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院看的,太棒了!
完全陌生的环境,来来往往甚至是说着异国语言的陌生人。
这是多么经典的惊悚片设定啊!
让我想起希区柯克的"The Lady Vanishes"(我看的是70年代的翻拍版)。
影片以世界上最长的铁路线——西伯利亚大铁路(Trans-Siberian)为创作背景。
这条铁路不仅为案件的发生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场所,而且充分展现了西伯利亚独特的寒带风光和人文特色。
摄影出色,演员表演更出色。
本来是冲着Emily Mortimer去的,很高兴见到她塑造了不同以往(尽管不太讨人喜欢)的角色。
还有Woody Harrelson 和 Ben Kingsley,表演一如既往的富有张力。
评分:9 out of 10
不光有好的演员,把心里戏都演到位了,还有好的剧情,每次你都想着,这回该说实话了吧?卡罗斯在破旧的教堂调戏女主角的时候,那妞儿真真切切得动了心,再加上一直没得到向往的性爱,如果柱子没倒下,她绝对就范啦,然后也肯定不会有那一堆节外生枝的事情。
实在没明白,她非得杀了卡罗斯么? 有必要么有必要么? 为了贞操杀人也太2了吧。
挺好的一小伙子,不就是贩毒了么,毒品要不算禁品,他绝对不算坏人。
当然好和坏真的没法说,女主角看着挺好的一个摄影师,不也杀人么。
当然说谎的人总得把谎话越编越大,因为一旦有一节没编好,就前功尽弃啦。
直到他们被带到那仓库,看着俄罗斯侦探酷刑逼供,你在那儿就一个劲儿在心里喊着,别犯傻逼了,赶紧说真话吧,反正你老公都说了,不管你说什么他都爱你啊。。。
女主角就是sb一个,不明白为什么是个快乐结局。。。
不过那个从北京到莫斯科的长途火车,有机会去坐一下应该挺有趣的。
在火车上,那侦探说了,以前的俄罗斯是生活在黑暗中,现在的俄罗斯却是死在光明中。
还有一人说得更讽刺,说要看美国历史,就得翻历史书,要看俄罗斯历史,就得拿个铲子,因为都被埋啦。。。
完全是被电影的名字吸引去看的。
沿这个世界上最长的铁路去旅行,穿越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看看白桦林和贝加尔湖应该是很多人的梦想。
感觉这部电影并没有拍出西伯利亚“宏伟壮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毕竟人家不是一部风光和纪录片。
电影的开场部分很有点《七宗罪》或《暗流》的意味,但很快会发现紧接其后的部分是不怎么搭的。
最后三分之一的调子才又逐渐和开头对应上。
虽然不是很喜欢开头和结尾(想拍续集?
),但觉得片子整体还算好看,不知是不是因为故事的背景是那条神秘的大铁路。
影片通过俄罗斯外景、列车局限空间营造整个氛围很不错:整体的异域风情,前半段的悬疑,后半段的紧张。
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特别是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将一个经历复杂又身处各种“险境”的角色塑造得很成功。
整个故事还是比较好看(估计老毛子会不喜欢),可能编导为了让观众容易理解,影片桥段上的转承都说不上特别新鲜,所有悬念基本都能猜到结果,没有了惊喜,也就显得不能出类拔萃。
2008-10-24
剧情片的言之有物是《横越西伯利亚》这样的电影作品成功之必须。
因为,这样的电影所承载的诉求极多,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且,每一样特征都是引人注目的。
按照欧洲电影的传统,抹去好莱坞式的形式主义,摒弃黑白分明的唯美爱恨,以原欲与现实的冲突作为叙事首要是相当聪明的选择。
西伯利亚的名号和实实在在的西伯利亚之旅,为影片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魅力。
驴友和爱好者们仅仅依靠片中货真价实的旅行风貌就被吸引。
而以标准的欧美人视角呈现的新俄罗斯风貌又沾着世界政治的神秘性和国家政治间的历史成见。
关于前苏联大地的壮美和新俄罗斯缺乏安全性的隔阂理解更成就了本片先入为主的吸引力。
在搭建悬疑惊悚的俗套上,《横穿西伯利亚》所承载的内里功底绝不是一般娱乐电影所执行的感官刺激之水准。
在最初的框架上,陌生人话题是首要抛出的绣球,直面现代人之间的沟通危机。
所有观众都会了解,男女主人公他乡异地遇见的可亲有趣的人是肯定有问题的,这不是编剧能力不好,而是贯穿时代的社会问题,那种熟悉却充满危机的陌生人情结。
影片展开叙事的间隙总在若有若离的诉说人文,乘客身上的刀疤和窗外茫茫雪原搭配的就是西伯利亚所诉说的文化。
这些细节相当讨巧,不仅呈现的人文世界和自然景观真实可靠,而且高度渲染了欧美旅客在昔日苏联境内必然的身心忧虑忐忑不安,无形中营造心理恐慌的基础,一步一步推动情节走向抖落包袱的环节。
《横穿西伯利亚》一直不是那种打打杀杀感官刺激的电影。
随着情节的推进,主角内心的复杂原欲呼之欲出,这算是推动影片成功的重要保障。
这种源自深心的自我欲望随着压力和刺激的出现为影片带入了足够的深度。
艾米莉莫迪莫的演出相当出色,将妻子若即若离的自我矛盾,以及遭遇突发事件前后的身心变化演绎得相当出众。
茫茫雪原配上弱不禁风却智商超高、意志坚定的女性,实为本片的大亮点。
这个有血有肉,独立自主却同样充满七情六欲的成熟女性极为现实。
在导演的烘托下,人性的弱点也打造得分外分明。
几乎所有的角色行为都不曾修饰,天然的展现在人物行为中。
有时候,观众甚至可能探寻到角色的深处,感受同样的惊恐和紧张。
密闭空间中发生谋杀,这样的电影必须关键处的情节反转。
其实,影片又名《新东方快车谋杀案》,过于牵强。
本片是如假包换的剧情片,当情节张力发展到一定地步,高潮部分的逆转是影片是否成功的巨大关键。
雪地中的冲突,女人疯狂的自卫举动将之前营造的危机感、悬疑感有效终止。
可以说,角色死于非命的安排还是具备冲击力的。
在女人失魂落魄的回到车上找到老公之前,电影一直堪称精彩。
这是个关乎此类电影是否功成的转折点,关键在于对之后的剧情如何编撰和处理。
多数电影都在这里栽了跟头,美其名曰是不能自圆其说,实际上的确是乏力于故事性的提升,智慧枯竭了。
也许,之前的叙事已经投入过大的精力和想象力,难免最终演变成强说愁。
《横穿西伯利亚》几乎延续了此类电影的重要弊端。
导演在高潮段落后直线杀入了好莱坞式的惊险俗套中。
如波洛侦探一样的人物伴随着职业杀们出现,与小鸡一般虚弱的主角上演追杀大戏。
况且,各种段落中都充斥了政治偏见影射的强大黑暗内幕,一如既往的丑化了心目中曾经的假想敌。
这样的处理无可厚非,因为电影势必要充满足够的娱乐性,没了枪火和撞车也许会没了大部分观众。
然而,随着好莱坞动作戏的开打,前番积累的良好人文印象和心理临摹都付之东去。
影片的体征突然变成了在混乱无序的野蛮异地“文明人”的合理脱身,从而借机提出了一种合家欢后自恋一样的地缘成就感。
一个即动了私念又以超常手段控制的女性,一路陌生且被定性为野蛮的旅途,貌似侦探出没在东方快车上,从北京到西伯利亚的地域范畴,导演曾经用心了N多分钟,却无法掩饰最终强说愁的窘迫。
《横穿西伯利亚》实质上是建立在意识形态不同者的人文气息中,难以掩饰的存在着凌驾于对方的心理诉求,从而将一部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二的电影蜕变成为心理上猎奇心态。
杰西骨子里绝对的是魔鬼至上看完片子我很遗憾的结论难道说实话就这么难吗当然卡洛斯和艾比也都不是什么好鸟还有警官Grinko但是所有的人都没有杰西那样灵魂里透着的黑暗而她的丈夫罗伊又太天真太善良了太一个传教士了所以两个夫妻罗伊和杰西看上去都那么不能让人理解对于人性这个东西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像面对镜子里面的这个人到底是谁
弄个帅哥来和Jessi大搞暧昧,烘托的我还蛮期待激情戏码上演,呜呼~荒郊野林,大雪纷飞的,帅哥突然就毙了,我忍!
就当导演玩玩黑,那我就期待Jessi收拾残局...晕···除了惊慌失措就是惊慌失措,可能有人不乐意了,莫非人家杀人后还镇定自如与Roy卿卿我我么?
是是是...那导演你干嘛要把这女人的过去铺垫得很"魔鬼"啊,那就当我会错意,你剧情不走这条路,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她老公那天真浪漫的傻气关键眼还很拙,她老婆和帅哥之间的那点事,他就楞没感觉,既然这样了,那导演你何必又要把虎口脱险的重任交给他呢!?
让我跌眼镜的就是这智商居然又能找暗门又会开火车的..还不忘砸锁的时候对我们的Made in China做一番羞辱!
唉,或许套用老话就是EQ有缺,IQ补足,那我就把希望放在牛叉叉的老酷哥Ben Kingsley上,感觉要和Jessi周旋,Ben你真的大材小用了!
哦,最后还想说说,不知是不是因为对Woody Harrelson 杀人狂的形象太过清晰,在这部片中总觉得Roy这个角色有秘密似的...虽然结局证明我的想法是错的,或许是我太过“阴谋论”,但这样的结束完全留有续集的空间。
叙事一流,但也容易让人感觉有点过于雕琢。
客观评价导演的安排衔接比较细密,没有过多的破绽。
看得出尤其善于在幽闭的空间环境中展现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特意短促、直接却很即兴人物刻画虽然草草收场,但过程是完整的。
出演的演员无需太多语言就能表达冲突的内心,就如同那段跨国的异域交界,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当人性的拷问直白到了只有善与恶的存在,那一定是非常精彩的.过去这条线也是淘金热土,现在依旧还是。
没有谁会嫌弃火车速度太慢,观众们当然都喜欢这样“耗”着,可是导演没闲着。
慢慢地喝着酒、悠闲地周游、风格迥异的特色文化、一定会预示着某些特纠结的剧情成份在当中发生。
也许只有在这样复杂陌生的环境之中才能充分的释放那种绝不是平淡的邂逅。
喜欢选择的这段行程,虽然不是标准的海参崴到莫斯科全段,却也是世界最长的严寒铁路干线旅行,充满着未知和奇遇。
现实当中的Trans-Siberian要跨越多达8个时区,影片中没有期待的贝加尔湖和山地滑雪。
本片的摄影也可以夸赞一下,要在火车上拍出这样流程不狭窄的感觉也属不易。
色调也较成稳演员新老结合的挺好,主角艾米莉·莫迪默的表演很值得一看超级西班牙帅哥诺列加略显花瓶、伍迪·哈里森的表现略显夹生之外。
金斯利的反方、凯特·玛拉的青春飞扬都挺不错。
本来是冲着本·金斯利才下的,看了后发现女主角是《赛末点》里的“正宫娘娘”,对此片顿添好感。
影片一开始,光头神探就英明神武地现身了,可还没等我进入状态,镜头就转到了北京,一对美国小俩口甜甜蜜蜜地坐上了穿越西伯利亚的长途火车,还是最原始那种绿色的,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 看着再熟悉不过的列车众生相,心想这回肯定又有人说这片“辱华”了突然,我眼前一亮,哪来这么一诱人的大帅哥阿!
虽然世间帅哥无数,可我却对这种有点西班牙风情有点拉美韵味的美男特别钟情,细看之下发现他和我钟爱的Sylar大人还有点点像,真是迷得我心有如“小鹿乱撞”,妙哉!
妙哉!
再瞧此男猛盯女主角时那色迷迷的眼神,啧啧啧 我暗下决心,这片只要一睹他俩奸情足矣,于是我便沉浸在俩人的眉来眼去中无法自拔,完全忘记了本·金斯利老头和影片类型中的“惊悚”二字。
终于,女主角的老公莫名滚蛋,帅哥顺理成章把她带到了浪漫而又荒僻的小破教堂里,我那不纯洁的期待就快要实现了!
可是可是为了剧情推进的需要,女主角居然毫无逻辑地从激情迸发突变成宁死不从,不那什么就不那什么吧,还搞得像无助小羔羊一般顽抗求生,可人家又没想把你怎么样咯 真是的,最后她硬是狠狠地给了帅哥几闷棍,唉 就这样,西伯利亚洁白剔透的雪地上浸满了帅哥的鲜血,那张俊俏的脸庞永远埋在了这片陌生的冰雪里,我的期待也就此终结 之后的惊悚情节,我也就看得不怎么起劲了不过女主角想方设法扔套娃那段,我还是颇有感触的。
其实,妈妈的忠告,除了“不要和陌生人讲话”之外,还应该有“做个诚实的好孩子”!
谁都有过说谎的经历,无论想隐瞒的实情是像女主角那样人命关天,还是儿时一张见不得人的惨淡考卷,圆谎都是个特废心神的活。
一旦开启一个谎言,就等于把生活置于游丝之上,任何人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使悉心维护的玻璃球摔得粉碎,更要命的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就像那个老警察说的:With lies, you may go ahead, but you may never go back. 自己种下的冤孽,只能等待有朝一日自己吞下苦果,而且一路上还要担惊受怕,再精细的修补也只会使谎言越滚越大,离“释然”也就越来越远。
撒谎还是坦白,就像影片中的一句台词:People living in the darkness, or people dying in the light, Which is better? 自己选一个。
评5星是综合考虑,推理难度是绝对5星。
一、影片开头老警察出场,感觉是神探级别,旁边两人一个是黑道小头目,一个是年轻探长,看得出老警察对黑道头目十分厌恶,只和探长说话,象老师一样严厉。
刀上有血,凶手的手应该因用力过猛受伤,凶手应该是艾比,影片后面在火车上你注意看她右手吸烟是不是很经典。
丢失的有钱和毒品,根据影片后面谈话内容,毒品数量在20公斤以上。
老警察偷拿走了桌上的手机是不想让破案信息被黑道知道。
二、卡洛斯显然不知道自己身上有钱(要知道就不会带套娃贩毒苦钱了),这个凶案是艾比一个人做的,卡洛斯根本不知情,钱是艾比偷偷放到衣服里的,所以不用找就拿到。
最后去找钱的时候艾比连卡洛斯的脸都不看,直接翻钱走人,两人根本没感情(其实过程中也能看出)。
艾比关注的只是钱,为了她的小木屋,杰西也是为此才告诉她卡洛斯的地点的,不是为了内疚,而是为了共同的理想。
三、艾比、卡洛斯和杰西一同下车是因为艾比还偷带了凶案所得的毒品,下车前听到要严查后面的火车,知道在后面火车上查不到就会查前面的火车,所以下火车躲避检查,然后第二天她一个人出远门去藏毒品了。
四、罗伊没赶上火车是凑巧还是卡洛斯做的手脚?
卡洛斯又是戴手套又是拿铁棍的,罗伊眼看来者不善思前想后只好假装看旧火车头故意没赶上火车,罗伊才是大神,一切尽在掌握中。
(是卡洛斯够嫩,还是怕我们看不明白?
)恩,也许是我想多了,只是为了让杰西不再说罗伊太小心,让杰西也去猎奇一下,罗伊故意不小心一回吧。
五、老警察是影片中最善良正直的人。
有人说他是黑白通吃,有人说他想独吞那笔钱,其实都不是。
和黑道合作是被迫的,他根本不想帮黑道找到这笔钱,但他的敬业精神从未丢失,他一直在破案,直到结案才离开。
老警察查看杰西相机的时候翻到卡洛斯照片那页之前已经知道是什么地方了(知道站名乌里扬,知道是教堂还不够吗?
),如果他想取钱结局就会是另一个样了。
其实他根本不想为黑道找到这笔钱,所以突然不看,转移注意力,当然他也注意到了杰西的紧张,也知道她紧张什么。
“科扎克要把你们的脚绑上,我觉得没有必要,你们又不是罪犯。
”这话说得真够明白的,不跑死路一条,罗伊非常果断跑路,逃跑很在行啊,是不是有什么故事?
老警察在外面照应,准备再帮一下忙。
老警察职务级别很高,想当初出差都是头等仓,这么高级别都只能和黑道合作,没办法啊。
年龄58岁,正是平均死亡年龄,对生死已经看淡,在黑道头目的死亡威胁下,再加上为了帮助罗伊和杰西,最终也走上了反抗道路,好人总是被误解的。
六、杰西为什么杀卡洛斯?
卡洛斯勾起了杰西的惨痛回忆,仿佛又回到当初杀父的状态(不敢多想,算我推理错了,或者是演员演技不足,本条感谢sleepw的影评提示)。
七、第二张火车上的那个乘务员告密了,有没有人记住她的笑容?
八、最难的是让火车只有四节车箱的合理操作方法了,也许需要安排查毒品(就查第二次吧,黑帮的力量足以控制警察),都习惯了就不会有大动静,杰西在侯车室时就操作好了,他们两上车时车箱就是空的,四节之后的车箱也没有出站。
九、卡洛斯说再走两分钟就到了,是因为他走过多次,这算是他的犯罪套路吧,死得其所。
还有什么疑问?
欢迎提出讨论。
半部好片,呃,前半部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Kill off my demons and my angels might die, too.
MD,女主角就是个bitch,那么老又丑,你凭什么打死我们的小爱。小爱还是那么漂亮,用的酒壶和小天使一样呢,哭...l可怜的卡洛斯,女朋友也只是为了钱。(Z)愚蠢的美国人,被糟蹋的西班牙帅哥,组成了这部不三不四的惊悚片,更别提恶心到死的女主角,估计我这辈子看到她都要心理阴影
牙缝哥演的不错,风格复古,开篇不错,可惜bug太多,虎头蛇尾,配角或太亮或过暗淡,更显得剧情生涩。
较多漏洞,还可一看
最后,一个裸男冲在雪地里,估计半疯了...
记住两句话:kill all my demons ,and you kill all my angels too
女主真的是婊气十足额。。。
演员倒是都不错 但这个山寨版本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剧情还是次了一点
妈妈说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呵呵,无奈啊。
结局太美满,我觉得这女的该得到点教训才是
这片子大量火车和雪景的场面,都是我的喜好。剧情有硬伤,好在Brad Anderson的节奏把握得不错。他也拍过机械师这样的惊悚片,以后要关注一下
看景色好了
号称新东方快车号,剧本太烂了啊,层层递进毫无惊悚,结局太潦草
拿俄罗斯说事儿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也没说到点上啊,那你这是图意个什么呢?
毒贩子的这条线索暴露得太快,使整个电影的悬疑推理性大大降低,变成了纯粹的看明星看风景,本以为电影就会以一种平淡的方式结束了,最后的三十分钟是一点小惊喜
谎言有时能使你前进几步,但它却让你无法回头。挺棒的片子,是个带心理元素的旅行惊悚片,气氛营造特别好,开头还有北京站取景,本金斯利演老毛子还挺像,无敌哈里森反串令人很难接受,女主角长的特别让人生厌,但是演的真好。
a story about American bitches...
剧情有点弱,演的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