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xinlove.com/2009/10/dead-mans-shoes/《Dead Man’s Shoes[死人的鞋子]》by @xinl.ve 091023没有最后的十分钟,《Dead Man’s Shoes[死人的鞋子]》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复仇故事。
没有最后二十分钟,《Dead Man’s Shoes》干脆就是一个烂片了。
不过电影本来也才80分钟多一点,再砍掉部分,还能不能被视为一部正常的电影就不好说了。
自然,这些又是自己在胡说八道了,一部完整的电影怎么能想割就割,不管观众看得懂看不懂。
以上的牢骚,主要是因为电影的前半部分太过平淡,太让人摸不着头脑。
真实的记录又不像,定为血腥暴力的恐怖片又不够,大部分时间就是一群英国混混们在浪费青春、搞七搞八,然后被一个莫名的路人挨个地干掉。
《Dead Man’s Shoes》的走红莫名其妙,可能的解释是英国佬的青春荒唐的不得了,所以对剧中人的生活产生了同感,从而认可电影。
成长背景的差异导致无法理解电影的大部分场景,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倒数二十分钟时,基本完整交代了路人杀人的原因:兄弟情深的哥哥,在退伍后,找到了那些侮辱、并害死他弟弟的混混们,实施了复仇。
最后十分钟,则用一个较为反常的安排,完成了哥哥Richard的全部复仇—-他让自己死在了最后一个混混手中,地点是弟弟被害死的教堂一隅。
杀人偿命,Richard已经杀了四人,他肯定也难逃一死。
既然不得不死,那让他死于流氓之手,从而让流氓去接受法律的惩罚,也算完成了复仇。
悲剧的结束和教堂的所在,让“God will forgive them”变成了一句无言。
镜头下的英国小镇在绿色的原野中,非常宁静、清新,电影的插曲也很悠然,一切都对比着冷漠的杀戮和仇恨。
记下一笔:饰演Richard的Paddy Considine也是本片的编剧,本片In memory of Martin Joseph Considine。
Dead.Mans.Shoes.2004.720p.BluRay.x264-CiNEFiLE
很棒!
这么说已经很老土了。
可我贫乏的词汇中挑来挑去还是他!
我不能苛求多数人和我一样认同这部片子,这部来自原来的一个街头混混自编自导自演的片子,这部洋溢着兄弟情仇的片子,这部描述着毒品、戏虐、死亡、仇杀、胆怯、羞涩、自我救赎.....的片子,没有谁是该死的,没有谁是无辜的,你我也不是!
这片子看得我很费劲:首先是没有一个好的中文字幕,英文的也没有,然后就纯靠猜他们的英国某地方言和故事的逻辑。
看到最后我才整明白,弟弟早就死了,是不堪戏弄上吊的。
前面兄弟俩一起乡间走着,对着话一问一答的都是哥哥的幻想,或者一人一鬼,像我们中国鬼故事的情节,让人有些心跳加速。
哥哥有一双非常温柔坦诚的眼睛,和那几个混混讲话的时候,语气平淡从容,哪怕下一秒就要致人于死地。
有一种知识分子才有的坦荡,他不急不躁,反正计划早就安排好了,只是按部就班的执行而已。
他也不是什么嗜血狂人,只是为了弟弟的委屈出气,气出完了也就完了。
不该杀死的人,让他杀死自己。
因为他自己也活得够了,无聊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到导演刻意表达出来的那种无聊,美好但是无聊的英国乡村生活。
绝对湿润的绿色、被废弃的教堂、单调落后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所以才有混混们的胡闹,看看那几个家伙的年龄组成,老中青三结合啊。
他们贩毒只是个形式,为自己挣点儿小钱、惨淡活着而已。
捉弄弱智小孩只是让自己的生活多点儿乐趣罢了。
当哥哥的活得也很没什么乐趣的,为了给屈死的弟弟报仇只是个借口,杀人本身的刺激让他的日子有延续下去的可能,也就延续那么几天:四天?
五天?
我没有去过英国,但是多少知道一些他们现在的场景和状况,了不起的过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怎么往前走谁也不知道,谁也没信心。
中下层的人们只是用各种方式对抗孤寂而已。
他们的想法又简单又朴素,没有我们中国人那么chicken hearted。
我们有麻将啊。
我们还有把简单的事儿扯复杂了的本事啊。
我们最怕安静,是吧?
所以总的来说,这部片子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儿。
如果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看得郁闷,那就对了。
无聊情绪是怎么生成的,有客观也有主观原因,我没能力解释清楚,但是像该影片说的,它就在那儿,在那个绿油油的村子里。
最后那个被迫杀了哥哥而活下来的家伙,他倒是有理由存在下去:他有完整的家庭,有稳定的收入(看看他的车),他不至于孤寂无聊,也不会再回到那种浑浑噩噩的游戏里面去。
所以他得活下去,为了他的孩子。
也许他会教育好他们,以后不要当混混,用健康的方式对抗孤寂。
不想说这是个整个故事的亮点,只是一个事实。
恶棍里总是一个带头的坏到彻底阴狠毒辣的角色,和一帮被他的“恶”催发出牛哄哄的激情的小混蛋们来实施各种坏点子,别忘了还有个只是害怕被排挤的半吊子混混,那一丝隐恻之心如果被他一时抛下,便有可能会酿成惨剧。
等到复仇的monster来算账时,看上去,这只假绵羊是捡回了一条小命,但他满手凝结着所有审判的鲜血,恐怕下辈子也别想洗干净了。
所谓记忆,个中最难以释怀的是被施之虐,最无法放下的自作之孽。
正如同片头的“上帝会原谅他们,耶稣会原谅他们。
但我不能。
”配乐很赞,特别是那几个喝了过量毒品兑的水神志不清的时候。
阴测测的复仇小能手什么的最喜欢了,哈哈
一部成功的電影,要在前十分鐘吸引觀眾,要在後十分鐘震撼觀眾。
《死人的鞋子》做到了。
前十分鐘,那旖旎的田園風光,那感傷的鄉村音樂,勾攝了我的心魄。
後十分鐘,那果敢的復仇,那殷紅的血跡,震顫著我的靈魂。
世間但凡由人引發的悲劇,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某一個人的良心在某一刻是醒著的。
沒錯,良心是一個貪睡的孩子,且它是越嘈雜越易入眠。
而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充滿喧嘩與騷動的世界。
所以,如果我們的頭腦不是清醒的,我們的良心就是酣睡的。
如果在這個悲劇剛發生的時候,其中的某一個人的良心是清醒的,厲聲制止這種暴行,或許,他們的雙手不會沾滿鮮血,他們的靈魂不會出賣給撒旦。
可是,我們的周圍,我們自身,太喧鬧了,我們又是那麽容易的隨波逐流,我們的良知怎能不隨隨便便就入睡呢?
於是,悲劇接踵而至。
於是,罪孽不可救贖。
影片的开头,穿着破军装的退役的哥哥在前面走,智障的弟弟远远跟在后面。
其实我一下子就猜到这部电影的结构——弟弟其实早就死了,兄弟相依为命的场景只是神经有些错乱的哥哥臆想出来的。
这反倒说明剧情没有做作地刻意隐藏。
哥哥为枉死的弟弟疯狂复仇,杀死所有迫害者,最后选择让一个有1/2罪过的人了结自己的生命,死在弟弟死去的地方。
酷爱在电影里出演小配角的Buckcherry主唱Josh Todd在里面演了一个出场两次的小角色——就是那个有一对花臂的瘦子。
之所以没有悬念,是因为我先看过《蔷花与红莲》。
Shane Meadows拍这部片子意味深长哇类似金庸的鹿鼎记前15部都是英雄主义,最后一部反英雄主义。
Shane Meadows一贯玩Gang,玩光头仔Skinhead,玩英伦痞子青春,最后来一部Anti-Gang。
这么说起来Shane以后是不打算再拍同类题材了么?
========================================小青年们总是觉得英伦青春很颓废很美任何生活都需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上不卖药哪来钱?
买药的人钱哪来?
你卖药人也卖药,你不杀他他就杀你。
装逼装老大,你狠我也狠。
瘦窄外套硬朗光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不能,为我所说负责因为我只是,一艘搁浅的船我不能,为我所见负责因为我只是,一艘搁浅的船海上不见船,般上没名字要记起,我所丢弃的人并不困难此刻,他们都站在我身边他们大多都微笑着我的理想,让我奔向,我的血脉,与大家一起对于一艘搁浅的船,是多么自由的片刻胶片里的童年掠影舒缓中的民谣歌曲静谥里的小镇风景就这样追随着两个人的背影,缓缓展开他们是兄弟安东尼,懦弱无能,处处被人欺凌理查德,冷峻凶狠,展开复仇之旅这是一个简单又干净的故事他离开,为了心中无法解开的结他回来,为了完成一份自我的救赎如影随形的弟弟与他相伴,时时提醒着他曾经的无助,和他的抛弃他大肆杀戮,在每一个完结的生命里读出他们的麻木不仁和自以为是以及自己的逃避追随着死人的脚印,追寻着生者的堕落然后他找到了最后的终结,我们看到了所有的真相虽然早已了然于怀,却伤情于他对最后一个凶手的指认他是白痴,我是怪物社会的认定,注定了所有的羞辱与欺凌人心的冷漠却构不成伤害的罪证内心的认定,决定了一定要完结的宿命自我的觉醒痛悔于往昔的抉择鲜血浸染了大地,那是带我们回家的路回到天真无邪,单纯快乐的童年
看这部电影纯粹是对TOBY KEBBELL的喜爱豆瓣对其的类型标签 让我觉得会是一部节奏快 动感强 画面色彩血腥的片子如《杀死比尔》一样 结果却出我意料片子的开头是种种的家庭幸福 哥俩好的无限和谐温馨画面 片子的结尾也用了大笔的时间和镜头来描述田园风光的美好片子的主体部分还用了很多类似圣歌和乡村音乐来给情节加气氛脑中一闪而过:这算什么惊悚啊?!
坑爹!
明明就是一部诗意的文艺片!!
但不得不说英片总比美片更有发人深省的东西 比如它,说的不仅仅是复仇 而是人性 人性的解脱片头哥哥的独白和幻想中弟弟的如影随形其实就已经开门见山的点明了这一主题:要复仇,要解脱导演多次将哥俩小时候的彩色镜头和哥哥幻想弟弟的如影随形是手足情深 瘾君子与弟弟的“快乐”日子的回忆却用黑白镜头来表达 给人沉重是哥哥痛苦的回忆和心中隐埋的痛苦也是瘾君子组合内心的恐惧和愧疚哥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复仇铺垫 和对瘾君子组合友善的举动 感觉是影片中最精彩之处 瘾君子的无限惶恐被表露无意 人的恐慌和接近奔溃是智商最低之时 杀之快然复仇的脚步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在我看来也许哥哥是看到最后一个人的一双亲密无间儿子而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他们是从前的自己 而复仇的脚步不能停止到弟弟死去的小屋是为自己的选择也是善待那对双胞胎的选择沾满血腥的双手洗净了瘾君子对弟弟的种种羞辱 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罪恶更换不回弟弟的重生唯有死亡才能解脱 唯有用那被复仇的最后一人的双手赐予自己死亡让其生活在无限的痛苦之中才能终结报复电影的最后圣歌和空旷美丽的田园风光 是哥哥的解脱 安定 淡然 无遗憾 像是抒情诗的最后将自己的所有愤怒 懊悔 梦想 渴望的彻底抒发。
是悲剧 也是 喜剧。
PS:toby的戏份虽不多 但演技可见一斑 白痴要不要演那么像啊
起先是名字吸引的我。
愈发发现了,文章也好电影也好,标题是关键之一。
得让人好奇。
一旦能激发人的好奇心,就占了先机。
就好比现在,这部片子虽然好多情节我已经忘了,但名字还在念念不忘地反复咀嚼。
这个小制作电影,就发生在一座小城里。
一个退伍军人回到家乡,发现自己的弱智弟弟在他参军的这几年饱受城里一帮混混的羞辱欺凌,最后不堪忍受,上吊自杀。
哥哥回来,为弟弟报仇。
几天之内,将所有参与过折磨他弟弟的人逐一杀死。
其中一大看点就是军人杀人的手法,挺狠毒、精确、粗犷。
说实话,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已经很困了,而且那天还感冒。
在半梦半醒晕晕乎乎的状态下了看了5-10分钟,还没进入状态。
直到看到了海报上带着防毒面具的那个场景,有点唬人。
这才稍稍醒了一些,不过我到现在也没明白,带面具干啥?
本来就是打算赤裸裸报复的,还需要这玩意制造气氛么。
因为快睡着了的缘故,我到电影拍到快结尾时才发现弟弟原来早已经死了。
镜头中所有和哥哥一起出现的弟弟,都是哥哥想象中的人物。
意识到这点,让我稍稍有点震撼,瞬间对导演有了些愧疚,为我的后知后觉。
也就是从这,我开始打起精神,期待故事的结尾。
作为我这样一个看动画片都能感动地流泪的人而言,任何情感都能触动到我。
我喜欢这种表达兄弟感情的方式。
在懊悔和仇恨中表达一种隐忍的感情。
前两天玩桌游,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份牌,并要抽取一个爱的人,一个恨的人。
最普通的情况是,自己是A,爱的人是B,恨的人是C.但也可能有几种极端的情况,抽的爱的人是自己,或者恨的是自己。
或者爱和恨的是同一个人。
碰到极端情况,游戏结束后算起分来就比较复杂了。
事实上,不止游戏是这样。
当感情不是那么单一,处理起来就要困难的多。
很多小说的精彩就在于能将难以描述的几种感情,比如爱恨交集,或是爱悔掺半放在同一个人心里,并且清楚地描画出来。
爱,单独看,是伟大的。
再佐之,恨、悔。
伟大之余就显得悲情、扼腕痛惜。
很多分手的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恐怕也是一方面还残存着爱,另一方面又被悔恨所占据。
总是以一种“假如当初我做了某事或是假如当初我没有做某事。。
”的句式开头自我定罪。
以“如果能再来一次。。
”的幻想结尾。
反反复复地检点、悲痛。
而当一方已经死去,任何一种假设和幻想都彻底覆灭。
以一种决然的方式。
生存一方的爱恨愈发膨胀分裂,连释放的出口都无处可循。
到极处,只有以死逃离。
这个结尾,是编剧的巧妙。
他哥帮智障弟报仇来了,英国味挺好
不法之地,乱七八糟的暴力
关于复仇的故事。前面1个多小时完全不知所云,最后的半个小时揭开谜底。
动机不足,难以认同。
拍摄方式有点像以前的一些实验电影/学生习作,后1/3基调还是挺忧伤的,配乐很美
哥哥对伤害弟弟的六人团伙的复仇! 剧情真的简单到一用一句用就完全概括清楚了我汗啊
摄影取景挺不错
莫名其妙
一心想拍出深度和肃穆感的复仇故事,感情不真可很沉重。
关于复仇,反常结尾。
这个很复仇故事简单老套,一开始就知道它在耍什么把戏了,但叙事很流畅,结合手持摄影的写实风格也蛮好看的。
简单明了的故事
这个悬念……一老早就被看出来啦!
刚开始看不进去后来渐入佳境,有这样的哥哥真好可惜这个世界为什么容不下单纯和善良,软弱为什么就会被欺负。
三星给原声!!!
英雄主义 or 反英雄主义
我他妈太爱toby kebbell了
一个复仇故事结果被拍的这么无聊
原声。
二郎在家让人欺负死啦,然后大郎回来替二郎报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