常加分。估计《硅谷》下一季要给Dinesh加戏噜。
剧本到底要说啥?重心是啥?这么松散的不走心的内容与下线的颜值,你们爱看的是什么?
其实很多时候,我不认为一些事情能够改变一些事情
某种变奏的套路。2.5
其实没啥意思的 但是适合打法时间啦 挺搞笑的 恋爱民族斗争剧 从以前的 什么公主爱上侍卫到如今 不同背景 文化 宗教的人相爱 世界真的很大呀
I laughed and I cried. What more could you ask for?
单口喜剧题材,受阻爱情关系模型。以事业线作为B故事,双线并置推动,也成为主题「坚持独立人格」的另一重唱和。成长关键幕次女主角全程不在场,通过与其父母的互动完成剧情推动。
故事流畅到飞起 台词写的好棒 推荐
一场大病,面对自我,正视现实,进行补救,北上重来,爱情继续。还是典型的纽约风格,不过加了点穆斯林梗 PS.想起了《平淡无奇的孩子》 7.0
半夜不敢在男朋友家制作“小蛋糕”的梗真是好好笑!影片难得的是把悲伤和纠结的事叙述得那么温馨明亮,Emily的爸妈太有戏了
最近不适合看这种慵懒节奏的爱情小品,毫无欣赏欲望。
人人都爱雷蒙德的雷蒙德哈,好久不见!声音很容易辨认,虽然胡子长得有点认不出来。很多地方说不通,例如理论上Kumil是以为Emily要死了的,谁跟他说的不会死?他怎么突然就知道了?演员和情节也有点牵强,结尾还可以,没想到。
为啥我觉得不好看
优秀的剧作,生活化且真诚,有点无敌艾伦的讽刺类段子的影子。算是对文化冲突议题的积极向剖析。
无聊到吐血
男主的半自传体爱情小品,由和白人妻子相识相恋到结合的波折过程,引发了不同种族文化、不同家庭背景教育下的讨论与碰撞,掺杂着个人的梦想,极其具有私人情感,因此它传递出来的一切情感也显得那么真实动人。
2018089 一星平庸
爱情不容易,所以才显得伟大。虽然换上民族差异,患病,反转等包装,但由于台词和包袱抖得很机灵,所以很流畅
琐碎不堪,除了女主病情加重的时候男主的表演令人略感伤,其他都只是矫情爱情片,披上了种族外衣也没有增色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