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说这部电影的优点吧。
首先摄影和配乐还是很美的。
但看多了略带复古、灯光昏黄阴暗的腔调,其实也就免疫了。
其次化妆比较细腻。
从艾纳一开始穿女装的拙劣搭配,到后来熟能生巧、渐入佳境毫不费力的玩转各种贵妇风,然后是做完手术后的苍白脸孔。
最后要夸一下小雀斑真的是蛮拼的。
从在镜子前面自恋的欣赏自己的身体,再到进妓院去模仿女人妖娆的肢体动作,都可以看的出来。
但所有的优点,并不能盖过这部电影的硬伤。
男变女之间的角色转换太突然了。
艾纳喜欢穿女装,真的是让人没有一点防备,一夜之间就着迷了。
完全没有经历过一个时间段的纠结和挣扎。
导演可能异装癖的功课做的并不是很充分。
再比如,艾纳在他生理性别为男、心理性别为女,还很爱他老婆的时候,又去约会其他的男人。
这其实应该算是跨性别者而不单单是gay那么简单。
这种扭曲,导演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用几次争吵就一笔带过。
变性,不是你穿穿女装,抹抹口红,戴戴假发那么简单。
虽然有提到艾纳儿时和同伴的基情,但说服力不够。
如果穿插童年或者成长过程中的对女性身份的渴望,会更完善,也会更有血有肉让人觉得不那么莫名其妙。
剧情架构上没有凸显矛盾冲突,从故事主线上来说,也是一味强调“我要变性”,“我就是要变性”。
而对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的承担显得是那么的无力和苍白。
对妻子心理状态的描写太过于缺乏。
或者说,女主的爆发力不够强。
其实说到底这部片子是噱头大于看头。
没有找真的跨性别者或同妻来参演,是最大的败笔了。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讲述变性人的电影,它讲的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做变性手术的人。
大多数人可能难以理解他(她)们的感受。
变性手术十分痛苦,无法被理解十分痛苦,忍受异样眼光和议论十分痛苦,而这些加起来,都不如人格和身体的性别分裂带来的痛苦。
否则,他(她)们也不会做此选择了。
想象一下,我是男性,如果我一直被迫穿女装,以女性的身份组建家庭和参与社会生活,将是多么的痛苦。
而他(她)们,在此基础上还要忍受身体上的倒错,那比起服装和身份,又是何等的变本加厉。
不用说更深的心理层面了。
这便是我如何理解这部分人士的感受的。
除了变性的话题性,本片的另一焦点便是去年的影帝Eddie Redmayne在本片中的表现。
一个男演员,要演好一个女性角色(看了上面那段你应该明白这是女性角色),同时为自己的男性躯壳而痛苦,以及对本该属于自己的女性身份的渴望。
他确实做到了形神兼备。
对妻子的丝裙的摩挲,涂上口红那一刻的满足,面对镜子顾影自怜,然后悲哀地隐藏自己的器官,以及最后心愿已了的满足。
这些着力的表演点自不必说,更见功力的是,在每时每刻的眼神里的渴求,眨眼中的羞涩,走路坐姿的举手投足,也算是把方法派发挥到极致了。
小李被熊啃豁出去了,小雀斑的成果似乎更反映在了“演技”上。
当然,奥斯卡并不只看演技,去年得了,除非是天神下凡,今年还是让给别人吧。
然而,形神兼备了,我还更想知道莉莉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我们看到了她对服装、躯体的渴望,看到了他转换身份后对异性的情感投射,但作为一个女人,貌似应该还有更多?
作为一个男性的观众我不懂,作为男性的导演汤姆·霍珀也不懂。
再看艾纳/莉莉的伴侣格尔达(Alicia Vikander是我最近爱上的女演员),有过困惑、痛苦,但更多的是一个大爱无疆的无私女性。
虽然十分感人,但怎么嗅到了一丝直男癌的气味?
我们来看看真实世界中艾纳/莉莉和格尔达是怎样的吧。
让艾纳扮女装,格尔达的确是始作俑者。
然而在唤醒了艾纳心中真实的莉莉之后,格尔达并没有如电影中那样困惑痛苦,而是更加投入到这个三角关系般的游戏中,并把这一切纳入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比如格尔达的大多数作品(不仅是片中的肖像,还有很多黄色小插画)。
可以看出,他们不仅不闹心,反而十分豁达地享受这一切。
这才是艺术家的自如和奔放啊。
当莉莉完全战胜艾纳后,艾纳去做了手术,随后,他们的婚姻被宣布无效。
他们也劳燕分飞,各自有了新欢。
看到了艺术家的随性不是?
最后,当莉莉因手术并发症去世后,格尔达悲痛欲绝,和新丈夫离了婚,回到和艾纳故居郁郁而终。
又看到了艺术家的浓烈了吧。
这么精彩灿烂的真实故事,为什么要改编成充满拘束的老派爱情故事呢?
是编导因循守旧,还是为了投奥斯卡所好,怕这样具有特殊话题的电影太过前卫?
真是可惜,论开明,21世纪的汤姆·霍珀和奥斯卡评委,还不及20世纪初的两个丹麦画家。
由此,在《万物理论》的霍金之后,Eddie Redmayne再次做到了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但我们也再次看到了一段明显被漂白的历史,一个略显苍白的故事。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今天要说的影片是两个丹麦女孩的故事。
他们来自丹麦,起初他们是夫妻,两个人都是小有名气的画家,丈夫还算英俊,妻子貌美如花,两个人很幸福。
可是,后来的后来,她们就变成了姐妹。
婚姻的巨轮说翻就翻啊,让人感慨世事多变,无奇不有。
影片的导演汤姆.霍伯曾经导演《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为观众所熟知。
《国王的演讲》给他带来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此次,新作《丹麦女孩》再次冲奥,摘得最佳女配,获奖者是饰演片中妻子一角的艾丽西亚·维坎德。
影片中中世纪的欧洲风建筑、服饰、风光成为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这些功劳当然这要归结为服装和摄影。
本片的服装设计被赞赏为“天赐而非凡”,霍伯的御用摄影丹妮.科恩把一个心旷神怡的丹麦呈现在了大银幕上。
“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的噱头也确实吸引观众,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位变性人莉莉.艾尔伯的变性经历,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自己男人的身体里藏了一颗女孩的心,然后他通过六次变性手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这期间他与妻子解除了婚姻关系,他在最后一次子宫移植手术中不幸去世,终年49岁。
莉莉.爱尔伯死后,他的妻子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片子上映后,有人高呼:“追逐自我直至粉身碎骨”、“感谢你让我成为了自己”、“勇敢做自己”但是我想说即便有这些也阻挡不了我对这部影片的吐槽。
故事发生在1926年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妻子格尔达.韦伯纳和丈夫爱纳.韦格纳都是画家,一对儿文艺青年凑在一起,两个人的生活浪漫又幸福。
他们的房间就是画室,有美女、有才子、有油画、有可爱的小狗。
妻子格尔达的作品一开始并不被认可,原因是:“你确实能成为一流的画家,如果能找对题材的话”。
房间中摆放了一副未完成的油画,画中的女孩是一位跳芭蕾舞的朋友,因为这位朋友要排练无法到场,丈夫爱纳便成为了临时的替补模特。
一开始,他是笨拙的、呆滞的。
然而批上纱裙的他很快便进入了佳境,此时紧张的音乐配合演员抽离的情绪完成了他向女孩转变的心里过程,外在表现就是他的兰花指出来了.....
我能听到他因为紧张心跳和呼吸都加快了,之所以被瞬间附体,用他的话来讲,他喜欢女孩的衣服,无比柔软。
然后,丈夫的女性意识就被激发了,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妻子新买了丝质睡衣,面对诱人的妻子,他的反应是真美,但是他所指的并不是妻子哦,而是睡衣!
再发展下去,这件睡衣就到了丈夫身上,他开始偷偷穿妻子的女士衣服了。
终于要开始在妻子面前毫无遮掩的露出真面目了!
妻子的反应却是让人大呼意外,她说了一句“美丽”,而后开始轻轻撩起他的衣裙。
历史上爱纳的妻子格尔达其实是双性恋的,只是片中没有明确的说出来。
很快,在一次聚会上,爱纳就以女装亮相了,自称是爱纳的表妹,并改名为莉莉。
不得不说这位满脸雀斑的影帝埃迪·雷德梅恩之前的担忧是对的。
在影片开拍前,埃迪.雷德梅恩惴惴不安的担心自己的女装扮相不够漂亮,而后莉莉的真实原型又被我翻了出来,对比之下,埃迪简直像个变态。
历史上真正的莉莉妩媚又迷人。
尤其是在镜子面前扒光衣服,把自己的男性性器官藏在两腿中间这样的特写镜头,多多少少还是让直男们不舒服的。
爱纳这个角色之前原定的扮演者是妮可.基德曼。
妻子面对丈夫的女性渴望,一方面焦虑,一方面又利用丈夫的这种渴望得到金钱和名誉。
她的其他画作一再被出版商拒绝,但她开始画女性装扮的丈夫后,作品却受到了青睐,甚至被邀请到了巴黎去发展。
在巴黎,格尔达的作品得到了认可,并且遇到了多年的老朋友汉斯,汉斯是爱纳儿时的伙伴。
这位汉斯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不是以格尔达的情人的身份存在,影片抹去了莉莉和汉斯之间的暧昧情感关系。
影片中的莉莉虽然认为上天搞错了自己的性别,以女孩的身份自居,但是在电影中他反复强调着他爱的是他的妻子,并且不与其他男人有过分行为。
这都掩盖了历史上真实的莉莉风流的一面,影片中的莉莉被塑造成了“纯洁”的代名词。
在巴黎,莉莉遇到一位医生,这位医生称可以让他变为真正的女人。
虽然有感染和失败的风险,但这些风险在莉莉想变成女人的欲望面前,已被导演完全淡化和忽视,所以给人的感觉是这个手术并没有那么可怕,这一举动也没有那么伟大,随后他就开开心心的来到了医院,接受变性手术。
第一次手术后的他开始与男人手挽手出现在公众场合。
而妻子在看到这一幕时,只能转身装作不认识,留给世界一个最孤独、最忧伤的背影。
莉莉的整个变性过程确实引人关注,加上片中给予的各种美的赞赏,莉莉成为了观众心目中敢于打破常规,勇于追寻自我的励志人物。
但我并不认为他就是丹麦女孩,我心中真正的丹麦女孩是他的妻子,面对自己深爱的丈夫,突然选择在某天变为一个女人,以姐妹相称,都说女为悦己者容,但此时这个娇美的妻子不仅得不到关爱,更要像男人一样照顾身边已经变性的丈夫,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比拟的。
她虽痛苦,但她更在乎丈夫的感受,当丈夫向医生说起自己实际上是女人的时候,妻子为了不使他感到孤单无依,毫不犹豫的表示“我也相信”。
她可以为了他的快乐而放弃自己的爱人,改为以姐妹的身份时刻在丈夫身边关心着他,自始至终都以建立在自己痛苦之上的宽容支持着丈夫,这种担当甚至比男人的责任感更加强烈、更加寂寞,坚强和崩溃只在一瞬间。
世界上有一种距离:叫做昨日我无名指上还带着你送我的结婚戒指,今日,你就抛弃了誓言,变成了女人;昨日我们亲吻嘴唇,今日只能亲吻脸颊;昨日我们同床入梦,今日需要用挡板做墙;昨日,她还被爱人抱在怀里,今日已面目全非。
她甚至梦到丈夫结婚了,和一个男人。
婚姻在慢慢的溜走,她连努力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她无法用女人的方式挽留一个女人。
妻子没有像普通的女人一样大吵大叫,更没有对丈夫讽刺揶揄,看着熟睡的丈夫的她无法入睡,只能半夜起身看着她的脸把他的样子画下来,把强烈的痛苦释放鲜艳的画中。
这也许就是对一个画家快乐和痛苦最到位的表现了吧,痛也在创作,乐也在创作。
这与娄烨导演的一部片子《春风沉醉的晚上》中妻子的反应大相径庭。
影片中妻子怀疑丈夫有外遇,找来侦探来跟踪,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丈夫竟然和一个男人在搞外遇,崩溃之下的她找到小三的单位大闹一场,丈夫与小三分手,但却选择了自杀。
《春风沉醉的晚上》虽然不及《丹麦女孩》好看,但是问题讲的很现实。
《丹麦女孩》的后30分钟,开始讲莉莉做变性手术的过程,这段的节奏时而压抑时而轻快,在医院所受的折磨是痛苦的,但是不管多么痛苦,他的妻子都陪伴在他的左右。
而做完手术后,他离真正女人又近一步的满足感给他带来自在和快乐,她甚至有了自己的工作,在百货做了香水销售,以女人的身份大方的和男人挽手在大街上穿行。
最后一次手术没能成功,莉莉死了。
我在想一个女人到底是要有多宽广的胸怀才能接受这样突如其来的大转变。
整个电影避掉了很多现实的问题,如莉莉被塑造成为了一个“纯洁”的代名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唯美化了的莉莉。
真正的历史中,莉莉手术的费用压力其实远比他做手术的痛苦更大。
1930年代的人们对待变性人和同性恋的态度都被和平化、平面化。
夫妻关系也一度濒临破灭。
导演一再以美丽、唯美化等外衣修饰整个影片,使影片复杂交错的分支被砍掉,完全只表现一条线,那就是莉莉是世界上第一位变性人,这部片子就是为了向她致敬!
但是,我并不喜欢它,避重就轻的创作态度显得那么谄媚和肤浅,就像水上的波纹一样,好看但没有深度。
真实的残酷和凌厉更能打动我,我已过了与童话为伴的年龄,幻想终究是一时的华丽和美好,真实才是一种最让人上瘾的美,它刺痛你,但是会永远难忘,铭记心底!
最后想了解莉莉真实故事的粉丝们可以去翻翻莉莉的自传《Man into woman》。
《丹麦女孩》的剧本和故事原型,本身就是足够惊艳和吸引人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对画家夫妇。
丈夫在妻子的怂恿下,扮起了女装,从此身体的女性意识觉醒。
惊奇、惶惑、纠结到痛下决心,做手术,变成“完整的女人”。
结果以失败告终。
即使在现在看来依旧是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
在当时,可能会有更浓厚的志异色彩。
可能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因素,电影里面添加了一个语焉不详、欲说还休的埃纳尔生理上有女性特征的细节。
从某个角度来来说,埃纳尔就像那些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奋斗、在发光的人一样。
当然,最后失败了,但埃纳尔还是变成了莉莉,她终于解开了身体的枷锁,重新找回了那个上帝赐予的自己。
我想,既然她选择了这条疯狂的道路。
那么,长时间的压抑、痛苦、挣扎,换来瞬间释放的欢愉,可以战胜身体的疼痛和恐惧。
弥留片刻,通过莉莉眼睛看到的阳光和草木,可能拥有和儿时的埃纳尔在维拉小镇看到的风景一样的纯朴、欢快与洁净。
由于《丹麦女孩》是部传记电影,整体地会偏向于埃纳尔(莉莉)的塑造,对其他人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相对不那么细致。
但在我看来,其实电影里面更吸引我的会是格尔达。
作为埃纳尔温柔可人的妻子和作为莉莉贴心无私闺蜜的格尔达。
有人说莉莉成功掰弯了格尔达。
我并不认可。
格尔达在最后夜会汉斯,有需要一个坚实的臂膀的原因,不过更重要的是需要来自一位异性爱人的呵护与爱。
格尔达对莉莉的感情蛮令人着迷的。
目送甚至守护着枕边人从男变女。
大概会和婚后发现丈夫是女人有一点类似的感觉吧。
爱情能否跟随伴侣性别的改变而迁移。
似乎是个新奇的话题。
私心更倾向于接受,这是长期共同生活衍生和培养出的亲情。
当埃纳尔也亚历山大交往的过程中,格尔达流露出了由惶恐、愤恨到落寞的感情。
刚开始的惊慌失措、失去爱人的悲恸,但却无能为力,只能一旁祝福和守候。
陪伴、守护的话题在好莱坞也是司空见惯的。
早的有《美丽心灵》,近的有去年小雀斑自己的《万物理论》。
当最初怦然心动、堕入爱河的因素统统离去,是什么可以让伴侣奋不顾身地开始一段以自己的美好年华为代价的漫长苦旅。
可能与爱情关系不大了吧,已经感受不到被爱的甜蜜,已经与占有、情欲脱离了干系。
只剩下干巴巴的责任与付出,和希望对方活得好的纯粹心情。
有点类似父母对子女的照顾。
不过亲子关系还掺杂了一点父母生命的延续的意思。
而这里会是更纯粹的风险了。
孤独的夜晚,可以抚慰自己的可能只剩下盛满美好回忆的老照片了。
我想,莉莉能够寻回内心的自己,自然是幸福的。
但拥有格尔达这样一位伴侣的幸福不亚于此。
没有格尔达,或许埃纳尔没法成为想要的自己,甚至没法发现深埋心底的真实自我。
一个人能做想做的事,成为梦寐以求的的自己,是美好又珍稀的。
而格尔达,牵着手让莉莉挣脱了埃纳尔的皮囊成为了完整的自己,同时亲手一点点拆毁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可能,格尔达是莉莉这辈子的守护天使吧。
感谢你让我成为了自己。
观影结束后还是决定先说说好的部分吧。
我想给演员打六颗星,电影三颗星,所以平衡一下还是打了四星。
我知道许多人看这片子会被触动到哭。
我也泪目了两回。
一次是在Lily和男人接吻后回家,Gerda见他哭了,关切地握住他的手。
真正的爱人就是这样的,比起诧异,比起责怪,更先想到的是关心,怕你在哪儿受了委屈,遭了欺负,而将自己的感受放置一边。
还有一次是第二次手术做完,Lily终于在从高烧中醒来,苍白得像一只鬼魂,她哭着说她终于成为完整的自己了,眼泪里带笑。
我不得不为Eddie的演技心折,这哭很难让人不动容。
Eddie的演技又精进了。
不光是体现在那场镜前的裸戏。
他自恋地欣赏自己的躯体,幻想自己是个女人该有多美,然而悲哀地看见自己的器官,自欺欺人地将它藏起来,继续幻想自己是完美的。
这个设计确实精妙。
但我想夸的是他在影片中所有的眨眼。
他仍是Einar时,是个比较内敛的男性,更多的像个男孩子,眨眼后腼腆地微笑。
变身Lily后,刚开始是因为羞怯,后来是因为自我的释放,他的睫毛颤抖,然后轻轻垂下,同时嘴角含着一抹自然的笑,那神态实在是妩媚。
他低头的幅度令他像一朵娇花,又或者一只逆风风行的蝴蝶,脆弱得让你不堪碰,正如本老师那角色所说,仿佛吻他之前要先获得允许。
Eddie令这一角色成为了女人。
每一个坐姿,每一次行走,换上新衣的旋转,抽烟时的自怜,都是真正的女人所为。
不论他的女装扮相美或不美,他在他的周身散发出一种气场,那气场便叫做美丽。
(身为女性我自愧不如)Alicia真的很棒。
其实之前看UNCLE或者机械姬时都没有很喜欢她。
但是在这里她成功了。
她成功地演绎了一个善良的妻子、一个贴心的朋友、一个求爱不得却甘于付出的女人、一个真善美的人。
这个角色受的折磨并不比Einar少,所需要的勇气甚至比Einar多。
他们在一张床上,隔着一张纱幔,她伸手去触摸Lily,她曾经的丈夫。
多让人心酸。
她爱他,无论他怎样变化,直到他死去。
她的哭泣都是他带来的,看见他痛苦,她便痛苦。
感动除了是被演技打动之外,还因为完美的配乐,出自《模仿游戏》、《坚不可摧》、《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配乐的作者Alexandre Desplat。
婉转动人,精致,弦乐一层层堆叠,把神经软化,把情绪推到一个宣泄的边缘。
摄影亦很美。
主角都是画家,画面便也像画一样,况且是在丹麦这么个童话梦幻的地方。
他们竭力抓到主角们最美的模样。
但是光有美是不够的。
前几天看《电子云层下》时,我便是这么评价,此时还是这一句。
现在的导演们都善于营造一个美丽的场景,创造一个美丽的意境,他们精心设计过细节,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人总是爱看美的东西的。
但是美是不够的。
这个故事本身是如此独特,如此不寻常,如此冲击心灵。
你想,一个人拥有美满的婚姻、蒸蒸日上的事业、正常而愉悦的生活,他突然间意识到自己真实的灵魂,没人逼他,选择权在他自己手上,要牺牲什么,会失去什么,他都一清二楚。
然而他做出了选择,一个在此之前无人敢做的选择。
他真正为自己而活。
光是想想就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复杂的感情,多跌宕的转折,该有多荡气回肠。
然而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影片大概开始十分钟,Einar便表现出对女装的爱好。
完全没有铺垫,并且那爱好十分强烈,这实在令人莫名。
虽然他之后有说自己年轻时便知道自己有女性的一面,但一句话便想作为背景,是远远不够的。
再说Gerda刚开始发现他将女性衬裙穿在衬衫下时,竟然完全不感到奇怪。
这也就罢了,Einar开始不断地穿女装出门这一情节也是突如其来的,片中没有交代他转变的过程,他与妻子就这一事的争执亦没有多少笔墨。
直接就进入了最大的矛盾点——他的身体和心理的不相符。
导演却仅仅用他不断地换装、照镜子这些重复的段落来演绎,看得多便觉得乏味。
影片进入后半段,观众一开始对于他性别的好奇心已经逐渐淡去,此时该拿出最大的矛盾来,把最深层的东西剖出来。
但导演只是继续让情节快速地走下去,第一次手术之后,和妻子争吵,然后是第二次手术。
件件事都是点到为止,走马观花地把他的一生走完,影片的节奏便变得奇怪,其实没必要剪成两个小时。
我们都知道Einar和Gerda,甚至Lily和Gerda彼此是相爱的,然而我们不知道这爱是如何维系下去的。
Lily总是在问她美么,然而我们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
我们是如此想感同身受,却做不到。
剧本写得太浅。
如果不是这两位演员来演,这电影恐怕会成为一个轻飘飘的花瓶。
真爱不是艺术品,真爱应该更有重量,沉甸甸得叫你拿不出简单词语来形容。
美是不够的。
现在有许多人想为LGBT人群发声,想让社会拥有更多的宽容和同理心。
这都是很好的出发点。
更多此类题材的电影出现是件让人欣慰的事。
但是确实其中大多数的质量都不高。
它们更多的是为了同志而同志,或者是没有理解真正理解他们的心态,只是出自编剧或导演自己的想象。
有时候噱头越大,越容易不切实际。
总归还是觉得挺可惜的。
Eddie去年拿过奖了,今年应该是没希望了。
但是我们可以期待一下Alicia。
PS:本老师出场之后我实在没忍住,一直笑到他的戏份结束。
今年是一个LGBT年,很多类似题材的电影比如carol和freehold大规模来袭,但danish girl绝对不输。
因为他们讲的其实不是一件事儿。
carol和freehold讲的是homosexual,讲爱情讲平权。
danish girl讲的则是一个羸弱男儿如何直面自己的性别认知障碍,到死也要做自己。
这和同性恋情都很不一样,恋情是让你接受自己接受对方,是两个人在接受彼此的前提下的情感交换。
然而性别认知障碍则是发现自己的身体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每天醒来都带着困惑和埋怨。
所以更难,面对的一切都更复杂更伤人。
有些人也许选择妥协,带着皮囊和伪装过一辈子,然而也有一些人,她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无论代价如何,她们要做心里的自己。
在和内心的自己斗争过之后,面对的外界世界的困扰要更多。
记得曾经看the l word,里面有一个女变男的max,服用雄性激素植入橡胶penis,和lesbian们混在一起。
当时我最不明白的是作为transgender的max理应和straight girls在一起,他的生理和心理都是男,而真正的lesbian爱的应该是女人才对。
所以看danish girl的时候我一直都很担心lily会在变性之后还爱着老婆,因为到那时就是更复杂的情况,她不只是transgender还是lesbian。
transgender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变性之后,人们的疑虑和接受程度。
记得orange is the new black第三季里面有一集是围绕变性人展开的。
男变女的黑人一直在女子监狱里过的好好的。
然而有一天还是被另一伙人说起她的很多生理特征是男性的,她有更大的力气,她的脾性更manly,她让那些同样生活在女子监狱里的女囚们感觉unsafe。
然而监狱也要像厕所一样设置unisex的房间吗?
也许我不应该在这里加这么多label,但是为了梳理清楚就只好用这种方式。
这片子其实代入感真的不强,即使是gay也很难去真的把自己带进去,就像lily在老婆发现自己和gay交往的时候说的,我们只是朋友,我们想要的东西不同。
到此,变性这件事才在我心里真的开了个题,让我认真去思考。
是否大多数人在聊lgbt的时候甚至没有搞清她们是谁,是否变性人群体甚至没有得到和同性恋群体一样的关注和理解。
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片子的意义,我觉得大部分的意义在于取得关注,让观众试图去理解这一群体的成长都经历了什么。
即使是在性取向如此宽容的年代,danish girl是否仍让人感觉恐慌或者困惑。
所以导演选择了一种更加美好的方式去诠释,全片看下来就像艾纳的画一样美,每一帧都像画。
然而也因为太过美好,过程的残忍被缩小,所以不够震撼不够打动人心。
而究竟主流社会又能给这一群体多少宽容,让她们be who they are呢。
一方面,《丹麦女孩》描述着一个残酷的现实。
变性人在社会中依然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承受着外界舆论和内心的双重压力,在寻求自我的道路上频频受挫。
另一方面,《丹麦女孩》也暗含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不仅对跨性别者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激发大众为理想坚定追求的勇气。
取自世界上第一位变性人的故事,《丹麦女孩》问世后便深得世界各大电影节喜爱,不仅一举拿下多项大奖的提名,也让“跨性别者”这个身份更广为人知。
故事发生在1926年的丹麦哥本哈根。
由埃迪雷德梅恩(别名小雀斑)饰演的画家艾纳和由艾丽西亚饰演的画家格达尔是大学同学,后结为夫妻,婚后一直过着幸福而快乐的生活。
一次,由于模特失约,格达尔决定让丈夫艾纳暂时穿上白裙丝袜帮助其完成画作,殊不知此举动触动了艾纳的内心,开启他探索性别之旅。
格达尔以为一切都只是她与丈夫之间的小游戏,所以邀请他扮演女装出席,甚至给女装的艾纳一个新的身份;莉莉。
然而无意撞见女装的丈夫和另一个男人亲吻时,她既震惊又抵触,她无法理解为什么艾纳会将他们之间的小游戏当真。
冷静下来的格达尔决定和丈夫谈一谈,原来这一切早在艾纳童年时就有预兆。
小时候艾纳穿着母亲的围裙与好朋友汉斯在厨房玩耍玩耍,汉斯亲吻了艾纳,却被父亲将汉斯赶出家门,艾纳探索自我的过程就此被扼杀。
后来,格达尔通过换环境和寻找汉斯的帮助来试图将艾纳拉回正道,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艾纳对自己的身份也越来越坚定,他就是想做一个真正的女人。
最终他孤掷一注去做变性手术,由于技术条件不够发达,艾纳做完最后一场手术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丹麦女孩》细腻的描绘了主人公艾纳的内心转变,从第一次穿上丝袜时嘴角的触动,到去舞蹈室疯狂试裙子的喜悦,再到决定做一个女人后,艾纳为自己和妻子都买了一条漂亮的丝巾。
种种细节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彷徨,欲望和追求。
这条丝巾最后也成了全片最重要的一个隐喻象征。
艾纳死后,妻子格达尔和汉斯来到艾纳的墓碑纪念他。
一阵风将艾纳送给妻子的丝巾吹走,格达尔却说让它飞吧。
丝巾象征着艾纳的自由,虽然他已不在人世,但他终于解放了自己的灵魂,探索出内心所求。
一方面,《丹麦女孩》描述着一个残酷的现实。
变性人在社会中依然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承受着外界舆论和内心的双重压力,在寻求自我的道路上频频受挫。
另一方面,《丹麦女孩》也暗含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不仅对跨性别者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激发大众为理想坚定追求的勇气。
这部电影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但它并非只是面向变性人群体的。
普通大众在这部电影中能更加近距离的观察到变性人的内心世界,与之共情,帮助我们树立正确对待LGBT群体的世界观。
但是,作为一部电影来审视,它似乎还是差了点什么。
除了奥斯卡影帝小雀斑精湛的演技之外,能完全帮助我们理解主人公的叙事线略显浅薄。
这大概与导演汤姆霍伯的野心有关。
影片既要表现艾纳的选择,又要表现妻子对艾纳的态度,还要展现上世纪欧洲的艺术氛围,这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
原本是单一主人公的剧本有变成双重主人公之嫌,会一定程度上让观众失去对中心点的关注。
总的来说,伴随着略微瑕疵的《丹麦女孩》仍不失是一部佳作,全片在隐喻的忧愁基调中展开,最终以升华之后的希望悲剧结尾。
它在风景如画的哥本哈根留下观众的眼泪,在平静的诗意中实现主人公的自我价值。
简单记录一下感想:1. 走出电影院,不自觉地捏起兰花指,扭的幅度也自觉大了一点。
过了一些时候才恢复正常。
男人演女人演的好,会让女人自惭形秽,意识到自己的性别。
2. 小雀斑的演绎,跟早几年佩佩那个烟视媚行的soldier's girl很不一样,但同样有魅力。
佩佩那个妩媚爽朗,眉目如花。
雀斑这个委婉娇羞,心思万重;细看,他并不美,但是媚眼一个个抛过来,不由得你不酥软。
这大概就是“郝思嘉小姐长得其实并不美,但男人见了他,往往要着迷”那种感觉了吧。
也可以说,佩佩那位表现的重点是变性以后,雀斑这位则是变性之前。
3. 回来读了资料,才知道这个故事并不忠实于原型,有大幅改动,这大概也是它的imdb分数不高的原因。
不过看的时候,还是很喜欢,很入戏。
即使原型的经历更复杂,但是片子讲述的故事有其可取之处。
并不觉得它空洞。
角色的心理变化对我来说有迹可循。
前几天看了卡罗尔,虽然赏心悦目,唤起恋爱的遥远记忆,可是那个故事本身,并没什么。
丹麦女孩讲述的东西重要得多,也复杂得多,更打动我。
4. 原型和片中的两位主角,都非常勇敢。
女主尤其了不起。
这样的事情,大概的确是艺术家更能够坦然面对。
最近看了不少艾丽西亚的片子,属这部片演得最好,也最美。
5. 去年的《万物理论》和今年的《丹麦女孩》有什么共同点?
雀斑总是出于无奈地让老婆受苦。
换句话说,他总是得到伟大的女人做老婆。
6. 只是,现在已经无法直视《神奇生物在哪里》了。
7. 虽然雀斑很厉害,膝盖已跪碎,但还是不能收进后宫。
以及我还是更喜欢他男装的样子,翩翩修长。
<图片1>
你觉得哪个更美?
本来期待艾迪·雷德梅恩演技再度大爆发,结果本就单薄清秀的外形其实反而很好的帮助他演绎了这个角色,相比之下我倒是更想看汤姆·哈迪或者马修·麦康纳来演“丽丽”,至少会很好笑......附上浓妆,穿上长裙,带上假发,然后就是害羞的傻笑,游移不定的眼神,嘿我说这个角色的挑战程度比霍金至少差了至少两条街。
此外,影片差点就成功的让人讨厌上丽丽小姐,特别是最后不听劝告硬要手术的时候,为了表现忠于自我,也不用在变性后把智商也变低吧,导演和编剧真是没安好心啊。
艾丽西亚·维坎德演这种有点小叛逆缺又深明大义的少妇最为得心应手,而小艾的哭戏是连鼻头都红的不要不要的,靠挤眼药水的可做不到这效果,只是这片子让她看起来至少比《第七子》里老了18岁,倒是她和小雀斑在这部戏里几乎全裸让人有“值回下载时间”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片基本可以告别奥斯卡提名了吧?
Einar Wegener,上世纪30年代知名画家,性别认知障碍者,首个接受变性手术者,老婆Gerda也是画家,还对老公延展出来的女性人格有百合倾向。
这么一大堆好素材,摆谁哪里能出不来效果,也就是想不明白,究竟是要多不走心才能漆成这种款式的花瓶子。
《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导演Tom Hooper这次交出的奥斯卡命题作文并没有打动人,充其量只能说是四平八稳,毫无惊喜。
是,画面是很美,小雀斑也很美,然后呢?
通篇浮光掠影,人物却充斥着与我无关的浅白。
电影并不是靠着丹麦好老婆面对困难不离不弃的老套路就能有所突破的,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又重看了一次去年的《万物理论》。
然而仔细一看,发现自己并不能这样随意污蔑James Marsh,毕竟《丹麦女孩》明显更差,得多。
首先我们来看看Lily是如何出现的。
在电影中,Lily是Einar某天顶替Gerda的模特,当他触摸到丝袜和裙子的时候唤醒过来了的。
这个转变特别特别特别的突兀。
几分钟前才特意花了好些长度浓墨重彩地介绍了夫妻相爱相惜、鱼水甚欢,到这里一下子碰个女人衣服就变性了,这真是令人感觉太奇怪太无法理解,前后铺垫得牛头不对马嘴。
虽然没看过原著,但是抱着求知(吐槽)心我去翻了亚马逊The Danish Girl的小说页,里面的第一章就为他们的夫妻关系做了一些处理了。
原文如下:“…she’d tell her female subjects—as Einar once overheard upon returning to the apartment ’s door at the top of the dark stairs—about their longer and longer intervals between intimacy: “He takes it so very personally. But I never blame him,” she’d say, and Einar would imagine her pushing her hair behind her ears.”THEIR LONGER AND LONGER INTERVALS BETWEEN INTIMACY!!!当然书中也针对穿上女装这件事交代了许多Einar的心里挣扎,而并非像电影中的“好啊”穿上了以后boom一声炸出来个Lily的。
这里点三万个白眼。
还有对于Gerda的塑造,太简单了,简单得像小学英语”Fine, thank you, and you?”一样顺理成章理直气壮。
将Gerda写成一个无私无畏的好老婆,脸谱化一个事实上比Einar还要复杂还要丰富得多的角色,简直是剧本的一个大灾难,是犯罪。
首先,Gerda是一个遇上Lily前郁郁不得志的画家,Einar对他代理人交代过Gerda一直都在画人像,但是一直都没有画到对的人。
可是当她发现了Einar/Lily之后,瞬间好像得到了灵魂,Lily就是她的缪斯。
执笔之人假如对他所画无爱,如何感染他人如何能赋予画作以灵魂?
就凭这点我就敢说这个角色绝对没有被充分挖掘。
本子如果落在对的人的手里,Gerda之于Einar分分钟能像Carol之于Therese一样充满可能。
对于小雀斑,不想说太多。
在LGBT中,如果说LGB都是有群众基础的话,那Transgender本来就是一个受众面极小的群体。
一个难以具备共鸣心和同理心基础的角色要切实打动人,绝对不是靠一笑带过“任何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就笑”的场景的。
只能说目前的小雀斑还不具备出演这种兼需广度深度的角色,还需多多磨砺。
至于去年拿了奥斯卡影帝嘛,我觉得纯粹是因为幸运碰上个电影小年。
纵观历届影帝,什么Matthew McConaughey, Daniel Day Lewis, Colin Firth等等,哪一个不是爆他八条村?
加之今年是一个连剧本都稀烂的角色,想用一个这么平面模特靠美色蝉联,不怎么有戏。
噢,还不说竞争名单还有拼命三十郎小李子,还有熊。
当然,电影还是有些许亮点。
初期当Gerda对Einar请求让Lily消失的时候,Einar闪着泪花说了一句“我在尝试”的那个瞬间,确实非常真实感人。
后来当Einar在巴黎偷偷去看偷窥秀的时候,那一场戏是整个电影里对Einar刻画得最为深刻的部分,和表演女郎的无声互动是电影中为数不多打动人的地方。
可惜,这和一部好作品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有点浪费本子,浪费料子,尤其是Alicia Vikander,鉴于她就这样的设定却交出了一个如此质量上乘的Gerda。
虽然知道不可能,但是一边看的时候脑子还是不禁在想,天啊如果这是芬奇的镜头,Jared Leto演Einar,会是什么效果。
还有,下次请不要叫普京来客串这么久。
我怎么配得上这样的爱 再也没什么可害怕的了 泪流满面
啊!雀斑啊!为啥最佳女主不是你!为啥最佳男配不是小本老师!这是赤果果的歧视!演员工会请善待腐国演员!他们又要全裸又要搅基还要穿女装很累的!
比较糟糕。徒有一个题材
什么鬼
噱头远远大于内核。
基本上我是被小雀斑的表演说服的,在他身上看到一种真实的性别的跨越。影片的叙事和美学风格还是太匠气了,尽管有几处对镜像的使用蛮切题的。对女主那条线无感,女演员貌似也可以送去变性了。
现在都要靠男扮女装来冲奖吗?
想到有一天可能我国会拍东北女孩金星,由王祖蓝出演就有点五味杂陈。
女主已经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眼见着自己丈夫从异装癖到变性,格尔达从震惊到愤怒到到希望改变到放弃到坦然接受并陪着艾纳去做变性手术,这些细节变化令人动容。这样一个超越性别的话题性的爱,题材喜人,比猎人和我胃口多了。
电影本身其实没什么大问题,却合成了一部杂糅片,因为霍珀捕捉不到变性人的心理挣扎,流于表面,只顾贴着雀斑脸一顿狂拍,可惜。维坎德作为女配的表演轻松甩雀斑三条街,十分令人信服,对鲁尼有绝对威胁。电影院九成女人我也是醉了,这是一个女上位的时代。其实年度最污画面该是雀斑和老婆俩女争夫吧!
我很喜欢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这部个人觉得一般。
小雀斑饰演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
摸个女装就喘粗气实在是把我尬住了
我怎么会拥有你这样的挚爱
“我这辈子喜欢的人没几个,而你占了两个。”莉莉·艾尔伯,就像河流一样的名字……拥有好题材、却拍得走马观花的平庸之作,情绪点毫无防备的全被冲淡。角色总哭,不算好演技。“你让我美丽和坚强,我怎么配得到这样的爱。”
3.5 和去年的《万物》相同的失误,动人但仅浮于表面的绣花枕。视听语言上——油画般的画面、美轮美奂的摄影、考究的服装/场景和美术,都挺让人享受的,表演也都很优秀。但即便是艺术家LGBT这般难处理的题材,不代表可以不去追究剧情逻辑上的漏洞和肆意的人物内心抒情,更何况还烂尾落俗了。
看到后面几乎看不下去。
从都柏林飞回芝加哥的航班上,看了丹麦女孩,从头到尾两眼紧盯着小屏幕,最后泪如雨下。身边是一对加州夫妇,那女子等我看完擦干眼泪说: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子,是吗?我点头:是的。这不仅仅是有过变性和历史,much more than that,是有关一个人能否有勇气真实地面对自己。对自己和善对世界信任
一副很美却没有灵魂的画。
小雀斑演出太精彩了,可惜后半段剧情力没跟上男主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