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逝》让我记住了一个韩国人名——许秦豪。
这厮是我记住的第一个韩国人。
一个雨天,我躲在那间小平房里,用最破烂的电脑,把这样一个满是细节慢慢吞吞的故事看了不止一遍。
开始,尚优陪着患有老年痴呆的奶奶坐在火车站里相思,一老一少看似那么不同,阳光暖暖的洒向月台,他们目光又都那么安详。
但我怀疑他们会有宿命般相似的爱情悲剧。
果不其然……骄傲的韩恩素居然也会在爱与现实之间转身,这是我所想到的,但我没想到的是,高高大大的李尚优竟能像孩子一样毫无顾忌的醉酒,破坏,厌世和哭泣。
当韩恩素的手指划伤,手臂下意识的再次举过头顶时,她愣住了,没想到那个木纳的影子竟然那么顽强,被她遗弃的爱却变成了她的下意识。
那一刹那再冷血的女人,也会痛彻心扉。
命运绝不会让恩素再得逞,当她举着精致的盆栽再次向那个傻小子讨好时,她被礼貌的拒绝了。
生活教会了尚优克制和坚强。
他告诉恩素奶奶已不在,语言动作神态出奇的淡定,旋即转身昂首离开。
他背对恩素,面对镜头,我方看到他内心的挣扎,但留给恩素的却是挺拔的背影,和坚定的步伐。
景深处的恩素欲言又止……不知此时躲在监视器背后的许秦豪什么心情,我发誓,我忘不掉这名字,因为这哥们够狠,他用一种稀松平淡的口气,道出了男人们最羞于吐露的过往缠绵,他像一个医术精湛的外科大夫,用手术刀划出最美的弧线目的直指男人最柔软的组织……我承认,影片结束那一刻,我的心确被划伤,鲜血殷红……
奶奶躺在沙发上把电视调到电影频道,一部电影刚刚开始。
那时我大概十二三岁的样子,对电影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但是我很认真地看了那部电影。
无事的下午,寂寥的幼小的我,蜷在大沙发里咬着一个苹果,默不作声地看完了那么一部淡淡的文艺片,然后我忘记了电影讲了什么故事,忘记了男女主角,只记得一帧画面。
安静温柔的男子在一片青葱的竹林中静静等待一阵让他满意的风,他要录下风吹过竹林时沙沙的声响。
那时短暂的一个镜头是仰拍竹林在风中摇动的样子,我只记得这样的一个画面。
所以她会在影片末尾挽住尚优的手臂,她不是死皮赖脸想跟他复合,只是想给自己一个肯定。
而尚优怕了,面对旧情人的热情,他倒吸一口凉气,大抵是暗暗回溯起那段失恋后如堕地狱的阵痛期,他知道自己没办法再负荷一次,于是掸掉了那只手。
相爱是因为疯了狂了,而分手是因为怕了倦了,世上千万段恋情,多半都陷入这样的旋涡。
许秦豪没有给爱情化浓妆,而是还原它的本来面目,时而甜蜜,时而苦涩,相守与寂灭摆在同一道光线里,于是细水长流,流到干涸为止。
你很难辨别他们的爱情是由何时结束的,哪一章哪一节算是CUT了?
是她把他的行李打包放在门口时他一气之下走掉那里?
他们最后一次做爱后她折转身幽幽地说:“我们分手吧。
”那里?
还是他怒气冲冲地刮花她的车子那里?
你无从分辨缘起缘灭的精确界限,只能去触摸,去缅怀,心痛在哪里治愈,恋情就在哪里告终。
此后所有的记忆,就真地只是记忆,风穿过竹林的沙沙声,潺潺溪流中她轻哼的曲调,风雪夜寺庙屋顶传来细碎而美妙的铃音……往后的人生里,还会采摘到更多更美好的旋律,所以真地要放下,往前看,将自己埋在手心里还撰得牢的那部份欢喜里。
春逝,情逝,无非一个过程,且是早晚都要来的。
你相信吗,爱情总是在那么细小的瞬间里,悄悄地生根发芽,枝繁夜茂。
爱了,或许因为一个眼神,一滴泪珠,一阵清风,一场风花雪月;不爱了,或许因为另一个眼神,另一滴泪珠,另一阵清风,另一场风花雪月。
刚爱的时候,是真的相爱呵,是真的以为会天长地久呵。
她在夜深的大街上等他下班,他给她做世界上最好吃的泡菜。
他们一起录制最动听的声音。
那些恍如隔世的日子。
分手吧。
我会做的更好。
分手吧。
……你……爱我吗?
爱情怎么会走的这么快?
……恩,分手吧。
就这么分手了。
好象世界上从来不曾存在这样的一份爱情。
曾经的甜蜜,或许只有那些金黄的麦子知道么?
他站在风里的姿态,张开双臂,他是在想象,她仍在他的臂弯?
“女人就像巴士,一旦走了,就无法挽留。
”奶奶如是说。
奶奶日复一日地等待她那已经死去的丈夫。
在她心里,他永远是英俊的新郎,一直没变。
某个清朗的早晨,她穿上结婚礼服悄悄地离去,在她甜美的想象里找到永恒的归宿。
而他,又能为自己死去的爱情做些什么。
想忘,忘不了。
他绝望地在她的新车上划上深深的印痕。
好象他已然无法挽回的爱情。
他要她记住的只是爱过。
只是存在。
在那个新男人的车上留下一道伤疤,是否还能让她心痛。
春天总是走的那么那么那么那么快。
快到让人来不及体会它的逝去。
她轻轻地走入你的生命,再淡淡地抽离开去。
狠狠地,留下一个洞。
慢慢地,结疤,生锈。
《春逝》,让人心疼的片子。
精致的场景,于细微之处见真义的描摹,让人不得不想到,人生苦短,悲欢离合,都是一瞬的事。
他们分手了,可谁又能说,他们没有过仰望幸福的美好时光。
http://ddwindow.blogdriver.com/ddwindow/1084984.html
一向是不太喜欢韩国电影,不是其他因素,只是觉得韩语实在是很难听,听起来异常的纠结,所以一般不会作为第一选择去看。
不过优秀的电影还是会去看的,比如说昨天看的《春逝》。
许秦豪导演,陈可辛监制,大长今李英爱主演,还没看这部电影,就定下了一个文艺的基调。
电影内容很简单,我们不妨将它复杂的讲解一下:年轻的录音师尚优因工作机缘巧合和电台DJ恩素一起工作,两人去野外录取大自然的声音,因为工作的关系,两人的关系变的亲密,最终他们成为了恋人。
对尚优来讲,恩素应该是他的初恋,所以他投入了他所有的爱在恩素身上,他会看着她傻笑,会喝醉酒后叫朋友开几个小时的车去见她,为她煮方便面,为她做泡菜,想带她去见他的父亲。
而恩素却是一个已经离过一次婚的女人,在爱情中变得敏感与负面,终于在某一刻,她决定和他分手。
我突然想起某人送我的那本《你们,我们,他们》中有这么一幅画,画中一个男孩在悬崖边上努力伸手摘那朵长在崖边的小花,小女孩坐在男孩身边神色凝重。
旁文是这样的:在他为我冒死摘下那朵花的时候,我终于决心离开他,我实在忍受不了这么文艺粗俗的爱情……回到电影。
我只知道,在恩素从巴士上下来,走到刚刚目送她离开的尚优面前,郑重的讲“我们分手吧”,却不知道爱情是从哪里开始流逝。
尚优面对分手的请求,更明确的讲,应该是“通知”,一下子显得不知所措,他请求说“我会做的更好”。
但恩素更明确的跟他讲“分手吧”。
尚优沉默了好久,终于他问她“你还爱我么?
”,恩素没有回答。
尚优笑了笑“爱情怎么会走得这么快。
好吧,分手吧。
”看到这边,我突然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发短信给刘舒雅:“爱情那么脆弱,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那么地想追逐爱情呢?
”过了好久她回复我:“不要问我这个从没爱过的人,我是爱情白痴。
爱情是个奢侈的东西,穷人要不起。
”字里行间透着一股酸味,我知道她还是很向往爱情的,但人生总是事与愿违,越是想得到的东西,越是得不到。
再回到电影。
分手对尚优的打击很大,他在车站陪着患有痴呆症的奶奶。
奶奶一意孤行的要等待早已死去的丈夫的回来,尚优在强调“爷爷已经死了,回不来了”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爱情,他终于忍不住了,抱着奶奶一阵痛苦。
奶奶跟他讲“负心的女人就像巴士一样,走了,就回不来了。
”他看到恩素和另一个男人走进了一个房间,他掏出钥匙,在她的车上划下一道长长的痕迹。
钥匙刮过汽车时发出的声响,或许正是他心中爱情碎裂的声音。
一个人带着设备,戴着耳机,走在长满高草的野外,录下风吹草地声音。
尚优渐渐抽离了失恋对他带来的伤痛,或许,他也在准备迎接下一份恋情了。
后来奶奶应该死了吧。
穿着年轻时最漂亮的衣服,手持太阳伞,离开了家门。
在离开的时候,她神情地回望了一下这个住了几十年的家,然后再也没回头的决绝地离去了。
再后来,就看到她的遗像和死去的丈夫摆在了一起,或许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见面了。
后来,尚优和恩素碰到了。
在咖啡馆,恩素掏出一盆小植物,说要送给尚优奶奶。
尚优拿着小植物,什么都没说。
后来两人走在路上,尚优走的很快,恩素在后面一路小跑的跟着。
突然,恩素手挽着尚优的手臂,对他说“今天你就陪我吧”,尚优站立住,笑了笑,把手中的那盆植物塞还给了恩素,没有表态。
恩素终于明白,尚优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她说什么他都答应的尚优了,她笑了笑,跟他说再见。
故事就这么结束了。
我看到了爱情开始的地方,却没有看到爱情结束的地方。
分手不代表爱情的结束,因为分手只是一个形式化的结尾,真正的爱情早就走到了尽头。
尽管尚优在分手之后还是爱着恩素,但是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一个人的爱,称不上爱情。
我把电影倒到前面努力寻找爱情开始流逝的那一刹那,感觉很多,却又说不清楚。
或许我的阅历还是太少了,没有一双犀利的眼睛能看破爱情变化的那一刹那。
之所以对这部电影这么感触,因为这部电影像极了很多人的经历,比如我,还有我的一个朋友。
那天晚上我们坐着137堵了好久好久,周围是汽车的鸣笛,人声的吵杂。
她枕在我的手臂上,突然开始默默的流泪。
那天深夜,她发短信跟我讲,以后就不要再联系了吧,这一切都是个错误。
我没讲什么,因为讲太多也是多余的,在她把眼泪流在我手上的那一刻,我知道她就已经做好决定了。
一切仿佛就是个直角,往前走着毫无阻碍,却突然来了个九十度的大转角,让我措手不及。
时间过去了一年多,她早已有了新的男友,而我也已经习惯着一个人的生活,也在尝试着追逐新的爱情。
多数情况下是不会想起她,偶尔的寂寞的时候,回想起过去的事情,也能把她一带而过。
而我的某位朋友,曾经那么亲密的女朋友选择离开他,转而投向了他的另一个朋友的怀抱。
果然距离的力量还是伟大的。
QQ她不理,电话不接,短信不回。
他竟然创了一个QQ小号和她做起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不好评论,套用一句话,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而我的疑惑还是没有解开,为什么爱情那么脆弱,而我们还是那么的想追逐爱情呢?
他坚信爱情应从一而终,她不相信爱情会永恒不变。
爱情自然的来了,爱情又悄悄地走了,就像春天的逝去一样,令人无限伤感,却又无可奈何。
爱情让他成长了,最后露出蒙娜丽莎般的复杂微笑,笑容中包含着解脱,包含着领悟,包含着丝丝的伤感......对于爱,人的感觉总是变化的,那时就是那么爱她,现在却又那么爱她。
人生就像一条路,在这条漫长道路上,会遇见很多很多人,大部分都是过客,可能只是擦肩而过,可能只是一面之缘,有的会陪你走一段路,他也许给你快乐,给你悲伤,也许给你力量,让你不再孤独,在你心里他是那么重要。
但他终究会离开你,因为他不是那个陪你走完一生的人。
这部电影我看过4遍,每次感情上遇到挫折时都会去温习这部经典之作。
相信每个失恋过的人都可以从这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在失恋的看完会让你心里好受些的。
我真的很佩服韩国导演许秦豪,拍电影不急功近利,目前唯一的两部作品分别是1998年的《八月照相馆》和2000年的此片,那种淡淡的却又深刻的真实的东西让人难忘,值得慢慢回味。
我们总是会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拍拍周围的人,“哎,开始了开始了。
”然后正襟危坐,用心去体会一份情感,一段故事。
可是在现实中,没有人会提醒你,“哎,这个和你一起仰脸蹲在地上听竹林摇晃的人,是你要珍惜的人。
”往往忽略掉的那些微小的细节,就是那些擦身的幸福。
他静静地坐在深夜的雪地里,录下雪簌簌的声音的表情那样专注;他喝醉了不顾一切奔向你紧紧抱住你的体温那样温暖;他为了和你一起耍小聪明请假时的笑容那么天真;他赶来为你送东西,揉你头发的大手那样怜惜;他为你煮泡面看你吃下的眼神那么温柔。。。。。。
你为了刺激与新奇,忽略掉身边这些默默的幸福。
你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怀念他,会后悔。
当手指流血的时候,非常习惯的用他告诉你的止血方法,高高抬起来摇晃的时候,和他一起的时光,是不是突然像潮水般涌来,你像即将溺亡的人,有些窒息?
原来,那些被忽略掉的,才是幸福。
有些时候,当局者是迷的。
等到我们跳出到旁观者的位置,成长、再成长一点,才能看清,那个人曾为你的牺牲。
那不是理所当然的,那是,爱。
或许你和我一样,是爱钻牛角尖的人。
恋爱到不顾一切。
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已经卑微到沙里去了。
爱是需要技巧的吧。
这样的全心全意,并不见得她会领情。
被抛弃后痛哭流涕也好,赌咒发誓也好,都无法唤回她流失的感情。
孩子气的破坏,更是将自己最后的尊严也拱手让出。
当时间帮你重新抬起头,哦,原来前面的路,还那么长。
这就是成长。
你经历伤痛,然后好起来。
伤疤就是成长为你留下的勋章。
有些伤,是永远也无法复原的;就像有些爱,是不能回头的。
当她再来找回你,你淡淡的笑,然后,松开她的手。
不是报复,不是潇洒,是真的只是变成了一块伤疤。
一块和别的皮肤颜色不同的皮肤,而已。
发生了这么多,你和她的生活,已经不再重叠。
她不知道奶奶不在了,就像不知道你的爱不在了一样。
她以为对她好的人,会默默的等待她的归来,却不明白春天的花也会飘落夏天的树。
在麦田里,你听着麦浪的摇曳,笑了起来。
当她,和爱情,都成为了美好的记忆的时候,痛苦,会悄悄离开,生活,也重新开始。
春天的花落下,夏天就到了。
既承诺是伤害,别让承诺伤害感情。
我体恤承诺;体恤承诺的双方。
当承诺不能兑现时,承诺者与被承诺者之间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
得不到,已失去。
伤害发生了, 当伤害如声音流过肌肤,身体浑然不知又无能为力,痛苦的快感又一次地袭上心头。
而过往的情谊已注定决然。
一直在不明白为什么恩素会如此绝情,让尚优如此受伤?
后来终于知道,他们根本就不在一个季节。
尚优给她的纯净之恋虽然美好,她却始终没法把自己的沧桑与其对接。
尚优爱一个人时只知道毫不犹豫地捧出心来给她看,他却不可能化解她心上的厚茧。
不管放手或是争吵,大家都无法绕开“伤害”这个词。
我们之所以还有话要说是因为觉得受了伤害。
伤害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种情感体验。
一直坚信:伤害是不可避免的。
但我们还是要尽可能避免。
为什么伤害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人的情感是独立。
第二、人的情感是不稳定的,也可能是稳定的,但也只是可能,我始终认为是不稳定的。
比如A爱上了B,而B不爱A,这太正常了,伤害已经是必然。
无论如何处理必有一方或双方受到伤害,或重或轻。
既然是不避免的,那只有减少和减轻伤害。
看着简单,有的人老在同一个地方倒下。
如果《春逝》是缓缓地痛,在心门上的轻轻一扣。
那么不可诉说的体验同样出现在《独自等待》里,陈文所说的我要得是爱情而她要的是快乐,何其相似。
迷失的无助,淋淋尽至,被现实重重的拉回地面。
不在同一个季节感受,心跳乱了节奏。
独自等待是我们不能选择的,在一切该来之前,等不及的想预约一个春天,总会贪恋甜美与温柔和更多。
残酷的夏天、温和的秋天、寒冷的冬天和甜美的春天,总有一个季节是属于你的,偶尔回头,感怀或犹疑。
等待一个结束,等待一个开始。
许秦豪还告诉我们:声音和时间总是一起悄悄溜走,对于时间的记忆恰恰是过往的声音。
关于爱。
电影里一次次呈现了那种更为开放和温和的爱。
对于每一个爱着的人来说,爱不再是狭隘而过激的情感。
而我们心底里所有幸福与不幸的感觉,都犹如声音,需要我们去细心聆听和捕捉。
当爱情结束,电话线两端互相沉默。
当声音沉默了,静寂了。
追问显得毫无意义。
时间、声音、季节、情感,都无法阻隔和强求。
所有会发生的,所有你要的,冬去春来,能有谁揭开?
放任,放开,尚优心平气和的重新踏上旅程,去采集新的声音。
也许,不知道过了多久,某一个午后,当你也不小心割破手指,下意识的把手指举过头顶晃动的时候,也会想起了那个沉默的瞬间。
原野是如此的宽广,铁轨是如此的笔直。
声音,穿行其间,那样纯净。
只有风声,只有你.......
受过伤的人和没受过伤的人面对爱情会一样吗?
受过伤的人对爱情的戒心和和神经质似的反复是因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吗?
没受过伤的人不顾一切的深陷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吗?
韩恩素离过婚,她对爱情会有自己的理解,而且留下了阴影。
每个人刚来到世界上时都是天使,纯真、善良、乐观。
大概对对感情看得很神圣吧。
经过了爱情和婚姻的失败,圣器也已被玷污。
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这就是悲剧了。
韩恩素和李尚优因为工作的原因认识了,并且很快相爱了(姑且这么说吧,“相爱”这个词用的不太严谨)。
身为过来人的韩恩素起到了主导作用。
每个人都是需要爱和被爱的,韩心里面空缺已久的位子可能有人会来填补了,当然会有涟漪。
不过李并不是韩所期待的那种人,这从她的言行里看的出来。
而李这个纯情大男孩自然是基本上没有免疫力的,他不顾一切的陷进去了。
二人的感情升温很快,降温也是一样。
韩感到无趣了,她想结束这场游戏。
而李想到了确立关系,甚至,他想到了结婚。
感情上受过伤的人大概都会对感情有一种恐惧感,戒心会很强,总是提醒自己不要陷的太深,不要再受同样的伤。
这种恐惧感是一辈子也无法消除的。
人为什么会怕蛇、蜘蛛之类的毒物?
哪怕从没被它们伤害过,哪怕明知道那是没毒的。
据说是因为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在它们身上吃过大亏,这种恐惧感固化在基因中,几百万年了,依然传了下来。
也许恐惧感的生命力真的很强,让人难以抵抗。
李无法理解这种变故。
为什么爱情会无缘无故的离去?
两个人的感情不是很好吗?
接下来应该结婚,共渡一生才对。
显然,两人彼此之间还不算很了解。
后来,李终于找到了原因:韩有了新欢。
他有钱,有地位,善于讨女人欢心。
于是他接受了现实。
但他并不知道她还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开心,不过这是凭他所处的位置,凭他当时的心态所无法观察到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韩来找李,表现的主动热情,就像二人刚刚认识一样。
我想,这个时候,韩发现自己真的爱上李了。
李拒绝了。
报复?
恐惧?
说不清楚。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还不了解李。
可能受过伤的女人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耐心。
她会忽冷忽热让人无法理解,她会反复无常显得有点神经质。
她并没有对爱情麻木,只是她要求更多,她也能给予对方更多。
显然,李不是那个能够理解她的人。
他会对爱情悲观吗?
不会。
她会找到自己的真爱吗?
应该会吧。
他们两个人能最终在一起吗?
大概,不会吧。
似乎总是后知后觉,比如在盛夏才想起来看春逝,居然又落雨了,电闪雷鸣。
北方的雨远来得更急促狂暴。
我知道这会是个缓慢而洁净的片子,会长,也会让人难过。
关了灯,抱一大桶凉的酸奶,等待画面叙述。
私人文字。
等待的车站初识是在车站。
冬天,鲜亮的大红围巾。
恩素,电台主持人,结过一次婚,独住。
尚优,录音师,单身,家里人期盼他在年迈的奶奶去世前结婚。
外表雅致柔弱,内里要强复杂的女人。
外表高大阳光,内里朴质憨厚的男人。
他们在车站相遇,会去向哪里,会写怎样故事。
春暖回温相识在冬天,喜欢看他们穿了羽绒服相处。
是平和而温暖,恰到好处的距离和亲密。
让人想起半生缘里曼真穿了呢子大衣在冬天的大街上,来来回回行走。
真的爱了,竹林风过,沙滩浪汩,溪水湍急,大雪纷飞,二人就背了大大的器材包四处录音。
若不相爱,岂不辜负这美景良晨。
拿了手机的期盼等待,盖了被子自己笑出声音,洒在枕头上面的明亮阳光,奔向心爱的人的午夜旅程。
一切就是爱了,爱似寺庙门外挂了的用小鱼做锤的铃铛,风过是一串清脆的叮叮咚咚,快乐到可飞起来。
他她他多希望取她回家,奶奶可以欣慰满足。
每日清晨抱她,看她笑容。
她多希望开快车的刺激,酒的放纵。
那是隐了的另一面,他不知晓。
她一直期待了一个人可以携她手共舞。
他固执地问,我做错了什么吗?
我以后做得更好不行吗?
他却不知道,他早就在错,从他说我是不会说话的闷蛋,从他说不要把车开得更快了,从他问你会做泡菜吗,从他说家人想见他女朋友,从他爱上她。
细小微微的裂纹一点点在。
她并非是贪心女子,只是他恰巧给不了她想要。
她邀他开始,所以她来决定结束。
他挽回不来。
她会在手指被划破,高举手臂止血的时候想起他来。
我就知道她一定会想念的,这个自己放弃的好男人,在某个孤单的瞬间。
于是她又去找他,却不曾想这次他却不再允她回头。
那次她清了他东西出家门却又去找他,他放了工作出来陪她;那次她和别人喝醉酒回来,他不追究原因扶她进门,可是这次,他却不再允她。
于是她只好离开,没有太过伤心,只是有些意外,有些怅然。
他回头,又回头,真正不舍的是他,他并非不再爱她可以放下。
但心如明镜,无论多少次反复她终究不是他的,而每次反复的伤,他自问是承担不起。
若她不下了决心,下车,分手,她和他,会怎样?
会在一起一辈子,然后葬在一起吗?
也许会吧。
他是如此纯良的男子,懂得照顾,也肯忍耐,不会离开。
可是她的生活,总是有遗憾的吧。
太多小细节要忍耐,生活就渐渐乏善可陈,心有不甘。
他她,是欠了一格的两个齿轮。
所以总无法有严丝合缝地完满。
浅粉色的裙子你知道看一个垂垂老妪穿上簇新的浅粉色裙子,打起精致的白色小阳伞蹒跚远去是多么难过的事情么。
尚优的奶奶,每日坐在车站等待,等一个永远也不会归来了的人。
我从不知道老人也有决绝壮烈的爱情。
我当然知道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是爱过的,可是总以为无论是怎样荡气回肠的情事,到了风烛残年,两鬓斑白的年岁,也早就该可以一笑而过不计较了。
可是奶奶不,她记得一切,记得当年爷爷对她的好,所以每日等他归来;记得他爱了别人之后的心痛,所以多少年后也年老了的外遇来忏悔还转身闭门不见。
这一切,多如在热恋中的青春小女孩所为。
她甚至记得当年她穿的浅粉色华服和有花边的白色小伞。
物依旧,华年逝。
那一串镜头剪得精练到最简,容颜苍老的她打扮停当的背影,他们的结婚照,他为她照下的一样穿着的年轻记忆,笑容甜美。
她的照片也在了墙上,与他的遗照并排。
是的,所有几十年的恩恩怨怨,终于就都挂在了墙上, 不再续写 ,不再伤人。
麦子的颜色结尾,是尚优提了器材出发去了片芦苇地,遍天遍野的金黄色,在风中起伏。
他逆风而立,脸上有笑容。
是告别,还是终于释然。
忽然就想起了《小王子》中,狐狸在离别前固执地说,至少现在,我有了麦子的颜色。
爱情这样锋利伤人,恩素甚至没给段完整的结尾给尚优而马上去了别人怀抱。
我们却还依旧不肯忘怀,依旧肯定的说,回忆是丰盛财富,伤害让人成长。
还能怎样。
始终认为这是部残忍的片子,无论它用了怎样多美丽景色纯净声音来掩饰。
相恋和相怨几乎各占影片的时间的一半,这是爱情片中少有的,镜头用了一般无二的美好的画面和来描写相遇和离伤,在最后的分手甚至毫不吝啬用起大片大片盛开的粉色樱花。
穿了灰色裙子,手捧小小盆花离去的恩素是多么优雅美丽。
无人知晓,曾有爱情的一地狼籍。
最悲凉的事情,不是由于时间空间外力阻挠而分开,也不是由于年轻气胜不懂珍惜而错失,而是因了彼此质地相差悬殊,从一开始就无望的爱情。
雨渐渐小,敲完最后的字符。
如了了场长久心愿。
每场电影都是一个梦境,色彩各异 ,片断倒映出我们自己的面容年轮。
而文字,只是记忆的封存。
工作的同事和我谈起了他的6岁的小孩在路上吃着零食时遇到小伙伴,当父亲的就要她给一些给伙伴吃,她小嘴一撇回答说:她吃东西的时候都不给我,我为什么要给她?
当父亲的当然说了很多,比如“乖“,”听话”,“不好”“这样的话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事实上事后却发现他没有组织出一个让她确信能被说服的理由。
不知怎么的,同事遇到的事情让我想起了伦理[*]和感情,想起我看过的《春逝》这部电影,一直认为电影很美,当他们热情的相爱,当经过划过车身同时把心擦破的声音之后尚优最后在宽阔的田野里捕捉如风的天籁,他似乎“勇敢”的走出了失恋的痛聆听逝去的爱情声音溶入心扉,换得成熟的“坚强”。
我不否认这部电影拍出了真挚的爱和感情,但想到那个不愿分糖吃的小孩子的事,对《春逝》里的尚优就不以为然起来。
八十年代拍的旧片《苔丝》,电影中新郎官克莱因为接受不了苔丝曾经被侮辱过而“不洁”的旧事,悲痛之下,克莱准备只身前往巴西,在路上遇到一个暗恋他的女工,她也是苔丝的一个奶牛场工友,当克莱试问她会不会愿意跟他去巴西,女工并不犹豫的予以肯定,但也诚实的告诉克莱:她并不比苔丝更爱他,因为苔丝的爱,是用生命。
《爱你就像爱生命》,这是今年出版的李银河与王小波的情书集的书名,细细的去品位“生命”和“爱”聚合在一起的动人之处,不是因一个比喻句的简短或动听,而是两个词寓意了爱在两个生命中像灵肉得到的统一。
想了想,尚优的爱不过是一场仅仅走过心灵的爱,他或许只有在未来才会懂得恩素为什么突然不爱了,为什么又突然会回来,然后明白该怎么承受这些结果。
毕竟,对尚优来说这样的爱只是一场初恋的经历,而初恋并不懂得爱情。
用生命爱是什么情形?
那些经久难忘的爱为什么总能被掂量到不易承受的轻,是苔丝不顾一切的追随悔悟的克莱而交出了生命?
是安娜·卡列琳娜奋身于车辙的一跃?
难道它仅仅是文学家笔下的幻灭么。
用生命去爱还可能是漫长甚至无涯的等待,就像阿甘的执著于珍妮,或《春逝》里尚优的父亲和奶奶。
我更乐意去想像,虽然爱是一个奢侈品,付出的仅仅需要用一生去积攒心灵。
走出田野的尚优以后才会经历用生命去爱的爱情,或将出现于下一次遇见某个人的恋爱,更可以猜想他再遇一次恩素,只有当他懂得用生命去爱的时候,他才会真正的明白自己的父亲为逝去的母亲宁愿守一生深爱的孤独,奶奶心中的那个世界,并不是她孤守的一个车站大小。
而《春逝》中的那一场如春逝去的爱情,可以更轻更轻的放下了,逝去的只是尚优对爱的孩子气。
未来的哪一年,我也会有6岁大的小孩,遇到同样那个问题,在我设想了的若干个回答中,我想我还是会说:你不喜欢别人不分她的糖给你吃,那现在你不分给她就是在向她学习,为什么要去学人家的你都不喜欢的东西呢?
不,你应该是特别的,是你自己。
再若干年后,我更希望他这样对待爱,拥有爱情。
2005-12-31注:金律银律是传统伦理学所推崇的道德规范。
金律——你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银律——你不想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不要怎么对待别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金律,银律都是道德律,铜律——别人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别人;从道德价值上来看,它比金、银律要低,他不是道德律,它是非道德律,利益博奕已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层面上了。
应该成为用伦理学的基本规则,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也许更接受铜律。
如此真实,好像按了一个replay键……爱从不逗留,来去都不给理由。浓情时窝在被子里嗤笑,半夜三更驾车去江原道相会。冷漠时话都懒得说,面都厌恶见。并且当中缺乏合理的过渡。我睁大眼期盼着一个解释,还是没有。爱情就像春天,盛放之后,招呼都不打一声地走了。可是连恨的力气也没有,好像连无
年轻要受爱情的苦,然后与自己和解,女主是爱无能吧,男主用力爱过了。那逝去的爱情并不值得原谅!
做作的韩国片子。
爱情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时候会开始?什么时候会结束?一切归于未知!
不是爱情变了,是根本没爱过啊大哥。
“爱情走的太快就像龙卷风,不能承受我已无处可躲,我不要再想,我不要再想,我不我不我不要再想你……”“爱情怎么会走这么快?”我也想不通,看了以后很心疼。但消逝得快不代表不真挚,最后那一次樱花下的握手,和好,不能如初。竹叶沙沙声,流水潺潺声,她轻轻哼着一首歌。回忆太美好,遗憾才那么多
女主角让我想起一个人。
剧情不是很吸引我,中间多融合些激情戏就更好了,李英爱是真好看,身材也很棒。
又一闷片,我喜欢哪尤其是那个职业
此片算不上是个爱情故事,而李英爱凭借外表优势掩盖了角色其实是个内心孤独而又风骚的少妇。此片证明许秦豪也是个意淫派,把如此“酒吧”的情节拍的十分小清新。
我和你不过是在遇见别人以后遇见。
TMD,难道离了婚就可以这么放荡不羁么?!还有比这女猪脚更2的女猪脚么?!答案是:没有最2,只有更2。
我已经为刘大叔阵亡一万次了!李英爱去!死!
土了,看不出哪好看
1.两位演员都很不错,格外喜欢李英爱,知道是在演戏,但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让人觉得这俨然就是真实恋爱的模样;2.看到后半段,实在太生气了,严重谴责这部作品,将初涉情场的男主,那种分手后,等电话(不相信)、喝醉后跑去找女主(抱着一丝希望)、刮花女主的车(报复性逆反心理)的“幼稚”行为,简直生动入魂,让我怀疑情场中火热的大叔市场,此片绝对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这让还未成为大叔而又单身的我太生气了。
男女主人公始终没有突破那难以用语言形容的阻力
3.5;素雅清新,恬静低柔,爱情如朝露短暂,似春日光景般易逝,留下的唯有风声穿过竹林的婆娑,雨意四起时的朦胧,樱云如雾下渐行渐远的背影。曾经相逢,彼此都只是生命中的过客。奶奶的故事恰与之形成映照,爱情的降临与消失皆不需要理由。
麻痹的,高浓度炊累瓦虱啊!!! // 录音专业必修影片!!! 傻逼老尸们狗屁不懂一个,就只晓得 大殡锐恩 @柴可可小不点夫斯基
李英爱好美好美好美,这是一部讲述淡淡的哀伤的电影,爱情啊,别陷太深别太认真
关于爱情的逝去,确切地讲是一段男女关系的终结,电影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每一个用心感受过的观众,应该都有自己的答案。在我的答案里,女主人公的选择是合理的。她退缩、迟疑、反复,不是自私、善变、无情,只是不想让爱情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另外一种她曾领教过的不那么美好的东西。尽管如此,还是意难平啊。啊啊啊,太难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