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令人心动的影片。
世间所有的爱和牵挂都比不过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牵挂。
一部影片,三位女性,三段故事,相互独立有相互牵扯。
没有好莱坞套路似的桥段,没有大开大合的故事情节,没有大团圆泪流满面的结尾和所谓温情的BGM,但时时刻刻都在打动你的心,都在牵动你的心。
自己生下了这个孩子,与孩子之间就是一种无论相隔多远,都无法割裂的牵绊。
因为被遗弃,不想孩子承受自己的痛苦,与孩子之间就是一种最深层的疼惜。
无法生育,想有个孩子,与孩子之间就是一种求而不得依然孜孜以求的向往。
无意中“碰”到,被一个为妈妈梳头的镜头吸引,以为是类似桃姐的题材,谁知却出乎意料,但好久没这样哭得一塌糊涂了。
不仅仅是感动,还有一种对女性命运以及母性、爱、家庭等等话题的感慨和触动。
不能不说香港版的翻译爱在你左右而不是简单的母与子真是太好了。
非常切合电影的主题。
如果仅仅是母与子,就变成讨论单亲母亲和领养等伦理问题的框架,但这片子打动我的就在于是通过女性视角从母、子关系(婚生或单亲或领养)的独特角度阐释女人对于家庭、子女、爱与安全感的感受。
那种淡淡的,仿佛纪录片电影一样的风格却更能使你自然的超脱出非婚生、领养伦理等等涉及道德伦理讨论不清的价值、对错评判,而这些尤其是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几乎被视为禁忌话题。
50岁了还单身,因为忘不了14岁时生下的交由别人领养的女儿,这个女儿表面坚强,独立,很早就决定不生育、不结婚,但却反复离开和返回声母所在的城市,却又不敢主动相认,一对夫妻多年没生育,多次出入领养中心却难偿所愿,夫妻关系也因此变得微妙。
所有这些主角如果放在中国只会被贴上不伦、不良少女、问题女人、私生子等等标签,然后放入被人遗忘的角落最好永不要提起......相比起来,剧中人物该有多幸运呀,虽是非婚生,却有人领养,也许养父母并不好但起码有个正常家庭抚养你长大而不会被抛弃或送进福利院,不管处于何种年龄,总有可能遇到绅士体贴通情达理的男士共度余生,而不用被贴上怪人、剩女、老姑婆的标签在隐忍中度日。
影片通过剧中人的感受、心路历程委婉自然的道出各种悲喜,从非寻常的个例中更清晰的表现出亲情、爱情在女人一生中的地位,女性如何对待,她们无奈或主动的选择和可能需承担的后果。
不需要任何道德评判、卖力说教,淡淡的情节和细腻的描述已经足以说明一切,观者自可以有你自己的理解。
如果想了解女性,了解女性的母性心态,希望男士们都来看看这部片子。
有网友评论说片中的男性角色都是摆设,我深不以为然,没有两性关系又何来感情、孩子、亲情和爱情、家庭?
女性因为能够孕育,也许生来在感情的选择上多了风险,要承担更多不可测的责任和后果。
很全面,剧中有设置一个情节:50岁的曾经的未婚生子的少女重遇当年17岁的小情人,她并没有提到女儿的事情,这里,男士们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有时候,女性于孩子,似乎可以和男人无关,当正常的婚姻和家庭不可得的时候(未成年或其他原因),这时,女人通常必须要独自或者说必须要给予她独自处理的权利,她可以自己选择做单亲妈妈或交给长辈或通过正规渠道放弃抚养权交由他人领养。
而在现今的中国,就只能是要么仓促的奉子成婚不考虑两人的感情和各方面条件是否已经适合结婚,要么就是想办法抛弃孩子,总之就是不能光明正大的养大他。
我们对于非婚生子女除了歧视、隐藏、道德评判之外没有任何对于母亲和孩子的保障。
孩子无论如何都是无辜的呀。
还好,这里的男性角色都是善解人意的,都曾经或最终给予了女主角们爱与理解,建立真正意义上以爱为基础的家庭。
所谓爱在你左右,实在是有多重意思呀。
剧中还有一句台词贯穿始终,尽管未成年、非婚生会造成伴随一生或两代人的缺憾和伤害,但某种程度上,相处比血缘重要,最重要的是共同相处的时间,尽管不曾相认,因为血缘,爱会相随,尽管被领养,相处可以弥补血缘的缺失。
通过细心的讲述,让观众一同体验缺失与伤害和爱之珍贵,传达责任与保障的重要,或者是道德评判、苦情哀怨,高低立现。
好的电影是让你想再看一遍的,这又是不多见的一部。
强力推荐。
看哭了,尤其黑人女孩分娩的那段和领养女人哭着喊“我的孩子”那段,年轻时我们只考虑一个人,为了自己未来牺牲孩子的未来(或者说生命),成熟以后想要孩子却又坎坷波折,这就是所谓的因果报应吧,我们都默默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和苦痛,但是我们没有怨言,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做母亲知道,为了小孩愿意付出所有。
办公室三丁,男丁的太太最近刚给他添了一个仔仔,奶爸和欢乐;女丁还在费劲的妊娠期,每天骂骂咧咧恨不得早产我和我们的闺蜜们,这个年纪还未婚和已经离婚的,最牵肠挂肚的不是如何找坟头豪迈地二人生活,而是如何把宝贝的问题先解决掉无尽畅想后,宝他外婆警告我,不要去领养!
我不准的!
电影里说,相处比血缘更重要。
遗憾的是在我们这个传统和血脉放大的社会里,领养的娃被内定为养不熟的白眼儿狼,还会记挂诸如长相智商的遗传不尽人意这些浮夸的内容贝宁长得不好看,老了老了开始招人待见。
《女人们》中热心但八卦的时尚主编进化到这里14岁生女之后性格有些拘谨的女医师,老脸满是张力,一不留神哭出来的样子让人跟着飙泪。
娜奥米长得像我家舅妈,很隐忍很有生活耐力的样子。
她就是贝宁早年的女儿,孤独强悍地生活着。
与上司暧昧,与邻居调情,怀孕后悄悄躲起来安胎生子,最后离开了她爱着和不爱着的世界。
另一个不能生育的娘,收养了那个女孩儿,成为贝宁和娜奥米的连接点。
淡淡的电影,让人无法评论,只有内心动容。
总有内心无法放弃的东西,纵使相处真的比血缘重要。
但他从孕育之初就与你同生共死,永世也无法改变。
贝宁一直照顾着母亲的起居,直到她去世才得以拥有婚姻和开始寻找女儿——理论上正常的生活;娜奥米17岁结扎,在得知自己还是怀孕了之后愤怒失控,最终还是柔情蜜意地看她出生;不能生育对她来说简直是窒息,愿意提供收养的未婚母亲也在见到孩子的那一刻变卦决定自己抚养同样让她崩溃这是男人永远也无法体会的切肤之痛啊。。。
办公室女丁经常请假,男丁感叹感叹她的借故缺席,被我戏谑:你也怀一个试试啊对于我,有时候会觉得那也许是被刻意放大的母性,有时候又被不自觉地被子宫思维左右。
觉得生儿育女到底还是女人一生最重大的回归,并不在他从你身体中分离的那一刻,而是每时每刻因为我妈,一直把我当抢夺她老公的假想敌,在家变后我们相依为命的某一天,突然说:我从来没觉得,把你生出来是我一生中最成功的事情。
当然,大部分时间,她还是对我气咻咻的比如前天我爸电话给还没下班的她:你女儿说晚饭不回来吃了,那我不做了,自己对付着吃点吧
是一部关于女人和她们的孩子之间的抉择,关系以及爱恨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关联,以及母亲和孩子之间为此一生所受到的影响,从而改变她们人生道路和感情道路的电影。
如果母亲与女儿之间无法处理相互依附的感情关系,这种纠结和矛盾可能会产生一生的影响,从而改变她们对人生的认识,以及她们对男人,性与婚姻的认同和理解。
讲述了女人的痛苦、弥漫和失落, 讲述了母亲对女儿之间一生的相互影响。
不管你是母亲还是女儿,不管你是单身还是已婚,不管你是否有孩子,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因为它让你明白女人一生感情上的许多纠结都是有原因的,不管感情或者内心里面多么痛苦,只要最终愿意相互理解,让内心释放,让感情释放,你还是可以重新做出人生的选择,不管这个选择有多迟。
这是一部特殊题材的家庭伦理片,通过2条平行线开始了出自两对母女之间怀孕寄养的故事。
极慢的节奏缺没有丝毫拖沓,在剧情一步一步发展后,把两条平行线交织了一起,虽然是个不算圆满的happy ending,但却让观众纠结着去回味它。
很棒的剧情,把这个题材拍出不一样的感觉。
strongly recommendPS:大美女Naomi Watts在本片里的角色,性格带着些许evil,让人看着又爱又恨。
从一开始就猜测这是个天蝎女,果然导演还是很了解观众,讨巧的交代了她的生日。
俯首皆凡人,无须拒绝爱我习惯把这样的电影,称为【女性视角电影】。
如果要打分,可以打上7.5分,有0.5分是卷面分,也是俗称意义上的人情分。
琐碎之极的温情,流畅缓慢的情节,推向一个完整而盛大的结局。
故事的开头,是三个家庭。
少年便就怀孕生子的女人,和母亲同居,孩子在出生那天便领养给别人。
她显然孤僻,强硬,小心翼翼,单身,活在旧日伤口里。
对新来的同事保有好感,可是眉目间又有欲言又止的拒绝意味。
母亲和她不算亲近,反倒喜欢和家里帮佣的女人及她带来的小姑娘诉说心事。
甚至在小姑娘生日那天,将祖传的项链给她。
<图片1>被领养的女儿,律师,事业有成,美貌干练,直白又直接。
她三言二语在一次面试里复述自己的生活本质,养父早逝,养母不亲近,17岁开始独居,辗转在不同的城市之间。
料想从前的生活和现在的也没有更大的差异,和上司有性关系,和邻居夫妻里的丈夫出轨,恶作剧般的将内裤留在别人的内衣抽屉里。
在性爱关系里,她有一种主控的意味,她不和人恋爱,她只是有需求,却是无法述说。
<图片2>眼睛孤寂,苍凉,有一种动物的戒备和防御之心。
当她说“不,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时。
”眼睛坚定,却又离殇。
另一对家庭是黑人夫妻,妻子紧张兮兮的对着修女述说,她多渴望要一个孩子,丈夫像木偶一样,一言不发,不愿配合。
出了办公室,女人几近疯狂的指责。
你为什么不让我住口,你为什么不说话。
男子轻描淡写的安慰她,这段对话在之后的情节里重复几次。
总是让人觉得,这对夫妻是貌合神离的,好像不能生育的缺陷来自女方。
男方内心并不想要一个外来的婴儿。
男方家庭也是如此。
女人在车里给男子打飞机的动作,看上去,她是焦虑,愧疚,无计可施的。
这三方没有交集,各人生活都是漏洞百出,有各自无法述说的烦恼。
情节推进的却迅疾,自然。
第一个家庭里的老母亲去世。
女主在莫名奇妙的发火后,居然渐渐和同事走到一起。
第二个家庭里的女主意外怀孕。
她明明已经结扎了输卵管。
第三个家庭,女主和丈夫分居,可她有了收养孩子的机会。
决定离开丈夫。
继续坚持这个做母亲的决定。
之后,联系上一切的线索,便是这个孩子。
中间夹杂着,女主和同事结婚,心境发生很大改变,在丈夫的带领下,开始正对过去的伤痛,坦白,述说,营造和孩子见面的可能。
怀孕的女人离开工作环境,选择要下孩子,固执的拒绝刨腹产的建议。
(这也为日后生产埋下了隐患。
)又偶遇了上司的女儿,面对喜当爹还追上来要负责的上司,选择了逃避和拒绝。
最后,是领养家庭,女人和丈夫离异,在马上就要获得期待已久孩子的同时,对方又变卦索回了孩子。
最后,女人生产中发生事故,只留了小女孩。
这个小女孩被她的亲生祖母找到。
而收养小女孩的家庭正是第三个家庭。
世事自有缘法,可是这个故事,却比21克让我感到更为平静自然的过渡。
包括了对上帝宗教的讨论,对领养态度的批判,都是一种自然而言表达的倾向。
在重要的转折点,似乎有表达,相信上帝,才会有结果和奇迹发生。
于是乎,女主同事也是新丈夫的女儿会告诉他,上帝告诉我们相处比血缘更重要,可是现在不去找寻女儿,爱要及时,过时不候。
于是乎,想要获得孩子的女人说,上帝会给我们做母亲的机会。
还有孩子应该留在亲生母亲的身边。
当开头的家庭都放下心防,敞开心胸接受爱时,却发现我们不过是血肉凡人,原先的古怪强硬,地下不过是一颗柔软的心。
原来接受爱,没有那么困难。
原来我们值得被爱,拥抱更好的一切。
送上我最喜欢的结局还有台词。
好喜欢最后那个女主的母亲,简直是最佳妈咪。
<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图片9>
母亲与孩子之间究竟应该算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
标准的答案无法解决不同的问题,但是每一种问题的背后都是母子关系之间的新思路。
我们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同时也不断地诞生新的答案,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有终点的过程。
今天给大家推荐影片《母与子》。
这是一个三段式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母亲在十四岁怀孕后,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成为自己的累赘,因此,出生即被抛弃这个标签被打在了第二个故事的女主身上。
于是,这个女人变得放浪形骸,然而即使她是一个放荡的人,但依旧是意外的成为了母亲,犹豫再三之后,生活并没有像她之前想的那样进行,她决定留下这个孩子。
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收养,当一个新的年轻的母亲诞生之后,她总是觉得孩子是一个累赘,觉得自己当不好这个母亲,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经验去做一些事情,然而当自己的母亲出面之后,她顿悟了,没有谁一开始就是母亲,母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这个过程或许会没有尽头。
三个不同的故事构筑了本片的核心观点,同时这三个故事也有所串联。
不同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总是展现出来相同的一面,当然,这一面的具体形式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一句话,爱纵使千人千面,但总归汇聚到一个点。
母子之间是传承?
第一个故事中的母亲对于自己当年的行为一直都是悔恨的,然而会很并不能挽回什么,只不过是一种漫长的代价,这种代价或许会伴随着自己一生,但是这种伴随只是一种单纯的结果吗?
很显然,这不是。
有时候,很简单的决定就会成为一辈子的伤痛,这一点对于第一个母亲来说是非常印象深刻的。
年少无知时候的冲动看上去当时没有什么副作用,然而当岁月老去年华不再的时候,这位母亲才体会到了孤独的意义,孤独在于自己一手炮制,孤独在于自己曾经的选择错误,孤独在于自己明知道自己做出了选择,却终身耿耿于怀,最终,故事就成了故事,一切就都无法挽回了,后悔不过是一种抚慰,为自己曾经的轻狂买单的方式总会让你感到意外。
第二个故事中的女人之所以放浪形骸,原因在于自己与自己的母亲之间的原本的亲密的关系被剥夺,而这种被剥夺的亲密加剧了她对于情感的不信任,即使是自己最亲密的母亲,即使是诞下自己的人,即使是被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坚固的母爱又能如何?
抛弃自己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忧郁,而这种抛弃直接造成了自己的人生已经被别人决定了,这种痛楚很刻骨铭心。
当一个人赖以信任的基础被砸掉了之后,她留下的就只有悲伤了,不过第二个女主角将悲伤转化为了一种放纵,我们可以单方面谴责这种放纵,但是放纵的原因不过是不信任。
游走于不同的男人之间,只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快感,这不过是跟第一个女主角一样的对于人生的消耗,同样的,这种消耗才是真正能自己决定的。
然而生活并不会因为你决定了什么就对于你有丝毫的改观,当第二个女主角意外的怀孕了之后,曾经给自己立下的规矩就被无情的打破了,原来生活并不会简单的这样,原来生活还可以有别的选项,原来成为了一个母亲之后,一切就跟以前不一样。
第三个故事依旧是在展示着不同,当第一次成为母亲的孩子抱怨着母亲这个身份给自己带来的影响的时候,她却忘记了,所有的母亲都没有熟手,大家都是在一个没有准备好的时间内迎接自己的新生命的。
即使是做了完全的准备,但是生活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让这些准备“付之一炬”。
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份并不是在万全准备之下获得的,而真正获得了这些身份之后,我们只能是根据眼前的所有来给予自己更多的付出,这没有终点,同样的无迹可寻。
母与子之间究竟应该保持着一种什么样得关系呢?
这似乎没有人能回答,然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种特殊的身份关系之间,总是会被摸索出来一个答案,即使这个答案本身并不具备更多的参考意义,即使这个答案本身就有着千差万别,但当你拥有了这个答案之后,无疑拥有了一种责任和使命,我们自然而然的会对于这个答案进行揣摩,生活也会继续下去。
时间很漫长,答案却很朴素,孩子不管是意外还是惊喜,这都不能让母亲这个身份被怀疑,或许,这才是母子关系的真谛。
……你好,再见
发人深思、深省的作品。
最近关于堕胎的电影有些热,而这是另一个方向,关于领养未婚生子的。
题材特别,很多人不了解,或根本不想了解,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系统全面的诠释,做一些感想记录。
影片展现的几对母子关系非常清晰,贝宁演的白人母亲三十多年前未婚生育了个女儿,未见一面即由人领养,这成为她和她母亲一生的情结,直到母亲过世;纳奥米演的女儿(穆赫兰道女主,怪不得眼熟)长大成熟,聪明干练却自我欲极强,玩男人于股掌,却意外要成为私生子的母亲,循环命运来了,这是主线;副线是另两户黑人家庭之间,一户打算将未婚生的孩子送人抚养,但百般挑家庭,一户想领养一个婴儿,主要角色都是母女。
这中间都是通过教会的慈善机构,以修女为负责人的,遵从一套比较成熟的法律。
通过集中表现人物情感冲突,另加入几个旁人台词戏份补充,剧本非常扎实,应尽责尽。
影片的拐点出现在女儿难产而死,贝宁过了一年才收到女儿的留言,流泪对现任丈夫说“你为什么让我去找她,现在这样还不如不去找她...”观影至此,做父亲的也潸然泪下,相信做母亲的早已控制不住了。
但当贝宁拿到外孙女的家庭地址时喜极而泣,原来导演做了最好的安排,不继续剧透自己看吧。
年轻的女孩犯了错(姑且这样表述,不要喷),通过文明的制度看似解决了后顾之忧,但这份母亲和孩子的情结是永远无法割舍的,孩子的成长也极具风险,影片其实提供了补救的方式,在人不可能的,在天都有可能,但人要诚心悔改、补赎。
为了减少情绪性的表述,并没有在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来写这篇影评,后来又拖拉了近十天才看完第二遍,也并没有找出怎样明显的社工视角可以介入。
不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影片给我再上了一课,即西方父母与成年子女的情感牵连就像我们东方人一样,而母亲的爱是没有国界和文化之分;还有更甚于我们的表达,就是在导演在表达这些细腻的情感时,恰到好处的配乐似乎比我们所接触到的任何本土文化音乐更加符合。
是的,相比于散文般的叙事方式,这部电影最打动我初心的是里面几个特定场景的配乐,好听、舒服并且直击内心,也许与心跳的声音同频,有种让人心旌摇曳的感觉。
大概就是配得上朱自清的《背影》朗诵调的那种,写完这篇,我应该要去找找。
非常巧合地看到这部电影,大概是优酷大数据根据我的浏览记录和相关演员的结果,关键词是亲情和影片中那个饰演要收养孩子的黑人女性的演员,她在社工电影《彩虹艳尽半边天》里扮演了一个在福利署负责儿童家暴工作介入的人员,《彩虹艳尽半边天》作为“有色人种、妇女、家暴、儿童”等等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代表,是社工推荐看的。
由于影片纯英文对话且没有字幕所以看得比较艰难,后续再看一遍后值得细细地去讨论它。
说回到这部影片,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算触动,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观影过程也像是在一片静静的流水中感受着,大部分时间非常平静但剧情吸引人看下去,而且当那些动听的音乐响起时会让人产生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应该是来源于人世间最深的情感所带给人的共鸣,和对一个母亲为了孩子失去生命的惋惜,以及与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感受到痛苦时引起的共情,还有一个失去母亲的女儿最终释然的开阔心境。
等到第二遍的时候,一些感受性的东西在减退,不由自主去关注其中那些吸引我的地方,以及开始想那些吸引来源于何处?
又是为什么?
虽然是剧情片,但是影片里的唯一感情爆发镜头对人还是很有震慑力的。
突然间要面对失去一个本该属于自己抚养的孩子,也意味着成为母亲的梦想瞬间破灭,这个女人在医院的崩溃失控似乎难以理解可有了上述两个原因似乎也说的过去,就这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女人对成为母亲的渴望和不能的失落,让人直观地看到潜藏在女性身体里的巨大能量,更加契合了影片所要传递的主旨,即女人对基于母与子关系中“母亲”这个角色的渴望。
这种潜藏的能量就是影片的张力,不只是潜藏在她的体内,也潜藏在白人女性的身体里,当然也潜藏在这部影片的每个女性即母亲的身体里,我们会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经历她们的释放。
一部关于母亲的影片,每个母亲所具有的性格自然各有不同,然而生命轨迹却几近相似。
正如我们所有的共识,一个母亲不是天生的,先是别人的女儿,然后是他人的妻,最后才是一个母亲。
所以,从一开始,伊丽莎白的出场,她就用利落、强大和无所谓的姿态伪装自己,没有得到足够母爱的她拒绝成为母亲,却在意外怀孕后逐渐接受了自己成为母亲的命运,同时因为体内的小生命忘却命运加在她身上的悲剧,这是她的能量。
51岁的嘉兰因年少犯下的错误惩罚自己,同时对母亲的爱也产生了隔阂,两者交织使得她对周围有一种天然的冷暴力对抗,理性付出和无法处理一切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然而母亲的去世使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而通过她人搭起的桥梁解开内心的疙瘩后,她体内的能量得到释放,也终于学会接受她人的关爱和表达。
再有嘉兰的保姆,她的母性能量是对年幼子女的爱护,面对雇主的责难依然不卑不亢维持自己和孩子的自尊,诠释了作为一个母亲的平等。
未婚先孕的女大学生不理解母亲也不愿接受意外到来的孩子,用送她人抚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独立和冷酷,但是最终又是以背叛一个满怀信心的人宣告了作为母亲的权利,想必是她的母亲让她一夕之间改变了主意,二人之间别扭又无法割舍的血脉联系最终通过那个戏剧性的爆发镜头予以化解和重新启程。
当然还有嘉兰的母亲,黑人女性的妈妈……属于她们的特有能量无一不是告诉大家:作为女性——母亲,在对子女做出干涉的同时,最开始到结束都是带着无限的爱,努力去弥补犯下的错误或者用死亡来弥补这中间无法填补的沟壑,因为不可能每一对母子之间都是皆大欢喜,所以能看到悲欢离合。
一部关于母亲与子女的影片,似乎道尽了人世间一切可能的悲喜,或沉重或轻松。
每个人都可能失去母亲,也可能面临失去孩子,失去母亲的孩子当然是一种悲剧,但是也可能意外收获另外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牵连,她可能遇到一个暖心的同事,遇到一个涉世未深的盲人孩子,遇到一个早已视为己出的养母,甚至只是一个到家保姆一个异域的陌生人,总之一种不幸不至于连着另外一种不幸。
于是在影片里,我们看到一些无可奈何(Careen没有见到女儿也没有在母亲生前解开那些疙瘩)和既定的现实(Lisa不想怀孕却意外怀孕又因怀孕而死)之余,我们也不难看到那些属于人与人之间牵绊所爆发的闪光点,比如凯特的善意,男护工的真诚和其女儿对Careen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还有事务所里黑人上司的理解和支持。
除了这些属于人间温情的闪光点,构筑起这部影片动人的很多细节同样值得我们观后回味,由此带来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领会到导演那种明明白白的启示、一点微小的“企图”是快乐的。
比如伊丽莎白遇到的14岁盲人女孩,两人之间的交流映射着她与刚生下自己的母亲的一种交流,看着盲人女孩对未来的忧虑,对性充满渴望和无所谓的态度,可是实际上她只有无力承担任何东西的幼小身体,作为女主的伊丽莎白,开始真正理解那个14岁的母亲抛弃自己的现实。
而到最后俩人在电梯的最后一次相遇,那么近,盲人女孩对她的存在毫无知觉,像是宿命中那种母女无法相认的必然,此时镜头里女孩的表情一直是模糊的,只有伊丽莎白复杂的面部表情,那背后的心理活动或许是怜惜,想跨越时间长河给那个年幼的母亲一个拥抱,或许是那些曾经的期盼和怨恨终将放下,变成了对新生命延续的期待以及自己要成为一个母亲的责任感。
再有一个场景也让我触动,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是Careen与继女之间在野餐时分发食物那一刻的推让,一方面似乎看到了那个无法独立作出自己决定,无法承担自己犯错后结果的14岁母亲反叛的影子,另一方面坚持凡事要自己来,不去接受他人的帮助,从而总是错解他人善意,似乎是那件事带来的后遗症,也或许是性格的本来部分,像今天大多数的我们,在每一次面对他人善意的背后,总会怀疑是否有自己还没预料到的失去,从而过度应激?
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总会受到过往事件的影响,在母与子的关系中,从来没有一如既往的贴心和完满,总是夹杂着各种痛与遗憾,可是母爱深沉,无需太多的解释,也无需赞美和过度的赞扬,那是一种本能的女性潜质。
只不过在这份最深沉的感情周围还有许多晶莹剔透的叫做“沧海遗珠”的东西,一定要用心,用情,共情共存。
[4] 如果只看上半部分的話我以為這部充滿人生智慧、精警對白的電影可踩進本年最愛之列,可是後半說尋找身份、傳頌女性母性之偉大急轉直下得幾乎推翻了幾位女角一直相信的自我,難道這些都可以放大到如此這般嗎?我不知道。
就看到娜奥米露点了,气死人
美式鸡汤的滋味,也就这样吧
7.0/10 分。2024.02.12,初看,美版蓝光。文艺片,有点伤感。。。看完后心情不舒服。。。
美国故事会 20120225想看
無聊,這是戲劇,不是生活。。
片译名真无趣~~ 译“爱在你左右”的还有那么点意思。伊丽莎白的露点从来都很自然,很美,无论在那部片里都如出一撤。
露西说,我们的一生,从虚空中出世,最后回归虚空,活着时,我们依靠意志、运气、个性和一连串像是通过掷骰子而得到的命运。电影好感人啊。
为人父母不用考核真的可怕………以及,生育or不能生育之于女人都太不容易了(片中母亲无一不苦)………【film – 三星半】
断断续续三次,才静下心来看完整部电影。它说我们的一生,从虚空中出世,最后也将回到虚空,我们活着的过程,是意志、运气、个性和一连串掷骰子的结果。但最重要的,是两次虚无之间的过程,那是我们与这个世界的牵绊。而全部的欢愉与痛苦,也都在其中了。
20100519 1650 除了naomi watts仍然美麗外,完全一無是處
还是需要尊重堕胎的权利
简单的剧情,母女之间细腻的感情,very peaceful
very touching
略有矫情
娜奥米沃茨还是那么好
太淡了,比《撞车》还淡
单身妈妈悲命的循环。喜欢娜奥米·沃茨的同学不可错过的电影。配乐五星❤
糊里糊涂在佳片有约看的挺细腻的没了
律师死得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