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科幻小说搬上大银幕,我在Kindle上重读了「Ender's Game」。
(中:「安德的游戏」、台:「战争游戏」)。
// 剧透,未看打算看的朋友最好在此止步、转身。
// 像是算计到有我这种读者的存在,电影相当贪婪的以两小时尺度来照搬小说里过千百日程的光景。
没读过小说的观众整部电影看来大概就像轰轰轰一口气不煞车穿山越境的过山车,读过小说的读者(如我)要颇为难才能勉强消化这种指关结对肘关结的将就嫁接。
除了安德的哥哥和姐姐沦为过场布景, 电影里未曾搬出的, 还有小说在书末以后记形式笼统交代主角往后的生涯发展: 当安德肯定自己终生不能返回故乡地球的命运时,带上了被他一手造成灭族遗留下来宇宙中最后一颗能孵化出虫后的卵,为了异族的灭绝而搜索遗留生口痕迹,宇宙里光年来光年去的消磨时光,到处为逝者代言留书。
同族只记得他是「人类濒临灭族关头的救星」,却不知宇宙银河里传说着这位「死者代言人」。
(原书下一本续作「Speaker for the dead」) 祇是一段后记,刊在书的最后几页,安德的生涯变化(像一枚滚落到下水管道不断传来铿锵返响的倒霉硬币一样)无法收拾的撼动了我。
是上一次阅读经验里全然未曾有过的,不是旧版根本没有这个打广告的后记,就是以前的我根本没有准备好被震撼。
我深明冲击由来: 在稍稍能克服至亲离世带来的大哀后,我也冒起过这股无以名状的意图和动能,想要为他们留下更深刻的更生动的哪怕是书写的、音像的、言传的、甚至是毋需述旧写实的,就像他们未曾停止活着呼吸,而我清楚他们其实是怎么想照样会怎么作一样。
应该就是人们说的:「逝者烙在生者心里」。
大家好,我叫安德,我喜欢上课玩ipad,班里的小混混游戏打不过我,打架也被我虐了,我被学校开除了。
可是司令觉得我是个人才,他还送我去战争学校,在战争学校的足球赛,我机智的学习国足所有人围住球挤到对面门里的战术,战胜了高年级小痞子。
小痞子球踢不过我,打架又被我打成植物人。
可是司令还是觉得我是个人才,他就把我送到了前线,这么多年过去了,ipad也可以投影着玩了,司令天天让我玩投影ipad,真是爽。
有一天我终于把游戏打通关了,司令居然说游戏是真的,chao~老子最喜欢虫族妹子了,你居然跟我说是真的。
后宫也不要了,地球的姐姐我也不要了,拿着奖金跟活下来的虫族妹子周游宇宙去了。
所以说,年轻人,没事多玩玩ipad,学学打架,不用多久,你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虫族妹,走上人生巅峰,想想有没有点小激动呢?
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抱着自小因《科幻世界》而对它产生的憧憬之情看了这部电影。
评价是:故事三颗星,主题一颗星,配乐一颗星,总计五颗星。
另外一个看《安德的游戏》的动力即是题目,作为一名骨灰级玩家,从小浸淫在《三国志》《信长的野望》《红色警戒》《帝国时代》《星际争霸》《要塞》等战略游戏世界里的我,当然不免YY类似的小说情节。
比如指挥室里安德在全息指挥界面中手指灵动的跳跃,我告诉朋友:“这就是手速指标——APM的重要性。
”还比如在1v2的模拟对战中,安德让队员绑着绳子推出舱门的刹那,我也若有所悟的点头——这正是游戏中侦察意识的重要性。
而安德通过奇葩阵型壹发入魂,更让我深感于如对方一般无数次巨大优势不胜的感慨……同时,作为一名至少打到过《星际争霸》韩服大师800分的zerg玩家,也让我对于电影中人类对抗虫族的设定,发出和安德一样的感慨:“你们这帮人类究竟懂不懂虫族啊?
”即便没有看过原著我也有理由推定:这并不是一部讲述了天才少年如何诡异地拯救了全人类的故事,也不是一个玩家的意淫,只是电影限于篇幅,只能在宏大场景背后蜻蜓点水般地将深意带过而已。
安德的魅力并不是他的天才,也不是那些关于成长的陈词滥调,而是他对于星际种族间关系问题的敏锐洞悉。
在一帮军官自以为深思熟虑的布局中,安德被视为他们的棋子,直到大决战中仍将其蒙在鼓里;而安德呢,则在一次次模拟与思考中,发现一种与他被期望的角色截然不同的胜利方式。
一个人无论在战争中如何天才,他也需要明白,战争仅仅是政治的延续,而不是星际间政治的全部。
这时候我想起了《三体》,也会想起马基雅维利式赤裸裸的政治哲学,《三体》尤其第三部,大刘反复地在女主角程心的三次抉择中去暴露她对于星际文明,政治规律,人性的天真与任性,一次次把整个宇宙中最残酷冰冷的事实暴露出来,是要干嘛呢?
镜头中看见虫后交给安德的那枚虫卵,我觉得,至少《安德的游戏》告诉了我们一种可能,而这种可能,让人感到温暖。
我更喜欢故事中构造的这种可能世界,尽管它也有残酷黑暗的一面,比如为了战胜虫族,方法竟然是借用一颗孩子不带感情的好胜之心,即便获胜,我会去问,是人类战胜了虫族?
,还是无情战胜了天真?
比如安德在知悉兵不血刃的策略后在自以为是的“游戏”中展开最为纯粹的屠戮,狂喜之后希望破灭。
但至少这样的悲伤刚让我觉得像是悲剧,而不是其他那些作品中“成熟”与“真相”包装下loser心态与社会窥阴癖的产物。
这部电影的另外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安德的游戏》还有后续数本小说,它成功激起了我阅读后续故事的愿望!
ps:现实中如果真正需要安德这种人的话,我敢说战争学院里全部是韩国人!
我觉得非常好看。
首先教给了我很多与人相处的智慧,在被排挤时、被孤立时,压力巨大时,如何运用智慧和忍耐来扭转局势,对人心细微的观察揣测和引导;其次没有灌输任何的高大上的英雄主义,安德是几乎被描述成无敌的策略家和格斗战士,但他内心一直在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
而且是一个我意想不到的剧情,当虫族的王后轻轻抹去安德的眼泪的时候,我觉得很感动。
这部电影教人如何在从小被灌输的观念中,进行独立思考;教人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来解决问题;教人在繁杂的人生中,总能摸索出一条自己的初衷不变,本质不变。
海报太差了,完全没有表达出电影的特殊。
如果有续集,我会去电影院看的。
如果把这部小说改编成演员年龄设定+10岁的电视剧,再把每集的预告片串在一起,大概就是这部《安德的游戏》电影。
先说说演员吧。
1. 彼得。
金发少年突然在门边出现时我完全忘记了原著中对他的描述是“头发又黑又粗,乱糟糟的”,只因为他带着一股厚重的暴戾之气,平整的金色卷发又让他的脸呈现明亮的色调,反而比黑发更具攻击性和扭曲感。
所以我还蛮期待他的表演的。
比如无比精妙地威胁华伦蒂和安德,比如晚上悄悄过去告诉安德我是你的哥哥我爱你,比如勾引华伦蒂扮演德莫斯蒂尼。
结果他无力地掐了掐安德的脖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摔。
2.豆子。
这个角色本来是我最期待的,因为超级喜欢这个聪明到恐怖的小家伙。
开演之前就想着哎呀呀会是一个怎样心思深重外表倔强的幼齿小可爱呢并且忍着没有去查演员所以在航天飞船上那个小男孩说出“Bean”的时候,我死的心都有了。
没错他长得很萌。
没错他嘲笑安德名字时样子很机灵。
没错他眉眼都是聪明劲。
——可是他已经有胡子了。
说好的很小的小孩说好的明显低于平均年龄呢!
“当然,如果是用这部电影里的平均年龄来衡量的话就说得通了,你看安德都是青少年了。
”我这样安慰着自己,忽略了豆子和安德同期入校一见面就勾搭上了的这个事情,继续看了下去,看了下去,看了下去。
——看到了第一次进战斗室两个人就眉来眼去。
——看到了死线莫名其妙地以电缆的姿态出现。
——看到了豆子全程带着偶像剧的花样少年笑。
豆子阳光得都要开花了。
我只想说求你了千万不要拍安德的影子。
3.安德。
应当第一个说他的,但是一来彼得太让我震撼,二来对Asa的演技实在不能挑剔太多。
他尽力去演出那种无力感与力量感了。
但是他已经16岁了。
他,长,得,太,长,了。
——看着他俯视马利德的时候,我没忍住笑场了。
4.佩查。
虽然原著中几场让我对她印象深刻的戏都没有拍(比如凤凰战队败给安德后的愤怒,实际作战时的崩溃,以及最后那句“也许他们会让我们去上学”),但演员本身长得还算合适,第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佩查无疑。
但槽点也是多得无疑,不知道是导演的引导还是个人的演技,活生生把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高傲女孩演成了情窦初开的初恋少女。
她和安德练习射击和搏击的时候,满满的不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革命同志感,而是四处乱飞的小桃心;每次被邦左抓到一起练习的时候,都是一脸被抓奸的表情;邦左后脑勺被开接受手术的时候,她在安德身边握着他的手;安德最后冲出去找虫族的卵的时候,她被留在后面活像望夫石。
——导演这不太对吧?
她别名是秋张么?
对了说个细节,安德在最后昏迷的时候,她是坐在床边正着身子握着他的手的。
可是安德醒来的时候,她是跪在床上的身子倾向安德的。
导演请你说一下你本来想让她对安德做什么。
5. 其他角色阿莱啊,想起他总觉得很温暖,是一个让你感到“回家了”的伙伴。
——结果是个被玩游戏时的安德吓尿的粗眉小受。
马利德,想象中他应该是个刚愎自用的高富帅的。
——结果是个有鹰钩鼻的火爆猴。
丁米克,也是期待的人之一,那种看透一切的悲观气质——压根没出现——另外请告诉我为什么伯纳德能成为最后的中队长之一。
我理解让他进飞龙战队了可以引出后面那段展示安德领导力的对话,可是让他成为中队长之一是不是走得太远了?
难道是为了平衡队伍里的肤色和体重?
那也请加进去一个郭德纲吧么么哒。
吐槽完角色也没什么力气把剧情完整地吐槽一遍了。
课外小组没有了,浴室打架前的紧张铺垫没有了,最后决战前几乎绝望的各种低谷没有了,安德决战时那种“老子不想陪你玩了就这样吧”的心理体现也没有了。
如果无法领会到那种电视剧预告片串联的气质……可以回忆一下小学语文“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那道题。
可是这是电影,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如题目所说,看到预告的那一刻起,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局。
所以想了想还是从2星改成3星,不能因为太爱小说,就这样贬低电影的努力。
——毕竟它曾经被翻译成《致命儿戏》,想着这样的书名就觉得其他什么的都可以原谅了
我对电影的要求不高、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剧本、那至少演员要选好、或者场面要给足。
但是安德给我的感觉是,剧本和演员都让我觉得实在太牵强。
首先说剧本,我没看过原著,不知道电影是不是漏掉了什么重要的情节,以至于整个剧本让我感觉是个初中生写的小学生作文。
前半部分影片讲述了男主是怎样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名指挥官。
首先,入学条件是你得会打架。
你说我会反击别人正当防卫,这还不够牛逼。
那么好,入学之后呢。
我的感觉是,间接展示一个人的牛逼可以通过直接表现别人的傻比,还有呢,反正我做什么都有校长顶我。
对于这样的学生,最后能当上指挥官,我只想说尼玛这后台是有多硬。
然后说演员。
总之就是鸡肋二字。
我喜欢看老戏骨狂飙演技过足戏瘾,也喜欢看俊男美女大秀身才赏心悦目。
而电影里呢。
毛都没有。
整个人都不好了,我到底该看什么。
男主身材一般,长相一般,演技也一般。
其实呢,我对这部电影还是充满期待的,毕竟一开始就有人说这电影是多么多么的牛逼。
所以我一定觉得电影的结尾肯定是个冰天雪地365度吊渣天神逆转。
但是尼玛、它有么、有么、么。
不说了,上班去鸟。
文/青何,ENFP(激励者)序言:这部电影我是哽咽着看完的,它激活了我心中太多的情感和英雄原型。
这是乐观的太空科幻史诗,我的爱。
科幻小说中,我最爱太空史诗。
太空史诗中,我最爱乐观的。
在我心中,这代表:希望的星光永不灭。
故事:50年前几艘航母组成的虫族舰队入侵地球,人类的防御力量几乎被摧毁。
危机关头,马泽•雷汉驾驶一架战斗机撞向其中一艘虫族航母,核爆了这艘异星战舰。
至此,人类在异星战争中获得了第一场胜利。
从那天开始,地球史无前例的联合了起来,飞跃式的发展。
人类组建了联合的太空作战部,建造并派出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支远程舰队。
由于过去人类从未有过太空战争,因此50年来,指挥学院一直在寻找最优秀的孩子,来培养他们,期望他们成为新一代太空作战的指挥官,以适应陌生太空战争。
安德是他们最有潜力的候选人,也是最后一个。
安德(Ender),终结者。
人格类型偏好为ENFP(激励者),有着深沉的爱和坚强的意志。
这是领袖的气势,也是英雄的情怀。
安德家中有三个孩子,哥哥、姐姐和安德,兄长是ENTP比较暴力,被学院淘汰;姐姐是INFP比较感性,也被学院淘汰;安德ENFP在兄长的暴力和姐姐疼爱下,平衡了暴力和感性。
这是领袖(leader)的素养,在美国人挑选军事指挥人员的过程中,情感和思维的平衡是非常关键的评估指标。
《安德的游戏》所处时代背景的设定下,家庭不能要第三个孩子,但是学院太需要高智商的孩子来赢取这场针对虫族的战争了,因此要求高智商的安德的父母再产一子,也就是安德。
这让感情丰富的安德觉得自己有些多余,在兄长的压迫下,他或多或少也有些自卑。
然而正是这些因素,促成安德培养了坚韧的意志和超凡的能力。
安德的姐姐和父母则给予他深沉的爱,这滋养了安德心中爱。
正是复杂的情景:优越的基因、富裕的家庭、父母的期望、兄长的暴力、姐姐的疼爱、自身的使命,这些元素融合到一起,铸造了安德。
经过培训学院的训练,安德完成了他的个性化发展之旅:偏好直觉,也锻炼感觉;偏好情感,也锻炼思维。
偏好外倾,也发展内倾。
偏好感知,也发展判断。
清晰的分层,同时又完美的结合,这融合是英雄的产生,也是神性的诞生。
拥有超凡能力的ENFP(激励者)安德,在他周围凝聚起了一个忠诚的核心团队,团结、奋进。
是的,安德成长成了可以和马泽•雷汉并肩的英雄般领袖(leader)。
人类,这意志坚定的物种,势必将横扫一切,虫族的蚁后(leader)预测到了这些。
由于虫族在生理构成上没有声带,所以虫族的末代领袖(Leader)通过心理游戏,通过无意识的梦境与他交流。
在虫族入侵地球50年之后,人类的远征舰队将要抵达虫族母星所在星系,安德的团队仓促前往曾经被虫族占领的小行星殖民地。
远征舰队的指挥所就坐落于此。
在这里,安德见到了马泽•雷汉,人类的英雄。
他了解虫族的思想,在模拟对战中负责设计虫族的战略和战术。
在这里安德将和众多指挥官们一起模拟对虫族的战争,毕业之后就可以真正的指挥人类的远征舰队。
最后一场模拟对战是的虫族母星。
毫无悬念的,安德又赢了!
然而一切都不是模拟,不是游戏, 他们每次指挥的就是真实的舰队。
每艘航母的陨落就有许多人失去生命。
同时失去生命的,是虫族的整个种族。
众生平等的价值观深植安德内心。
将一个物种灭绝的行为,在安德看来不可接受,更何况这行为出自自己之手。
在几近绝望的时候,安德突然意识到虫族或许是通过意识来直接跟自己交流,之前玩的心理游戏和梦境,就是融合了自己、计算机、虫族的思想。
在心理游戏中的最后一个场景是被火流星摧毁的虫族巢穴的遗迹,安德顾不上指挥所外小行星稀薄的大气,闯入这个遗迹。
万幸,还有最后一个蚁后的卵在废墟中。
安德见到了末代的蚁后,承诺会将带它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
勇敢、坚毅、爱,这些最优秀的品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安德,天选之人,既是人类的领袖(leader),是虫族领袖(leader)的拯救者,也是两个种族第一次沟通的使者。
作为荣誉舰队司令的安德,行动不再受到限制,他带着虫族最后的希望之卵,驾驶一艘星舰航向拯救之路。
影评:在这旅途中,强大、毁灭和拯救之路上,安德得以成长。
黑暗的阴影是进化所带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杀戮流淌在人类的血液中,然而无穷的创造力和活力也源自于此。
禁锢阴影,同时也会禁锢人类的未来。
人类必将发现自己内心的阴暗,伴随它,理解它,驯化它;然后得以升华,才能追寻光明和希望。
黑暗、人间和光明,在一个人身上可以流畅的融合。
能量在人类的结构中得以涌动,神性就可以诞生。
如果更多的人经历这些阶段,作为整体的人类也因此必将更有希望。
因为有我们,乐观的行动派。
我们将张开双臂,迎接未知挑战,得以超越极限。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强大的存在。
终:在我所能看到的未来中,有各种可能性,为最糟的结果做好准备,向最棒的结果努力进发。
【一.为什么只有安德能领导摧毁虫族的决战】书里有这样一段对话,发生在安德知道最后决战的真相后,大意如下:格拉夫:“没错,我们欺骗了你,这是整个计划的关键。
我们必须拥有这样一个指挥官,他同情虫族,才可能像虫族一样思考,才可能理解并预料其行动。
而必须充满激情,才能服众,与下属结合成完美的机器,但具有这种同情心的人不可能成为我们要的杀手,无法不计一切代价取得胜利。
如果你知道真相,你将不可能成功。
而如果你是知道真相而又愿意采取行动的人,又不可能对虫族了解如此之深。
”马泽.雷汉:“必须有一个孩子来完成,你的反应快,而我们太小心翼翼了。
每个知道战争危害的正直的人都不可能全身心投入那样的战斗,但你不知道,你年轻,聪明,可以为游戏胜利不计后果。
这是你出生的目的。
”...............这段对话是作者对这个故事的合理性做出的最有力的补足。
在这场由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发生的战争中,最有效最合理的解决方法未必是最符合情理的。
安德处在极为特殊的位置,并非如电影里简单的表现的那样仅仅是安德战术层面超人,甚至凌驾在人类智力上而成为救世主。
如果说安德在战术上超越了整个人类之力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他的特殊正是在于他是孩子,是可以被欺骗的,他仍然可以被作为成人的工具来操纵。
上面两个成人的回答很清楚了,安德仅仅是被视为一个工具,刘慈欣《赡养人类》里有句话,瞄准谁,与枪无关。
枪再好使,也是被动的,判断何时及如何发挥作用的的,是出枪的人。
安德的各方面素质,是被更有智慧的成人精心设计和引导的结果,他仅仅是作为一支好枪而存在。
两个大人也毫不避讳的对安德承认了这一点安德的战术能力被培养到成人达标的水平后,由于其作为孩童所拥有的如对话提到的各方面特性,这样来一个线性规划,在这场异族战争里他就是唯一的最优化的选择,纯粹的战术能力更强的成人也是无法替代。
当然书可以简化战斗过程,电影无法这样。
不管怎么说,就情节走向来说这样的解释不仅仅是自圆其说,也同样是对安德之前所有生活的一个冷酷的总结。
这个故事的戏剧性也就达到了深化。
【二.安德的自责以及最后的选择】同《黑暗森林》颇有类似,在这个宇宙里,造成这场星际灭族战争原因的根本也是因为双方生物学基础的巨大差异。
虫族是蜂群思维的智慧生命,虫族的士兵(类似兵蚁)没有独立意识,它们本质上只是一种财产,是虫后肢体和感官的延伸物。
所以虫族难以理解人类的每个成员都是独立的不可取代的生命。
它们摧毁一艘人类的飞船也并不知道它们等于杀死了上千个独立的意识。
所以指望它们理解人性是几乎不可能的。
对于安德来说,人类的灾难并非仅仅源自虫族的罪孽,而是源自双方的无法相互理解,无法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结果。
而对于人类决策层来说,正是因为虫族难以理解人性,更难以接受人类的道德。
所以将它们彻底绝杀是对人类的未来最负责任选择,这是生存竞争,宇宙中任何生命都有的权利,胜者也不是罪人。
两种理念都是可以理解的,读者的思考空间也就增加了一个维度,不再是简单的一条线上的善恶二分法。
而作者希望给这个故事以光明的结局,他的设定中留下了和解的一线可能,至少双方的交流是能实现的,尽管得突破巨大的鸿沟。
在书的结尾,那个虫族精心重建的游戏场景中。
安德从最后一个虫后那得到了虫族的原谅与和解的意愿。
安德渴望弥补自己绝杀对方文明的事实,但也同样明白现在就复活那个虫后的话,它的千万个子孙后代仍然是人类的噩梦,”如果我让你苏醒,我们将不得不再次杀了你们“。
安德的选择只有一个,带走虫茧并流放自己。
在接近光速中跨越漫长的时间与空间,直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让这个种族重生,在这期间,安德将会把虫族的故事在人类中流传下去,”也许他们会原谅你,就像你们原谅我一样。
“在这几千年里,他成为了死者的代言人,这是后话。
电影中尽管提及却并没有详细展开这一点。
使安德的选择显得十分突兀与情绪化。
作者卡德相信文学作品具有的巨大的教化意义,给人以向善的力量。
书中的人类与虫族的故事也许可以理解为对人类社会自身的某种极端的隐喻。
正是在极端的条件下,珍贵的事物才会被放大和凸现出来。
【三.关于游戏(仅个人的理解)】这本书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所以现在的很多事物在那时仍然是一种前瞻。
科技最本质就是让人更有效率的实现某个目的的方式,这必然导致了我们能以越来越简单的方式改变十分重要的事情。
网络能让人敲几下键盘就永久性留下自己随口的一句话,几万人几百万人同时这样做,形成的舆论足以左右一个人甚至一大群人的命运。
人们以娱乐的态度围观别人的事情,敲几下键盘就能参与其中。
你看,有时我们摧毁了一个人,像游戏一样简单。
而在误杀平民新闻中从未退场的美国无人机,操作上和游戏完全没有任何分别了,操作员看着屏幕上的红点蓝点,按一下手柄,红点消失了,任务结束了。
操作员感受不到导弹划破空气的呼啸,感受不到爆炸剧烈的闪光,感受不到人体撕裂的血雨,一切都像游戏一样简洁明了。
安德最后的决战也是一样,可以像游戏一样指挥层完全由孩子们驾驭。
简单的让人对事件本质产生错觉,连回味的机会都无法留下,还有不少如彼得和华伦蒂参与政治之类的情节表现了相同的意思。
有趣的技术预见,也是这本书在科幻史留名的原因之一。
所以说这部电影缺乏导演应有的野心,导演只是做到了还原书里的场景,当然这也足够赢得科幻爱好者们的尊重了。
但是大众认为它像儿童电影也完全可以理解,毕竟这个故事如果仅有表层的情节的话显然会变得相当幼稚和牵强附会。
文字和影像是完全不同的表达形式,所以改编有时更像是翻译,翻译的准则是信达雅,而在电影改编里,这三者重要性应该是升序排列的,电影最重要的是留住书中的内涵,气质和情怀,电影完全可以再创作和书中不同的情节来达到相同的情感体验。
当然,这很难,只有《指环王》等少数作品成功了。
这次的改编虽然不是完全理想,但至少人物和场景都还原的很精致,对于文字也是种很大的补足,主创的诚意是值得肯定的,这本书内容很多,肯定还有不少书里的亮点没有在电影里体现。
希望能抛砖引玉了。
这部电影超出我的预期指挥官格拉夫上校培养安德的争强好胜逼安德以发动战争来终止战争虽然残忍但是有效五十年前虫族的入侵害死了千万人类也许现在虫族的确是想和平对话可是谁能保证这和平能永恒持续?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釜底抽薪是解决问题最彻底的途径
1、原著的科幻内核是“战斗模拟室”,包括安德训练的场所和最后的指挥场所。
这是小说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景。
“战斗模拟室”是一个有些老旧的科幻内核,即使在1985年的美国也是这样。
好在原著并不是一部靠技术细节取胜的硬科幻,而是一部软科幻作品。
卡德也不是靠“战斗模拟室”这个概念获得双奖的。
小说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主角安德在一个构筑的社会中的社会化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安德的人性挣扎和成长;二是关于智慧种族间冲突中反应的道德问题,或说“超道德”问题。
这两个重点有机地结合在安德的成长过程中,他逐渐面对这些问题,并最终建立自己的自由意志。
而这些都在安德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中有体现,也成为小说中费笔墨最多的地方。
所以,改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文学语言有效地转变为电影语言。
2、电影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两处关键位置的突兀。
首先,安德重伤邦苏后,他极为悔恨,退出太空舰队,回到地球。
格拉夫领着安德的姐姐劝说安德回归。
一个热情的拥抱后,安德留下一行眼泪,重返太空。
电影进行到这里,差不多是中段的位置。
按照好莱坞的套路,这里是主角经历重大挫折的阶段,此后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了原来的轨迹,主角卷土重来。
可是在电影中,安德并没有卷土重来之感,似乎也不能算经历重大挫折。
而没有挫折就没有转折,也难以体现剧本的层级和丰富。
为什么会这样?
究其原因,是电影主创删减了很多安德的内心独白和相关描写,而又没有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解决办法。
在影片的前半段中,那些安德独白仅仅成为一个剧作意义上的“阐释段落”,起到解释剧情的作用,而对安德内心活动塑造的帮助很小。
另,影片删减了几个重要的环节的戏份——安德对彼得的复杂感情,以及对姐姐的爱。
这里多说一句,原著中只是很简单的交代了安德对姐姐的感情,并有一些姐姐出场的段落,已经足够清楚明白;而电影用安德发给姐姐的电子邮件来串起他和姐姐的感情,起到的情感效果却不大。
这就是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区别。
然后说彼得,彼得的作用不仅是构建安德的仇恨,更重要的其实是构建安德的柔软。
电影删去了柔软这部分,从一开场就着力于安德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难怪电影中安德痛打邦苏后出现愧疚感时显得不那么自然、姐姐一个拥抱的力量就使安德重返太空显得有些生硬。
原著中安德多次的自问、反问般的思考在电影中不见踪影,这样,安德的成长就显出一种“跳跃式”的怪诞。
3、第二处关键位置的突兀是临近结尾的高潮,安德有些”背叛“的意味,他独自完成和虫族的交流。
基于上面说的理由,由于电影的前期铺垫没有做好,安德此刻的行为有一丝脱离人类之感。
小说做的更好,是因为卡德的描写使安德成为一个英雄,一个使者,他的”反人类“情感正是他身上最具人味的部分。
电影就差了几个档次,安德变得有些符号化,成为了类似《阿凡达》中美军司令的人——可人家卡梅隆聪明啊,电影的主角就TM是外星人,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站在”相反视角“表现人性的基调,美军司令便只是一个反派丑角形象,无可厚非;再者人家是配角——而安德是主角啊,主角不能这样处理啊。
没有大量的内心戏份,主角的行为就没有说服力啊。
阿凡达里有多少主角逐渐爱上纳美世界的细节啊,可《安德的游戏》电影只有一个小游戏体现啊。
水平比卡梅隆差不止一点点啊。
4、上面说的主要是戏份问题,其实改编过程中还有其他的问题。
小说中的战斗模拟室根本不算个事,只是一个外壳,一个形式,但变成影像就会遇到挑战,作为一部大制作商业片,不得不大力展现战斗模拟室的外观,同时还得让1985年的旧内核变成2014年的新玩意。
而这点似乎真的挺难。
观众早已见怪不怪了,对于这类技术细节实在有些疲劳。
5、总的说来,《安德的游戏》有两大缺陷,一是戏份轻重缓急的分配问题,涉及到剧作;二是影像如何凸显小说的精华,这很大程度上是调度问题。
电影做得还算及格,有不少漂亮的安德面部特写,巴特菲尔德的面部”微相学“表演也十分出色,但摄影风格很成问题,均衡构图实在是多了点,而且导演没有充分利用画外空间——傻了吧,那场午餐时间学员纷纷离开伯纳德投靠安德的调度挺失败的,一看就有些糙。
个人认为电影应该摈弃过于静止的机位,多一些手持或是摇镜头,否则太死板了。
再看看那场黑人中士登场的段落,毫无新意——不过话说回来,有《全金属外壳》开场戏的珠玉在前,也难为加文胡德了。
6、说到这里,结论似乎很明显,原著好像更适合走文艺科幻片路线。。。。。。
没看过获奖的科幻原著,但还是感觉不错的啊,虽然有些地方由于删减原著而显得有些生硬和不可理解,但看完影评稍微脑补了下就理解了。
对于外星人科幻电影还挺感兴趣的,电影拍的视觉效果不错,场内训练几场戏还蛮精彩。但相比小说电影改编剧情平庸了些,小演员们的表演还是可圈可点的,感情戏也挺自然!
特效少一点电影会不会更好看?
改编的算不错了
不咋地
男版凯利根。。。本来可以拍得更好
即使没读过原著也能透过一个微微有点弱的改编电影看出原作确实是一部相当出色的作品,结尾的震撼转折令人想到近些年大行其道的黑暗森林从被提出到受广泛认可直到变成一个王牌理论的过程。看到最后才明白为什么主角设定给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只有这样的少年心境才能说出赢不重要,赢的方式才重要这样的话,并且独身一人带着敌对种族最后的希望把自己扔进茫茫宇宙中,既是“赎罪”,也是意气,大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吗?大人根本不能
天才少年面临的虫人大战,是塑胶的存在。不知道是预算太紧还是美设脑堵,场景透着不合适于大多数路人的cheap味。但剧情走向没有严重尿点,一通看下来畅快feel随着调剂的BGM掩盖了对特效的不适,不知道是不是原著的风采使然?但做到如此流畅就已经很具价值,抱着好剧本拍成一坨屎的大有人在。
人族的最强大脑在哪里~在这里~你的天赋就是人类的财富~他就是我要找的脑力界的超级丹~OMG真的假的~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欢迎收看由苹果IPAD独家冠名播出的最强大脑星际特别版~人族VS虫族~相信自己无极限······
对比小说,开头的安德被欺凌被孤立还是不大足够呢,还有关于家庭的描写,还有他与姐姐的关系。不过CG特效真的是很赞啊!!!我喜欢~~~SF万岁~~~
在战争中,势必要摧毁对方的有生力量。但是如果一劳永逸的把对方灭族了,那是正义的,还是恐怖主义呢?一个年轻人要思考的问题,我想多少智者都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解决办法。杀一个族的是残忍,那杀多少是个度?合理合法是以什么为度?
2.5和原著一樣無聊,搞不清楚為何身邊十個美國男生有八個都看過這片的原著。到最後,我很坦然地睡著了。
刚开始以为是星际争霸网络版,后来发现是单机版,应对rush,人族大和直接一炮打掉基地...
扯淡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可能原著要比这个精彩得多吧……超过18岁的成年人就不用看了,当然,小loli阿比盖尔·布蕾斯琳又一次出现了,最近看她的片子可真多,我不是故意的,是她太火了
哼,反正虽然删减很多,但就是很好。
除了炫技还是炫技,这么优秀的原著拍的味同嚼蜡。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喷,当做偶像剧看也够屌炸天了嘛!
原著哭了
说白了你还没一个卵子值钱。我浑身难受!
如果真心回馈书迷,请在海报上标注。作为普通观众完全看不懂,只觉得是一个小屁孩儿拿着ipad去disney world玩儿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