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昨天在传媒大学看了驴得水的首映,更有幸拿到了一曼(任素汐饰)昨晚穿的睡服,我觉得我可能要变直男了吧。
多久才能遇到一个这么喜欢的角色,有血有肉有残缺,但是那么美好。
一个爱穿旗袍的女人,身材曼妙,笑声爽朗,唱起歌来悠悠款款。
像渡边一样,有着不羁的灵魂和要命的欲望,看完后我满脑子都是她“嗒嗒”的高跟鞋的声音,满脑子都是她那长长的脸蛋和细细的腰,“今夜的风儿吹,吹的心痒痒,我的情郎... ...”小制作往往赢在淳朴,赢在以情感人。
驴得水故事套路很简单,用下一个谎话去圆上一个谎话;取景很简单,一间教室、一片小山,反复用,从早晨到傍晚,反复用;跳舞用镜头不复杂,交代环境用全景、谈话过肩拍、突出用特写,没有大运动,没有特效,感觉一个fs7就能胜任般的简单;人物也简单,5个老师+一个铜匠/媳妇+一个特派员/助手+一个歪果仁。
看多了大特效和各种炫技的镜头,驴得水就是一股清流,像一首简单的民谣,听着听着就跟着哼起来,有时候,能走进一个故事,对一部电影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纯素人的演员真的是这部电影的大亮点,沈腾和马丽也许真的演不好这个电影。
我们永远都是对陌生人最真诚,没有防备地就交出了自己光光的样子。
这5位演员就这样拉着你的手,唱着跳着就走远了。
话剧演员牛逼就在节奏把控的太好,每一处笑点都在刚好的时候结束,你还来不及回味就到了下一幕。
导演说他给戏中人起名字时就直接拿身边朋友的名字,而电影中每一个角色都像身边的一个朋友,那么真实,那么真实。
自由放浪的一曼,小男人气的情种裴魁山,忍辱负重的孙校长,直性子暴脾气周铁男、又单纯又倔的孙佳。
人的一生都在跟黑色和白色打交道,越成熟,灰色地带越多;越年轻,黑和白的过度就越硬。
撒谎是大人的事,单纯的我也许不懂,只知道驴棚着火了,拎着水就要往上浇,哪知道,有时候大火烧完,其实最简单。
我们都是善良的人,有时候只想让自己活的快活一些,也许梦想让我快活、也许睡男人让我快活、也许每天陪一头驴让我快活,我只是想让自己快活一些,没曾想,最后这变成了一把手枪,我装作不知道地抵在自己脑门上,随便开了一枪。
如果你想简单的感受一个故事,看几个非常棒的年轻演员,听一首简单但是很好听的歌。
如果秋天的时候,你是一个人,请去电影院找一个角色谈场恋爱,因为每个角色,都值得你爱。
电影最终定档1028,我们一起再去看这个笑话,你可别哭。
观影之前就听说这是一部解读性很强的片子,看完发现果不其然,仁者见仁。
先说缺点吧,首先话剧腔过浓,所有人念台词用力过度,再加上个别场景自带回音效果(音响问题?
)更是让开头十多分钟才入场的我一脸懵逼以为错进剧场。
不过这片子原本就是话剧演过来的,这点“特色”倒也意料之中;其次煽情刻意,不够自然,尤其是最后的合照镜头伴随着音乐一再出现强制煽情。
其实这部片子的内涵已经泪点满满,这时候再煽,未免画蛇添足,过犹不及;最后就是一点不算瑕疵的瑕疵,那就是结局处理,“延安”啦,“受调查”啦,这个我们都懂的。
但是瑕不掩瑜,即便如此,这片子能过审我还是蛮意外的,如果说今年国产电影中《火锅英雄》算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典范,那么《驴得水》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在刀尖上舞蹈。
与其说荒诞,倒不如说是血淋淋的现实主义。
随便抽几句台词:特派员在饭桌上一一数落各人的前科:“知识分子有脾气,我可以接受,但你们都有污点!
”以及最后校长的叹息:“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然后导演告诉我们孙佳的角色定位就是点题:“过去的如果都让它就这么过去,未来只会越来越糟”再看片中发生冲突的各方角色:分别是政治决策者——特派员;军队强权——持枪的卫队长;知识分子——校长及一干教师;底层民众——小铜匠及其妻子。
最后是关于片中主要人物的变化:追求梦想的魁山眼中充满了现世利益,却仍然要在道德的制高点出口成脏,用最野蛮下流的语言把一曼搞脏搞臭;追求自由的一曼在经过别人的批判和侮辱后精神恍惚,最后自杀;充满正义感的铁男畏惧强权“假装”屈服,磕头如捣蒜,幼稚地以为这样就可以翻身自主,却没能换来别人的哪怕一个正眼。
这都是谁呢?
同学,如果你是学文史的,一定知道周扬吧?
就算你不是学文史的,也得知道老舍吧?
万一你是学物理的还可能知道束星北吧?
当然影片的主角不只这三个人,还有千千万万个人,千千万万个哭喊着的灵魂,千千万万声震彻夜空的枪响。
网易云音乐上,任素汐唱的电影主题曲《我要你》有这么一条评论:“一声枪响 四套漂亮的新校服 这个女人最终选择沉睡在自己的梦里 永远 永远也不要再醒来了 梦里大家穿着新校服起舞 拍照 只有欢声笑语 没有冷酷丑陋的现实 编剧一次又一次的摧毁人心中的那点梦幻 什么理想主义 什么英雄主义 什么浪漫主义 什么知识分子的脾气 最终都败给了现实和强权”你想到的是什么?
对我说的就是它。
其实把相同的故事换个年代,换个场景创作出来是编剧和作家的拿手好戏,各种例子不胜枚举美国人到来之后人物冲突升级,教室里的那场戏简直完美再现了当代社会矛盾,编剧把各个不同阶层的代表人物面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那个时代的碰撞、可悲和湮灭几乎都毫无遗漏地交代到了:知识分子之间的相互指责和保护、校长为了个人集体目标的委曲求全、特派员为了掌控局面的利用与恐吓、以及象征权力的、让人心惊胆寒的枪声。
不过除此之外《驴得水》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提出了现世的问题。
在我看来,片中最值得玩味的人物是小铜匠,他是一个再真实不过的角色,从只求钱财死不拍照的愚昧到摆弄茶具玩弄权利时的精明;从被妻子喝来唤去打不还手的软弱到拼命抗争追求自由时的执着;从临别赠发时踏歌送行的淳朴到一曼被羞辱时咬牙切齿拍手叫好的凶恶……我们身边没有这么多无私的校长,自由的一曼和正义感爆棚的铁男,我们身边,我们自己,更多的是正在成长的小铜匠。
教育给了我们知识、人格,也因此应运而生了很多其他东西。
当然,你完全不懂我在说些什么也没关系,其实我什么也都没说,因为我在电影结束的时候,还清楚听到座位后面有人说“那女的为什么自杀?
估计是不知道枪口在哪,不小心开枪把自己打死了”
1.年度最佳国语片——《驴得水》,《追凶者也》只能退居第二。
借豆瓣网友的话说,华语电影接近裸体,《驴得水》是适时出现的一条裤衩,遮羞……2.《驴得水》是开心麻花继去年《夏洛特烦恼》之后第二部话剧改编的电影。
用喜剧的方式讲悲剧,用讽刺的手法说人性,这部电影会让你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哭不出来,欲哭无泪,出色的剧本,精彩的表演,9分好评!
3.任素汐饰演的女教师一曼,长得不漂亮,举手投足间却风情万种,她想活得洒脱自在,最后却死得凄惨悲凉,让人又爱又怜。
片中那首《我要你》,太好听了,简直唱到了人的心里。
而那几个巴掌,打在了她自己的脸上,却疼在每个人的心上。
任素汐,影后,实力派女神,你不用“睡服”我,我已经对你路转粉。
4.片尾,美国慈善家在目睹了这出闹剧之后,感慨地说“不可思议的中国”,但观众们都知道,这就是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
借用网友的话,幸亏有个民国,不然借古讽今都没个对象。
5.对那些说这不是电影,是话剧的人,我只想问你觉得好不好看吧。
你只花一张了电影票的钱却看了一部精彩的话剧,你还想咋滴?
既然郭敬明的ppt和那些综艺节目都能在电影院上映,好“话剧”为什么就不行呢。
好的国产电影还请大家去电影院购票支持。
我不是五毛党,我只是自来水。
28号上映的黑色荒诞讽刺电影《驴得水》上映三天,尽管豆瓣评分高达8.2分,但还是出现了口碑两极分化的现象。
爱的人对其赞不绝口,认为是国内难得一见的黑色讽刺喜剧,对社会现象、人性的揭露与鞭笞,达到了让人直呼过瘾、畅快淋漓的程度;不喜欢的人,也自有理由。
《驴得水》由话剧改编搬上荧幕,但据说它一开始瞄准的就是拍成电影,只是因为某些条件不成熟,所以先以话剧的形式试水。
看过《驴得水》完整版的内行人也说,要比公映版更加夸张、辛辣。
那这部电影,究竟是好是坏?
为什么会出现口碑两极分化?
爱与恨原因何在?
喜欢的人是因为故事的锋利。
在国产片的审核制度下,这样的讽刺程度让很多人意外。
这个故事借由民国时代做背景打掩护,讲述的却是让现在人深有感触的故事。
一个偏僻地区的小学校,几个教书育人的老师,从原本美好的目的出发,在诱惑之下,一步错步步错,最终由人成畜,面目狰狞丑陋。
电影中的吃空饷、上下勾结、欺上瞒下、中饱私囊、权势暴力等等,都是让太多人深恶痛绝的丑相。
当这些被放上荧幕,给千万人观看,有一种丑事被揭开、千夫所指的痛快。
这份痛快,则是大多数喜欢这部电影的人的感觉吧?
电影开场的10分钟,几个人物都还是美好的。
他们愿意捐出自己的工资来吸引孩子上学,几个人算得同声同气、上下一心。
但是不存在的吕得水老师已经是一颗早已埋下的定时炸弹,或者说是点燃一颗炸弹的导火索,让故事向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生,电影中的人物开始扭曲变形。
裴魁山是爱而不得,一开始的他对张一曼是真的喜欢的。
张一曼拒绝他却跟他看不起的铜匠发生关系,对他来说既有爱而不得的伤心,铜匠的“得”到对他则是一种“羞辱”。
电影一开始就用荤笑话影射他“不是男人”,当他大热天裹着貂皮大衣,就是由人到衣冠禽兽的转变。
别以为他开始对张一曼的表白就是什么真爱,那只不过是类同于“圣母病”的一种自我感动,他觉得自己对张一曼的接受和宽容是一种救赎。
当这种自发光的高大被拒绝,就像是被打了一记耳光,随即恼羞成怒。
周铁男是对死亡的恐惧。
他一直是个愣头青的角色,说话做事都非常“横”,喜欢用“武力”解决事情。
但当他的武力被更强大的武力镇压,碾碎他所谓的强硬,他立刻就成一个看起来很有骨气的“铁男”,变成了一只贪生怕死的癞皮狗。
不曾真正富贵过的人,没有权力说“视金钱如粪土,看权势若浮云”,铁骨铮铮,不是蛮横。
而校长,则有着更多的原因和理由。
他固然也是可恨的,懦弱、贪心、圆滑,但终究还不算太丑。
张一曼是很多人喜欢的一个角色。
她崇尚的是灵魂的自由与身体的自由,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可是在一个重视身体胜过重视品德的年代,即使你再善良宽容,“不检点”一词就足以将你钉上耻辱柱。
这个即使是在偏僻的小村落也要时时把自己打扮的美美的女人,成为电影中最让人心疼的悲剧元素。
逼疯她的,不是丑陋的发型,而是她曾经相信并爱着的“家人”伙伴儿。
任何时候,越想要随心所欲去活,就越会被打压排挤——所有的人都在为生活苟且偷生、背弃自我,你凭什么活得率性快乐?
而一个想要这样活的女人,就更是罪不可恕。
女人的自我性越强,对男权的挑战就越强。
有几个男人没有掌控欲?
男人喜欢女人温柔婉顺,说白了,就一句话“喜欢女人听话,依赖自己。
”而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铜匠的转变,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盒子。
他接触到了新世界的美好,却也被感染了毒素。
一句“你就是牲口”,就像打开人性阴暗面的口令。
他的报复和贪婪,更胜过其他人。
有时候,所谓的不贪,不过是诱惑不够;有时候所谓的不欲,只不过是饵没有下对。
但是,这些东西都是剧本想要表达的,也就是故事本身。
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从没有否定过它想要表达的一切。
他们不喜欢的,是这部电影的表现方式。
《驴得水》不像是一部电影,而是用摄影机拍摄了一部舞台剧。
演员的表演固然不错,却太过舞台化,在大量特写、近景下,有一种失真的不适感。
人物的转变,没有充分的理由支撑,甚至缺乏逻辑性,显得无比生硬,有一种“为变而变、为坏而坏、为丑而丑”的刻意,有点“崩人设”。
现在很多时候仿佛陷进了一个怪圈儿,只要是针砭讽刺社会丑恶现象的就被认为是深刻有内涵的好作品。
但事情本身已经存在,讲述的方式才是重点。
《驴得水》是一部好话剧,但作为电影,它真的太一般!
它的讽刺与揭露,说白了更像是一群对现实无奈的小人物的自嗨!
为心中积蓄的不满找到了一个发泄的出口,看着荧幕上那群代表着各种丑陋现象的人物出丑露怯、狼狈不堪,得到一种心理快感。
喜欢还是不喜欢,看你看的是哪一面,就像电影最后散落一地的球儿。
往好的方面想,可以看作是周铁男对佳佳的愧疚,佳佳曾经因为一个球儿开心快乐,他就把曾经的简单快乐复制无数份让她带走。
往另一方面想,就是他曾经信誓旦旦给出的承诺与感情,不过就是随口而出的戏言,不仅廉价,而且虚假……
时间转眼到了十一月份,我打算去看个爆米花喜剧,没想到看完却感动不已;在2016年我看过的电影里,最让人感动的就是这部《驴得水》了。
大部分的中国电影有个弱点,叫作“好猜”,也叫“编剧不走心”;你看到人说了上句就知道下句,看到人物干这个就知道他接下来要干那个。
但《驴得水》就很棒:你猜不到。
在逻辑很顺的情况下有很多匪夷所思的情节,笑料不断,哭点也突如其来。
(也许不能用“笑中带泪”来形容,因为“笑中带泪”这个词所形容的大部分电影都是平庸而刻意的,小品式的,买一送一,非逼着你爽。
)电影是有多个观赏面的,在我看来,《驴得水》是一部讲“理想如何破灭”的片子。
孙校长、张一曼、裴魁山和周铁男四人都是知识分子,立志改变西部落后地区教育面貌,在某处穷乡僻壤,建了一个小学。
为了得到钱,他们想了很多花招,比如编了一个吃空饷的老师“吕得水”。
最后花招破灭了,钱也没了(要不然老师为什么叫小朋友不要撒谎呢,撒谎是个麻烦事,一个谎要用另一个来掩盖,劳心劳力,窟窿还老是补不起来)。
最后,校长的女儿佳佳离开了,女教师张一曼自杀了。
最有趣的部分,是理想如何破灭。
裴魁山侮辱了一曼,也践踏了他自己的爱情。
而周铁男,在挨了专员的副官一枪之后,原来的硬骨头小子变得前倨后恭,他的人生哲学,变成了“他们有枪,我要跪舔他们,等以后我有权有枪了,我再收拾他们。
”傲骨不再,唯有实用主义。
他们俩代表了恶,那种在人性深处匍匐的恶,一直被良好的教养、被水中捞月的理想所掩盖的知识分子的恶。
对强者的下跪,对弱者的霸凌。
铜匠也是恶的。
他们给他柔情、尊重和受教育的可能性,再剥夺。
先给与,再剥夺,这激发了他的恶。
我和S讨论过,他说受教育让人产生“我执”,但是,给一个可怜的人任何宝贵的东西,都会让他产生“我执”。
铜匠是令人感慨的。
如果他真的成为教师会怎么样?
与之相对的,电影中的两个女性都是很美很美的角色。
我说的并不是相貌:张一曼脸有点长,佳佳个子有点矮。
但是她们俩都很美很美,代表着世界的美好。
张一曼是光彩照人的,风情的,是中国电影里面从未见过的女性角色(中国电影里的女性角色,一向都是比较脸谱化的)。
我觉得就光是有这个角色,电影就是成功的。
张一曼不符合那时候的、以及现在大多数人的三观,她活得很放纵,很自我。
她的睡男人,就是简单直接的睡,拒绝他们的感情期待,虽然她尊重他们。
她是纯善,天真的。
她尊重他们,却被他们狠狠地羞辱。
或是被裹挟着社会道德压制、羞辱,“你就是个烂大街的婊子,你比婊子还不如”——那是裴魁山抛出的辱骂,或是剪秃她令人心动的美丽的卷发,把她变得丑陋——那是铜匠对她的肉体报复。
她其实是非常脆弱的。
她的生活方式,使得她非常容易被攻击,被现实恶狠狠地打脸;她敬爱的校长剪秃她的头发,那是对友谊和信任的背叛。
在受到侮辱、剪掉头发以后她精神有点错乱,校长叮嘱她“什么都不要听,什么都不要管”,在屋里她听到校长被绑起来挣扎的声音,她没有去救。
这种选择,对于已经有点神经错乱的她是一种煎熬。
最后她为什么自杀呢?
具体原因我没明白,但是泛泛地说,一个这样脆弱、纯真而不坚强的人在幻灭之后,做出这一选择并不奇怪。
张一曼唱歌的那一段,和她被羞辱的那长长一段,都特别特别好。
演员任素汐,厉害。
佳佳的美在于她的干净,那是未被世界污染的、有原则的年轻人的干净,那种正直和坚持真是叫人感动。
她看不惯那些妥协那些糊弄(那些妥协和糊弄差不多是我们中国人的正常的生存方式,但是她不要),开头她就说不要吃驴得水的空饷,后来她又要写信投诉专员,后来当整件事过去了,她爸爸说:“过去了就过去了,将来会越来越好的。
”而她说:“过去了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一切只会越来越糟。
”前一种是普通人的活法,自我安慰的鸡汤,和稀泥,后一种却是正直的勇气。
电影最后字幕表示,佳佳去了延安……1942年的延安,是那些眼睛闪闪发亮的年轻知识分子的胜地,但是如果你再想想三反五反文革时候的他们,就会感慨他们的勇气和理想了……只要稍微这么一想,就觉得电影的最后字幕真是意味深长啊。
你就硬不起来呗—大概是片中对男人软弱没气魄的嘲讽最形象的台词 刚刚看完电影,本来是带着轻松愉快的情去看喜剧片的,没想到看的我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心里忍不住的自忖自己到底是不是个男人。
偶然看到“一曼有喜欢过魁山或者铜匠吗?
”这个问题以及相关的回答,看了一些对于角色和电影的只看到表象而过分简单的解读,忍不住要写一下(请注意:内含剧透)。
首先要说的是,影片中充满了大量了性隐喻,用这种隐喻来表现角色的人格,表现对男人的嘲讽。
大家知道,现实中有时候一个人说的话表现的行为只是一个表象,真相隐藏在背后;影片中也一样,很多的情节和台词可能都是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着残酷的真实,这些残酷的真实最终导致了一曼之死——对现实的绝望,尤其是对男人的绝望!
1.一曼的放荡。
刚才说了,所有都是表象,一曼的放荡只是用一种夸张的方式表现一曼对于性的渴求,对男人的渴求,其实本质上是对爱情的渴求。
其实,一曼是一个很真实的女人,一个渴望爱情甚至忠贞不渝的女人。
很多人会表示不同意,但是请大家回忆,一曼在片中唱情歌的时候,她的微笑、表情、动作、眼神和声音,变得那么的女人,完全没有平时夸张而又放荡的样子。
大家也可以注意一下歌词,完全是一个女人对于爱甚至是婚姻的向往,那种柔情,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显示出她的真情流露的剧情,而这才是她的真实,她的本相——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
问题是她为什么会故意给大家一个放荡的表象。
原因很残酷,因为她见过的所有男人都是“牲口”,她找不到一个值得爱的男人,一个有担当有骨气有正义能“硬”起来的男人,一个真正的男人!
对于现实中男人“软”的嘲讽后面随着影片展开会慢慢显现出来。
当爱情的忠贞和身体的贞操两者选择时,他选择了对爱情的忠贞而放弃所谓身体的贞洁。
因为然而她对伴侣的要求应该像是紫霞仙子一样“我的意中人要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驾着七彩祥云来娶我”(大话西游)。
然而紫霞终究幸运的遇到了孙悟空,但一曼所到之处,所见之人,所有的男人都是懦弱而又暴虐、自私自利而又道貌岸然、奴性十足而又猖狂的男人,因此爱情在她眼中显然是无望的。
所以她只能用身体的放荡掩饰内心渴求爱情而不得的空虚,顺便解决一下生理需求。
2.片中的男角色。
因此,一曼不可能会喜欢影片中的任何一个“男人”。
魁山是个一到关键时刻就“软”的男人,一曼在一天之中说了3次这个事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对于性能力的评价,而是用性能力来隐喻他的人品——怂。
不单是性无能,更重要的是人无能,片中有几次出现其一遇事就拉肚子,掉链子的情景。
她从内心是非常瞧不起这个男人的,所以才反复嘲讽他性无能。
再说铜匠,也是一个软蛋——一个从心理和生理都被老婆压在身下的男人,一个奴性十足的人!
当然,她是善良的,为了不伤害表面淳朴的铜匠,事后给了他一缕头发以示安慰(请注意,魁山表白时她也做过类似的举动,不过是用言语)。
鲁迅先生说过:当奴才变成了主人,会比原来的主人更变本加厉;当主子变成的奴才,会比原来的奴才更奴性十足(不是鲁迅原话,原话我也记不清楚了)。
这个原理从拿枪军人有枪时的蛮横和被铜匠老婆夺枪后的软弱可见一斑,后来铜匠的转变也可见他表面的淳朴也只是表面,他变本加厉的羞辱更为他的奴性本质添砖加瓦。
而面对特派员的武力的时候变成一个走狗也就很自然的事情了。
一曼以言语相激说他是牲口真可为谓是一语成谶。
有意思的是,“牲口”这个表达恐怕是一曼的真实想法,不仅是对铜匠,而是对世界上所有不算男人的男人真实看法。
铜匠这样的男人是任何一个女人都不会爱的,何况一曼。
再说铁男。
当电影中的男人一个一个沦陷,变身软蛋之后,就连我也短暂寄希望于这个角色,希望他能够像个男人一样硬起来,保留男人的火种和尊严。
但我也险些忽略了他在变身奴才之前所变现出来的暴戾和猖狂——对铜匠的拳打脚踢,言语咒骂。
其实前面留意一点他的暴虐表现当他变身奴才时也就不会太意外了。
鲁迅先生所言不虚。
值得一说的是影片中有一个亮点是他被枪吓破胆变身软蛋之后蹲在墙角吃黄瓜,面对军人欲强奸一曼而缩在一边的表现,这个充满以形补形性暗示的隐喻的片段我给100分——天生软蛋,再怎么补也硬不起来!
这个情景设计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校长啊校长,真的不想说了,整个电影下来看似最为正常的一个男人,唯一一个至始至终没有转变始终如一的男人,但其实是很卑鄙、很懦弱的角色,一个丧失了所有脾性、被阉割了的男人的角色。
如果说魁山、铜匠、铁男那样巨大的转变还因为开始有所坚持的话,校长是自始至终的“办大事者不拘小节”的价值观是彻底的无节操无下限的功利主义和自利主义者,为了目的不折手段,把女人当做工具,而且遇到困难就想让女人出面顶下来,刚开始是一曼,后来连女儿都可以牺牲。。。。。。
世界上的男人都变成“牲口”恐怕就是这样的人的努力教育之下的产物,这个涉及到电影中另一个大的主题,在此就不多说了 魁山/铁男/铜匠,听上去多么有男子汉气概的名字,不想竟一个一个全是软蛋。
如果导演或者编剧是故意给男角色起这样的名字以示讽刺的话,那我觉得“一曼”应该该做叫“一男”,因为她是在片中唯一有担当有气魄的角色。
3.校长女儿孙佳的出走。
最后,影片中的这个小角色,看遍了一切假恶丑之后终于是出走了,或者导演和编剧对于影片中的世界还有美好的期待,所以保留了这样一个希望的火苗。
但是如果我是导演或编剧的话,我会让这个角色在婚礼时因枪走火而死。
我看不出,这样的现实,未来还有什么希望,男人还有什么希望。
一曼的过去大约就和校长女儿孙佳一样,渴望爱情,对世界充满美好期待,结果却看尽一个个男人的假恶丑,最后的结局是绝望!
甚至片中3个女角色,孙佳、一曼、铜匠老婆可以看做一个女人在那个残酷现实下的3种可能的命运,女人刚开始对于男人和爱情是向往(孙佳),后来看透了,残酷的现实是,世上的男人,都是丑陋的牲口!
有一种可能她会选择孤独、放荡与自由,把男人当工具(变成一曼);也有可能会选择和一个男人结婚,然后把男人当奴才(变成铜匠老婆)。
不论怎样,对于孙佳来说活着实在是一种残酷!
所以,一曼是不可能喜欢奎山和铜匠这两个软蛋,也没有一个男人值得去爱。
一曼并不是像她自己说的那样追求所谓的自由(包括心理上的和身体上的)而放弃爱情的女人。
但是现实男人的无能使她只能够通过自己的放荡和所谓的自由为幌子来麻痹自己、取悦自己。
最后在承担了男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后,还不得不接受男人的蔑视和羞辱,以至于彻底绝望,一死了之!
不得不叹:世无男人,让女人至此。
最后, 愿天下的所有女人永远不要面对如此凄凉如此残酷如此男人! 愿我的女人永远不要面对如此凄凉如此残酷如此绝望! 前提是,我先要有个女人!微信公众号:游云纪(ID:yoyunji 请注意,公众号ID不是全拼,“游”字拼音少了一个u)微博:http://weibo.com/xiaoyaoyouyun
目前我心目中的国产片年度最佳颁给了《驴得水》,这是一部从笑点泪点台词配乐到思想都无可挑剔的喜剧。
很多喜剧的内核,往往是悲剧,《驴得水》也是这样,用黑色幽默手法讲了一个很悲伤的故事,它海报上写了一句话“讲个笑话,你可别哭”,不好意思,我哭了。
《驴得水》的故事题材非常敏感,“品行不端”的乡村小学教师欺上瞒下骗取公饷,看完后暗暗吃惊,这电影略符合国情吶。
电影里很多桥段,都可以从现实中找到参考系,观众会心一笑,堪称大型魔幻现实主义,它得以过审公映让人不禁感慨“审查制度愈发明朗化了啊”。
不过,今天我想讨论的并不是题材的敏感,而是电影里面展示出来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性压迫。
女主张一曼,是一个性观念很超前的女人,在开放的城市里见谁睡谁,到了落后的小乡村同样逮谁都带上床,有什么搞不定的事情,先睡他一觉再说,所以,遇到搞不定的男人,她邪魅狂狷地一笑:“让我睡服他。
”可是,要跟张一曼上床,必须看她的心情,她不是随时待命的,她也不是可以跟一个人一直睡下去的。
男同事跟她睡过之后动了情想娶她,一曼反问:“你觉得我是那种可以跟你过一辈子的人吗?
”铜匠跟她睡过之后也死心塌地,一曼坦荡荡地承认睡铜匠不过是为了发泄欲望。
这就是,她只想走肾,你们却走了心。
大部分女权主义者看到这里应该已经沸腾了,“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波伏娃恐怕也想跟张一曼来个惺惺相惜的拥抱吧。
《驴得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42年,那时候新中国还没有成立,而张一曼的女权意识大概超前了100年,你们知道,走在时代前面的人,要嘛向时代妥协,要嘛被庸众打倒。
张一曼也不例外,因为她超前的女权意识,对于男人来说,实在是太不可控了,她这么不听话,怎么办呢?
那么就利用权力来教训她吧。
纵观历史长河,按照国际通用定律,男人想要简单粗暴地得到或惩戒女人无非利用两样东西——权力和金钱。
《驴得水》里的张一曼也遭受了同样对待,那些被她睡了的男人,因为后来无法得到她,就利用权力去羞辱她、去诋毁她、去毁灭她。
男同事娶不到她,就骂她是个人尽可夫的婊子。
很好,“婊子”一词是男权社会压迫女性的惯用词汇,一个女人利用自己的美色睡了足够多的男人,人们就会给她贴上“婊子”的标签,对她指指点点,男的对着她意淫,女的对着她唾弃,这些人在骂荡妇时都假设自己是圣洁得没有性欲的白莲花,我们把这种针对女性的语言暴力称之为“荡妇羞辱”。
而反观男人,如果一个男人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或者颜值睡了足够多的女人,在男性朋友圈中他可能会倍受追捧,可以到处传授泡妞绝技,这世界甚至还出了一门专门教人泡妞约炮的学科叫做“PUA(泡学)”。
信奉PUA的男人,把睡了几个妞作为自己的勋章,四处炫耀,甚至有把“百人斩”作为人生目标的男人。
同样是四处上床,为什么这些男人就不会受到社会的唾弃呢?
这就是一种双重标准,是时候给男人穿上贞操带了。
荡妇羞辱,无非是因为得不到、或者无法持续得到。
男性骂一个女人是“荡妇”,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她不可控、不顺从、不乖乖接纳自己的欲望,尤其是看到其他男人可以睡她而自己睡不到的时候,更加愤怒。
而女性骂一个女人是荡妇,大概是因为该女人可能比自己更加貌美、或者得到了更多男性的宠爱,在男权社会之下,很多女性把男性的宠爱作为对自己的加持。
要重点批判的是,有一部分男人,把人家睡了,先是到处炫耀,然后还口口声声骂人家“婊子、荡妇”,这种翻脸不认人的男人真应该拉去浸猪笼呀。
在电影里,小人得逞,张一曼被毁灭了,她被人言毁灭、被落后的性观念毁灭。
而在现实中,这种“荡妇羞辱”还在四处蔓延,人们不接受女性拥有性自由的权利,还有人认为贞操是女人给婆家最好的嫁妆,更有甚者把性看作一件肮脏的事情。
人们为什么连自己最原始的本能都不敢面对呢?
在合法的前提下,成年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拥有最高支配权,无论你是男是女,无论你性开放、还是性保守,无论你的贞操留给谁,无论你睡了多少个人,只要你开心你愿意,他人没有资格对你的性观念指指点点。
只有敢于直面本能,才能直面人生。
http://www.iqiyi.com/v_19rr95yffc.html 被删减的戏,原来有的地方不理解的就能看懂了。
比如:1. 铜匠为什么有突然的转变。
2. 最后一幕好多彩色弹球是什么意思。
3. 铜匠装死的时候,校长为什么突然说让佳佳去美国读书等等,都能有铺垫了。
ཅི་ཞིག་ལ་"བག་ཡངས"ཟེར།何为“洒脱”?
བརྩོན་ལེན་སྐབས་སུ་འཆིང་ཞགས་ལས་བྲལ་བར་གོ就是当你追求时,不被羁绊。
བརྩེ་དུང་ལ་བརྩོན་མཁན་"ཡ་རབས"ཀྱིས་བཅིངས་ནས་སྡུག་བསྔལ་མྱངས་རྗེས་ཐ་ཤལ་དུ་གྱུར།追求爱情的人,被“高尚”羁绊,痛苦后卑鄙了;རྣམ་དག་ལ་བརྩོན་མཁན་"ཞེ་སྡང"གིས་བཅིངས་ནས་བརྙས་བཅོས་བཟེད་རྗེས་གདུབ་རྩུབ་ལ་ཕྱོགས།追求单纯的人,被“恨意”羁绊,受辱后恶毒了;བློ་དཀར་ལ་བརྩོན་མཁན་"འཆི་བ"ཡིས་བཅིངས་ནས་མགོ་བཏགས་ཞུས་རྗེས་གཉོད་ཆུང་དུ་ལུས།追求赤诚的人,被“死亡”羁绊,投降后服软了;རང་དབང་ལ་བརྩོན་མཁན་"ཐུན་མོང"གིས་བཅིངས་ནས་སེམས་པ་སྨྱོས་རྗེས་མེ་མདའ་ལ་ལྕེབས།追求自由的人,被“集体”羁绊,疯狂后自杀了;ཕུགས་བསམ་ལ་བརྩོན་མཁན་"དངོས་ཡོད"ཀྱིས་བཅིངས་ནས་གཡོ་སྒྱུ་འཁྲབས་རྗེས་སྣང་མེད་དུ་ཆགས།追求理想的人,被“现实”羁绊,虚伪后麻木了。
འཚང་རྒྱ་ལ་བརྩོན་མཁན་"ཕ་རོལ"གྱིས་བཅིངས་ནས་འབྲེལ་ཐག་བཅད་རྗེས་འཁོར་བ་རུ་ཚུད།追求觉悟的人,被“彼岸”羁绊,割舍后轮回了。
འོན་ཏེ།而གསོན་གནས་ལ་བརྩོན་མཁན་གྱི་བོང་གུ་ཡང་"མི་ཡུལ"གྱིས་བཅིངས་ནས་འཐུང་ཆུ་ཐོབ་རྗེས་ལྔ་ལམ་དུ་བདས།追求“生存”的驴,却也被“人间”羁绊,得水后被宰了。
༼བོང་གུ་ཆུ་ཐོབ༽བལྟས་རྗེས་ཀྱི་མྱོང་བ།观《驴得水》有感。
【一】“《驴得水》是今年最佳国产影片。
”恩,这是我今年听过最好笑的笑话。
类似这样的追捧已经多到令人肉麻的程度,感觉有必要出来唠唠,因为它真没你们说的那么好。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的立意确实犀利。
全片火力全开,对知识分子加以无情的讽刺与鞭挞:先是空饷的利诱,继而是官威的压迫、再是枪声的震慑。
让他们的丑态一览无余。
随着故事的推进,强权体制和异化环境将电影里每个人所珍视的东西诸如尊严、美、理想和勇气一一剥夺和摧毁……这显然是很多人追捧《驴得水》的原因。
然而这样一部看上去“言之有物”的电影,表达的方式堪称灾难,追求“物”的企图心也过于明显。
说它表达失范倒不是嫌弃它满是话剧腔不够“电影”,我对电影本体性没有过于执着的追求。
电影剧作结构本身就戏剧式、小说式、散文式结构之分,可见其对于姊妹艺术的借重。
很多带有明显戏剧风格的电影也不乏成功之作,像《十二怒汉》和《杀戮之神》皆在此列。
《驴得水》的致命伤不在其电影改编的缺陷,而在于它违背了艺术创作需要提纯和过滤的基本规律,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场粗暴的人性丑恶实验与展览,极易引起观众的生理不适。
欣赏这部电影尤其是后半段的观感,就好像有个人在摁住你的头,让你不容拒绝地细看人性的种种丑恶,还不无得意地问你:“我是不是很深刻?”这种拿“深刻”当大旗,堂而皇之地冒犯观众的做法,也能博得满堂彩。
只能说明我们对于电影“深刻”的需求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二】创作者对于“深度”的刻意追求,集中地体现在剧作风格的突然转向上。
上半场还是一出讽刺喜剧,下半场就成了人间悲剧。
有评论为这种“不按常理出牌”鼓掌叫好,殊不知影片前后风格的分裂即削弱了喜剧讽刺的力度,又减轻了悲剧结局的分量。
忽视故事的整体建构和人物内在的运行逻辑,沉溺在架空的时空背景中玩弄概念和符号,其结果就是那一声枪响——拼了命地想制造意味深长,却掩盖不住的刻意空洞。
如果说《狩猎》结尾的“回马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驴得水》里的枪响则刚好相反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两相对比、高下立见。
“喜剧可以分很多种,有的是人物言行可笑,有的是事情可笑,有的是这事情背后的逻辑和道理可笑。
”冯小刚曾经表达过类似的意思。
《驴得水》的笑点在表层是一些无足可观的“荤段子”,这在段子手辈出的年代实在不算新鲜。
“为了圆一个谎去撒更多的慌”本是一个百试不爽的经典喜剧情境,可惜本片未能一以贯之。
尤其是人物撒谎的动机经不起推敲,像张一曼后半段尽管备受凌辱,依然隐忍放弃反抗的人设基础就很不牢靠。
明显是为了荒诞而荒诞,为了批判而批判。
【三】《驴得水》谈不上是一出好喜剧,更不会是一出好悲剧。
仍以博得了许多观众同情和泪水的张一曼为例,很显然她在这部电影里的悲剧色彩最为浓重。
毕竟影片前半段小丑式的群设到后面男人全部开了挂似的黑化,就她一个陡然升华成了受苦受难的圣母。
这种在生活上放荡不羁,心灵特别纯洁美好的反差人设本身就自带强烈戏剧冲突,所以也尤其容易出彩。
可只要稍加审视就会发现,我们对于张一曼的同情,更多的是出于对她苦难遭遇的恐惧。
那些彻底丑化的男性角色,那些用特写镜头反复强调放大的受辱镜头。
真正的怜悯,是你愿意走近剧中角色,和她一同承担、一起面对。
可《驴得水》的类文革式图景只想让人逃避。
高明的悲剧往往是悲戚和愉快的结合。
《驴得水》只是让人难受,并不能给观众提供情绪的净化和随之而来的快感。
这种“快感”并不是以别人的痛苦为乐,而是朱光潜先生所强调的悲剧要和观众保持一种“距离感”。
《驴得水》自以为高明的打消了这种距离,专心致志的给观众喂食“暴行”。
从这儿岔开一句,我国的分级制度真的要尽快提上日程了。
这样一部满是粗口、荤段子和施虐场景的电影,好多小朋友被带进来当合家欢喜剧看。
这比电影里所呈现的灾难要严重的多。
我也强烈怀疑大部分就是想来看个乐的观众家长,能予以孩子们多么正确的指导。
【四】最后,我真的不太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这么喜欢张一曼这个角色。
也许是因为其他角色都太不讨喜了吧,校长女儿又没什么存在感,她就成了唯一的寄托与出口。
可事实上,这个角色前半段不过是个任性幼稚的女文青,后半段则沦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希望这个描述不会引起部分读者的误会,因为这绝非我的主观评判,而是这部电影的真实呈现。
从铜匠回来“反杀”开始,在创作者设定的悲惨命运面前,张一曼基本丧失了个人意志,由疯到死,不过是走完固定流程而已。
“睡服”是本片的一个亮点,也是很多人喜欢张一曼的原因。
但一些评论因此扯到女权主义上去,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先搞清两个基本事实:第一、张一曼“睡服”铜匠主要是她本来就有“性”趣,帮着学校继续吃空饷是顺把手的事情,否则剧作上难以逻辑自洽。
第二、张一曼最后受到侮辱直接原因是铜匠打击报复,但她如果不想继续把慌圆下去,这个报复不能成立。
编导“憋坏”的地方就在于把原本两件事混成了一件事。
张一曼因为这件事上的小过失,受到了另一件事上的大惩罚。
也是说张一曼绝非罪有应得,但她一定程度上又是咎由自取。
不得不承认,这个情节设计很有意思,是我唯一肯定这部电影的地方。
【五】由着自己的性子,想睡谁就睡谁。
不考虑“灵欲难分”的人类终极矛盾。
睡完面有遗憾略带深情的说句“对不起”,这要是换成男的,就是标准的“渣男”判定。
其实,人无所不在枷锁之中,哪里又会有绝对的自由呢?
性也是一样,这是张一曼幼稚的地方。
言谈间当众反复暗示调侃和自己约过炮的男同事“硬不起来”,行为上借着给刚“上岗”的男同事培训的机会,上下其手。
这要是换成男的,百分之百构成性骚扰。
这是张一曼任性的地方。
所以那些觉得张一曼高扬了女权主义大旗的人们真的省省吧。
送你们一句话:不含任何自省精神的女权主义,都是伪女权主义,不过是另一个极端的男权或者说特权主义罢了。
打一星骂话剧腔的真是恶心。
无疑是个好剧本,但剧作上的缺陷放置大银幕被无限放大,包括人物性格起承转合等等。这也体现在创作态度上,导演没花心思(或者说没能力)进行电影化的改编,舞台式的表演台词都太尴尬了。
前半段的女教师异常精彩,群戏对话一句多余都没有,句句都出人意料地好看,完全不走套路。后半段泄了。
太魔幻了,除了孙佳,我没有看到一点真情,每个人都把别人当工具。这件事之后,每个人都被文化阉割,男人们似乎觉得档中物还在,就可以重整旗鼓;偏偏是无法生理阉割的女人,再也回不去了。
观感尴尬症发作。好想法不等于好剧本,好话剧不等于好电影,视听语言、讲故事水平、风格揉捏的水平基本为零。知道你们想表达这些和那些,但是这些和那些却一点表现力都没有,输出只靠吼。
论如何在一点电影思维都没有的情况下拍一部电影。
乱七八糟,不值八分。
开头好多的黄段子看得就不舒服,趁着有电话要接就直接出了电影院不回头了
很好的话剧,很差的电影,换个导演就好了。一曼仿佛是另一个王佳芝,经过时代洗礼的大部分我们都跟铁男一样。
三颗星全给任素汐,她是中国最优秀的话剧女演员,有魂。她的巴掌都像是打在我的脸上。但是,建议导演改一下职务叫摄像吧,因为您只发挥了这个功能。
看到最后真的好难过……话剧有电影无法做到的癫狂,电影也有话剧无法企及的抒情。事情是荒诞的,世界是荒诞的,人性最荒诞。#一曼老师最美!#
看了一半就难受到想撞墙 极度的生理不适 看完之后一股无名火不知道要如何发泄 毁掉我一整天的好心情当然不是说电影不好
如果这也是电影……
话剧尤其是喜剧改编电影,可不是简单加两场戏那么简单,所有的笑点都要重做。这是个喜剧但并不好笑,所有的笑点依赖女老师的放荡,太致命了。
好看,很久没看过这么走心的电影了
张一曼,中国影视作品中女权形象的巅峰,无疑。
典型的一步错步步错的“U-turn”类型。舞台剧改编,蒙太奇不明显,但随之而来的优点就是很工整,戏剧冲突不断,用一个谎言去圆另外一个谎言,矛盾冲突叠加,前面阴差阳错的笑料不断,后30分钟大爆发,讽刺味道浓厚,很像当年的《阿满》喜剧,最后有些过火,女教师是亮点,个人最喜欢满嘴跑火车的校长
文本真的很有潜力,如果能换个导演换个团队…电影感这种东西是说不清的,是摄影是美术更是导演的角度。现在讽刺到位了,人物却毫无感情和持续性可言,好像只有铜匠的老婆让我稍有共情?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有部话剧,长得不错,以为自己是电影。
以后再随便看讨论区就剁手,太多污眼睛的言论。形式感很强,鼓励一下国产电影加一星。张一曼,倒是最值得回味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