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一部片子,很有爱,很美好。
1、那个年代,确实很辛苦,生活很艰难,但人很善良,民风淳朴。
人们热情好客,坚毅勇敢,心怀善良。
2、那时的风景真的好漂亮,好美,好温暖。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那里到处都很美,一望无际的草原,干净的湖泊,一切都很美好,很纯粹。
3、支教确实很辛苦,很需要勇气和毅力。
习惯了大城市的繁华和便捷,来到那么偏僻落后的地方,心里确实会有很大的落差。
幸好,有那一批批的支教老师,让那里的孩子接触到了知识,接触到了那么多的新鲜的东西。
虽然我们可能习以为常,或者觉得稍微的有点点落后,但却是他们眼中的珍宝。
感恩党的领导,感恩国家的强大。
4、那时的爱情真的很美好,很纯粹,也很简单永恒。
有句话说得好:“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
这大概是世人用尽一生所追求的真爱。
可惜,现在这个快节奏社会,什么都太快了,感情来的快,去得也快,快餐式的爱情,终究不够美好。
5、知识改变命运。
得益于支教老师的辛勤教导,让孩子们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
服兵役、当医生、做老板、去支教…他们所接收到的知识,让他们做了正确的选择,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心怀理想,勇敢追逐,至死不渝。
1、还是太干净了,藏族学生衣服、头发皮肤、厨房、房间等等;2、年龄变化有点不符,韩老师开始支教到增格参军最多也就4、5年吧,韩和梅朵怎么就突然从青年变成中年了;3、作为草原上的民族简单的吃坏肚子还是能处理的吧;4、学校里不会几年不添一个学生吧,而且几个孩子有大有小陆续离开很正常,包括最后知道增格牺牲的消息韩老师晕过去,是否艺术加工的太明显了!
藏区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让支教老师不知所措,但孩子们的善良纯朴,让老师心坚定不移地做出奉献。
知识改变命运,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梦想的追求都寄托于前往支教的教师上,而主人公用自己的付出,也将换来孩子们的光明未来,也会换来整个藏区今后的发展改变,这也是我国多年发展模式的缩影,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韩老师为了孩子们留在高原一辈子,孩子们眼里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孩子们懂事的让人很心疼。
可能对于韩老师来说能看到孩子们通过他学到了一些知识,和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朗措大哥真的为了孩子们太无私了,虽然他没有等到她,但是他为了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把自己的钱都花在了孩子们身上,最后还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的眼泪不值钱呜呜呜太好哭了
现在市场上的网络电影问题很多,剪辑、特效、剧本、演技等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吐槽半天。
甚至在豆瓣评分上,网络电影很厚脸皮的有着“3分即合格”的说法,这跟院线电影的6分相比足足差了一倍。
今年上映的数百部网络电影中,即使票房最高的前五名,也只有打破网络电影开分纪录的《硬汉枪神》拿到7.1分,《兴安岭猎人传说》与《浴血无名川》勉强维持在6分线上,其他两部皆在6分以下。
6分,貌似成了网络电影极难跨越的一道坎。
不过最近上映的一部聚焦藏区支教的电影《藏草青青》,仅上映两天,却有着挑战《硬汉枪神》地位的趋势。
在豆瓣三百多个评价中,四星,也就是8分占了大多数,6分以下极少。
这种情况,在网络电影中可谓是一个奇迹。
电影以来自北京的支教老师韩松的视角,讲述了他从初到藏区时打算“趁年轻,镀个金,走捷径”,到后来与孩子们产生深厚感情,决心把一生都奉献给支教事业,最终帮助众多藏区学子改变了人生。
《藏草青青》没有花里胡哨的炫技技巧,也没有令人惊叹的特效镜头,仅仅是用主角韩松的所见、所闻、所遇,就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情感共鸣。
电影开头,向我们展示了藏区美景。
用剧中人物朗措的话说就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地,美得很“。
可在这美景之下,藏区人民生活的却极为艰苦。
学校用水,需要孩子们从远处的山溪背回来。
晚上睡觉要随时拿着枪,因为周围可能有狼和盗猎者。
厕所是用两块木板简易制作而成。
就连吃饭,都很少有能吃饱的时候。
村长担心韩松刚来不适应,还专门送来了白米和牦牛肉。
普通常见的拉肚子,因为没药物没医生都成了疑难杂症......
电影通过这些常见小事,让我们看到了九十年代藏区人民生活的艰苦。
按照计划,支教老师需要在这里教满三年才能离开。
可艰苦的环境,已经吓走了多位老师。
甚至在这里从小长大,与朗措感情极深的藏族姑娘旺姆,在考上北京的大学后就带着家人一起离开了。
逃跑或是离开,终究只是少部分人才能有的选择,大部分人都只能继续留在这里生存下去。
这就体现出了支教的意义——既让孩子们学到丰富的知识,也让他们的未来有了更多可能,同时给藏区的改变带来了希望。
电影对韩松、朗措、梅朵三人进行了着重刻画,他们代表了为脱贫攻坚默默奉献的人。
正如前文所说,韩松刚来时是抱着“趁年轻,镀个金,走捷径”的想法,于是就选择了最偏远最艰苦的藏族地区,毕竟三年后就可以离开。
只是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刚到这里时,他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感受到了这里人对教师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这种情形对于年轻人来说冲击极强——别人的认可和期待,能够激发无限动力。
当然,这边条件艰苦,韩松有过挣扎。
只是看到默默照顾孩子们的梅朵和朗措时,他也开始坚定起来。
三年之后,韩松可以离开了,母亲病重也给他提供了合适的理由。
但他终究放不下与孩子们培养出的感情,以及与梅朵之间暗生的情愫。
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梅朵就是韩松背后的女人。
她是朗措的妹妹,负责照料学生们的饮食起居。
虽然她没有上过学,但是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与韩松结婚的几十年,她没有买过新衣服,也没有自己的爱好,对此她却从没有抱怨过。
如果不是梅朵的默默支持,单靠韩松一人很难坚持下来。
尤其在朗措牺牲后,所有的担子,一个人如何扛得动?
朗措这个人物犹如全是优点没有缺点一样。
可电影对他的塑造,不但不让人感觉假,反而就像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些人。
他把所有工资都用来帮助住校的学生们,对韩松也是尽心尽力的照顾,甚至青梅竹马的旺姆离开后,他也没有一句怨言。
最后因为盗猎者的原因中枪身亡,更是把这个人物提升到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生命”的高度。
韩松、朗措、梅朵,都是无私奉献的人,这种人少见,却很多。
因为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我们会被其精神所感动。
自从年初《山海情》获得巨大反响之后,脱贫攻坚类的电影也多了起来,可都是有形而无神,打着口号来赚小钱钱。
《藏草青青》反而像是一股清流,不但用心讲了好故事,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支教的不易,这不是喊喊口号就行的。
对于这样用心的好电影,两日分账票房仅有37.7万,真的是太少太少了......
前日通过短视频的一个片段而观看此电影,久久不能平静。
朗措大哥以极其严厉的词藻拒绝执教老师主动给出的伙食费,真性情在这个男人身上完美体现。
为此看完整部片子去了解这个男人,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对我而言他的个人魅力及其贡献与执教老师不分伯仲。
对待爱情:心爱的女人通过他走出了藏区,而他却在苦苦等待,直到生命终极也未曾等来。
对于责任:一生都在为了毫无血缘关系的藏族学生,只为他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去。
从而献出生命。
真男儿当如此
藏草青青讲的这个关于支教老师故事是一个不错的题材,虽然整个故事表现的比较平铺直叙。
很多地方看了前面一点就知道后面要发生的剧情,比如,僧格电里说明年回来,然后要执行任务,看到这里八成猜到他要出事,果然牺牲。
电影埋了一些伏笔也没有及时收回。
前段花了一些篇幅说的乌尔朵(僧格说可以打狼),然后大家都在练习,主角也去练习了。
如果后面主角遇到狼群,学生可以用乌尔朵来驱狼,然后把老师救了,这样就很好的收回这个伏笔。
盗猎者这一段,感觉是为了推进剧情设置的,很突兀不顾自然,强行让朗措领盒饭。
还有剧情缺对少主角内心的变化的表现,要是能表现出来主角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反复的斗争和纠结之后再留下来,这样人物或许会更加的饱满,更能升华主角的人格。
就感觉主角喜欢这里的孩子,然后就留下来了,显得太顺利了,如果能表现一下主角能挣扎一下,然后留下这样可以能更有感染力。
但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题材选的很好,整个电影的叙述是通畅的。
希望能再好好打磨一下剧本,多刻画一下人物内心的变化,让人物更加饱满,就更好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以为这又是一部国产烂片嘛?
错错错❌影片讲述了来自北京的年轻韩老师初到藏区,深入藏区,与孩子们发生的故事,孩子们的故事,还有最后的结尾!
僧格执行任务牺牲了,哇!
泪目直接,也很感慨导演会拍出这个,现在的国产片中,大部分内心想的最后肯定是合家团圆,所有人平平安安,虽然这样一个僧格的结局并不美好,但其实这样反而会加重大家对僧格的印象在小家与大家中,没有人能做到两全,韩老师舍弃了小家,扎根藏区,为了孩子,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片中韩老师到头来无儿无女,却是无数藏区小孩的爸爸。
现在大家眼里觉得藏族同胞都特别有钱,家里养着牦牛,但其实并不是。
在我们无法触及的地方仍然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有幸参与《藏草青青》不散云观影团的活动。
《藏草青青》讲述来自北京的支教老师韩松初到藏区,恶劣危险的生存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他不知所措,但藏区学童和同胞们对他的热情与照顾却温暖人心,他克服一切困难,承担起所有科目的教学,在朝夕相处中与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平静美好的支教岁月被打破,猖狂的盗猎者夜闯学校伤人,韩松和学童们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又因远在北京的韩母病危不得不分别。
在所有学童的殷切期盼中,最终韩松选择回到高原,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奉献在这里,与善良美丽的藏族姑娘格桑梅朵一起,助力一代又一代的西藏学子改变人生实现梦想。
这部援藏支教题材网络电影,很用心的一部电影,画面很清晰人物很真实。
感谢导演和演员给我们带一部暖心的影片。
对广大的老师们说声“老师辛苦了”!
昨天,机缘巧合看完了这部讲述青年教师韩松援藏支教的电影《藏草青青》。
老师这个职业在我心里,一直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职业,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开始,教育从贵族扩展到平民。
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大部分老师也秉承着“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教导着我们。
影片讲述了姓名为韩松的青年老师为了下基层镀金选择了援藏支教,他原本想着待三年回家谋求更好的发展。
他也没想到他舍不得西藏的孩子们和他深爱的姑娘。
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援藏事业。
影片告诉我请相信真爱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就可以问心无愧。
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不能和坏人同流合污。
否则和他们没什么区别。
最后,这部影片值得我们每个人观看学习,他们持之以恒做好事的决心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相教于同类型电影《教室里的一头牦牛》,有些情节展现过于生硬和刻意,不够自然和真实,而且心理旁白极其多余。网上推崇备至的原因,是因为戳中了许多人藏区支教情节?而且,两部电影相同的是,都出现了一个藏区少女,不同之处是,《教室里的一头牦牛》表达的含蓄而自然,这部电影非常做作,有故意为之之嫌。总之,名不符实的一部电影。
哈哈哈哈哈 我是真的花了45.9
剧情略显平平
好狗血的剧情……支教话题的电影推荐好好看看《教室里的一头牦牛》。5
爱在哪里,哪里是家
希望多一些这样民族的主旋律影片
主旋律宣传片,立意 是好的。千万人中出了一个才会拍出来。他们是想读书出去,出去了还会回来吗?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影片的优点与缺点都很突出,而且相互冲突,结果就是观感很奇怪。
直击内心最深处,抛开所有一个人静静的看完电影,无法言语的内心世界掀起巨大波澜…
家人援藏多年,藏民有特别淳朴善良的人也有狡猾的,所以在哪儿人都是立体的!佩服那些心里有理想并有执行力的人!老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
蓝天白云,青青草原,洁白的哈达,淳朴的孩子们,一切都很美好。藏区支教条件艰苦,能一直坚持下来真的很不容易,值得敬佩。
某些画面拍得很美,整体情节中规中矩,几次情节转折稍显刻意,不一定非要用死人来推动故事。
卡在我想推荐和不想推荐之间首先是音乐,有些欢乐的音乐搭配画面充满活力与趣味,但是大部分音乐感觉就很乱七八糟其次就是内心os,很多时候太多余了,突然的煽情,有些莫名其妙还有就是时间跳跃,有些时候也会有些突然看的时候,会想这里是不是少了镜头故事虽然比较老套,很多人物比如朋友/妈妈/旺姆等很像工具人,像小时候看的科教课文,但片子还是很有生活细节,可以一看
题材很好,拍的有点儿太失真了,令人出戏
总觉得像什么,好像看过。记起来了《教室里的一头牦牛》。题材不错,藏区支教。
讲述老师到偏远地区支教的故事,联想到不丹电影《教室里的一头牦牛》和中国电影《蓝学校》。不过《藏草青青》给我的观感不及豆瓣7.7分带来的预期,影像的真实感于我不如《上学路上》《遥望南方的童年》等,其故事编排个人也不太满意,情节的推进有点想一出接一出的拼凑感,好些剧情段落缺乏起承转合,甚至感觉突兀跳跃,…… ★★★☆ 想想,与其将故事线拉长拍《我的教师生涯》,还不如缩短拍《孩子王》?
烂片,结局看得我一脸懵bi。哪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导演拍的啊?为什么哥哥死的这么突然,老师为什么身体会变差然后就死了呢?我怀疑这是反支教电影。电影名应该改为《支教会让你断子绝孙》或者《手臂划伤老师好痛痛》。两分给前面二十分钟
梅朵经历了这么多人离去该有多难受啊,演技总体上有演绎的痕迹,让我不是很喜欢,但题材和感情渲染不错。又:题材经典到都让我怀疑是像萨义德塑造东方一样塑造藏区形象,有点怀疑。
工工整整的支教题材主旋律电影,是感人的,但是是中学课文式感人。另外真的大家都穿的太干净了,看看万玛才旦的藏影服化道,那才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