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看完这部影片后的第一感受也许,《神奇遥控器》和《从心开始》中亚当桑德勒的表现太过出众,使我反而觉得他此次的表演显得逊色。
影片翻拍自一部名叫《怪异同床人》的影片,情节无太大变化甚至可以说平淡无奇。
有人说本片票房极佳,那有能说明什么?
联想到一部相当失败的翻拍电影《湖边小屋》,基努里维斯和桑德拉布洛克“一把年纪”还在谈情说爱,发行方试图复制当年《生死时速》的辉煌,结果事与愿违。
不知不觉,在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好莱坞的编剧们有些江朗才尽了不停的翻拍,大把的“第三集”充斥着银幕。
对于这样一部影片没什么多说的,主题浅尝辄止,肤浅的笑料唯一的意义,折射原创剧本匮乏的现实
“无趣”主要源于一下几点:1. 笑料集中于对别人的挖苦讽刺。
有点“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味道。
美国喜剧片通常的手法,但不是我的笑点。
2. 表面以“同性恋”为幌子,但给人感觉导演编剧一定不喜欢同性恋者。
从Chuck Larry俩人伪装同性恋,整天讨论“同性恋应该什么样?
”干出很多奇怪的行为,到对同性恋大量歧视的词汇,到那个黑人大哥,给人的感觉就是“同性恋=非正常”。
3. 结局非现实,超幻想。
满足喜剧的要求,避免引发被人指控对同性恋歧视。
雖然是假裝gay··在法庭上他們的回答又如此一致。
他們能說出:我愛他。
男人之間的友誼,义气,愛···
一部有关同性恋的喜剧片,讲的却是兄弟情。
剧情就不多说了,我喜欢看美国片有很大程度源于它的包容性和对自由的倡导。
因为人生来自由,所以就应该被包容。
正如影片高潮部分中消防队长在法庭上陈述的,“不管是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杂性恋…要给以他们一致的尊重,因为他们也是人类”。
对啊那都是人家自己的事,别人有权抱有异议但无权压制。
虽说是这样,可是外围的压力却是无形的。
Levine和Larry是“同性恋”的消息一走光,马上他们的生活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事们拒绝和他们一起打篮球,甚至一起工作……这是一种主流群体对非主流个体的无情压制!
这让我想起了文革,那个时候的情况可以想象是多么地糟糕,于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你不能站错队列,你只能藏着掖着过日子…… 写到这里越发感到美国电影的包容,想起了各类电影中恶搞美国总统的种种,想起了“阳光小美女”的一家子,还有对低龄怀孕少女的循循善诱……也许是电影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给了一般平民百姓诉求的机会,要知道对于中国电影这样的机会几乎等于零,更别说在现实生活中了 ps: 当大伙都站出来支持Levine和Larry表示要逮捕二者也要把他们一并关押的时候,摄影语言用的很有意思,消防队长对检查官说完,你要把我们怎么办!
接着就是他一脸正气的表情特写,然后镜头速度后拉,牢笼、他和他的属下都在监狱被关着。
让人一开始以为万事ok了!
昨天大导演谢晋病故,在此缅怀一下!
Adam Sandler,应该是好莱坞一线搞笑男星了,神气遥控器,初恋50次也都是他演得,所有这些剧里的幽默感就像附在他身上一样,勾引女孩子就是应该这样,他也确实在每一个里面都非常善于此道,因此片子里从来不缺美女。
片子延续了搞笑加情感的美片路线,gay的题材以这种方式呈现不错,一句话, you have the right to be here, we have the right to be queer。
最后的烘托升华挺感人的,一些地方相当忍俊不禁。
不过似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让我像love actually一样去回味好几遍。
adam经历了《从心开始》之后 又变回了神经兮兮的坏小子还是喜欢这个样子的他 恢复了以前的橄榄头 依旧把自己装成傻乎乎的大男孩 其实肚子里一堆坏水adam是聪明的男人 尝了点转型的甜头 便适可而止了《我盛大的同志婚礼》几个月前就开始期待 听说国内好像禁止了上映 伤心了很久 终于昨天在迅雷上疯狂的下了枪版虽然画面模糊不清 仍然是津津有味的看完了电影开始仅仅5分钟 已经笑破肚皮 还是他的风格 就像看见了《初恋50次》 导演迫不及待的用几个女人介绍了我们的主人公adam 一个花花公子 情场骗子电影讲述了同志的婚礼 一场闹剧 只是因为要转移一笔保险金最后规模宏大到成为了全国同志的偶像然后主人公从中明白了 同性恋也是一种正常的情感 社会没有权利去排斥 应该给予他们空间和关爱那么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感觉近年来好莱坞的编剧比较倾向于荒诞的剧情 题材够新颖 可到了结局也不免落入俗套 电影总是头重脚轻的吸引我走进去之后 却怎么也HIGH不起来了这点是需要检讨的从整个观影过程中 我强烈的感觉到导演应该是个热爱音乐之人 听到了几首我曾经找的很辛苦的老流行可导演用起来却不怎么恰到好处 唯一没有让人操心的是adam的表演 他还是和以前一样 挂着死皮赖脸的笑容感动着我 只是旁边多了一位可爱的胖子搭档 这小伙子怎么看怎么像年轻版本的内森连恩同样都是演过同性恋的人 举手投足不免有些想象可似乎他是太过认真 怎么看怎么觉得他的表演有点不自然结果是搞得我这个好事观众心里忐忑不安啊呵呵说了那么多电影的不是 你千万不要误会它一无是处啊 我可是一口气看下去的这部电影在北美上映之后的票房是相当的高在前5名的榜上稳坐了几乎一个月 假冒断背山 还是笑料百出 毕竟要相信我们的adam 他那顶小鹅蛋脑袋瓜可不是盖的
一句话点评:桑德勒终于丢弃了愣头青的角色演了一部烂尾片,勇气可嘉并值得鼓励。
抛开严肃的话题不说,影片的头十分钟告诉我们:制服很重要。
用“性感”来形容亚当·桑德勒太糟塌这字眼儿了,他那标志性的从嘴角挤出的声音相信只能更扫女人们的性致。
但是他却能在影片中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推到16名女性,引用片中原话还包括“刚刚享受晚新婚之夜的4名加拿大妇女”,除了“制服”还能是什么力量呢?
最有说服力的是医院那场戏,医生对待穿着病号服的桑德勒不屑一顾,转眼就出现在他家中大玩“手铐”游戏。
当然还需要有相当的“功夫”作基础,但是“制服的力量是无穷的”。
合理利用外部资源至少应该成为座右铭。
个人以为,影片的四分之三的情节安排和处理,能够与影史中诸多经典相比肩,也是近年来亚当·桑德勒较为出色的作品,表演虽然仍然不脱离自己的那点看家本事,但至少他又演对了电影。
如果不是结尾匆匆的借消防队长横插一杠强词夺理的大闹一番,观众们会更有兴趣看着越闹越大的闹剧如何收场。
也正是因为闹大了,无法自圆其说,导演和编剧才想出这种笨拙的无厘头方式结束了高潮戏,结果是本片成为了一部十足的烂尾片。
严肃的情节和对白使我一度怀疑,假如没有亚当·桑德勒的那张脸,整个故事不是建立在荒诞的冲突之上,这部电影会是一部非常贴近生活,非常写实的作品。
它看起来根本不像喜剧片,而喜剧效果又是那么出色的自然流露。
本片的喜剧营造更像是累卵,根基打在了极其危险的位置,每加一层,危险也就增加数倍;故事本身起源于极为荒诞的冲突,使得其后即使板起脸来讲故事,也足以让人乐不可支。
管道前的吵架戏以及法庭戏,看着那么畅快淋漓,完全没有丝毫喜剧处理的做作,不是用那些让人不解的意外,也不是出尽洋相的哗众取宠,真正的生活问题碰撞在一起,使得一对假冒的同性恋越来越自然的趋向同性恋;两人内心完全清楚自己不是同性恋,却不断地做出N种很“同”的事情。
观众需要不断出离电影即时的情节提醒自己:他们不是同性恋。
结果越是提醒,就越觉得好笑,于是笑着看完了他们从吵架到和好如初的一段戏。
这种“复合”本是司空见惯的,但是加上一个伪装同性恋的前提,就形成了“越不想就越逼近”的喜剧效果——尽管这是一般命运悲剧常用的手法。
高潮部分的法庭戏也是一个不错的亮点,两位男主人公从串供到共同回忆再到真情流露自然流畅,没有花哨的镜头剪辑,不过分的俏皮言语,慢慢地烘托出整个气氛的变化,一时间混淆了两人彼此间的界限。
高潮末尾的处理是是最糟糕的部分,编剧开了很不错的头儿,也在故事的叙述中稳扎稳打,唯一的不足就是在高潮部分把牛吹大了,在一个大范围内的广阔空间中继续了本应该是小范围几个人的冲突。
最后法庭解决问题的搞笑方法简直就是在故意去挠观众的痒痒,完成了他喜剧片的最后任务,让人们在干瘪的笑料中绝望的闭上眼睛。
同性恋运动如今在美国已经是影响较为广泛的社会运动,它甚至可能作为一种社会变革存在和发展。
本片当然不是传统的鼓励人们“做你自己”,更主要的是在表现一种情感的认知和变化。
花花公子接着男同志的幌子接近和了解自己倾慕的女性;同时也在巨大的谎言中巩固男人之间日久弥坚的手足情感。
不看结尾,真是不一部不错的电影。
从过去的同性悲剧慢慢地演变为同性喜剧,同性恋电影正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我盛大的同志婚礼》是一部典型的美式喜剧,一部典型的以“性”为主的喜剧,一部拿同性恋开涮的闹剧,却更是一部同性励志片。
喜剧+性+同性(这里还可以换为一夜情、青春期、老处男、男变女女变男等)+励志=喜闻乐见,这一个公式是最近美式喜剧走的经典套路,结局都是合家欢理解万岁的路子。
虽然俗套,却不妨碍观众为之去感动和开怀大笑,虽然又拿同性恋说事,却终于不再悲悲切切凄凄惨惨。
由同性恋派生而出的词还真多,女同志被称为拉拉或蕾丝,男同志大部分直接称为男同或GAY,普遍的还有玻璃,甚至因为某部电影而得名的“断背”之类的。
以上这段话主要是想表明,现在同性恋根本不是啥新鲜事情,就连韩国某变性明星都嫁了个如意郎君,如果这样大家都能接受,接受同性恋简直就是小儿科。
当然,随着时代和人类本身生理的发展而派生出来的异装癖、多性恋、双性恋等各种类型的奇怪需求人群,是不是能够被大众接受,说白了这是个时间问题。
拿同性恋说事的电影简直太多了,经典的有垃圾的也不少。
曾经人们因为两个中国男人的爱情感动的死去活来,暂且可以说能够稍微接受那样的感情。
当然,煽情多了悲情多了就成了无病呻吟,于是乎各种表现同性恋者是如何悲苦是如何不被人理解,或是如何另类离经叛道的影片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电影中的同性恋与现实中的同性恋,是有本质区别的,区别在于导演的角度,以及观众的理解方式。
自然,电影中的同性恋多了观众开始感到腻味了。
前段时间一台一港两女子谱写的拉拉爱情,就给人造作的感觉,除了吸引二位粉丝眼球的传说中的激裸戏之外,真不知道这两个小妞到底亲来亲去的是为个啥。
当然,在奥斯卡风光无限的《断背山》终于给沉入谷底的同性电影争了个大大光。
关键在于,李安不是为了同性恋而同性恋,而是为了恋而恋,纯粹的恋而已,于是大家被感动了。
当同性恋成为一种形式,甚至成为一些人为了标榜自己另类特别的形式的时候,自然显得无比造作。
而那种把同性恋当作正常恋爱方式,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然而然去处理去看待的人,才显得真实,他们说的故事拍的东西才能真的去感动观众。
虽然用“拿同性恋开涮”这句话来形容同性喜剧,有些不那么厚道,但是却绝对没有鄙视同性恋的意思,而是表明终于我们不用再去看那些为了同性恋而同性恋的电影,我们是用平和的眼光去看这个群体,把他们当作我们生活里的一员,这是本片也正是同性喜剧想要传达给观众的理念。
本片让人想到另一部同性喜剧《相思成灾》,同样的以同性恋为笑料源头,同样的一个性感的女主角和几个男同志的生活。
《相》比起《我》在对同性恋的处理上要更加地自然,可以说是把这样一个群体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完全背景,而没有专门针对同性恋去表达什么观点。
《我》则表现了同性恋在美国的一些困境,虽然同性恋结婚已经合法化,但是比起一些欧洲国家,美国人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还不是非常高,还是有人们以游行抗议的方式抵制同性恋者。
也就是说,同样在同性喜剧范畴的两部电影,一部完全忽视同性恋这一敏感问题,另一部则以一种轻松调侃的方式去表现同性恋这一群体的敏感程度。
当然,如果你硬要说两部影片其实根本没有可比性,也未必不对,一部是典型的欧洲浪漫喜剧,一部则是典型的美式喜剧。
文化接受程度喜剧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两部影片在风格上的区别。
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无可厚非的,那就是它们都拿“同性恋开涮”,而且涮的还不错。
事实上,这场搞笑的同性婚礼中的两个男人,根本不是真正的同性恋,他们只是一对搭档而已,关系是纯粹的好友皆兄弟。
这就为影片在主题表达上不再仅仅局限于同性恋这一话题上,全片看下来,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同性之间的感情,我们感动的是两个老男人的友情。
男人间的友情比同性恋对于影片本身来说更有看头,男人的友谊不是女人间那样说说小秘密逛逛街发发牢骚出来,而是一种讲义气的友情,是那种当自己的哥们真的需要帮助的时候,到底会不会伸出援手的友情。
所以,就算身为女性的本人,还是为这两个老男人的友谊感动的一塌糊涂。
一个疼爱孩子妻子早逝的单身父亲,一个色鬼中年单身男人,两个身份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男人却是好朋友,最重要的是他们会去宽容对方努力去融入彼此的生活。
通过这段“别有用心”的男同关系,一个丧妻的男人开始努力忘记过去面对新生活,一个花花公子找到了一个真心爱的女人,并且发现和认识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性更重要的东西存在于男人与女人间,消防队的同事开始去理解同性恋,并且还帮助其中两人成功出柜。
这段古怪莫明其妙的关系让两个成年男人再次成长成熟,并且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了那些不为人知却每天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美好,来自朋友来自家人来自爱人。
无论你是不是同性恋,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的永远是理解,以此成为我们学会去爱的基础。
所以,虽然影片不是一部完美的美式喜剧,却是一部温情的美式喜剧。
文/有志女青年转载请注明
看了两部被称为“爆笑”的电影,高兴及本片。
前者我中途就断了,实在没啥好笑。
后者和朋友一起看,不过20分钟,她叹句“真无聊”,就睡了。
我一人看完,偶尔笑笑
桑德勒和Kevin James我都比较喜欢,两个人凑到一起真是一对活宝,笑料不断。
Jessica Biel花瓶的角色也十分到位,蛮诱惑的。
同性恋题材最近看的有点多了,不过还不至于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Adam Sandler is the chick.
你吃粪儿,我吃啥,尝尝便便,好粘牙
闹剧
还是有感人的地方
旅行的时候在旅馆看的在线,看睡着了
无厘头
接吻的才是真爱吗?
Adam Sandler绝对喜剧
我真是脑子被门挤了才会看这种电影……与其说片子是在为gay population说话撑腰,不如说是帮倒忙……
不喜欢这种类型,尤其是结局...其实现实冷酷得多...不是么?
有点胖了
有些部分还挺逗的
胖子演的比瘦子好。
实在太2了....
好无聊。。
5/4 你俩斗成了呗
超爱Kevin洗澡那段,宛若小白!!
就一坑爹货
....
其实看完让人有种欲言又止的感觉