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洛奇有关的电影从来都是让我感兴趣的,从洛奇六落幕后以为再欣赏不到洛奇热血挥拳的身影,但幸好有两部外传奎迪的面世,相比洛奇系列的底层人物用不屈的拳头去向命运挑战和征服拳坛,奎迪则以更加轻快的节奏以及渴望理想来迎合这个时代追求自我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很好的延续了体育竞技带给人们积极励志的正能量。
但要说到美中不足的,个人觉得两部电影缺少了前六部中一些具象的主题画面,比如贯穿六部电影中,洛奇一个人穿过费城街区的晨跑后冲上市政厅台阶振臂高呼的画面,还有后期洛奇铜像的各类特写镜头,六部电影通过这一个相同的过程将洛奇的成长与突破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再配上热血的音乐总是能将观众的血液燃烧起来。
如果奎迪还有后作希望他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热血bgm,让现在的年轻人再次感受到四十年前为洛奇而欢呼和崇拜的热情。
标准的美式英雄主义,冲突反转有限,基本都在意料之中,拳赛的部分,老实讲,并不出彩,甚至减分,不仅如此,作为拳击题材的电影,影片对职业拳击的还原明显不够,比赛细节缺乏新意,缺少设计,最终一战,让人意外的“不血腥”,男主易断且已断的肋骨,显然是在多次创伤中进化出了自我修复的能力,生死时刻,“教父”洛奇的三言两语总是最好的止痛疗伤药,我只想说,这一切太TM励志了,OK!
吐槽到此为止,说些好的呗,首先130分钟的片长并没有很拖沓,其次在主线故事之外,影片花了大力气描摹拳手的业余生活,爱情、友情、亲情,巴拉巴拉,如此这般,人物很难不丰满,譬如求婚、验孕时的不知所措,病床上的不近人情,带哭闹的孩子去空无一人的拳馆,孩子安静了,自己却哭了,比赛受挫后的一系列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以上种种,极大的丰富了男主的人设,铁汉柔情催人泪下,片尾,男主携妻女去墓地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洛奇父子得以解开多年心结(实在是很喜欢史爷爷对角色的诠释,明明父子情深却又故作云淡风轻),老德拉戈丢掉了毛巾,但找回了自己,父子二人的相拥而泣以及后来的并肩慢跑,何尝又不是卸下了过去的重负,迎来了新生呢?
说这是拳击版的“父与子”,好像也没什么错,哈哈。
非常无聊,混乱杂乱突兀,不知道要干嘛,这类电影就是简单粗暴的突出一个主题就行了,那就是励志,非尼玛表达那么多,弄的看的人昏昏欲睡,也是醉了!
不得不承认史泰龙老了,总想赋予作品更多的人生含义,殊不知这不是你最后一部电影,何不慢慢来,其实这题材不是本就带着怀旧,何不彻底一些,非要赋予它新的生命,结果成了四不像
其实这个故事看下大意就能猜出剧情:新任拳王小C在赢得拳王称号无限风光后被世仇的儿子打趴下跌入谷底然后重整旗鼓经历地狱训练终于吊打世仇的儿子取得比赛胜利保住了拳王的称号也证明了自己。
的故事。
老美这些人真是坏的很,搞个俄罗斯对手和他们打,打就打吧,最后还让俄罗斯人输的那么惨,输了就输了吧,还让主角一个美国人只身一人在俄罗斯的领土俄罗斯的赛场上让全场俄罗斯人为他鼓掌😂而且输掉的那位俄罗斯人还犯规了,真的是坏死了。
话说四十年前拍洛奇的时候老美写打斗能力比较强的美国黑人被不被人看好的白人小子打败了,四十年后的奥巴马时代之后老美写的东西变成了拳二代黑小子成为拳王并打败战斗名族的励志故事。
所以,怎么说呢,这种很做作的故事被拍成这样又有燃点又有泪点的的电影还是要给4星好评的,毕竟我们连这样的电影都拍不出来啊摊手……除此之外,还想表扬一下演Victor的演员,虽然没几句词,感觉就像在父权压制生长的寡言男,虽然魁梧肌肉大,但是内心只是想得到妈妈承认的小男孩。
最后rematch那段他看着空空的座椅,妈妈不在了,还是挺棒的。
《洛奇1》+《洛奇2》的组合,故事之后的故事。
但故事的内核还是那个味道,满满的男性荷尔蒙和家的味道。
一、旧故事的包装 《洛奇1》里,洛奇意外得到了向拳王阿波罗挑战的机会,他站上台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如果我能坚持到最后一个回合还不到下,我就不是个蹩脚货。
结局当然是他没有倒下,可以说拳王赢得了比赛,但洛奇赢得了观众。
《洛奇2》阿波罗再次邀请洛奇来打比赛,上一次完全是为了给观众娱乐,这一次是为了捍卫拳王的尊严,但这一次洛奇赢了。
《奎迪:英雄再起》电影中的三次拳赛,第一次奎迪挑战拳王成功,第二次奎迪被伊万德拉戈(他在《洛奇4》中打死了奎迪的父亲阿波罗)的儿子挑战,洛奇不想再重蹈覆辙,所以没有支持奎迪,而奎迪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奎迪被打倒了,但因为维克多德拉戈违规,奎迪保住了拳王的位子。
多么像《洛奇1》的剧情,只是这次奎迪是站在了他父亲当年的位置。
第三次奎迪的女儿已经出生,而且遗传了她老婆的疾病——先天性失聪。
这个时候作为丈夫、父亲还有拳王,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煎熬,他知道如果不战胜对手,他永远无法走出失败的阴影,但还好这一次洛奇觉得奎迪真的需要走出困境,他选择帮助奎迪,奎迪赢了,充满了血与泪。
二、父子情 这部电影的故事里充满了戏剧性,奎迪在洛奇的帮助下,登上了拳王宝座。
维克多德拉戈强势的复仇(伊万德拉戈打死了奎迪的父亲,后来又败给洛奇,现在洛奇又是奎迪的教练),因为伊万败给了洛奇之后,失去了妻子和一切,变成了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人。
局中局,仇中仇。
奎迪想要证明自己,并捍卫父亲的荣誉。
维克多也因为父亲失败以后,周围所有人包括母亲的离去,他想要帮父亲赢回一切。
洛奇因为奎迪父亲的死一直心怀愧疚,他即是奎迪的教练,也是奎迪精神上的父亲。
伊万从小跟父亲生活在一起,接受父亲的训练。
这两对“父子”天生就是要相遇相杀。
《洛奇》系列的故事从来都不复杂,个人在绝境之中的不屈,伴随家庭的温暖和朋友的支持,这些都是洛奇电影的内核。
在奎迪的第二次拳赛失败,他整个人跌到了谷底,身体上的疼痛都不足以抵抗心理上的巨大挫败感。
他作为拳王,害怕失去自己的地位,所以心态才会变得急躁,没有坚持自己的战术,被对方针对。
洛奇的存在,除了他丰富的拳台经验可以教授给奎迪,更重要的是,在奎迪第三场比赛的时候,他是奎迪的精神支柱。
虽然他做了充足的准备,但上了拳台依然要遭受维克多的猛拳,甚至是黑手。
他跟上次一样被打断了肋骨。
洛奇在这个时候,体现了作为教练的伟大,他希望奎迪放弃比赛,不要执着于虚妄的名利,但看到奎迪的坚持,他告诉奎迪:“要想给对手痛苦,自己先要忍受痛苦。
”洛奇平淡的语言里总有一种让人振奋的力量。
因为这个时候所有的战术和指导都没有奎迪自己的取胜意志来的有效。
特别是维克多在这个时候也已经露出了疲态。
洛奇在他自己的比赛中,最大的取胜之道就是强大的意志,他可以在无数重拳之后爬起来靠的就是这股意志,奎迪在自己的“重生”之路上,继承了这股意志,他凭借这种意志捍卫了自己作为拳王的荣誉。
伊万在看到自己的儿子已经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丢出了白毛巾——主动认输,他想要儿子赢,但他不想失去儿子。
这两对“父子”相互完成了“救赎”。
电影看到这里,我眼眶也湿了,虽然我知道这只是电影,但这就是这电影打动人的地方。
三、英雄最后的挽歌 以前不懂拳击的魅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体会到在那个拳击台上的两个男人要想取胜,除了刻苦的训练,制定战术,更需要坚强的意志。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拳击手的胜利都是在台下用无数的汗水和不懈的坚持换来的,没有捷径。
在拳台上必须面对对手,没有退路,更要在绝境中面对自己,没有强大的信念和取胜的意志,是不可能在那种情况下支持自己站起来的。
要成为一个拳手,你要舍弃很多,只有这样你才能站在台上。
要成为拳王,你更要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与痛苦。
洛奇这个人物的精神内核就是来自于自我的一种救赎和超越,为了告诉自己:我可以做到我想要做的,我能忍受为了成功而要付出的代价,我给出我的全部。
还有的就是洛奇的家庭观,他是一个很重视家庭的人,虽然有摩擦,这一点跟教父如出一辙。
甚至洛奇和教父都是意大利人。
老教父曾说过:一个不抽时间陪伴家人的男人,算不上真的男人。
这句话里充满了男性温情的力量。
在这部电影里,奎迪遭遇了事业与家庭的双重打击,他必须依靠自己走出来,这种困境带给人的折磨,没有办法与任何人诉说,这就是作为男人,作为丈夫和父亲,也是作为一个拳手必须付出的代价。
洛奇最有魅力的不是他拳台上的英姿,而是被一次又一次打倒以后,像个傻子一样不知疼痛的继续爬起来战斗的精神,这种力量来自于对自己信念的坚持,也来自于教练的信任,更来自于家庭的支持。
这部电影,可以让你看到作为一个男人的困境,生活只要把你打倒一次,他就会嘲笑你,只有爬起来继续面对他的暴击,你才能战胜它,一次又一次地爬起来,才可以做生活的强者。
奎迪的两部电影,最让我有感触的不是奎迪的成长与成功,而是洛奇的传奇已经落幕,曾经的英雄衰老,患病,但我感受到他的平静。
他在30岁的时候获得了事业和家庭的成功,他这一生收获了荣誉、名利、爱情还有亲情。
他很满足,他不执着于过去,对于过去,他有美好的回忆,这一生,他没什么遗憾。
影片最后他回到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身边,他最后想要的还是完整的家庭的温暖。
这就是这个男人传奇的一生,值得每一个男人去学习的一生。
影片以德拉戈父子之间训练比赛开头,让人回想起《洛奇4》中,德拉戈父亲和妻子之间,没有感情机器般的训练。
镜头转向奎迪这边,侧重点主要描写奎迪的情感经历。
正如洛奇系列一样,奎迪为了儿子妻子战胜一切。
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德拉戈父子,父亲自败给洛奇后周遭的变化,对自己的自责,将一切错误归结于自己,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以及片尾父亲对儿子情感的转变,父亲重新认识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完成自我的救赎。
但觉得德拉戈父子赢了,结局会更好点。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奎迪的主题篇,更像是洛奇系列的终结篇。
电影中那首Gonna fly now再次想起的时候,也是对洛奇的致敬,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启。
也许下一部奎迪系列不会再有洛奇,但奎迪永远会承载着洛奇的信念走下去。
唯一遗憾的是,自己最喜欢的两位好莱坞动作演员。
史泰龙和米基·洛克没有合作过一部拳击题材电影。
没看过洛奇系列,也没看奎迪第一部就跑进影院了,看完后感觉作为一部单独电影看也没什么影响。
电影是很典型的美国运动励志题材,讲述一个失败后重新站起的故事,而使主角能完成这一转变的精神内核,一方面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一方面是来自家人间互相的爱和支持。
这部电影我觉得不存在真正的反派,老德拉戈希望可以拿回自己失去的荣誉回到祖国,小德拉戈其实也是在为自己能被母亲承认这一单纯的愿望而战,虽然被父亲灌输了一些仇恨的思想,但他在拳击台上是用自己的硬实力在战斗的(虽然有一些小动作,但拳击台上这些也难免),可惜的是母亲并不爱他,在他即将倒下时再一次抛弃了他,而这也许就是导致他失败的最终原因,也是他比起奎迪所欠缺的东西。
不过父亲最终能为他投上白巾,也说明他至少得到了父亲的爱,相信通过继续努力,仍会是一个出色的拳击手。
总的来说这仍然以爱为主题的典型美国励志片,故事并没有什么新意,但拳击动作拍得很精彩,拳拳到肉,让观者身临其境,感觉非常过瘾,片中黑人音乐为主的配乐也充满力量和节奏感,喜欢这类动作场面或黑人音乐的观众可以进影院感受一把。
说实话奎迪两部曲整体看下来的感受还是在看史泰龙,壮士暮年,英气更胜,洛奇1-6到奎迪1-2越发觉得这个系列始于史泰龙更应该终于史泰龙。
洛奇就是史泰龙的人生,这个疯狂的世界,洛奇这个“疯狂”的人,给要放弃的人注射了一针强心剂,让活着的人更有勇气。
纵观这八部电影,永不放弃是核心精神,不论对手强弱,永远不要轻视挑战。
感谢史泰龙!!!
21世纪的美国银幕,是超级英雄制霸票房的年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那些系列电影,红到这个世纪的不多。
《虎胆龙威》、《致命武器》、《第一滴血》……曾经让一代人热血沸腾的那些动作经典,随着英雄们的老去,早已失去了票房号召力。
把勋章留给自己,将王冠传给下一代,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可惜成功者寥寥。
十年前的《夺宝奇兵4》有哈里森·福特本尊坐镇,找来当红小生主演,希亚·拉博夫大有将《变形金刚》与本系列来个“二郎担山”的气概。
可惜十年过去再无下文。
比较起来,倒是《洛奇》一路稳扎稳打,传承得有模有样。
三年前的《奎迪》,讲述已故拳王阿波罗之子阿多尼斯凭着一腔热情感动洛奇,拜在其门下练习拳击,终于成功入行的故事。
同年还有杰克·吉伦哈尔主演的《铁拳》(southpaw,又译《南拳王》,嘿嘿)上映,也是拳击题材佳作,不过较量之下,《奎迪》的口碑和票房都略胜一筹。
这一方面归功于《洛奇》系列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也得说它确实带来了新气象。
最突出的一点是推出了一个黑人拳手来继承洛奇的衣钵,比之前威尔·史密斯主演的《阿里》更为大胆。
这事其实顺理成章,因为阿波罗本来就是系列片中的重要角色,洛奇的劲敌和挚友。
而且影片并没有无视现实大洒狗血,最后新人打满12回合,虽败犹荣,重在表现一腔热血。
作为重启系列之作,可圈可点。
上一集做足的铺垫,是为了这一集掀起高潮。
从剧情来看,《奎迪:英雄再起》才是浓墨重彩表现英雄崛起的戏肉部分。
整个故事直接延续《洛奇IV》,讲述奎迪迎战前来复仇的俄国拳王之子的曲折经历。
父辈恩怨加上拳坛争霸,剧情张力十足。
但今天毕竟已经不是30年前,美苏争霸的“冷战”大势不再,热血戏码也要讲基本法。
如果要我来归纳剧情主题的话,我会说那是“回归”。
片中三组主要人物都面临着婚姻与家庭的困境,阿多尼斯少年失怙,在经历了事业和伤病的折磨之后,以孩子降生为契机重新修复了与洛奇的关系。
洛奇在片末终于敲开了儿子家的门,也是一种回归。
大家如果记得《洛奇V》的话,会明白《洛奇》系列的传人本来应该是史泰龙的亲生儿子赛奇·史泰龙。
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我们今天看到的或许会是完全不同的续作。
史泰龙曾表示,《奎迪:英雄再起》将是他最后一次扮演洛奇。
于是迈进儿子家门,三代同堂的这场戏,可以看作是拳坛老师傅最终的归宿,令人感慨。
影片着墨不多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前苏联拳王德拉戈和儿子一家的悲剧。
杜夫·龙格尔扮演的“拳击机器人”曾经是打死阿波罗,让洛奇被调侃“踩着梯子才能够着”的勇士。
如果说洛奇一方通过拳击赢得了家庭与国家双重荣耀的话,德拉戈和孩子就是家庭与事业双重的失败者,让人想起《黄飞鸿》里的严师傅。
无国无家的狼爸和狠娃,最后白毛巾一抛尽显温情,男人的宿命看得让人心酸。
顺便说,这也是《洛奇》系列中唯一以抛毛巾分胜负的拳赛。
冷口冷面扮演德拉戈妻子的还是《洛奇IV》中的布里吉特·奈尔森,史泰龙的前妻。
据说其实还拍了一段洛奇和德拉戈在更衣室中的打戏,可惜正片中没有剪进去。
影片除了以上三组回归家庭的关系外,还有一重“回归事业”的主题。
阿多尼斯克服心理阴影重返拳坛,是一种回归。
他的妻子比安卡作为歌手历经怀孕、老公失业、孩子失聪三重打击,其实担子一点也不比拳王轻。
决赛中她化身女武神,高歌引导丈夫重返拳坛,令人感佩。
至于影片在剧情和各种细节上回归《洛奇》,上面已经说过。
值得注意的是,洛奇给失意的阿多尼斯安排的训练环境和种种训练项目,都与《洛奇IV》中一致。
这几重回归从主题到细节上的处处呼应,加上戏里戏外的真真假假,犹如音乐的多重变奏一般,在片尾形成了强大的情绪感染力,令我们这些系列粉丝感慨无限——从叶问到洛奇,新世纪好男人要懂得回家,这是全球共识。
影片的打戏是继承了《洛奇》系列的特点,热血而煽情。
跟《愤怒的公牛》、《勇士》这些突出搏斗现场感的擂台赛经典不同,《洛奇》系列走的是商业片华丽流畅的路线,讲究完整连贯的动作,让观众一眼就能看清楚。
同时镜头在台上台下不断切换,造成打斗节奏与观众反应强烈互动的戏剧效果。
没新意,但是好看。
西方的体育文化与古希腊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奎迪:英雄再起》中的人名和地名都很值得推敲。
男主角“阿多尼斯”来自希腊神话中的美男子,是让爱神阿芙洛狄特都倾心不已的伴侣。
他的父亲“阿波罗”众所周知,是光明万丈的太阳神,《荷马史诗》中动不动就射出“使大地震颤”的金箭,热爱竞技,时常在距雅典120公里远的德尔菲神庙中发布神谕——当然你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片中阿多尼斯训练自己的拳馆之一就叫做“德尔菲”。
希腊男子喜爱在体育馆中交游,结成老师傅和小鲜肉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情。
再扯远一点的话,影片前半部分发生在费城,“Philadelphia”也来自古希腊语,意思是“loving brothers”。
欧美文化承继希腊传统,认为自己的社会是由自由、民主和平等的个人构成的,与之相对的是以波斯帝国为代表的“专制的亚洲”,人人为奴隶。
为自己、为荣耀而战的勇士必然击败为他人、为胁迫而战的奴隶,军事优势来得天经地义。
当然这就扯得更远了,不过也不妨作为一个从《洛奇》到《奎迪》的文化背景来了解一下,会多一层乐趣。
《奎迪:英雄再起》已经是“洛奇”系列电影的第八部作品,也是这个系列的收尾之作。
同之前的“洛奇”系列一样,这部电影依然朴素、平实,却饱蘸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如果你是一个洛奇的影迷,你可以在其中找到很多洛奇系列电影的烙印:那些有着丰富前史的人物,那些人物间的恩怨纠葛,那些致敬前作的细节,那些熟悉的桥段场景,都让人备感亲切,尤其是奎迪备战拳赛时的刻苦训练,已经是洛奇系列电影标志性的桥段,当经典的配乐响起,每个观众都会深受感染而热血沸腾。
与“洛奇”系列电影的叙事风格相同,电影并没有用太多的篇幅表现拳台上的打斗,而是将大部分笔墨放在拳台之下,耐心地讲述拳手在拳台下的生活处境和情感纠葛。
这场拳赛注定不是一场普通的拳赛,在背后有很多恩怨和故事。
奎迪和对手之间有世仇,自己的父亲曾经在拳台上死于对手父亲拳下,恩怨传递到下一代,对奎迪来说,这是一场复仇之战,他要用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并且告慰父亲。
而作为奎迪的对手,俄罗斯拳手德拉戈并没有被塑造成令人痛恨的反面人物,相反,电影对于他的情感生活同样给予关注和体恤。
这一场拳赛对于他也意味着太多的东西。
因为父亲曾经的失败,他失去了母亲,遭受了家庭的破碎,遭受了众人的白眼,他和父亲忍辱负重很多年,太需要通过一场拳赛来一雪前耻。
当然,在拳赛之外,还有很多更为艰难的较量等待着他们。
奎迪不仅要证明自己,还要处理背在身上的历史包袱,而且,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就在前方,他的刚出生的女儿,可能面临先天失聪,这些都需要他去勇敢面对。
而对于洛奇来说,虽然早已退出拳台,但他也有着自己的战争,他需要打开心结,去勇敢地敲响儿子的家门,去和儿子握手言和。
电影之所以用如此多的笔墨去铺垫一场拳赛,正是为了说明:每一场拳赛,都不仅仅是拳赛本身,而是牵扯了很多情感、心结在其中。
人生种种不如意最后都聚焦于一场拳赛,而拳赛正是生活中那些矛盾的极致化和白热化,是生活中冲突和斗争的象征和表象。
在生活的拳台上,不管你愿不愿意面对,那个对手都一直存在。
如果这是一场战争,这场战争非关他人,而是与自我的战争,说到底,我们的对手永远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就像第一部《洛奇》中的故事,洛奇被拳王选中完成一个秀,输赢几乎是在赛前就注定的,但是洛奇仍然拼尽全力打满了15回合,最终在终场铃声敲响时,他伤痕累累地像一个英雄一样站在拳台上。
洛奇虽败犹荣。
对于洛奇来说,他之所以如此拼尽全力去打一场注定失败的比赛,是因为他想证明自己不是一个“蹩脚货”。
洛奇系列电影早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就是永不言败,不被打倒的拼搏精神。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拳手,我们都会遇到让我们畏惧的对手,我们常常会被生活揍得鼻青脸肿,这个时候,我们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只有勇敢地迎上去,用自己的双拳去解决掉问题和麻烦,像一个男人一样去战斗。
不喜欢吃剩饭,还是这种套路剩饭。
剧本写得是真好,人物刻画十分有力,并不是随随便便把前作的人物照搬来,每个人都带着羁绊被命运缠绕了在一起,三十多年前的生死之战敲碎了每个人内心,它像一个萦绕在每个人心头的梦魇。导演视角最有趣的是拳王身边的每一个女人,遗孀、前妻、伴侣,她们才是带着负重走下去的战士。
我还想看奎迪34567,希望这个系列能一直拍下去
“洛奇”的部分明显好于“奎迪”的部分,另外每次gonna fly now响起的时候,简直是犯规。说回主题,如果上一部是“传奇再续”,“继承衣钵”的话,那么这一部基本就是强行续集了,单纯的拼接类型元素,好在有一些片段性的情绪渲染非常优秀,仍保有固有类型的独特审美。
开头就知道结局但就是好看…人物刻画太好了……
总感觉差了点什么
没有第一部好,用了三对父子的关系从不同层次去传达亲情主题,却不如第一部的一句对话“奎迪:我认为我爸就是想死在拳击场。洛奇:我认为他更想站在这里跟你说话。”来得透彻入理,奎迪真是个幸运儿。 PS:谁给洛奇老父亲修修路灯吧。。。
美国爸爸有了女儿后,俄罗斯单身无母爱狗是打不过的
把勋章留给自己,把王冠留给下一代。
和第一部一比,才发现瑞恩·库格勒是真的强啊。
终于还是走了《洛奇》系列的老路,剧情简单粗暴到近乎低幼,无论是洛奇,还是奎迪,都只是一种符号式的人物模板。几十年如一日得被打倒,再重新站起来绝地反击,毫无新意可言,至于影片加入的父子和解和男性成长的情节支线,也因为编剧和导演能力不足,显得差强人意可有可无,可惜了!
两代对决和两次拳赛的对比玩得很精妙,例如两次拳赛creed的出场反差,连裤子颜色都由蓝白星条旗变黑色星条旗。但对比前作,一模一样的结构下拳赛呈现出来的调度差强人意,镜头剪得工整了且缺乏拳赛中直面暴力的感觉。剧本也显得过于匠气导致情绪起伏不明显,上作跑步飙车这种场面也不见了,配乐基本沿用上作未能突破。整体令人失望。
更深入地描绘了属于拳击运动的“心技体”,绝对是此一类型电影的突破,但让两位年轻人背负这个重任果然还是太吃力了。
不喜欢拳击版黑豹
对于运动员来说对手有些时候就是自己,人体极限是永无止境地追求。这一部很励志很常规的运动电影,主角的故事太普遍没有什么意思,反而感觉“反派”那对俄国父子的塑造很好,有点让我感动。拳击题材最好看还是拳台上肉搏这片子拍的不错
前戏铺垫的足够扎实,人物动机很完整。里面很多歌挺好听的
7.8 太燃太燃太燃了,看过最燃的电影,后面看的我想跳起来了,虽然前期铺垫略长,甚至让人昏昏欲睡,但是那种痛苦能让人感同身受,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后面第三幕的决战所准备,观众长期的压抑和主角一起在最后得到彻底的释放甚至比第一部还要给劲,整个人都飞起来了,而且反派也不像第一部那么脸谱化,有自己的痛苦有自己的梦想,女主也不在那么无用,而是改变奎迪最大的关键,就像奎迪最后说的那样,他不再是为了父亲而战,而是为了他的家庭。(面包机的肉体简直是太美好了)
拳拳到肉的动作戏全程都是握着拳头紧张着 Michael的表演很能入戏 这次把“反派”的背景也塑造得入木三分 最后三个父子关系交汇的部分显得很用心 在直男审美下的这部片显得很真诚。
中规中矩
竞技题材拍得燃不算太难,但要推陈出新就很不容易了,可惜《奎迪2》做到了前者却没做到后者。虽然影片的制作较之上一部,在声光摄方面都更加大气,也有更强的商业诉求及感染力,但是故事的发展及主角的成长则都是非常程序化模式,从年轻气盛遭遇挫折 到克服障碍重新崛起都是熟口熟面的励志片老套路,略乏味沉闷,完全就靠充斥全片N首说唱音乐来串联提神。且男一号的刻画缺乏人物魅力(失败者还天天豪宅跑车实在难让人有代入感),另外估计也是“主角光环”被洛奇分流了吧。最后,该片再玩美俄(苏)意识形态对抗的东西,也很不合时宜了。ps:与内地同期上映的《大黄蜂》有类似之处,动作戏都是一头一尾打一下,主体内容都是关于成长的治愈系心灵鸡汤(文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